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高教集团、贵州工商职业学院联合调研组
内容提要:
在数字中国建设、贵州省数字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背景下,贵州省本地的数智化人才培养受到关注。近年来,贵州工商职业学院聚焦“四个一”(即“紧抓一个机遇, 打造一个平台、构建一个专业群、建设一批基地”),持续创新数智化人才培养模式, 赋能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贵州工商职业学院的有关实践启示我们,在数字经济时代, 高职院校人才培育应从产业发展需求着手,在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模式建设、产学研联动等方面进行优化,从而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技术变革、市场变化的技能型数智化人才。
过去十年,杭州、广州、贵阳、福州、武汉等城市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中脱颖而出, 尤其是贵阳,从昔日的“双欠”城市发展成为如今的“中国数谷”。这样的成就需要一批批实践能力强的高质量数智化人才作为支撑。本文从贵州省数字经济的发展现状出发,基于高职院校作为数智化人才培养基地的实际,结合贵州工商职业学院举办的“2025数智化人才培养交流会”等一系列研讨成果,剖析贵州工商职业学院的数智化人才培养实践案例,提出高职院校革新职教理念、探索构建职业教育数智化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实践路径。
贵州省数字经济发展的现状、趋势与需求
(一)贵州省数字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当前,贵州省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国家“东数西算”八大枢纽节点之一。2013 年9月8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挂牌成立,拉开了贵阳市发展大数据的序幕。2015年5月, 贵阳市举办了全国首个以大数据为主题的博览会和峰会, 站在了我国大数据发展的前沿。2 0 1 6 年, 贵州省获批建设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为全国大数据发展提供了先行先试的平台。随后,全国首个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大学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实验室获批建设,为大数据领域的科研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作为全国第一家数据流通交易所,贵阳大数据交易所自2015年正式挂牌运营以来,在全国率先探索数据流通交易。截至2025年3月,贵州省已累计出台大数据领域地方性法规8部、政府规章4部,构建了大数据产业制度框架,成为全国该领域立法数量最多、体系最完整的省份。
据2025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贵州省在建及投运重点数据中心48个,算力规模超过55Eflops,成为全国智算资源最多、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2024年,贵州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电子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5.3%,数字经济增速连续9 年位居全国前列。今年3月, 贵州省获批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认定的7个“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知识产权试点省市” 之一。贵州省的数字经济从萌芽到蓬勃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新、从新到快的跨越,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供了强大支撑。
(二)贵州省发展数字经济的人才需求
过去,受制于地理环境和产业基础,贵州省长期面临人才外流问题。但随着数字中国建设的推进,贵州省凭借独特的自然条件、能源优势和政策扶持,逐步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大数据产业基地。2014年, 贵州省获批建设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吸引了包括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众多科技企业入驻,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但总体看来,贵州省大数据、云计算方面的人才仍旧不足,特别是高端技术、管理等高层次人才存在紧缺情况,技术性、基础性人才需要加强储备。推动贵州省数字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构建多层次数字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加强高端技术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培育,为贵州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动能。
贵州工商职业学院培养数智化人才的创新模式
近年来,贵州工商职业学院聚焦“四个一”(即“紧抓一个机遇、打造一个平台、构建一个专业群、建设一批基地”),持续创新数智化人才培养模式,赋能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
(一)推动数智化职业教育升级
贵州工商职业学院将高质量就业作为立校之本,紧扣国家数字经济战略,以服务西部经济发展和支撑贵州省数字经济产业为核心使命,抢抓职业本科建设机遇,深化产教融合与数智化转型,突出职业化、数智化、创新型高端技能人才培养。
一方面,优化专业布局。重点围绕贵州省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构建数字商贸、大数据等五大专业集群,重点建设电子商务、大数据技术、大数据与会计、工商企业管理等专业,突出数字教育特色。
另一方面,提升办学质量。聚焦贵州省数字经济新兴产业发展和贵阳贵安重点产业布局需求,完善“企业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现场工程师”等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智慧新零售中心、数字商贸大数据分析中心等数字化实训室、虚拟仿真实训室(智慧实践基地),构建“虚实结合”实训体系,全面提升办学质量。
(二)搭建数智化人才交流平台
贵州工商职业学院积极推动政产学研高水平合作交流, 汇聚高校、领军企业、科研院所专家等资源,搭建数智化人才交流平台。通过“学术研讨+实践赋能+载体支撑”的立体架构,实现教育资源、产业需求与技术创新的高效对接,为贵州省数字经济提质增效储备人才,为数智化人才培养提供载体。如举办以“深化产教融合 共育数智人才”为主题, 国内有关高校、领军企业、科研院所等200余位人士与会的数智化人才交流大会。会议期间,学界专家围绕DeepSeek技术应用、新工科交叉研究、智能认知本质等议题展开深度分析,为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创新支撑;依托案例分享交流实践经验,贵州本地企业代表聚焦产教融合、数据流通、算力赋能等场景,介绍数智化转型的实践成果,架起从理论到应用的转化桥梁;以数据知识产权联合创新实验室、数字乡村实践基地、数字非遗实践基地的揭牌成立为标志,打造实体空间载体,推动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同频共振。
(三)以发展为本,构建“数智化产业专业群”
为切实培养支撑贵州省数字经济发展的高技能型人才, 贵州工商职业学院以构建“数智化产业专业群”为引领,探索了三种特色数智化人才培养模式。
1.“岗课赛证创”五维融通的数智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通过系统思维创新育人机制。通过岗位需求与课程体系精准对接、技能竞赛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职业证书与能力培养有机衔接、创新创业与专业教学贯穿渗透,构建“岗课赛证创”五维融通的全要素闭环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深入分析行业趋势及企业岗位需求,明确主要就业岗位,重构“基础课—核心课— 拓展课”三级课程体系,开设《数据挖掘与分析》《大数据综合实训(HCIP)》等课程, 实践性教学占比达64.62%。另一方面,构建“校级赛—省级赛—国家级赛”分层竞赛体系,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赛项标准转化为教学目标, 如融入华为ICT大赛内容并组织参赛,贵州工商职业学院的参赛团队获第九届华为ICT大赛实践赛昇腾AI赛道全国总决赛一等奖。此外,将“电子商务数据分析”等职业技能证书与专业课程对接,采用案例教学等方法,建立考核评价体系,要求教师具备双证以提供考证辅导。
2.新型数智实训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贵州工商职业学院联合企业共同探索“新型数智实训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企业的三维全景数据服务等平台,构建涵盖三维建模与数字孪生等四个板块的模块化实训课程体系,建立“理论讲授+生产项目实操”双师教学机制,同时借鉴有关企业与贵州省网络与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合作形式,开展数据资质培训,完善培养体系;借鉴有关企业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合作形式,运用立体投影、VR(虚拟现实)头盔等设备打造沉浸式数字化教学空间系统,打造XR(扩展现实)虚拟互动平台并开发数字管理系统,推动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向“多元融合平台生态+一站式完整数智实训体系+沉浸式数字化教学空间”的新型教学管理模式转变。
3.数据驱动的交叉学科育人模式
2021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发布,提出开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和实践。贵州工商职业学院结合本校特色,探索以数据驱动的交叉学科育人模式为代表的创新实践,为破解复合型数智人才短缺难题提供系统性方案。一方面,以跨学科知识融合为核心,突破机械、材料、计算机等传统学科边界,重构“数字技术+行业场景”融合的知识体系。开设“A1+材料性能预测”“数字孪生与工程优化”等课程,将数据科学嵌入材料研发全流程,构建“数字+行业”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在培养机制上,探索双导师制,通过“专业领域+数字领域”跨学科导师联合指导的教学方式,提升数据驱动的交叉学科育人能力和效果。
(四)校企共建数智化实训基地
贵州工商职业学院紧扣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脉搏,以“产教深度融合”为核心,通过校企协同共建数智化实训基地探索“校—企—行—研”多元联动的育人新路径,为数字经济领域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注入强劲动能。
贵州工商职业学院立足产业需求,联合行业头部企业打造特色产业学院集群,构建“产业学院+实训基地”双轮驱动模式。探索与多家数字经济领域企业共建数字商贸产业学院、电商产业学院、大数据产业学院等,聚焦数字经济产业核心岗位群,将企业真实项目、技术标准、行业案例融入教学体系,实现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零时差”对接。与此同时,学院加快开展建设智能建造中心等产教融合实训中心工作,配备先进技术设备, 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训—认证—就业”一体化实践平台, 推动理论教学与产业实操深度融合。
为强化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贵州工商职业学院进一步拓展合作边界,联合相关企业、职业院校探索共建数字经济市域产教联合体、大数据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通过共享师资库、实训设备、产业项目等资源,形成覆盖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合作机制。目前,学院探索在课程开发、师资培训、企业技术攻关等方面展开合作,以有效提升数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际效果。
高职院校培养数智化人才的实施路径
贵州工商职业学院的数智化人才培养模式启示我们,在数字经济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育应从产业发展需求着手, 在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模式建设、产学研联动等方面进行优化,培养能够适应技术变革、市场变化的技能型数智化人才。
(一)推动建设新型本科职业大学,完善数智化人才培养体系
自2019年教育部启动实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以来,全国已经有83所职业本科院校。相较于高职专科,职业教育本科能够完善技能人才“中—高—本”培养体系,更加强调通过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培养出更具备综合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如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专升本后聚焦深圳“20+8”产业集群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开设18个新专业, 全校26个本科专业和84个专科专业与区域重点产业匹配度达100%。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校企联合研发143项科技成果,为832家合作企业带来经济效益3.57亿元。当前,我国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亟需培育大批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各高职院校培育数智化人才需要结合自身发展基础和特色,以服务产业为目的,推动新型本科职业大学建设,为数智化人才培育搭建平台。
(二)推动对接新时代新需求,建设一批“数智+”新专业
作为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职业院校需要主动对接新时代新需求,打造一批“数智+”新专业,加快数智化技术技能人才培育。一方面,高职院校需要瞄准区域、行业、企业、市场发展需求,构建自身人才培育的职业能力图谱, 并依托自身专业基础,以数字化改革思维为导向,优化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融入职业院校课程体系,为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人才助力。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需要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职业教育课程,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高技能人才等参与课程标准研制、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内容设计等,形成相应的专业教学标准。
(三)推动“三师型”师资建设,建设数智化师资队伍
“ 三师型” 教师集教师、技师、工程师于一体, 能够提高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性。要以“三师型”师资建设为抓手,打造一支数智化师资新队伍。
一是组建“三师”结构化教师团队。以建设融合工作室为依托,面向产业高端,推动跨专业专家、名师工作室开展项目建设,加快引进一批“三师”队伍,并以“三师”带动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行业领军人才培养。
二是提高职教本科教师能力水平。通过有计划地安排学校优秀教师参加高水平国培、省培项目,选派学科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名校或职业教育机构访学进修,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骨干企业挂职锻炼,支持专业教师攻读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博士等方式,提高职教本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四)推动数智技术赋能精准教学,打造数字化教学新模式
数智化技术为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积极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堂学习体验。如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打造“人机协同的双师课堂”,开展智能教学、智能答疑等教学活动。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结合自身课程和专业实际打造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数字化教学平台。以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为例,可借助VR、AR等技术,让学生进入虚拟的汽车维修车间,进行发动机拆装、故障诊断等操作,提升实践技能。
此外,高职院校还可通过打造数字化教学平台,构建动态化的智慧教学测评管理体系,对教育教学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实现教学管理的精细化。
(五)推进政产学研多方联动,构建数智化人才培养新生态
培育数智化人才离不开政府、行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个主体的联合参与。高职院校培育数智化人才,需要集聚政产学研各方资源,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数智化人才培养新生态。
一方面,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打造技术创新中心、生产性实训中心、产教联合体、产教融合共同体等平台,系统整合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上不同主体的优势资源,构筑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协同办学、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另一方面,聚焦前沿科技、地方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需求,积极搭建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及投资机构等的多方交流合作平台,促进创新要素整合与资源流通,打造多方参与的数智化人才培育生态。
调研组成员: 尹艺霏、潘毅、张健、程仁芬、杨璐、雷琪、曹誉竞
Visit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