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慧平 王希龙 贾帅帅 董坤祥
内容提要:
海洋种业是海洋渔业的关键支撑,促进海洋种业高质量发展对于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推进种业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青岛市在我国海洋种业发展中占据关键地位,在产业基础、科研积淀、政策环境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具备建设“国际海洋种都”的条件; 但在产业转化、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基于有关分析,本文提出青岛市构建“国际海洋种都”的思路与建议。
渔业发展,种业为先。海洋种业是海洋渔业产业链中的战略性、基础性一环,是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杨红生等,2020)。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 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种业是现代农业、渔业发展的基础,要把这项工作做精做好,为海洋种业发展指明了方向。2025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 会议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高效协同, 更加注重产业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谐,更加注重合作共赢。
现代海洋种业作为海洋高科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推进我国海洋渔业产业结构升级、保障我国“蓝色粮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因此,需要大力发展海洋种业,加速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长期以来,凭借地理区位、人才、技术与营商环境等优势,青岛市海洋种业稳步发展,形成了在全国领先的产业链、人才群与技术库。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岛考察期间强调,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发展海洋种业,青岛市重任在肩。近年来,青岛市提出建设“国际种都”的发展目标,构建“国际海洋种都”亦是题中之义。基于此, 本文从青岛市海洋种业的基础条件、主要优势、制约因素等方面展开分析,并提出促进青岛市海洋种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国际海洋种都”的思路和建议。
青岛市构建“国际海洋种都”的基础条件及主要优势
(一)发展基础良好
一是自然区位优越。青岛处于海洋渔业育种繁种的黄金区位。青岛拥有长约883公里的海岸线,海洋生物资源丰富,为海洋种业发展提供了天然的试验场所和丰富的种质资源。
二是产业基础雄厚。海洋渔业是青岛的传统优势产业, 我国藻、虾、贝、鱼、参五次以品种及技术革新为核心内容的海水养殖浪潮从青岛发端(李勋祥,2024)。目前青岛市正在推动以养殖空间扩展为核心内容的深远海养殖浪潮。
三是对外交流优势突出。青岛是国际知名海滨旅游城市、海洋科技名城、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所在城市,为国内外海洋人才及科技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2024 年7月发布的《青岛市深入实施“海创计划”加快打造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推动青岛成为全球海洋科技原始创新策源地、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海洋高端人才集聚地、海洋科技国际合作要地,初步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在2024年的“上海合作组织+”阿斯塔纳峰会上,青岛被正式宣布为“2024—2025年上合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 海洋科技国际交流迎来新的契机。
(二)科研实力雄厚
一是涉海人才资源雄厚。截至2024年6月,青岛共拥有23位海洋领域“两院”院士,约占全国涉海院士总数的30%;拥有全国约1/5的涉海科研机构。青岛海洋经济活动从业人员总数超百万人,集聚高层次海洋科研人才2000余人。
二是水产育种科研实力强。据山东省农业农村厅2023 年6月公布数据,自1995年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实施“农业良种工程”以来,全省通过国家审定的水产新品种75个,其中60个诞生于青岛,约占全国总量的1/4。
三是在部分领域先发优势明显。在种质保存方面,青岛拥有国家级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在前沿科技方面,青岛在水产基因组育种技术等方面具备雄厚基础。近年来,中国海洋大学建成了国际上首个水产生物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平台,并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等涉海高校院所共建了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提前开展了一批前瞻性技术项目的攻关工作。
(三)政策优势明显
相关政策出台早。早在2003年,《青岛市水产苗种管理办法》中就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水产优良品种的选育、培育和推广。
政策扶持力度大。一是完善科研奖励长效体制。2015 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要求用于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部分不低于收益额的80%。二是加大一次性奖励力度。2022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原有的政策补助范围由畜牧业扩大至畜禽、水产两个行业, 同时加大品种研发创新扶持力度,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出对满足一定条件的种业企业给予1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领军型现代种业企业给予300万元一次性奖励。同年发布的《青岛市现代海洋英才激励办法(暂行)》中提出对现代渔业等领域符合条件的人才给予最高3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政策创新举措多。在法规方面,青岛出台了国内首部促进种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青岛市种业促进条例》,于2025 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扶持与保障”部分从人才、财政、金融、监管、信息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阐述了具体支持内容。在金融方面,青岛在全国率先推出种业专项信贷产品“琴岛·种子贷”,创新融资担保模式,开展知识产权质押,大幅降低融资成本,并使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服务质效。同时,发挥海洋投资基金作用,为水产种业发展提供融资保障。
(四)规划目标清晰
一是谋划海洋种业发展目标。2014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建设蓝色粮仓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建设水产良种繁育基地的任务;2021 年,《青岛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高起点规划海洋水产种苗业, 建设海洋渔业生物遗传育种基地,打造全国一流的水产种苗研发中试基地,打造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打造现代化海洋生物种质培育基地;2024 年,《青岛市以科技创新引领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培育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2025—2027年)》进一步提出打造全国水产种质研发创制高地和水产种业产业化应用基地的发展目标。
二是强调提升海洋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明确企业的主体地位。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强化种子企业技术创新和应用的主体地位,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加大对自主创新种企的奖励力度。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全面增强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并提出对主导或自主选育的水产新品种(配套系),通过国家审定的企业,给予100万元一次性奖励。
青岛市建设“国际海洋种都”的制约因素
(一)产业转化不畅
一方面,受近海养殖空间压缩等因素的影响,青岛培育出的水产新品种较少在本地转化,反而转移至邻近城市甚至其他省份进行产业化过程, 出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现象。另一方面,由于科研院所的实力雄厚、科研资金充足, 而企业获得的财政支持相对较少,多数水产新品种的选育由科研院所主导,由企业主导的新品种选育相对较少,容易导致新品种推广不畅以及产业化进程缓慢等问题,出现“有种无业”现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青岛市海洋种业的发展壮大(李勋祥,2022)。
(二)同质化竞争加剧
在海洋强国战略和种业振兴行动深入实施的背景下, 我国海洋种业快速发展,行业内竞争也随之加剧。从全国来看,广东、海南等省份均在大力发展海洋种业,与山东省形成竞争。从山东省内来看,威海、日照、烟台等兄弟城市也在加快发展海洋种业,与青岛形成竞争,且省内城市在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禀赋等方面的相似度较大。一旦产生过度的同质化竞争,或将影响产业发展成效。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虽然青岛市海洋种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还存在企业科研投入普遍较低、原始创新产出不足,部分品种停留在修饰性及模仿育种层面,重大技术突破型品种缺乏等问题(李海波等,2023)。同时,青岛市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科技型种子企业也较少(王鹏,2025)。还要看到,青岛市乃至山东省和全国在部分水产品品种上面临着被国外“卡脖子”的风险,在部分关键育种设备方面也受制于人,亟待突破。
(四)领军企业数量较少
青岛在水产育种的细分领域拥有单项冠军,但领军企业的总数不多。2022年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公布了山东省水产种业领军企业名单,26家企业进入名单,其中青岛企业2家。
对青岛市构建“海洋国际种都”的相关建议
(一)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一是加强对企业科研的长期资金支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丰富资金支持形式,降低企业资金使用成本。二是鼓励支持企业更多地参与或主导重点科研项目。组织开展企学研协同攻关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为企业主导市级科研项目创造条件,提高企业在科研环节的参与度。三是在制定涉企政策时更加充分地听取企业意见。在涉企政策制定前召开企业、专家及社会各界代表参加的论证会,邀请不同规模的企业代表以及企业中不同岗位的人员参与。同时,拓宽听取意见的渠道及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充分听取企业意见。
(二)健全多主体合作机制
海洋种业具有项目投资大、品种培育风险高、技术门槛高、运营周期长、企业投资意愿低等特点。因此,要建立健全政府牵头、市场主导、科企共建的收益分配机制。首先,政府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制定长期发展规划以及专项法规等方式引领海洋种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同时提供一系列政策支持。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立足青岛,汇集山东省乃至全国优质资源,力争尽快在核心装备、关键试剂等方面取得突破。其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共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加速新品种研发及推广。以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产业规模和增加行业利润为主要目标,加速市场化和产业化进程。最后,构建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贡献评价体系,充分体现各类创新要素的市场价值,加大对一线科研人员及企业的科研奖励力度。
(三)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
其一,围绕国内外海洋种业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及市场需求,提前开展部分前沿科技的研发工作,加速培育海洋种业新质生产力。其二,加强对国内外行业竞争态势的研究, 强化政策支持,做强青岛海洋种业产业的优势领域及关键环节,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推进海洋种业强链、补链、延链,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其三,青岛应加强所辖区市产业发展载体的合理分工以及协同发展,畅通区域间海洋种业产业要素流通渠道,破除隐性行业壁垒,推动海洋种业集群化发展。
(参考文献略)
【本文得到青岛市“双百调研工程”调研课题“青岛“国际海洋种都”高质量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批准号:2024-B-034);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于大食物观的中国食物保障能力评估与压力测试研究”(批准号:24BTJ045);广东省社科规划共建课题“广东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估与优化路径研究”(批准号: GD24XYJ24)支持】
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合作社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广州大学金融研究院;山东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Visi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