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支付和数字货币的普及正在改变人们的支付习惯。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
  • 隐私保护在数字化时代变得更加重要,数据泄露事件频发。
  • 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全球减排行动迫在眉睫。
  • 随着太空探索的进展,商业航天领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 气候变化问题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教育和娱乐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为治疗复杂疾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电子竞技的流行正在改变传统体育和娱乐行业的格局。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行动。
  • 虚拟现实技术在游戏和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对全球农业和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 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在疫情后恢复和增长的关键策略。
  • 随着太空探索的进展,商业航天领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智能城市规划成为热点议题。
  • 移动支付的普及正在改变消费者的支付习惯和金融行业的服务模式。
  • 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为治疗复杂疾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
  •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传统零售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 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为治疗复杂疾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在线健身和虚拟健身课程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和交通问题成为热点。
  • 数字化转型加速了企业对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依赖。
  • 在线健身和虚拟健身课程在疫情期间迅速流行。
  • 随着技术的进步,无人驾驶汽车的测试和部署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 铸就“两城一中心”高端产业地标 ——南京江北新区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之二

    铸就“两城一中心”高端产业地标 ——南京江北新区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之二

    0

     

    江苏省政府研究室联合调研组

    集聚高端产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国家级新区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南京江北新区作为江苏省唯一国家级新区,坚持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抢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历史性机遇,聚力聚焦“芯片之城”“基因之城”和“新金融中心”建设,推动关键环节率先突破、重点领域优先发展,全球创新资源要素加快集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 两城一中心”高端产业地标初步形成,区域增长极作用日益凸现。

    一是“ 芯片之城” 横空出世。作为芯片领域的龙头企业, 最早入驻江北新区的台积电见证了新区从“ 零起点” 开始的变化。2018年10月31日,一期投资30亿美元的台积电12英寸晶圆项目实现量产。从动工到量产仅用了20个月,真正体现了“新区速度” 。5 年来, 在台积电的引领下, 新区已集聚近600家集成电路产业链企业(全域概念),涵盖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终端制造等产业全部环节, 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体系,实现了集成电路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发展。2019年,江北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再次跑出“加速度”,全产业链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05.6 亿元,其中芯片设计类企业近100 家,芯片设计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芯片之城”的集聚效应不断显现。

    二是“基因之城”快速崛起。经过5年发展,新区生命健康产业企业总数从180余家增长到900多家,涵盖医药研发、生物制药、诊断试剂、基因检测、医疗器械、医药销售、健康服务等上下游环节; 营收规模从不足150亿元,发展到2019年全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突破900亿元,5年内产业发展实现500%的超高速增长。健友生化、基蛋生物、威尔药业、药石科技等4家企业已在主板、创业板上市, 微创医学是南京市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新区年收入达10亿元企业7 家,达1亿元企业36家,达2000万元的规模以上企业44家,从业人员突破2万名。

    三是“新金融中心”势能强劲。新金融中心一期总投资约150 亿,地上总建筑面积约72万平方米,其中包括南京最高城市新地标—南京绿地金融中心。除绿地中心、绿地金融广场、新金融示范街区在建外,8栋新金融中心大楼也已开工。目前,新区已集聚各类金融企业700余家,成功引进工银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东方财富等260余家新金融机构,500亿规模的先进制造业国家大基金, 华泰证券产业基金、高鹏资本、中金资本等400余支基金, 认缴规模将近5000亿元,2019年新增基金企业72家,基金管理企业33 家,新增基金管理规模达1082亿元。

    回顾江北新区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在新区建设之初,曾提出构建“4+2”产业体系,即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高端交通装备四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两大生产性服务业。2017年底,新区着眼于抢抓未来产业前沿高地,进一步聚焦视野,把主导产业收拢再收拢,集中资源、集中要素、集中力量,着力建设“芯片之城”“基因之城”和“新金融中心”。近年来,新区聚力聚焦“两城一中心”新兴产业地标,对标找差,开拓创新,积极作为,成功探索出新常态下现代产业发展之路。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以高端定位推动优势企业向“两城一中心”聚集

    按照国家级新区的战略使命和江北新区的产业基础,聚焦“两城一中心”,全面加强产业项目招引,快速形成产业链的集聚效应。强化规划引领。在赴雄安、浦东等国家级新区考察学习的基础上,精心组织编制新区“十三五”规划等各类重要规划近190项, 完成近期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6 0 余项, 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确保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全覆盖。围绕“两城一中心”,制定新区集成电路、大数据等重点产业发展规划, 编制《江北新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规划》,推动省低碳创新发展示范园区等规划编制。制定实施《南京江北新区新金融产业规划》,构建“一心一镇”新金融产业布局, 与上海共同构筑长三角“金融双核”,打造全国创新型产融中心。强化政策引导。认真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南京江北新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把企业需求作为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围绕破解企业在市场准入、产品研发、通关便利、跨境资金流动等痛点堵点,先后出台了集成电路人才试验区政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促进政策、人才安居服务办法等。聚焦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创新和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高质量编制完成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实施方案,在创新驱动、知识产权保护、招才引智等方面形成独具特色的56条个性化任务,构建起打造“两城一中心”的政策框架体系。强化项目引进。聚焦“两城一中心”,积极开展产业招商、靶向招商,先后在深圳、台湾及北美、欧洲等地开展“系列招商、主题招商”活动,成功举办世界半导体大会、国际生命健康科技大会、 “两城一中心”创新发展恳谈会、南京地标产业(北京)推介会等高质量活动80余场。通过建立共同基金,直接投资企业, 吸引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落户, 并产生招商效应,是新区招商的重要创新。新区集成电路相关企业超过360家,其中三分之一左右的项目都是通过这种“基金招商” 模式带来的。

    以动能培育推动科技创新向“两城一中心”聚力

    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战略, 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先导区。广泛集聚创新资源。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一方面,启动“创新策源地”计划,先后与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合作,引进了剑桥大学、哈佛大学医学院、弗劳恩霍夫IPK研究所等全球顶尖创新资源。另一方面,在美国硅谷、英国牛津、德国法兰克福等地设立海外创新中心和人才工作站, 累计吸引留学归国人员超过3000 人。加强科创平台建设。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搭建“江北新区高企培育管理系统”和“江北新区一站式高企服务平台”,累计签约新型研发机构77家,备案46 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740家。同时,加快推进高校创新集聚带建设,与南京工业大学共建“龙华智谷”,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共建“中国气象谷”,打造“环高校知识经济圈”。持续完善创新生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国内外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引进力度,加快中国(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着力打造完整的知识产权服务产业链。截至2019年底,新区专利授权达6300件,发明专利授权达1226件,PCT申请达295件,有效发明专利达6424件。高标准建设“121”创新社区,落实有产业方向、有创新主体、有孵化生态、有公共服务“四有”要求,打造更加适应产业创新、人才创业的高层次创新生态。成功举办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南京创新周等系列创新活动, 推进苏港青年双创基地建设,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创新指数呈现逐年提升态势。

    以环境优化推动资源要素向“两城一中心”聚合

    引导和促进各类要素资源向特色园区汇聚,不断增强园区和产业活力,着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制定实施《加快建设扬子江新金融集聚区的若干意见》,从金融企业落户奖励、办公用房支持、经济贡献奖励,到金融高端人才引进、金融项目创新支持、投资风险补偿,形成全链条扶持政策体系。积极推动“CBD资产管理与证券化中心” 建设,以工银金融投资公司为龙头,强化各类金融资产要素集聚; 积极推动“创业创新基金小镇”建设,加强产融结合,以基金小镇建设推动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产业快速发展。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探索放宽外商投资领域,成功引进全省首家外商独资职业技术培训机构江苏德英培训服务有限公司。筑牢人才支撑高度。加大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力度,制定发布“人才十策”“金融十条”以及集成电路人才试验区等特色政策,成立高层次人才举荐委员会,试点开展“双聘制”。目前,已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2人,市中青年拔尖人才入选数量全市第一,每年约3万大学生落户新区,形成高端人才加快集聚的良好势头。提升政务服务温度。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全省率先实现“2330”目标,积极推动“互联网+”审批模式创新,开创“信用+承诺”绿色直通审批模式,细化出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十项措施”。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积极推行“一个部门对外、一份清单服务、一枚印章审批”。创新出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十项措施”,将新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缩在60个工作日内。

    江北新区在短短的5年时间内成功打造了“芯片之城”“基因之城”和“新金融中心”的高端产业地标,实现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华丽转身,成为国家级新区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标杆。江北新区的生动实践, 带给了我们不少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构筑高端产业地标, 必须面向全球集聚优势资源。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产业竞争异常激烈。国家级新区作为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平台,主要任务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江北新区牢记使命,紧盯国际高端产业发展前沿, 在全球建立招才引智服务窗口,汇聚海外顶尖资源要素,为新区创新发展集聚动能。实践表明,只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找准产业定位,从主要依靠区域配置资源转向在全球配置高端资源,在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上创造竞争优势,才能抢占前沿高端市场,构筑起高端产业集聚发展新平台。

    启示二:构筑高端产业地标, 必须依靠创新激发动力活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江北新区“两城一中心”的崛起,取决于诸多条件,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创新驱动,形成了有利于高端产业集聚的科技生态圈,包括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激励,企业家、科学家等创新主体的稳定预期,各种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创新不同阶段金融产品的有效服务,产业配套条件和创新基础设施的支撑, 等等。实践表明,只有依靠创新驱动,加快从劳动力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的转换,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的转变,才能为构筑高端产业地标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启示三:构筑高端产业地标, 必须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投入产出比较的竞争、效率高低的竞争。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近年来,江北新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提高政府服务效率, 降低企业各种成本,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提升。实践表明,只有对接国际通行经贸规则、高端标准和品质要求,以政府权力“减法”、服务“加法”来激发市场“乘法”, 推动由过去单纯追求优惠政策“洼地”向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高地”转变,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经济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南京江北新区高质量发展”联合调研组

    顾 问:郑 焱

    组 长:沈 和

    成 员:

    江苏省政府研究室 金世斌 陈幼迪

    吴 江 卢爱国 袁真艳

    中国经济信息社江苏中心

    陈希希 沈杨子

    南京审计大学 杜秀红

    执 笔:金世斌

    Visits: 0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