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记者 孙弋弋
“困难挑战越大,越要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成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关键词之一。
“唯改革才有出路。”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绍兴市委书记马卫光表示,政府工作报告释放的信息不仅是一项项改革举措,更展现了中国持续深化改革的决心和勇气。
以“最多跑一次”为总抓手,持续深化改革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节点,既要确保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又要在贯彻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上开好局。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发布的《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将有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成为两会的一个热点。这是马卫光关心的重点。
绍兴传统产业比较发达,但仅靠传统产业不足以支撑未来,亟需培育新增长极,以改革赋能新旧动能转换。中央此时出台《意见》,对绍兴来说,是重大政策红利。马卫光说,“我们将深入贯彻《意见》精神,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持续打好以‘两业经’‘双城计’‘活力城’为主要内容的高质量发展组合拳,加快重返全国城市综合经济实力‘30强’,为浙江建设‘重要窗口’作出更大绍兴贡献、展现更多‘绍兴风景’。”
“最多跑一次”改革经过三年多的深入推进,已成为浙江改革的“金名片”。绍兴坚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总抓手,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化改革担当,狠抓改革落实,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为更高水平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注入了强劲动力。
马卫光表示,下一步,绍兴将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完善改革举措,在夯实基础、延伸扩面、提质增效、引领撬动等方面聚焦发力,加快取得更多实质性、突破性、系统性成果,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纵深发展。重点是加快从“政务服务”向“事务服务”拓展、从“服务企业群众”向“部门间办事改革”延伸、从“大厅办事为主”向“网上办、掌上办”迭代、从“办事多层级”向“服务扁平化”转变、从“事前审批”向“承诺备案”升级,努力打造“最多跑一次”改革升级版,打响绍兴改革“越改越好”品牌,为浙江改革探索绍兴路子、贡献绍兴经验。
解决“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
着眼改革供给侧与群众需求侧的精准对接,紧盯群众、企业所急所盼,深化服务群众与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医疗卫生、人社、教育、科技、文化广电旅游、水电气公用服务、残疾人事业等领域延伸……绍兴做到小切口大实效,用心用力解决他们牵肠挂肚的问题。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推进浙江省定的41件“一件事”外,绍兴还推出了具有绍兴特色的交通事故处理、“车驾培”、不动产司法拍卖、“医后付”、人才综合服务“一门办”等“一件事”改革。群众与企业的改革获得感持续提升。
马卫光告诉记者,今后,绍兴将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迭代升级群众与企业“一件事”改革,重点从群众、企业视角出发,聚焦民生关切、涉企服务、创业创新等重点领域,坚持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谋划,推动跨部门、跨业务的综合集成改革。同时,不断创新政务服务模式,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推进线上线下政务服务深度融合,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推进政务服务2.0版,加快建设“掌上办公之市”“掌上办事之市”,努力让群众和企业办事像“网上购物”一样方便。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进省域市域治理现代化
营商环境、省域市域治理现代化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如何推动这些工作?马卫光说,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改革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和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撬动各领域全方位改革。
马卫光建议,要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抓好优化营商环境“10+N”行动、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最多80天”改革、“1+9”政策兑现平台、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千年古城改革振兴行动、军人全生命周期“一站式”改革、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机关内部“最多跑一次”等改革举措落地落实。
绍兴是“枫桥经验”发源地,马卫光表示,应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夺取“平安金鼎”为新的起点,以推进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总抓手,把“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理念方法作风运用到市域治理各方面全过程,全面开展“枫桥式”系列建设,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建设“整体智治”的现代政府,为推进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绍兴方案、绍兴经验、绍兴元素,努力打造全国最具安全感城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市。
如何坚持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要求。马卫光提出,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谋划和推进改革,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在提升效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寻求改革的“最大公约数”,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好的改革要在公平和效率间实现平衡。近年来,绍兴探索开展了招投标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开发“不见面”招投标系统,设置网上开标大厅,将招标人提交申请备案表、投标人参加现场开标等19个事项纳入“不见面”办理范围,从招标、投标、开评标、保证金缴退直至中标通知书发出,整个过程招投标双方足不出户即可实现全流程网上“不见面”办理,实现招投标“不见面”“零跑腿”。在招投标过程中,利用暗标和双信封解密技术,避免评标过程暗箱操作、意向打分,并建立可溯源、可查验、可追责监管体系。通过招投标“不见面”改革,有效杜绝了串围标案的发生,既提高了效率,又维护了公平。
破解产业传统、后劲乏力的突出难题
绍兴曾经是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的工业大市,较早遇到了“成长的烦恼”,经历了“转型的阵痛”。近年来,绍兴坚持念好“两业经”,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优化内生动力,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引入外生动力,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特别是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深入开展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加快“建链、强链、补链”,取得了明显成效,2017年以来,全市累计引进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128个,其中50-100亿元17个、100亿元以上6个。
马卫光介绍,绍兴市近些年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招商模式。一是在招商理念上,树立“想了不一定有,不想一定没有”的理念,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准确把握产业发展的时间窗口,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引进“高大上新”项目。二是在招商重点上,按照产业具有高成长性和可持续性、市场具有较大规模和空间、本地具有集群发展可行性的三大原则,科学确定招引的重点产业,并按照“头部企业+产业集群”的思路,大力引进相关产业的头部企业、实力企业、创新企业和孵化项目,形成了“引进一个、带动一批、形成一链、辐射一片”的效果。三是在招商机制上,整合全市各类招商力量,实行项目盯引专班运作,优化产业基金等配套,形成全流程的招商服务体系。四是在招商方式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招商方式,如在疫情期间运用“云推介”“云洽谈”“云签约”等方式开展“不见面”招商。
重大项目是绍兴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随着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的落地开工和投产,绍兴的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产业层次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得到增强,“脱胎换骨”的裂变效应日益显现。纺织等五大传统产业得到整体性重塑,产值、销售、利润等指标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已形成全产业链发展优势,绍兴成为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纳入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培育名单,今年一季度,两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的数字经济产值增长27.8%、规上生物医药企业产值增长6.5%。
马卫光告诉记者,今后,绍兴将在继续深化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的基础上,更大力度提升重大项目承载平台的建设水平,包括产业平台、城市平台、园区平台、科创平台等,打造现代化、高能级平台体系,加快形成具有“一线城市”标准的核心功能和一流开发区的集聚能力。
(转载自中国发展网)
Visi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