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国强
内容提要:
罗必良教授的新著《大国三农:制度文化、行为机理与模式选择》,将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贯穿于“大国三农”制度文化、行为机理和模式选择的分析过程。同时,该著作注重与历史对话、与经典对话、与现实对话, 这使“大国三农”系列研究更加生动、更加深刻、更具价值。
罗必良教授的新著《大国三农:制度文化、行为机理与模式选择》,从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深入考察了“大国三农” 的中国现象、中国行动(农户行为和政府行动)、中国道路,尤其注重与历史对话、与经典对话、与现实对话,实现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丰富并拓展了已有理论的内涵及边界,彰显了“大国三农”研究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该著作深刻解析了植根于农耕中国、乡土中国的大国农情。千年的农业耕作特别是稻麦种植孕育了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塑造了古今中国之国家性格、社会关系、制度文化和行动逻辑,深刻影响着人口生产、经济增长、社会变革、村社治理、国民幸福等方方面面。人口规模巨大、人地矛盾突出、食物安全挑战、乡土社会变革、农耕文化传承等,这一系列大国农情造就了中国“三农”问题的独特性, 无论是过去的历史,还是当下的现实,都呈现出与他国不同的“特质”,并在长期的探索与创新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制度、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系统把握和深刻认识“大国三农”的基本农情,是考察“三农学”之中国现象、中国行动及其生成逻辑的起点,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点。
该著作系统考察了基于大国农情的农民群体行为及其机理,譬如农民生育与教育、农村劳动力迁徙、农户种粮行为、城乡关系变迁等。该著作从产权经济学的逻辑探讨了大国人口的农民生育激励、性别偏好、教育投资等问题,提出有必要重视和改善人口大国农村生育和教育的“两育”策略。从非农劳动力市场转型、农村“人— 地”关系调整的视域探究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逆城市化”、非农转移新趋势及其形成逻辑,提出有必要从促进外部市场开放和内部市场发育两个维度双向推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从要素配置、地权预期、分工深化的视域对小农种粮的逻辑进行实证研究,进而提出维护农业家庭经营的稳定性和长期性、诱导小农生产卷入分工经济并融入现代农业发展、在要素流动中坚守粮食安全政策底线、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等未来策略。从制度的视域解构了工农城乡关系生成及演化规律,提出以农村土地制度变革为突破口打开村门、以开放村庄引导主体和要素进村缓解约束、以城乡融合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反哺乡村、以县域经济发展融入城市价值链构建载体、以机制构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明确抓手的具体方略。这些研究总能够从细微之处对中国现象、中国行动等展开宏大叙事,做到“顶天”和“立地”的统一,既总结历史和经验,又面向现实和未来,对深入了解“民之所为、民之所需、民之所盼”大有裨益。
该著作基于对大国农情的解构,以及“大国三农”制度文化和行为机理的系统探究, 创新提出了“大国三农”农业强国、乡村治理、县域城镇化、共同富裕等关键议题的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选择。就大国农业,提出了推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走适合中国农情的“服务型农业”第三条道路,既要对农业生产性服务市场发育有历史耐心,同时也要对中国多样化小农的转型及其功能性扩展有足够的信心和包容性。就大国乡土,提出了以农地产权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以契约化、正式化、法治化的现代化方式重构“国家有作为、社会有认同、人民有参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就“大国小城”,提出了中国城镇化模式应实施阶段性的战略转型,在“大国大城”基础上推进“大国小城”战略,加快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以乡村“镇”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就大国农民,提出了从包容性发展、乡村治理和生态宜居建设出发,遵循产业—资产—生态的共同富裕实现逻辑, 合理利用和盘活丰富的乡村生态资产以实现农民共同富裕。这些战略性和策略性的建议,既有理论和实证的支撑,也有重大战略的考量和实践操作的验证,对于政府、农民等相关者来说或有较大启迪,特别是对于相关制度的制定完善、政策改革的调整、机制的优化设计等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该著作的一个特点是,将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贯穿于“大国三农”制度文化、行为机理和模式选择的分析过程。
首先是历史观或者说大历史观贯穿其中,如著作的“导论”中关于“理解农业与国家” 的论述,“从智人部落‘原始的富足’的狩猎采集生活,到大约1万年前操纵和驯化几种动植物,由此发生了一场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农业革命。其中,谷物种植及由此导致人口的定居、村庄的形成和国家的造就,使得农业农村蕴含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学含义”,将谷物生产、农耕方式放置在如此漫长的时空跨度来考察;关于“理解农业与增长”的描述, “纵观全部历史,可以发现, 人类生活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处于低迷的马尔萨斯‘贫困陷阱’状态,直到最近200多年才迎来经济大爆炸的新纪元”,亦是如此。在阐述中国农村土地的制度传统时,展现了人类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为土地而战的战争史,从北魏孝文帝的均田制、唐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到清末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中国朝代更迭、政权变化,无不是通过战争等暴力手段重新分配土地的过程;在探究农村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时,从原始“氏族公有”到“家族私有”,再到“家庭私有”,这些无不展现出研究具有的广阔历史视野。
其次是大局观的展现,农业之于国家、村落之于国家,以及粮食之于中国、县域之于中国、制度之于中国,无不是极端重要的,探究“大国农耕”“大国小农”“大国村落”“大国饭碗”“大国小城”等中国现象、中国行动和中国道路,呈现出的都是“国之大计”“民生之本”。
最后是角色观的体现,在解构“大国三农”国情农情、行为机理时,把自身摆进去、把问题摆进去,透彻地辨析粮食和农业、乡村振兴、城镇化、共同富裕等被置于农业强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视域下的角色和功能,清晰地厘清农地产权、分工经济、劳动力迁移乃至幸福感等关键因素在“大国三农”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角色及其影响,进而科学地提出中国方略、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
该著作的另一个特点是, 注重与历史对话、与经典对话、与现实对话,这使“大国三农”系列研究更加生动、更加深刻、更具价值。
无论是讲述农村土地制度传统、村落的缘起、社会演化和农业家庭经营,还是讲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劳动力迁徙、改革开放以来的“去粮化”“趋粮化”结构性转变,既有对千年历史演化脉络的梳理, 也有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要事实证据的刻画。与历史对话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大国三农”相关问题的缘起、演变和现实。
与经典对话表现在应用经典理论解释中国现象、中国行动、中国道路选择等背后的逻辑,丰富并拓展了经典理论的内涵及边界。例如,理解农业与国家的思想模型,与斯密猜想、舒尔茨假说的对话,对于二元结构理论、涓滴经济学理论和现实之间反差的思考,以及反思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主张、反思科斯范式等,特别是提出从注重“产权界定”转向“产权实施”“产权交易”,进一步拓展了科斯定理,这对当前如何处理制度设计与制度实施二者的关系具有重要启示。
与现实对话则体现在基于大国农情的现实情境中,深入探究“大国三农”相关者行为机理、中国道路选择逻辑等重大现实问题。该系列研究突出问题导向,对农地三权分置、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种粮、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重大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 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为“大国三农”中国行动、中国模式、中国道路提供事实依据。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
Visi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