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革命老区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经验启示—以安徽省六安市为例

0

秦国伟

内容提要: 

推动革命老区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是用好红色资源、助力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路径。本文以安徽省六安市为例,揭示推动革命老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并总结有关经验启示。文章认为,红色文化基因的现代化叙事重构、生态资源资本化运营与城乡空间再生产共同构成了六安市革命老区旅游业新阶段发展的核心动力,同时提出基于文化、生态、产业、技术等层面的旅游业升级路径,为其他革命老区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深入挖掘和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及旅游价值。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革命老区全域旅游发展承载着红色文化传承、生态价值转化与民生改善等多重目标。然而,传统的景点化开发模式难以突破资源碎片化、业态同质化与利益分配不平衡等结构性矛盾,亟须从内在逻辑开始重构发展范式。作为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核心城市,安徽省六安市创新探索“红绿融合”发展路径,建成全国重点红色旅游景区8处、国家级生态保护区3个、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个,突破了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富集但转化不足、生态优势明显但溢价不够的瓶颈, 发展成效突出。

以六安市为例, 揭示革命老区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并形成经验启示,将为其他革命老区的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实践提供借鉴,同时为完善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提供微观视角和实践场景。

革命老区全域旅游的内涵与时代要求

革命老区全域旅游并非简单的空间拓展或产业叠加,而是在新发展理念下对红色文化传承、生态价值转化与城乡协同发展的系统性重构。其内涵体现为“文化—经济—生态” 三元价值的有机统一,既是国家战略的在地化实践,也是对区域发展范式的创新探索。

(一)文化维度:红色文化传播载体和集体记忆重塑

革命老区全域旅游的本质是红色文化资源的空间再生产,通过旅游场域的具身体验将革命历史记忆转化为可感知、可传播的文化价值载体, 核心在于构建从历史记忆到空间叙事和价值认同的传播链条,实现从静态历史遗存到动态价值传递的转变。

革命老区全域旅游的时代要求包括三方面。一是落实党和国家发展战略,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将旅游开发与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深度融合,实现红色资源创新性转化。二是促进传播创新,面对年轻一代游客的场景化、互动化需求,运用数字技术重构红色叙事方式,开发增强现实(AR)实景剧本游等新形式, 通过角色扮演、任务解锁等增强年轻群体的参与感。三是完成集体记忆价值转化重塑,通过对空间场景的记忆建构,使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增强对革命精神的价值认同。

(二)经济维度:特色产业培育和城乡融合枢纽

全域旅游通过产业链条延伸与要素重组,推动革命老区突破发展瓶颈。其经济逻辑体现为“旅游+”模式下的产业网络重构,形成以文旅为纽带、三次产业联动的价值增值体系。其时代要求一是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采用“以旅兴农”模式,结合“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将传统农家乐升级为红色主题民宿;二是与产业结构升级相适应,开发定制化、品质化产品,如茶旅融合示范区将茶叶采摘、制茶体验与红色茶文化讲解相结合,提高茶产业溢价率; 三是与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相促进,构建“景区带村”发展模式,如在景区周边通过土地入股、就业吸纳等方式,带动城乡间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的双向流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

( 三) 生态维度:“ 两山”理念实践和低碳转型路径

整体来看,我国革命老区与森林资源丰裕区在地理位置上往往重合度较高,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开展全域旅游的关键在于恰当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通过“生态资源—旅游产品—资本收益” 的链条建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同步推进革命老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其时代要求一是保护优先,建立全域韧性安全体系, 构建适应当地环境承载力的游客容量动态监测系统,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实现游客分流预警,对生态敏感区实行严格人流量控制和预警;二是生态有价,推行生态产品定价体系,推进地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发布地区生态产品目录,涵盖森林康养、碳汇交易等多个产品类型;三是碳票创新,构建更加严格的“双碳”目标约束体系,建设“负碳旅游目的地”,在重点景区试点“碳积分”系统,推行游客低碳行为可兑换门票折扣制度。

六安市推动革命老区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特色

全域旅游强调将一个区域整体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进行规划、开发和管理,其核心在于打破传统的景点旅游模式,通过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全域统筹等方式实现区域内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近年来,六安市坚持系统思维,明确“红绿融合”发展定位,制定“全域旅游”战略规划,构建了大别山、江淮分水岭、主城区、淮河水乡四大片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实现旅游流量持续攀升,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 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3 个, 市内超过70%的县区为全域旅游示范区,数量及占比均居安徽省首位,实现了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升级,体现了四方面特色。

(一)资源整合重构:从“点状分布”到“链式集成” 

近年来,六安市通过整合红色文化资源、自然景观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打造了“红绿交融”的旅游产品体系、产业体系和旅游生态体系,发挥了资源整合的乘数效应与增值效应。

一是整合红色文化资源, 讲好“红的故事”。将红色文化资源培育形成系列红色文化产品。作为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六安市重点推动红色旅游与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培育等一体化建设,打造了大湾景区、汤家汇红旅小镇、斑竹园红色小镇等A级旅游景区。

二是整合自然景观资源, 讲好“茶的故事”。传承延拓茶文化,推出品茗、赏园、研修一体化产品。依托近80 万亩茶园、31个茶叶特色小镇、2个“中国最美茶园”等资源,开发出茶研学、茶俗体验等茶旅融合产品,打造了大湾村、六安西茶谷主题公园等茶旅融合景区(点), 推出茶旅精品线路52条,皖西黄大茶联名“霸王茶姬” 产品上市两天销量即突破300 万杯。

三是整合民俗文化资源, 讲好“村的故事”。将农耕文化与非遗文化深度结合,打造乡村全域旅游新模式。六安市注重将乡村的景色、历史、文化、生活、建筑、农具等相互融合,让游客体验到真正的“乡村性”。已建成太平畈石斛馆、舒城县文翁研学旅游小镇等集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农旅景区。

(二)业态组合更新:从“单体业态”到“百业融合” 

六安市强化系统谋划和科学布局,推动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 拓展覆盖面、丰富新业态、打造旅游全产业链,完善全域旅游产品体系,推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融合。

一是“ 农业+ 旅游” 。聚焦文旅产业共创共富、联农带农, 发展“ 村晚”“ 村超”“ 村BA”“ 村摩” 新业态,年接待游客近800万人次,2024年全市旅游产业带动农产品销售收入达25.36亿元,实现5.33万户农户增收。

二是“ 水利+ 旅游” 。依托淮河水乡、淠史杭工程和六大水库、湖泊等水资源,推动水运与观光旅游、运动休闲、购物体验、餐饮娱乐、研学科普“1+5” 融合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万佛湖水旅项目入选交通运输部水运局首批“全国水路旅游客运精品航线试点”。

三是“林业+旅游”。对全市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旅游廊道等建设进行全面规划, 探索森林旅游与历史文化、研学教育、体育健身、农旅体验、休闲养老和药膳食疗等融合发展的新业态,陡沙河森林小镇入选“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

四是“气象+旅游”。利用天气景观的变化性、奇特性,让气象奇观成为旅游摄影、露营、骑行、自驾游、科考的核心吸引物,赋能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价值提升,拓展旅游的时间和空间价值。霍山县屋脊山日出云海入选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全国天气气候景观观赏地”,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

(三)基础设施升级:从“功能完善”到“体验赋能” 

实施高标准分级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工程,增设公交车、观光巴士、旅游专线和停车场,构建大、小交通无缝对接的旅游集散体系。实施交通网景融合工程,构建大别山国家风景道体系,新改建旅游驿站56个、特色观景台137 处、停车位5.2万个、旅游厕所625座,41个景区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金寨中国红岭公路、大别山国家风景道(霍山段)入选“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案例”。实施主客共享空间营造工程, 改造旅游驿站为“乡村会客厅”,白天为游客提供休憩导览服务,夜晚“变身”居民文化广场,举办“非遗夜市” 等活动。

(四)服务管理提升:从“基础保障”到“情感共鸣” 

优化完善管理服务措施, 营造“多彩游、安心购”的旅游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文旅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持续增强文旅产业提质升级的动力、潜力、活力, 开展“极致服务看六安”旅游安全服务体系化提升行动, 系统部署七类主体提升措施共27条。推行“首席三官” 责任矩阵,在A级景区、星级饭店推行“ 首席安全官+ 首席推荐官+首席志愿者”三岗联动机制。组建以40名摄影家、作家、记者、旅游达人和网络达人为成员的六安文旅推广大使团,推出“何以六安”“寻找六安的N种打开方式”等文旅推荐活动上百场。组织“人人都是迎客松”文明旅游志愿服务300余场,获评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1家、“寻找迎客松”典型人物3人。构建“文明旅游生态圈”,创新实施旅游警务“景中有警、警随景动”警务模式。在安徽省内率先成立“旅游警察”专业队伍,在16个重点景区建立安游办、警务工作点,常态化组织党员、民警、辅警下沉到辖区景区景点开展巡查巡逻, 向游客提供咨询和帮助,带动居民与游客共建共享文明环境。

革命老区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六安的案例体现出,在推动革命老区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遵循了文化、生态、产业、技术等内在逻辑。

(一)文化逻辑:红色基因的现代性转化

六安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从地理位置看,这里南拥大别山、北依淮河,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在全域旅游推进过程中,六安市以红色文化为核心,推进红色基因的现代性转化,形成新的经济动能。

一是实现从革命历史陈列到沉浸式红色剧本游的旅游产品升级。六安市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创新红色旅游产品形式,融入互动体验元素,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沉浸感。如金寨县汤家汇红旅小镇“十万剧场”打造沉浸式、元宇宙红色演艺戏剧《立夏》,入选安徽省数字文旅创新实践十佳案例;六万情峡景区推出大型抗战实景剧《大别山传奇》,已演出800 余场次, 观演人数超过5 0 万人次,门票收入超过4000 万元。

二是发展青少年红色研学旅行项目。重点围绕青少年客群, 打造“ 研学大别山,行走的思政课”品牌。以新业态、新课程、新导师为核心,系统化构建研学产品供给体系。建成一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 、科普研学游目的地等,推出50余项精品研学旅游课程,培养专兼职研学指导师230余人。实现了全域红绿资源向“没有围墙的教室”转化,实现基地规模化、课程科学化、团队专业化、管理系统化。

(二)生态逻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场景建构

六安市坚持“两山”理念,探索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打造旅游新场景, 推出“春天踏青赏花六安、夏天漂流避暑六安、秋天登高寻秋六安、冬天温泉滑雪六安”四季旅游产品供给体系,不断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一是全时创新开发产品, 丰富四季文旅体验。做实春季赏花经济。打造望春谷等20处赏花基地,建成70余家精品民宿。推出夏季漂流避暑项目。推出9 条漂流项目, 培育8 个省级避暑休闲目的地和12条避暑多日游线路。霍山大峡谷漂流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营收达7000 万元。发展秋季寻秋旅游产品。开发天堂寨、霍山屋脊山等登高胜地。发展冬季温泉滑雪项目。建成金寨莲花山等高山滑雪场,2024年雪季接待游客18万人次,综合营收超过6500万元。陡沙河等5个温泉康养品牌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

二是全域发展康养产业, 打造知名文旅康养基地。围绕“康养基地—康养产业—康养产品”,一体化建设康养产品供给体系。瞄准长三角地区目标客群,发挥大别山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开发康养度假旅游产品,打造长三角康养旅游目的地。创建省级及以上森林康养基地10家,“中国森林氧吧”2个。依托中医药等特质资源发展康养旅游特色产业, 推出特色健康美食和药膳系列产品。

(三)产业逻辑:“文旅+” 共生系统的深度融合

六安市通过推动文旅产业与农业、水利、林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文旅+”共生系统(如图1), 实现了文旅经济能级跃升, 发挥了产业融合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

一是促进文旅产业链纵向延伸。推动市域文旅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全链条升级。组建“文旅技能云”,提供非遗教学、工业研学指导等服务,破解小微主体人才不足问题。2024年新增省级非遗传承人9人、市级非遗传承人47人,优秀民宿管家39人。制定服务认证体系,在安徽省内率先推出民宿地方标准, 制定民宿发展激励机制,安排1600万元对7个县区政府季度考评前3名进行激励。培育“观鸟旅游”“越野挑战”等微业态,通过自媒体引爆长尾市场,拉动观鸟设备、户外装备、汽车越野等相关业态发展。

二是促进文旅产业链横向融合。通过“横向破界、资源共享、价值再造”,助力六安市域经济发展。多业态破界赋能,构建“旅游+”产业共生体系。霍邱美食“法式鹅肝”相关话题全网浏览量达4.2亿人次。文旅资源跨界共享,在高铁站、高速公路服务区嵌入非遗展演、特产体验馆,实现“交通节点— 文旅消费—文化传播”三位一体。六安市一级客源市场辐射半径已从300公里扩展到600公里。推动品牌价值协同再造,构建“1+N”IP矩阵营销体系。其中,“1”是“红绿六安”城市IP,“N”包括大别山传奇”影视、“千里跃进” 红色研学、“斛生万物”康养等多个子IP。

(四)技术逻辑:数字技术赋能服务升级

六安市以“主客共享、近悦远来”为核心,利用数字化、智慧化管理方式,细化优化服务管理,分析客群需求, 精准定位文旅细分市场,推动文旅服务环境从标准化供给向品质化体验跃迁。

一是建设数字化导视系统工程,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景区进行可视化管理、业务流程优化和智能化运营,实现景区自身对旅游安全、旅游营销、日常办公、交通疏导等事务的全面高效管理。建立极端天气智能熔断机制,持续完善文旅、气象、应急、通信等部门联合应对极端灾害性天气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机制。

二是利用数据分析挖掘小众兴趣图谱,观鸟旅游、越野挑战等微业态通过抖音话题、视频号、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引爆长尾市场。通过建设AR导览、元宇宙景区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吸引科技企业参与内容开发,反哺上游技术迭代。

革命老区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启示

(一)盘活资源存量,创新旅游发展增量

革命老区应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自然生态资源和非遗民俗资源,通过全域资源统筹规划,突破传统资源型地区“有资源缺产品、有流量缺留量”发展瓶颈,构建“场景再造—体验激活—活化传承”的全域旅游升级路径。

一是对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场景再造。支持革命老区联合开发跨区域红色研学线路,探索“红色剧本杀+元宇宙微剧场+实景行军体验” 组合模式,打造“红色行军走廊”“革命战役数字沙盘”等沉浸式项目。

二是对森林生态资源进行体验式激活。打破生态旅游的季节性约束,在森林公园推行“森林疗愈”,设计芳香疗法步道、树木瑜伽课程、茶疗SPA等产品,丰富“四时可游”生态文旅产品;支持建立“康养森居”地域品牌,遴选部分生态民宿,向游客提供中医问诊、药膳食疗服务。

三是对非遗民俗资源进行活化传承。建设“全国非遗数字基因库”,开发“非遗元宇宙”平台,对宣纸制作、古法制茶等技艺进行动作捕捉与3D建模,用户可通过线上产品虚拟体验制墨、采茶全过程,并兑换线下体验券。

(二)加速产业融合,促进“文旅+”聚合业态

革命老区应从产业链着手,加速形成“文旅+”业态聚合效应,构建“产业矩阵、IP生态、空间革命”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

一是构建多元产业融合模式。深度挖掘文旅资源与农业、科技、教育、体育等产业的融合潜力,探索“文旅+ 科技”融合路径,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旅游体验。

二是推动文旅IP与商业IP 融合。建立文旅联名产品孵化器,每年支持遴选若干个消费品牌开展地域限定合作,比如六安“皖西黄大茶×霸王茶姬”案例模式。

三是构建跨区域产业融通模式。突破革命老区文旅产业融合的地理空间约束,打造“长三角红色文旅走廊”,开发“星火专列”跨省份联票, 实现城市群、都市圈内文旅项目预约互通、导览互联、消费券互通、信用分互认,推动区域“文旅+”产业融合。

(三)促进数字赋能,优化智慧旅游环境

革命老区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须将游客需求置于核心,创建全域感知、全链智能、全景交融的智慧旅游新模式。

一是精准提供智慧化客群服务。构建客群需求数字化识别系统,整合安徽省内4A 级以上景区票务数据、在线旅游(OTA)平台消费记录等18类数据源,基于地理位置服务(L B S)推送“5公里旅游清单”,为高净值客户配备私人旅行管家,为年轻群体开通“特种兵式旅游”算法推荐。

二是建设文旅数字基础设施。搭建“皖美游”省级智慧平台,集成安徽省内景区预约、交通接驳、应急调度功能,实现在皖全域无感入园、安全畅游;实施“千兆景区” 工程,在5A级景区布设AR观景台、元宇宙入口等新型基础设施。

三是加强数字IP资产化沉淀。参与建设安徽省文化旅游数字资产库,将红色遗址、古建筑、非遗技艺进行3D建模与区块链存证,为元宇宙文旅、数字版权交易提供数据基础,逐步实现线上线下旅游全景交融。

综上所述,六安市革命老区通过“红绿融合”的发展路径,实现了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成功转型。六安市旅游业发展遵循了文化、生态、产业、技术等层面的内在逻辑, 实现了红色基因的现代性转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场景建构、“文旅+”共生系统的深度融合以及数字技术推动的服务升级。

通过对六安市革命老区全域旅游发展经验的总结与分析,本文提出了文化、生态、产业、技术四个维度的全域旅游升级路径,为其他省份革命老区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 文旅产业将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革命老区应立足自身资源优势,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 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本文数据除标注来源外,均由安徽省六安市文化和旅游局提供) 

作者为安徽省乡村振兴研究院特聘教授、研究员

Visits: 1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