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和娱乐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传统零售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 在线健身和虚拟健身课程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 在线教育的普及为全球学习者提供了更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 在线健身和虚拟健身课程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 随着5G技术的普及,智能家居和智慧城市的建设步伐加快。
  • 在线教育的兴起为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提供了新途径。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挑战了传统教育模式和学习习惯。
  • 社交媒体的算法透明度问题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 在线健身课程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改变了汽车行业的格局。
  • 随着全球健康危机的持续,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成为紧迫议题。
  •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智能城市规划成为热点议题。
  • 随着共享经济的兴起,传统商业模式正面临挑战。
  • 5G网络的普及为物联网和智能设备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 电子竞技的流行正在改变传统体育和娱乐行业的格局。
  • 大数据在商业决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 在线健身课程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教育和娱乐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
  •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食品和生活方式受到更多关注。
  • 全球健康危机加速了医疗保健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 社交媒体对年轻人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引发社会对其影响的讨论。
  • 随着疫苗接种的推进,全球经济逐步走向复苏。
  • 大数据在商业决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 新型举国体制下空天信息产业 创新发展的对策研究—以宁波市为例

    新型举国体制下空天信息产业 创新发展的对策研究—以宁波市为例

    0

    管如镜 沈 毅

    内容提要: 

    空天信息作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是科技赶超的重要阵地,也是地方塑造竞争新优势的重要领域。在以新型举国体制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过程中,我国产业创新发展发生转变。本文在总结我国空天信息领域创新发展总体趋势的基础上,分析地方推动该领域创新发展的主要模式,重点以宁波空天信息产业发展为例,从政策、平台、技术、要素、生态等方面,为其创新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当前,国内外科技创新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科技创新的主体、模式、机制等发生重大转变。空天信息作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是科技赶超的重要阵地, 也是地方开辟产业新赛道、寻求转型新突破、塑造竞争新优势的重要领域。本文以宁波推动空天信息产业发展为例,从政策、平台、技术、要素、生态等方面,为其创新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新型举国体制下产业创新发展的四大转变

    (一)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双轮驱动、组合发力

    长期以来,政府都是科技创新活动主要的组织者,大型科研机构、高校院所、央国企等政府主导力量是重大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随着全球进入大科学时代,科技创新的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不仅需要政府前瞻布局、政策引导, 也需要市场机制推动,形成强大合力。其中,政府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的组织者、领导者, 在谋划战略重点以及强化制度设计、决策部署、配套政策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传统的大院大所及科研类高校与市场合作更加紧密,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显著提升,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共同承担孵化器、加速器、放大器功能,对创新方向、创新路径、创新资源配置等起到主体作用。如西湖大学开创民办研究型大学这一先例,已成为我国生物医药、未来材料等领域科技创新突破、成果转化、全球科研人才引进与培养的重要力量。

    图为2024 年7 月8 日至9 日,2024 空天信息大会暨数字地球生态峰会参展的“力箭”运载火箭模型。 图/ 中新社

    (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推进

    近年来,我国通过二次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从1到n”的创新升级,成功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走向世界科技前沿。但原始创新能力仍相对不足,迫切需要掌握更多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推动重大科学发现、重大技术发明、新兴产业落地。同时,相较于传统的单项创新、分散创新模式,当前科技与经济发展更多地向“1+1>2”的集成创新要答案,一方面表现为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与制度、政策等整合式、系统性创新;另一方面,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成为当前重大科技创新的主要范式,催生出新能源汽车、医疗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新经济增长点。此外,相较于单个国家内部的独立创新,国际、区域、机构合作协同的开放创新也成为应对重大技术与产业发展挑战的必经之路,全球性、区域性的创新网络成为整合创新资源、推动人类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

    (三)科技创新与教育、人才事业“三位一体”协同发展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一个国家教育发展、人才培养水平,直接决定了其科技创新的水平。近年来,我国一体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中教育的先导性功能凸显,通过理念、体系、制度、评价、治理等变革,加速产教深度融合, 高校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人才培养主阵地;科技战略性地位凸显,围绕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等紧迫问题,将重大科研任务与教育高质量发展、高层次人才引育等有机结合; 人才的根本性作用凸显,“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工作体系激活人才创新活力,高层次专业化创新人才队伍逐渐壮大, 有力支撑教育发展与科技创新突破。

    (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多链”贯通

    为破解科技与经济发展“两张皮”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推动“四链融合”,其中产业是载体,创新是动力,资金和人才是关键要素。一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部署创新任务,形成对产业链发展的有效支撑;二是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更加强调科技创新引领塑造新产业链、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三是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强化资金链与人才链的精准衔接和有效配置。近年来,上海、苏州、广州等城市通过做好这三个“融合文章”,进一步强化全社会科技创新动能。

    空天信息领域创新发展的趋势和主要模式

    (一)空天信息领域创新发展的总体趋势

    空天信息产业因其较高的科技含量,一直是大国竞争的重要阵地。美国、欧洲、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在这一轮商业航天的发展浪潮中, 纷纷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与此同时, 我国在运载火箭、载人航天、深空探测以及通信、导航、遥感卫星、科学和技术试验等领域迈向新的创新高度,进入空间、探索空间、利用空间的能力不断增强。

    1.新一代星箭技术持续进步,航天发射活动频繁开展

    根据Space Stats统计数据,2023年,全球实施223次发射任务,相比2020年翻番, 其中成功212次,发射航天器共计2917个,创造了运载火箭发射次数和航天器年度发射数量的历史新高。根据《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数据,中国实施了67次发射任务,发射了221个航天器,“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和“长征八号”等在提升运载能力、降低成本和增强可靠性方面都有显著进步,重复使用航天器技术、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等都取得重大突破。

    2 .微小卫星技术走向成熟,低轨星座建设进入提速期

    当前小型卫星(SmallSat) 和立方体卫星(CubeSats)技术已经走向成熟。从赛迪顾问统计的2023年全球入轨有效载荷发射质量分布情况看,1 吨以下的微小型卫星数量最多,为2855颗,占所有入轨载荷总数的97.3%;从入轨有效载荷发射轨道分布情况看,低轨载荷的卫星数量最多,共计2881颗,占所有入轨载荷总数的98.2%。由此, 全球低轨星座建设全面进入竞争提速期。我国主要有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另外还包括正在部署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鸿雁”星座(通信)和“虹云”工程(低轨宽带),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的“行云”工程(物联网)等。

    2024 年12 月16 日,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丽江站,工作人员对接收天线系统设备开展日常运维工作。 图/ 中新社

    3 .空间信息服务更加丰富,场景创新进入全面拓展期

    全球主要国家利用卫星基础设施,在军事安全、商业通信、导航定位、深空探测等领域实现大规模应用。《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 年)》显示,基于空间基础设施,我国已发展形成较为完善的应用体系,广泛服务于国民经济各行业,在各领域持续提供稳定可靠、泛在高效的空间信息综合服务。如基于通信广播卫星,构建了广覆盖、大容量的广播电视传输网络、直播卫星网络和通信网络;初步建成多要素、多尺度、多载荷、系列化、业务化稳定运行的遥感卫星观测体系,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基础测绘、执法督察等领域实现深度应用;发展极轨、静止两个系列化、业务化的气象卫星综合观测星座,气象卫星观测能力整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二)地方推动空天信息领域创新发展的主要模式

    在国家战略导向下,地方加速布局空天信息领域创新和产业化,基本形成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华中和川陕渝五大核心区域创新格局,北京、上海、合肥、深圳、武汉、西安、成都等创新高地地位不断巩固,因地制宜探索出若干发展道路。

    1.大院大所主导下的空天信息领域创新发展

    以北京、西安、合肥、上海、武汉等城市为代表,集聚中国科学院系、航天央企、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以及院士等顶尖人才。创新主体积极开展国家需求导向性研究,聚焦“深水区”“无人区”,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创新能力全面布局,通信、导航、遥感等技术全面突破,力图为国家空天信息战略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基于资源禀赋优势,这些地区已基本形成空天信息领域创新高地,形成了星、箭、器全链条打通,测、运、控全领域集成,通、导、遥一体化发展的全创新链和产业链生态。

    2.大基础设施支撑下的空天信息领域创新发展

    以海南、烟台海阳、济南等地为代表,基于卫星发射基地重大战略基础设施,吸引大院大所开展火箭卫星测试或发射活动并落地创新平台。海南依托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先后成立海南省航天技术创新中心、海南省空天发射技术创新中心等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突出火箭发射、陆海一体化应用等具有海南特色的空天领域创新。海阳市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建设东方航天港,累计承担数次火箭海上发射任务,济南落地北京理工大学前沿技术研究院,加快筹建空天信息大学, 打造科研、教育等创新优势。

    3.产业化市场化驱动的空天信息领域创新发展

    以深圳、重庆等城市为代表,空天信息领域创新型企业集聚、产业配套能力较强,企业创新活跃。深圳在卫星研制和应用领域拥有一大批国内领先企业,如亚太星通公司,研制了我国首个全球高通量宽带卫星通信系统。重庆提出整合重庆市卫星互联网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聚焦时空大模型、“通导”融合、多源组合导航、核心芯片、IP协议等方向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落地,积极创建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

    2023 年5 月21 日,中国成功发射空间科学卫星“澳门科学一号”。 图/ 中新社

    宁波推动空天信息领域创新发展的实践探索

    (一)创新平台多点布局

    宁波已建立宁波市测绘和遥感技术研究院、卫星与大数据应用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等10余个空天信息领域科研与产业平台,为空天信息创新研究与产业化提供支撑。如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参研的“澳门科学一号”卫星已于2023年5月成功发射。

    (二)创新转化有力支撑

    宁波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依托制造业优势培育了近20家空天信息领域企业,涵盖卫星制造、发射、运营、应用全产业链,具备高端装备、关键基础件(元器件)、新材料、电子信息、航天工程装备制造等配套支撑。如宁波高新区的企业航工智能参与中国空间站研制生产等重大的航天项目。

    (三)创新人才加速集聚

    宁波科研院所及企业通过人才引进、项目合作等形式吸纳来自国防科大、航天科工、航天科技等平台的顶尖人才, 带动本地骨干人才队伍建设。如,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搭建起特种飞行器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组建高层次研发队伍。另外,一批享誉全国的甬籍专家在支持宁波空天信息创新发展方面发挥了领军作用。

    (四)创新场景优势独特

    宁波象山沿海岸线和海岛, 地处北纬30度附近,综合考虑国家战略、自然条件、首区安全、射向和航落区、交通运输、测控、生态环境、社会依托、建设成本周期等因素,宁波象山开展海上火箭发射、卫星测控等应用场景具备较大前景。

    与此同时,对标国内先进地区,宁波也面临创新主体能级不足等挑战,前沿产业创新发展仍需探索新的路径。

    宁波加快空天信息领域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创新方向

    依据浙江省“315”科技创新体系,结合宁波全市发展现状和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基础件三大高地创建工作,将空天材料这一重点鼓励的细分创新方向延展至空天器件、空天装备和空天信息集成服务等领域,形成全产业链环节创新合力。支持研究制定专项创新计划,明确创新方向,统筹市区两级力量,对平台建设、攻关计划、产学研合作、企业创新转化、创新人才队伍引育、标准制定等方面进行系统化部署,支持重大项目引培和重大场景应用探索。

    (二)整合优势资源,做强创新载体

    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目前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已与北京、苏州、济南、广州、海南五个地区开展合作,宁波要积极争取该研究院在宁波落地重点实验室、中心,鼓励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等高校院所增设空天信息专业或该领域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支持企业共创共享新型研发机构,鼓励积极创建、参与创新联合体建设,整合创新平台、创新企业、产业基金等,共同开展前沿战略技术、关键技术等协同攻关。

    推进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支持以产业图谱引导技术图谱,统筹大院大所大企力量, 推进航天运输系统关键技术、卫星平台和载荷关键技术、终端产品产业化关键技术、星座网络架构和动态接入关键技术等研发,尤其要在空天新材料、空天装备及空天元器件等宁波优势领域,积极争取航天央企和研究院委托研究和联合研究,形成一批前瞻性、引领性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谋划应用场景创新。依托宁波市测绘和遥感技术研究院,做大做强遥感数据应用与服务,推动智慧城市、城市安全、智慧海洋等应用示范。支持院、园联动,谋划空天信息创新园,积极培育卫星“通导遥”一体化数据应用与服务企业,支持在健康服务、养老服务、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助残关怀、新兴消费、便民服务、医疗教育等领域,实现空间信息服务的创新应用,打造一批“通导遥”一体化应用示范标杆项目。

    (三)完善要素保障,集成资源优势

    夯实高端人才根基。支持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宁波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高校院所加强空天信息学科建设,充分利用人才政策和通道,强化高端研究型人才的引进培育,形成一批空天信息创新主力军。发挥创新型企业的人才涵养作用,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深化推进产教融合, 培育一批专业实用的技术型人才。

    扩大科技资本供给。用好市、区两级引导基金及国有企业创投资金,提升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耐心资本”比例,探索“一个专业基金+一个专业园+一个产业链”发展模式,大力支持空天信息领域创新型企业发展。鼓励科研机构、创新创业平台、大型企业利用“实业型” 产业资本(CVC)参与创业投资,积极利用平台资源优势与被投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共同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补链强链。

    统筹数据安全保障。完善数据资源体系,推动大院大所、创新平台、创新企业共建行业数据库,尤其在遥感等优势领域,打造AI大模型训练数据集,扩大智慧城市、城市安全、智慧海洋等场景公共数据供给。落实数据安全要求,优化公共数据采集、加工、流通、应用等环节中的数据脱敏和保护,支持相关数据资产定价、流通、交易和应用。

    (四)强化区域协同,扩大创新网络

    积极融入杭甬“ 双城记”。联动宁波甬江科创区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共筑高能级创新策源地,围绕空天信息、前沿新材料、AI等领域共担国家战略任务,打造战略型科技创新联合体。支持科研院所共建、科学装置共享,联动国家实验室(乾元实验室)、省实验室(之江实验室、甬江实验室)、新型研究型大学等科创主力,鼓励两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同业创新,形成覆盖空天信息领域从基础科研到产品转化全生命周期的创新机制。

    鼓励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贯彻落实《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合作机制》及配套实施办法,支持、引导空天信息领域大院大所大企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如2024年度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重点揭榜任务清单,在集成电路领域提到面向低轨卫通的低成本高可靠多通道全链路核心芯片研发,这是低轨卫星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技术环节。

    【本文系2023年度宁波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新发展格局下宁波市重点领域创新发展对策研究——以空天信息领域为例》(项目编号: 2023R005)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宁波东海经济研究院

    Visits: 2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