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 大数据在商业分析和市场预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
  • 商业航天领域的快速发展为太空探索带来新的商业机会。
  • 在线健身和虚拟健身课程在疫情期间迅速流行。
  • 5G技术的普及为物联网和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
  •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消费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
  • 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变得更加频繁。
  • 智能家居设备使日常生活更加便捷,推动了居住环境的智能化。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国际卫生合作的紧迫性。
  • 远程医疗的普及使得医疗服务更加便捷,尤其是在偏远地区。
  • 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全球减排行动迫在眉睫。
  • 远程办公的普及引发了对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新思考。
  • 网络安全的挑战促使全球加强数据保护和隐私法规。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
  • 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家居和自动化生活正在成为现实。
  • 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家居和自动化生活正在成为现实。
  • 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个人数据保护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食品和生活方式受到更多关注。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
  • 电动汽车的普及推动了能源行业的转型,减少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 在线教育的普及为全球学习者提供了更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需求日益增长。
  • 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企业采取更加环保的商业模式。
  • 政策加码 长三角开创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局面

    政策加码 长三角开创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局面

    0

     

    本刊记者 张 倪

    4%的国土面积,不到10%的人口,创造了全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

    在中国经济版图中,长三角地区是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点,一体化发展迈出了铿锵有力的坚实步伐。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指出,对于当前严峻复杂形势下,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长三角一体化要“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总书记强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是一日之功,既要有历史耐心,又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

    在百年罕见之大疫情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长三角一体化无疑是“十四五”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篇大文章,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既是一次阶段性盘点,又是一次蓄力再出发,为推动新时代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稳步推进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9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审议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会议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极大的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 ,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

    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纲要》明确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规划范围、战略定位、发展目标,为这一国家战略实施提供了指南。

    此后,相关部委、多省市区相继出台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硬招实招,多方位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点面结合、省市联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正朝着高质量方向坚实迈进。

    2019年11月27日,国家税务总局印发《关于支持和服务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措施的通知》, 出台十六条征管服务措施,力求更好发挥税收助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2020年4月2日,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印发《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快推进长三角地区对外交通、城际交通、都市圈交通高效衔接和有机融合。

    2020年8月12日,商务部印发《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长三角将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经济联系更加活跃,为服务全国改革发展大局、参与全球合作竞争作出了应有贡献。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三省一市不断推动一体化发展各项工作落地生根。

    数据显示,2019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合计23.7万亿元,约占全国的23.9%。

    疫情期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红利释放,成为稳住经济的“底盘”。今年一季度,长三角三省一市GDP合计4.98万亿元,占当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4%。虽然三省一市GDP增速同比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下降幅度均低于全国水平。

    二季度,长三角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三省一市地区生产总值由一季度的下降5.7%转为增长0.2%,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由上年底的23.9%提高到24.2%。

    “一体化”拉动投资、对接市场,整合资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的是经济增量的开拓。接受《中国发展观察》采访的专家普遍认为,此次布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既有按照既有路径寻求一体化发展的“承前”传统,又有打造新发展格局、科技创新先锋,以及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启后”宏图,在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新格局下,必将逐步成为我国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引领和新示范。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二级巡视员刘勇看来,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与路径正越发清晰。

    刘勇认为,中央通过早布局, 充分利用我国幅员辽阔的优势,区域经济多点开花,已然成型了“四大板块+八大重点区域战略+‘一带一路’”的发展格局。其中,长三角的龙头地位不可忽视,此番三项全新历史定位,更让其展露前沿阵地之相, 其战略前瞻地位当仁不让。

    刘勇表示,我国区域一体化在硬件上,比如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以及在软件上,比如政策、行政、人才资本等要素流动的壁垒消除等,都还有不少工作要做。其中,利用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产业链高端优势,以一体化思维打造完善的产业链条,形成区域合力,更有助于让中国最具活跃度的第一增长极继续发挥引领作用。

    谈及长三角一体化,就不得不提依托上海的各类资源优势因素。

    “就上海的区位和地位看,其产业集群的重点应该是以金属矿产为起点的产业链和以无机硅矿为起点的产业链。就供应链而言,上海发展的重点应该是生产要素的供应和管理,尤其是资本和人才的提供与管理。”刘勇分析说,首先,上海有着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且在产业发展上居于产业链高端,诸如金融、科技、创新等高端产业,以及以金属和硅等高端机械装备、电子产业等为龙头的产业布局等。

    同时,在资本和人才要素一体化上,上海更是独具优势。刘勇介绍,无论是上海提出建立世界性资本运营管理公司,打造“东方华尔街”,让资本畅通实现“哪里需要资本就往哪里去”的便利,还是打造人才高地,向全中国各地输送和培养包括企业家在内的高端人才, 都让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越发清晰的发展路径上更加值得期待。

    破壁垒开新路 用一体化方式兑现高质量核心要求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还要致力于打破无形的行政壁垒。不仅要会做“加法”,更要会做“乘法”。

    在采访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部研究员周宏春强调,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是打破行政壁垒、优化配置要素的需要。

    周宏春认为,随着多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长三角已然发展成为我国经济整体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虽然每个城市的实力都较强, 多个百强县(市)分布在这一地区,但从参与全球竞争角度看仍感力不从心,因为以城市群为单元的区域合作与竞争是当今世界的特征之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后,“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不仅可以抢抓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要素优化配置,而且还能释放最大的经济动能和更多的民生福祉。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贾若祥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认为,不同于京津冀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粤港澳打造向外窗口的定位,对长三角而言,高质量是核心主题,一体化是重要方式。

    如何通过一体化方式将长三角地区打造成引领全国的高质量发展典范,正是此次会议提出的七大任务之一,试图清晰布局“一体化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路径。

    在贾若祥看来,如今的长三角一体化已经完成了“架梁立柱” 的顶层设计工作,为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一体化明确了重点、方向和政策,一体化的核心目的就是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根本性缓解区域不平衡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比如,长三角三省一市内部存在的发展不平衡问题,这就需要从高质量发展中找寻答案,形成新的平衡与协调。

    对于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定位, 贾若祥认为,通过改革促进开放, 通过开放深化改革是当前最为迫切需要的。他表示,浦东开发开放30 年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和可推广的优质经验,既是引领国内改革的领头羊,也是育苗圃。

    “这在打造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显得尤为重要,毕竟, 长三角地区作为内需市场,潜力巨大。”贾若祥强调,想要真正激活内需市场,长三角三省一市在产业链和创新链的互动融合加深,将让内需市场的巨大潜力得以释放,也将引领全国区域一体化的新一轮发展。

    重在畅通“双循环”让消费为经济增长作出更大贡献

    受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中美贸易摩擦不确定性的影响,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显著增加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专家建议,未来首先应以长三角地区的畅通循环来推动国内大循环。长三角一体化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工业体系比较完整、产业链比较齐全,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具备一定实力。统计显示,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和软件信息服务产业规模分别约占中国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与此同时,长三角区域内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长三角强大的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对于推动国内大循环的作用尤为重要。

    其次,将对内合作和对外开放联动起来,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2000年以来,随着中国“入世”, 国际制造业加快向长三角地区转移,长三角在吸引外资方面的优势地位凸显。目前,长三角的上海以及江苏、浙江的一些城市外贸依存度在50%以上。长三角地区的核心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有利于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打造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我国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把控力。

    此外,紧盯问题短板,以改革创新致力于打造长三角地区成为发展氛围更佳、体制机制更新、创新能力更强、竞争实力更高、企业活力更好、营商环境最佳的标杆地区,吸引大量民营企业参与市场大循环、产业大循环、经济大循环。

    那么,在疫情和全球市场萎缩的背景下,长三角区域应如何用日益畅通的“小循环”来促进国内“大循环”、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

    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指出,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依托国内领先的营商环境、管理体制优势以及较好的财政状况,要配合国家积极财政政策,通过实施积极的地方财税措施,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大民生和社会保障投入,保障消费者权益,切实增强消费者信心和消费能力,再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在让消费为经济增长作出更大的贡献方面,长三角值得期待。

    张建平建议,长三角应着力加快落实国家的减税降费政策,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地服务企业,加大普惠金融对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在疫情和全球市场萎缩的背景下,努力保住各类市场主体,保住来之不易的全球供应链、价值链体系,为稳就业、稳增长作出应有的贡献。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平台以及临港特殊综合保税区,长三角地区要加速国际化的发展,加快高附加值产业的集聚,不断提升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在面向全球市场,特别是辐射“一带一路”市场的过程中, 塑造比较优势,挖掘新的市场空间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周宏春表示,从现实出发,长三角地区仍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但区域发展差距也是潜力所在。例如,跨江大桥的建设缩短了空间距离,南通市近年来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19年接近9383 亿元。因此,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不仅可以促进要素在区内的自由流动,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促进区域内的平衡增长,并形成日益畅通的“小循环”。这样的发展模式也会产生示范效应,被更多的区域效仿。随着区域联系和合作的增强,要素流动更加自由,带动国内“大循环”,进而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长三角在一体化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既要有历史耐心,又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既谋划长远, 又干在当下。只有坚持发挥各自优势,在分工合作中拉长“共同长板”,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才能不断开创新局面。

    Visits: 0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