应用型高校建设的西南样本——西南医科大学的探索与实践之路

0

本刊记者 张 倪

初抵泸州那日,江城笼罩在一片细雾濛濛之中。

地处长江与沱江交汇处的泸州,以“中国酒城·醉美泸州”的称号被世人所熟知;这里也是当年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发生地,四渡赤水有三渡发生在泸州境内。如今,凭借地处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中心这一特殊区位优势,泸州不仅成为长江上游的重要港口城市,更成为成渝经济圈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而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泸州这片人杰地灵土地上所孕育出的传承红色基因的医学领域高等学府——西南医科大学。

从最初的西南区川南医士学校,到1959年升格为泸州医学专科学校,1978年升格更名为泸州医学院,直至2015年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一路走来,这座立足四川、面向西南的高等学府不忘初心,不断前行,在建设应用型大学的探索与发展道路上,扎实而生动地谱写了一曲精彩篇章,成为我国探索应用型大学建设之路的典型实践范式。

“十二五”期间,西南医科大学各项事业发展硕果累累:人才培养方面,临床医学、中医学、口腔医学等医学专业毕业生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均位列全国前10%,连续六年获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西南西北分区赛一等奖;学科建设方面,临床医学学科已进入ESI排名前1%;医疗服务方面,三所直属附属医院可持续发展,服务数量翻番,服务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特别是2011—2015年,在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的背景下,西南医科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4%以上,2016年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0.58%。目前,在川渝两地医疗卫生机构中,约40%的业务骨干为西南医科大学毕业生,其中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少数民族聚居区和乌蒙山连片扶贫开发区医疗卫生机构中,约60%的业务骨干为西南医科大学毕业生。

在应用型院校发展普遍遭遇尴尬的现状下,西南医科大学缘何能够交出这样优异的成绩单?

突出特色内涵发展  打造应用型人才高地

当前,我国已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并已取得巨大成就。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能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等矛盾日益突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这对于西南医科大学来说,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建设独具特色的教育体系和应用型高校的发展路径。近年来,西南医科大学审时度势、顺势而为,突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在应用型大学发展之路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

1.突出实践应用目标,全面推进“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是做好顶层规划设计。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转变教育观念,理清专业建设思路,突出实践应用特色,创新培养模式,强化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构建起与应用型大学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二是科学设置学科专业方向。面对社会需求,西南医科大学在微观层面做的功课相较于其他高校而言更多也更细致。近年来,学校以需求为导向,在继续培养好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口腔医学、预防医学等专业人才的基础上,还努力培养医疗卫生领域急需的全科医学、药学、康复医学等专业人才,更加突出毕业生的专业特长和实践应用性。实践证明,如此培养出的医学人才,在专业技能领域的优势更加明显。三是重视师资队伍教学能力建设。2012年,学校以致力教师发展、提升教学能力为目标,成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通过开展骨干教师培训、教师技能竞赛、教学研究与改革、交流与合作、教学资源建设等方式,着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此外,学校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将承担了大量临床专业课教学的临床医师纳入“双师型”教师范畴进行教学技能培养,有效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充分保障了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四是着力临床技能培养。西南医科大学在同类院校中较早建立了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西医临床、护理学等专业技能培训中心,充分发挥学校三所三级甲等直属附属医院、16所非直属附属医院、39所教学基地医院和社区医院的资源优势,加强学生临床技能培训。坚持每年对教学医院骨干教师进行培训、选派直属附属医院专家开展巡回示范教学,以及举办教师教学比赛、学生技能竞赛、OSCE考试等,严把人才培养出口关。五是重视学生医德培养。秉承红色基因的优良传统,西南医科大学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厚德精业、兼容开放”的办学理念,坚持将思想素质、人文精神、医德医风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设立班主任制、党员导师制等制度,着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学校毕业生以思想素质高、综合能力和岗位胜任力强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不少毕业生已成为各自单位业务骨干,更成为一面面旗帜,这与学校重视此教育密不可分。

中国过去三十年的发展主要依靠之一是人口数量红利,未来随着人口数量红利逐渐消失,人才质量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西南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廖斌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今,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并已形成一种口碑——西南医科大学培养的人才很好用。“这里的‘好用’,不仅仅体现为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更体现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强。”廖斌认为,国家在对应用型大学的定位与发展上,最重要的还是市场对人才专业和人才质量的需求,“让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好用才是关键。”

西南医科大学校长何延政进一步介绍,学校今后将持续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十三五”期间,学校提出了“135”发展战略,即以建成特色鲜明的区域高水平医科大学为战略目标;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三大战略任务;大力实施教育综合改革工程、博士授权单位建设工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程等五大重点工程。

2.强化办学条件保障,全面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教学经费投入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长期以来,西南医科大学根据自身办学实际,坚持推进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资金投入和办学条件建设,制定了《关于保障教学经费投入的实施意见》,按照“统筹兼顾三个优先”和“确保总量逐年增长”的原则,保证教学经费的优先投入、逐年增长。“十二五”期间四川省财政拨款增长了9.2亿元。同时,学校克服地方高校办学经费不足的最大劣势,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支持,先后有泸州老窖、科瑞德药业等多个企业在学校设立优秀学生奖学金、贫困学生资助金;2010年,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捐资600万元设立了“泸州老窖金教鞭奖”,用于奖励学校优秀教师。此外,学校通过深化“校地协同”,实施省市校共建战略等,在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得到泸州市委、市政府的鼎力支持。“十二五”期间投入1亿元设立高端人才引进资金并资助基础设施建设等经费达11亿元。2016年,泸州市委、市政府又决定对学校总体规划建设中未立项的25万平方米基础设施项目进行代建交钥匙工程,总投资约14亿元,现已开工建设。

充分发挥人才优势  勇担服务区域发展社会责任

四川省拥有8000多万人口,医疗卫生整体水平与中东部省市有较大差距。西南医科大学所在的泸州市,地处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覆盖九个地市州,约4000万人口。据2015年统计,四川省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中研究生和本科生占比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优质医疗资源主要聚集在省会城市,广大农村地区和边远山区缺医少药的现状决定了该省对高素质应用型医疗卫生人才有着较大需求。基于此,西南医科大学坚定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保持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较大招生规模,立足四川、面向西南、辐射全国,着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医疗卫生行业发展服务。

一是积极发挥医疗引领作用,助力提升区域内县区乡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由于泸州市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改革开放以来,地方发展不均衡问题愈发明显。尤其是区域内的广大农村地区,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可获得性都比较差。对此,西南医科大学近年来投入了大量医疗人力、技术、信息等资源,帮助提升域内县区乡镇医疗卫生水平,并主动在对口扶贫村建立了乡村级医疗卫生站的远程会诊点。

二是主动承担培训区域内乡镇医生的义务。基于该区域内县以下的基层医务工作者受教育程度明显偏低的现状,西南医科大学主动承担起培训区域内乡镇医生的义务,为当地乡镇医护人员专门制定针对性培训计划,并积极培训和选派优秀年轻干部进驻农村、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健康。

三是顺应“健康中国”发展理念,积极配合地方政府打造健康城市。

主动融入地方战略  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当前,我国应用型高校的发展现状不尽相同,并且仍有许多人对于建设应用型高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应用型高校的价值认识过于“矮化”。国家之所以强调应用型高校建设,其中一项重要意义正是在于对接社会需求。与国家“985”“211”等研究型大学重点培养研究型人才不同,应用型大学是以培养技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为主。在采访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一直以来,西南医科大学坚持培养德业双修,实践能力强、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并致力于不断完善学历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在构建应用型高校道路上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放眼未来,廖斌与何延政不约而同地强调,只有充分调动、发挥自身优势与特色,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地方战略,更加主动地适应和对接地方发展,更多地了解和把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想法,才能在应用型高校建设之路上走得更扎实、更稳健、更长远。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西南医科大学在应用型大学建设中之所以取得明显成效,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在于学校对接社会需求方面做得较为出色。例如,学校主动融入区域内的优先发展产业,以省级大学科技园和泸州市国家级高新区为依托,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和成果研发转化平台,并对成果转化进行高激励,大力选派优秀人才到产业园区挂职协调,等等。

“在与地方政府对接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摆正自身位置,积极主动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也正是由于与地方政府形成了融洽的良性循环发展路子,使地方政府更加充分意识到地方高校对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助推作用。借助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们实现了双赢的发展局面。”何延政在接受采访中说道。

一直以来,作为国家规划的成渝经济圈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泸州肩负着区域内医疗卫生事业辐射和带动的重要任务。而作为地处“一带一路”战略与长江经济带战略规划重要节点城市的高等院校,西南医科大学又将如何参与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并作出积极贡献?廖斌与何延政对此掷地有声:

一是进一步做好各类医学及近医非医类人才的培养工作,致力于为四川及周边地区输送更多更高质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是坚持政产学研用结合,为创新驱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今后将有针对性地引进更多高水平人才、团队,在临床医学、药学、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上重点求突破,努力成为区域内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三是进一步加大对南亚地区留学生的培养,积极与南亚医学院校对接,努力培养更多了解中国文化、对中国有深厚感情的留学生,使其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友好使者。

四是积极对接地方政府需求,在提升四川省地县级医疗卫生水平方面开展更多的工作。廖斌介绍,目前西南医科大学正在与泸州市委、市政府对接,落实托管区域内区县级医院事宜。“未来我校将在合理配置区域内医疗资源等方面承担更多的任务,切实提升区域内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医疗保障整体水平,努力成为川南经济区经济增长、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人民健康保障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教育可以借鉴但不可以复制”,这是学校领导班子治校的共识,在他们的带领下,西南医科大学正按照“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优势再提升,学科建设、科学研究重点求突破”的思路,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坚持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应用型大学特色之路。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