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明
内容提要:
如今,一场以稳定币为先导的系统性且具有冲击力的变革,正在改变传统金融货币的生态和秩序。在稳定币背后,是传统金融体系的结构性迟滞,是技术革命对价值传递方式的持续冲击,是货币主权与个人资产自由之间博弈的深化,更是全球数以亿计的普通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主动选择。
在人类货币史上,每一次货币形态的转变,都会深刻改变经济组织模式与社会运行方式。从贝壳、金属,到纸币、电子货币,货币从有形走向无形,货币的信用基础也经历了从实物支持到国家信用支持的转变。如今,一场以稳定币为先导的系统性且具有冲击力的变革,正在改变传统金融货币的生态和秩序。
《与每个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稳定币》一书以通俗、生动兼具批判性的写作方式,成功将一个高度金融化与技术化的议题,拆解为普通读者也能够理解、感知甚至实践的生活场景。对于稳定币,作者既不盲目赞美,也不简单批判,而是努力呈现出其在现实世界中被真实使用的过程,以及这场金融创新对不同国家、不同群体的深刻影响。
这是一本写给普通人的书,但它背后提出的是货币理论和金融体系的重大命题。
本书的核心论点是:稳定币并非抽象的金融概念,而是为了弥补传统货币缺陷(通胀、跨境支付效率低下)和早期加密货币缺陷(价格剧烈波动)而诞生的实用金融工具。现在,稳定币正在深刻改变个人、企业乃至全球金融秩序, 普通人有必要理解其运作模式、带来的机遇和风险。
在本书的第1、2部分,作者着重讨论稳定币是什么以及为何重要。作者指出,稳定币是锚定美元等法定货币的“数字现金”或“代金券”,旨在稳定价值,而非投机。书中介绍了三种类型的稳定币: (1)法定货币储备型。该类型稳定币是目前主流选择,其稳定性依赖于发行方的储备透明和良好信用。(2)加密抵押型。其是去中心化的,但机制复杂,有风险。(3)算法稳定型。其理论完美,但实践证明极易崩盘,有惨痛的教训。
在本书的第3部分,作者讨论了稳定币的现实影响和风险挑战。从个人角度看,稳定币使跨境汇款从“数天到账”变为“数秒到账”,手续费近乎为零; 稳定币的价值贮藏功能凸显, 在高通胀国家成为普通人对抗资产缩水的金融“避风港”。从企业角度看,稳定币成为中小企业和跨国公司的“财务利器”,用于规避外汇管制、降低结算成本,让无银行账户的商家也能参与全球贸易。特别是书中突出了稳定币的三大核心风险:(1)信任危机。泰达币(USDT)等存在“黑箱储备” 问题,其资产是否足额存疑。(2)机制崩溃。Terra 的崩盘是算法稳定型稳定币(以下简称“算法稳定币”)“死亡螺旋”的典型案例。(3)技术安全。黑客攻击和智能合约漏洞已造成数亿美元的资产损失。
在本书的第4、5部分,作者着重分析了国家博弈与未来秩序。各国向稳定币发起了反击:各国中央银行推出自己的数字货币(如中国的数字人民币)以应对挑战,标志着一场民间创新与国家主权的竞赛已经开始。同时,稳定币也成为全球地缘政治的新棋子:美元稳定币(如USDT)已成为“美元主导地位的隐秘扩张工具”, 在无形中巩固了美元的全球地位。欧洲、亚洲等则在积极布局,试图构建“多极化货币秩序”,以削弱对美元的依赖。在未来,稳定币将与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深度结合,开启一个由机器自主完成支付和交易的智能经济时代。书中也给普通人提出了终极建议:(1)安全第一。像使用银行账户一样谨慎,选择储备透明的稳定币,并分散管理资产。(2) 警惕陷阱。警惕承诺“高收益、稳赚不赔”的骗局,保护好自己的钱包和私钥。
本书中,还有以下四个主题值得进一步引申说明。
第一,稳定币的诞生与货币制度的裂缝。在货币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国家主导的货币体系曾一度被视为无可争议的核心框架。从金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到今天以法定货币为基础的全球金融网络,国家信用成为货币价值的最终背书。然而,在过去数十年,随着通胀高企、跨境转账成本升高、金融排斥现象加剧,国家货币的实际使用价值与其理论权威之间开始出现裂缝。
稳定币的崛起,不是偶然。在稳定币背后,是传统金融体系的结构性迟滞,是技术革命对价值传递方式的持续冲击, 是货币主权与个人资产自由之间博弈的深化,更是全球数以亿计的普通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主动选择。稳定币的意义,远远超越了它作为“区块链金融工具” 的表层定义。本书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记录了阿根廷、土耳其、尼日利亚等国家的普通人, 如何在高通胀环境下主动寻求更可靠的价值载体。稳定币正是在这些国家广泛流行开来, 扮演着“保值工具”与“支付媒介”的双重角色。稳定币的诞生,表面上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实质上则是对国家货币功能失效的一种市场化纠偏。
第二,金融基础设施的技术替代。作者在书中强调,稳定币不仅是一种资产形式,更是一种金融基础设施的技术替代。今天的跨境支付,依然停留在20世纪的逻辑上:依赖银行网络、清算周期长、手续费高昂,特别是对于全球数以亿计的无银行账户群体而言,传统金融系统对他们几乎是关闭的。而稳定币,通过区块链网络,绕开了传统银行,提供了近乎实时、低成本的价值传递路径。
稳定币并非技术爱好者的专属领域,而是跨境务工人员、电商从业者等正在真实使用的“金融工具”。如果说比特币的叙事是“去中心化的价值存储”,那么稳定币的叙事则是“去中心化的日常货币”。书中对菲律宾外出务工人员、美国自由职业者、中国香港普通年轻人的案例分析, 充分说明稳定币不是资本游戏,而是生活的选择。
第三,稳定币的风险、监管与未来。任何金融创新,从来不是一场单方向的胜利。作者并没有回避稳定币面临的黑箱、崩盘、黑客攻击等风险。尤其是USDT长期以来的储备透明性争议,以及Terra崩盘事件所揭示的算法稳定币的脆弱性,提醒我们即便是号称“稳定”的资产,仍然可能隐藏着技术或信用结构上的巨大不稳定。更重要的是,各方对于稳定币的合法性与监管归属,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它到底是货币、证券,还是支付工具?是私人企业的产品,还是公共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各国中央银行的态度不同,有的鼓励,有的限制,有的观望。这造成了稳定币发展过程中的系统不确定性。
作者对中央银行数字货币与稳定币的比较尤为重要。数字人民币的出现,不仅是中国在金融科技领域的领先布局,更是国家对私人数字货币主动回应的制度化选择。未来全球货币格局,可能呈现“三元竞争” 之势:法定货币、稳定币、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共存,并彼此制衡。这种货币结构将深刻改变全球资本流动方向、货币政策传导路径以及跨境支付的利益分配。
第四,稳定币的社会意义。作者在书中不断强调,稳定币不是程序员的游戏,而是普通人的新机会。在这个观点背后,是对现有金融体系深刻的社会批判。全球仍有超过10亿成年人没有银行账户,无法参与高效率的金融交易。稳定币,或许是第一次,真正为这群被金融排斥者打开了一道门。因此,稳定币表面上是美元的数字映射, 实际上是一种去中心化世界对传统货币制度的回应和挑战。
如今,稳定币的影响正发生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小咖啡馆、马尼拉的家庭小超市、拉各斯的手机汇款点。正如书中所述,这场金融变革,没有在华尔街敲钟,也没有在《新闻联播》上宣布,但是它发生了,并且正在掀起一场金融货币领域的深刻革命。
稳定币的发展,方兴未艾。稳定币会继续处于快速演化、试错乃至监管交锋的动态过程之中。稳定币未来既可能成为数字时代金融民主化的重要里程碑,也可能遭遇黑客攻击、产生系统性风险,甚至被过度管制而失去活力。但是,稳定币在发展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其内在的逻辑。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开启了关于货币未来的公共讨论。稳定币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与我们的生活、财富、自由息息相关的现实课题。无论最终是否选择使用稳定币, 我们都应该了解它。因为,理解正在改变我们生活的金融工具, 是每一个现代人应有的素养。
本文为著名经济学家朱嘉明为《与每个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稳定币》一书所作序言
Visi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