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研智库与江苏省商务厅研究项目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发展外向型经济,并逐步成为全球制造业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实现了中国发展与世界共赢的局面。以江苏为代表的沿海省份在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进程中功不可没, 起到了前沿阵地和支柱作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机遇,我国要进一步深化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以开放创新增强国际竞争力,积极维护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当前,国内外一些地区已经在推动开放创新融合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江苏为例研究如何具体借鉴相关先进经验,将对我国其他地区在开放中实现更高层次的创新,以创新推动更大范围的开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开放和创新融合发展的经验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国、地区及城市在开放创新领域开展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一系列可供借鉴的做法和经验。
(一)国内发达地区的开放创新经验
长期以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在国际发展、创新发展等领域先行先试,一直保持国内领先态势,在模式创新、产业发展、对外合作、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独特的经验,为我国其他地区加快开放创新融合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1.北京开放创新经验
北京市作为首都,始终担当着引领开放创新的使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是将开放创新立足于城市总体定位。自2014年被中央赋予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新战略定位后,北京全市开放创新工作就紧紧围绕“四个中心”建设展开并确保决策部署全面贯彻落实。二是将开放创新植根于雄厚的产业实力。北京市立足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优势,通过体制机制优化和综合政策扶持,在产业实力提升的基础上聚焦改革创新,实现了服务业的高端化、现代化、集聚化和国际化发展。三是重视开放环境与创新生态的同步营造。北京市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为引领,在营造开放环境和创新生态方面给予高度重视,颁布了多项纲领性文件,并重点打造北京CBD(企业总部重要承载地)、三城一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主平台) 等开放创新区域。四是采取丰富且有特色的开放与创新手段。北京市积极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引领全国、辐射周边的创新发展战略高地,并利用丰富的外交资源,推动“驻外科技外交官创新合作与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此外,在推进城市智慧管理服务以及建设“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2.上海开放创新经验
上海市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也是长三角对外开放与创新的龙头,其宝贵经验对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是注重利用国际研发资源。上海市特别注重国际研发资源的引进和利用,通过体制创新聚集了一批多元化的国际技术转移机构,形成了较强的技术溢出效应,极大地带动了行业和区域技术进步。二是通过自贸区建设探索和完善开放创新制度体系。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国务院批复成立的首个自贸区, 多年来通过对标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积极扩大市场开放、创新监管模式、改善政府管理、构建并完善开放创新的制度体系,有效促进了发展要素的自由流动。三是通过“走出去”借助全球力量。2000年以来,上海市紧抓开放红利,注重战略性的海外布局, 注重通过海外投资攀升全球价值链, 并注重以资本运作的方式推动“走出去”创新合作。四是利用高质量的跨国对话交流机制为开放创新提供保障。上海市通过广泛开展多层级多领域的跨国对话,加速了创新要素的国际流动。同时,上海市科委还与多国签订了科技合作备忘录,以拓展国际科技合作网络。
3.广东开放创新经验
广东作为我国创新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为引领带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行了诸多探索,无论是长期以来的特区建设实践,还是近些年自贸区建设的探路,都为广东的开放创新注入新的动能,也为全国其他地区的开放创新提供了机遇。一是注重为开放和创新融合发展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广东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通过减轻企业负担,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各市也积极响应号召,如广州市清理和精简涉企收费,肇庆市落实对民营企业“保持市级零收费”。同时,广东还积极打造数字政府,通过构建“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极大缩短了企业开办和项目审批流程、时间,为企业带来切实的便利。此外,还通过积极探索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推动货物进出口通关等领域改革,加速了国际生产要素在广东集聚。二是借势区域战略推动开放创新。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背景下深化合作的典范,广东是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大限度地让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高效便捷地流通,是广东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实现开放与创新融合的重要经验。三是充分利用国际合作平台与创新国际合作模式带动开放与创新。国际合作平台是开放与创新的主要载体,创新国际合作模式是开放与创新的重要助力。广东充分利用建设国际合作平台与创新国际合作模式两大“王牌”,通过中外共建合作平台、探索“官助民办”“三资融合”“国际合作”的产业园区模式, 促进创新与开放融合发展。四是依托自贸区优势明确发展定位。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自成立以来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充分发挥了其窗口作用、试验作用、排头兵作用,共包括广州南沙新区、深圳前海蛇口、珠海横琴新区三大片区,各片区位置相对分散,但功能定位及与其功能定位相匹配的重点产业定位较为明确,因而能够充分发挥各片区的地理、资源、要素优势,形成协同发展的开放创新格局。
4.香港开放创新经验
香港连续多年获评全球最自由经济体,这得益于自由的制度体系, 如税收制度、投资制度、金融制度和人才制度等,为探索开放创新融合发展起到了标杆示范作用。一是重视市场力量,减少投资限制。香港在开放创新中奉行不干预政策的基本宗旨, 让市场充分发挥自由竞争的功能,通过简化税收体系和投资监管等制度, 提升对外商吸引力。同时,香港实施零关税政策,并且贸易管制很少,没有主动的进出口配额。此外,对于本地和外来投资者一视同仁。二是实施科学的人才引进与培养政策。香港奉行“以市场为主导,以就业为根本, 政府提供服务”的理念,采取宽松、自由的人才引进政策,立足本港,面向全球,采取多方招揽人才、多种计划并存的方式,不限国籍界别,精准引进人才。同时,香港有针对性地提升航空、海运、铁路、金融、建造和城市管理领域人才培训力度与培训投入,各行各业的高端人才为香港产业的持续繁荣提供了重要保障。三是以自由的金融市场环境吸引国际生产要素。香港自由的金融市场环境,吸引了大量外资银行及跨国金融机构涌入,与较为宽松的外汇管制,外汇、黄金及钻石可自由进出的市场环境, 各种货币可自由买卖及兑换的货币交易市场相辅相成。同时,繁荣的金融业也为香港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机遇,进而在产业配套、劳动力成本降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国外典型地区的开放创新经验
高水平的开放环境是保持经济繁荣的核心因素,新加坡和迪拜借助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等方面的建设,对开放创新融合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形成了诸多成熟经验与模式。
1.新加坡自贸港开放创新经验
新加坡地处扼守马六甲海峡和新加坡海峡的重要战略要塞,以自由贸易港立国,并借助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先进的港口管理体系及大力度人才引进,依赖转口贸易发展出众多优势产业,逐步发展成为重要的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一是以先进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新加坡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水平居全球第二的基础设施为其高效的物流提供了保证,为新加坡发展成为重要国际物流枢纽区奠定良好基础。新加坡港率先实现了国内相关部门和国际港口间信息共享的全面信息化管理,全面的信息化管理和独特的空港联运体系使得新加坡的商贸物流世界闻名。二是以优质的营商环境吸引高端资源集聚。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新加坡营商环境位列全球第二名,成为全球营商环境最佳的地区之一。多年来,新加坡实行自由港政策,对内外资企业统一企业所得税,同时采取分类签证的方式,并根据需要对外籍员工实行配额制度。新加坡凭借优质的营商环境,吸引了众多高端要素集聚。三是以总部经济及人才引进推动开放与创新有机结合。新加坡自身面积有限、资源匮乏、产业优势不明显,依靠“鼓励外国企业到新加坡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及日益完善且贴心的社会服务吸引并留住了各类人才,并配合产业升级实现“产业人才引进—产业升级—产业人才引进”的良性循环。四是以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新加坡为了加强自贸港建设,构建了以《自由贸易区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除此之外,新加坡还颁布了《公司法》《劳工就业法》《环境保护法》《商品对外贸易法》《海关法》等多个相关法律,为开放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法律制度体系。
2.迪拜开放创新经验
迪拜地处海湾地区,是典型的港口城市,借助发达的物流业及独特的“1+N”运行模式,成为中东地区著名的贸易集散中心及产品展销中心,并实现了自贸港与产业的协同发展。一是具有高度发达的流通体系。迪拜建设形成了畅通的航空、公路疏港体系,建立了现代港口综合交通枢纽、集疏运陆路分运带,形成了大小港联合、海陆空互动的一体化立体物流网络,基本实现了门到门多式联运服务,奠定了贸易集散的良好基础。二是注重功能区域协同发展。迪拜经过不断的探索建立了独特的“1+N” 运行模式,促进了开放与创新发展。“1+N”运行模式具体指1个自由贸易港(杰贝阿里自由港)加N个特色产业城(迪拜金融城、迪拜互联网城、迪拜媒体城等)。其中杰贝阿里自由港主要专注于物流贸易供应链管理、加工制造再出口等相关业务,主要实现贸易便利化的功能,其他特色产业城则依托人才、资源、资本及技术的集聚效应,实现了港口与产业的协同、协调、高速发展。
国内外开放创新融合发展的经验启示
开放创新是当前全球创新发展的大趋势。近年来国内外在开放创新方面的丰富实践与成熟经验,对我国其他地区推动开放创新融合发展带来了重要启示。
(一)将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需要相结合
赢得开放创新的主动,必须有宏观视野甚至全球视野,在深入分析自身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找准定位,紧密对接和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比如上海基于国际商业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的条件优势,着力于吸引汇聚全球高端人才和最前沿的创新资源, 定位于发展总部经济和国际科创中心。广东省借助与港澳相连的区位优势,借势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积极探索融通三地开放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构建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通过创新资源汇聚和优势互补加速研发成果的产业转化,增强大湾区的开放创新融合发展能力。
(二)充分利用开放平台探索创新国际合作新模式新领域
开放创新融合发展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在市场主体层面,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优化配置企业内外部的创新资源,加快提升创新效率与企业的竞争力;在地区和国家层面,通过构建开放的创新生态体系与制度环境,促进要素跨区域、跨境自由流动,增强公共创新平台的开放发展,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分享与广泛应用,提升科技创新的外溢效应。开放创新需要借助于平台的载体和支撑作用,积极探索更灵活、便捷的国际合作模式和路径。比如,上海在建立国际对接交流机制方面做了诸多探索,已形成以综合性平台和专业性论坛相结合,多层次、多领域的中外开放创新对话交流机制,其中,浦江创新论坛、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等已形成较强的国际影响力。广东在积极支持中外共建合作园区的同时,探索产业园区建设新模式,通过调动民间和国际资本,打造一流的专业产业园区。
(三)注重区域协调布局打造全方位的创新支持政策体系
明确的功能定位及与之相匹配的重点产业布局,能够充分发挥各地区位、资源、要素等优势,形成协同发展的开放创新格局。此外,创新发展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支撑与软环境建设:一是重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营造和信用社会的构建。例如,北京聚焦法治环境和信用体系建设, 努力打造适宜创新发展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二是注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数字政府。通过数字信息的互联互通,加强开放要素与创新要素的融合发展。三是构建集生产研发、教育、采购支出等一体的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在基本商业制度及产学研用、高端人才服务、重点区域创新载体、研发金融环境等方面,搭建全方位的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吸引优质要素的聚集。
在国际上开放创新比较成功的地区,一般都有针对性较强的优惠支持政策。如新加坡制定了极具吸引力的全球人才引进税收政策,迪拜通过差别优惠政策吸引高质量投资。
(四)发挥龙头企业在开放创新上的引领作用
创新发展不可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需要借助龙头企业的市场号召力,培育产业链的根基,引领打造可持续和开放式的创新生态。例如,北京和上海重视打造核心区域, 引进行业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整体发展,并形成了相关产业的集聚效应,进而为创新发展营造好的商业氛围和技术扩散环境。
借鉴开放创新经验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
江苏是我国开放型经济大省, 同时也是创新活动较为活跃的地区之一。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江苏省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明显提升,国际化创新生态环境逐步完善,初步构建了经开区和高新区优势互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外资源共享,苏南、苏中和苏北区域联动,中外合作园区稳步推进,贸易与投资相互协同的开放创新发展新格局。但在开放创新融合发展过程中, 江苏仍面临着开放平台作用发挥不够、开放经济发展不平衡、创新资源集聚不充分、创新体系效能不足等问题。因此,江苏要根据自身禀赋,从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参与国际高水平竞争合作的定位出发, 对标国际高水平开放的新要求和新规则,顺应国际化创新发展的新趋势,制定开放创新的发展规划。应以打造现代化开放创新平台、促进要素跨境自由流动的制度创新和内外联动的创新体系建设为抓手,聚焦国际技术、科研成果、重大项目、创新资金等,加快构建开放创新的新格局、培育开放创新的新优势、搭建开放创新的新平台、营造开放创新的新环境,逐步形成“区域分工合理、产业结构优化、创新优势突出、区际良性互动、全面开放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要服务和借势国家战略,明确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
江苏省地处长三角一体化和“一带一路”的交汇点,兼具内外统筹融合的优势,要准确把握好国家战略与区域战略定位及趋势,构建符合自身条件的特色战略体系, 借势而行,顺势发展。一方面借势“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发挥江苏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的优势,积极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的经验,整合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构建面向全球的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五链统筹的创新开放体系,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探路攻坚,更好地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另一方面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明确定位,在省内优化产业区域布局, 推动苏南苏北各有分工、平衡发展, 逐步形成“区域分工合理、产业结构优化、比较优势发挥、区际良性互动、区域差距缩小”的总体格局。江苏省可借鉴上海、广东等地经验,从全局、历史、内部等多角度思考新时代的总体定位和地区地位,以便对外错位特色发展、对内形成互补合力,在内外协调中使江苏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借势自贸试验区建设, 推动优势产业发展
江苏省经济实力雄厚,经济总规模多年来稳居全国第二,产业生态良好,尤其在制造业、高端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形成了突出的成本、结构、规模和技术优势。立足于现有产业发展成果,积极学习和借鉴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大市场开放,创新监管模式,简化商事登记制度,改善政府管理,着力提升贸易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汇聚国际高端产业与研发中心,逐步成为新一轮全球竞争中的高端产业聚集区和引领区。在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方面,可借鉴香港、新加坡等地经验,积极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和高度自由的制度环境,对境外投资者实施准“国民待遇”,减少外资准入限制或监管要求,探索设立到运营的一站式综合服务,提升外资使用效率。简化货物进出口流程,促进物流体系流畅,并通过自由开放的政策制度集聚全球的贸易、资金、人才、信息流量。
(三)打造开放平台,整合与盘活优势资源
江苏省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利用全球资源方面具有深厚的基础与丰富的经验,在开放创新平台建设方面也有诸多成功的案例。随着世情、国情和省情的变化,江苏省可从政府、企业、研究机构、跨国组织等方面着手构建跨区域、跨组织的开放创新交流合作平台,并及时提供与开放发展相适应的要素流动、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配套。一是发挥好突出的科研优势,盘活全省科研资源。江苏在科研机构数量、高等教育质量、科研人才规模等方面都拥有绝对优势,应主动学习上海、广东开放式创新体系构建经验,瞄准重点产业定位,进一步提升科研体系的开放性和针对性, 盘活全省科研资源,用好丰富的科研成果,将创新能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打造现代化开放创新平台,充分开发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江苏省可借鉴上海构建中外开放创新对话交流机制,以及广东积极支持中外共建合作园区,打造专业产业园区,一方面通过现代化开放创新平台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当中,充分借助全球资源,不断吸取和转化技术、人才、资金等“硬”资源;另一方面,在平台不断自我升级当中引进和学习符合发展规律和自身发展特点的管理制度等“软”资源。同时,在知识、技术等溢出效应下,大大提升区域、产业、企业等经济社会不同层面的发展效率与质量。三是充分发挥江苏内部各区域优势,构建开放创新平台体系。江苏不仅在货物贸易方面稳居国内龙头地位,同时在服务贸易方面也在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成为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后, 在服务贸易发展新机制、新模式、新路径等方面都取得了诸多方面的创新突破。因此,在开放创新发展新阶段,江苏省可参考迪拜“1+N”创新发展模式,以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为主线,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基础,以各区域产业特色化发展为抓手,构建区域内外协调、协同开放、创新发展的功能平台体系。
(四)系统构建前瞻性的政策体系,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
当前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江苏要系统构建前瞻性、战略性的政策体系,通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有效利用全球资源,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推动江苏融入全球价值链。一是加强前瞻性规划设计,以目标为导向构建政策体系。国内外成功的规划基本为顶层设计(战略)——实施路线(行动框架)—— 政策体系组成的三层架构,三者有机衔接,确保目标明确、路径清晰、政策有效,对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江苏可围绕战略目标构建政策体系,制定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行动框架,有利于更好地选择发展路径,实现更高效率的开放创新发展。二是要构建创新支持政策体系。江苏省可借鉴新加坡产业与科研融合、香港精准引人和服务配套等经验,在产学研用、高端人才服务、重点区域创新载体、研发金融环境等方面发力,营造符合江苏省发展阶段、产业发展特点的良好开放创新环境。尤其是面向国际市场,不断提升创新国际化与开放合作力度,加快拓展企业国际化步伐,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具体而言,可围绕外商投资法开展配套法规规章的清理调整,尽快将原则性规定细化成具体操作规则。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扩大金融等行业开放。顺应国际经贸规则改革建设新趋势, 加大探索力度,积极主动对标世界高水平规则,提升政策合规性、规范性。围绕企业开办、税务管理、合规监管等基本商业制度,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策合作,充分实现优势互补和治理经验共享。三是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江苏可借鉴新加坡在总部经济和人才等方面经验,围绕开放创新、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引人留人等方面制定政策体系,聚集国际化、高端化和个性化要素,制定符合要素生存和发展所需政策环境,通过政策环境与体系的完善来实现要素的引、留、用、升,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提高创新链条和产业链条的本地化水平。
Visits: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