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砥砺前行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0

本刊记者 张 倪

刚刚过去的2018年,既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更是中国对外交往挑战重重又成果丰硕的一年。“大国外交”毫无疑问成为2018全年备受关注的关键词。

解码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自信与魅力

纵观2018年,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加速演变,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持续、深度调整,世界进入了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期。国际形势最显著的特点是充满不确定性, 不稳定性因素增多,单边霸凌逆流时有显现,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冲击着现行国际秩序与规则。

在此背景下,中国外交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拿出了新作为,展现了新气象。2018年的中国外交亮点主要体现在四大主场外交活动上——4月在海南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6月在青岛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 9月在北京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峰会,11月在上海首次举行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接受《中国发展观察》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外交事务整体呈现出定位更加清晰、开阔的变化,并展现出了特有的魅力。中国在国际场合发挥的作用日渐重要,越来越受到世人瞩目。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贸易和投资研究室主任王海峰指出,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关系总体呈现出继承与发展的态势。从继承的角度看,我国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尊重国际规则, 强调多边治理,并积极呼吁在联合国框架下进行结构性改革。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已经从过去的韬光养晦转向了如今有所作为的外交策略。其中,“一带一路”倡议便是有所作为的最鲜明体现。

“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是新时期我国开展大国外交进程中的增量而非变量,是对全球经济秩序、政治秩序、国际关系等的有益补充,更多服务于加强发展中国家间的联系,并不是意在颠覆传统的国际经济秩序。”王海峰强调。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就是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商务部研究院原院长霍建国表示,秉承这样的原则精神,近年来中国外交展现出了鲜明特色,主要表现为对于操作和驾驭重大外交场合的能力越来越稳重熟练。

霍建国回顾说,中国在处理与美国、欧洲、日本这三对复杂重要的国际关系时,既做到了坚持自身原则立场,又能够及时把握适应国际局势变化的新规律,既做到了坚定地推动高水平开放,又做到了灵活调整对外斗争的政策和策略,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游刃于大国矛盾之间。面对G7、G20、APEC等机制中存在的复杂矛盾,采取了斗而不破的外交策略,既坚持了原则, 又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归根结底,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正在以其独特的文化和智慧展开同以欧美为基础的旧体制的周旋过程。随着中国的积极介入和不断努力,使得如今的中美、中欧、中日等关系,始终保持在竞争与合作间不断转化, 并且都在朝更积极的方向转变。

专家普遍认为,近十年来,我国开展大国外交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条件在不断改善,尽管挑战和不确定性因素仍在不断增多,但总体来看,我们可打的牌比过去多了,外交定位和思路更加开阔。未来提供给我们的机遇和舞台将会更大。

“我们看到,中国在处理与美国的经贸矛盾时,通过不断总结经验、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既把握住了中美矛盾的本质性问题,又结合我们自身的开放需要,推进了富有成效的高水平开放进程,这正是大国外交的成熟表现。”霍建国如是说。

把握协商合作大方向 推动中美、中欧、中日关系平衡发展

如今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伴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和崛起,全球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变化,国际秩序、国际治理结构已明显进入重新平衡和调整阶段。

诚然,世界大国外交的博弈重点仍在于经济利益。2018年,我国外交关系最大变量就是中美贸易摩擦,其不仅在贸易投资,更在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对我国产生了复杂影响。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凤英指出,作为当今世界大国关系的重中之重, 中美关系的走向的确对全球经济、全球政治、全球安全都具有非常强的溢出效应。中美问题的根本在于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上升,以及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对全球秩序调整的不适应。可以说,中国在处理把握中美关系上,总体是成功的。我们看到,从2018年年底开始,通过积极沟通协商,中美经贸问题出现转机。我们既看到了中美矛盾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又认识并把握住了特朗普政府的利益驱动性,始终保持斗而不破的原则。

专家普遍认为,今后一个时期,中美间的矛盾起伏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中美关系会出现阶段性缓解,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也需要对如今的中国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但从长远看,中美间的矛盾很难得到彻底解决。

“面对长期性的矛盾,我们不仅要更加注意斗争的分寸,避免将中美关系推向彻底脱钩,更要具备与之长期周旋的能力。中国会始终尊重美国作为发达经济体在全球经贸格局中的核心作用,希望美国在关注自身利益时,也能够更多兼顾全球利益和责任。”王海峰强调, 全力处理和稳定好中美关系,形成并保持竞争合作的局面,对中国而言非常重要。中美两国将在互相适应彼此变化的过程中,来改革现有的国际关系、国际经济秩序、国际政治秩序。今后的世界大国关系格局,不应是中国和美国两头独大, 而应是多国合力、共同繁荣的局面。我们希望看到欧盟、拉美、非洲,包括更多新兴大国都能为全球经济、全球政治和全球安全与和平贡献各自的力量。

欧盟也是世界大国当中的重要力量。尽管它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国家集团,但是其高度的内部协调与对外一致性,使其成为当前国际经济格局中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也是一支有能力抗衡和制约美国的重要力量。

霍建国表示,近年来,在中欧关系上,中国展现出了更加积极的合作姿态,在坚持合作大于冲突的原则下,既有效调节了矛盾,又巩固加强了合作。

“追求经济的扩张和拓展仍然是国际经济格局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任何国家都关注和看重经济合作所带来的实际福利效果。尽管欧盟内部在公平竞争和规则上有着不同诉求,但其绝对不会放弃通过合作取得的实际利益。脱欧之后的英国,势必也会迫切在亚洲地区寻找新的合作伙伴。”霍建国表示,未来的中欧合作还有很多可拓展空间,特别是在高技术领域、服务业领域。中国应更加妥善地处理好对欧关系,以加强经贸合作为重点,同时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在公平竞争、国际规则层面的矛盾,坚持维护自身大国形象,避免落人以口实,避免同时陷入中美、中欧的矛盾冲突之中,更要避免美欧联手打压限制我国发展的局面发生。总之,加强经贸合作是巩固中欧双边关系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中欧要在国际事务的治理、国际多边机构的改革上寻求更多共同点,主动弥合分歧与矛盾。

与此同时,作为我国在亚洲地区的近邻,处理好对日本的关系同样至关重要。

霍建国指出,我们既要准确把握日本与美欧的矛盾,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日本在整个东亚地区的作用和影响力。的确,日本与我国有着很多历史性矛盾。但今日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要体现一定的包容性。要认识到,中日关系的稳步发展,对于今后我国稳定外部环境是非常关键的。因此,下一步需要在拓展中日关系上实现新的突破。

“相信日本也有着同样的诉求。不难看出,如今的日本对改善中日关系高度重视。中国应及时接收并把握好这样的友好信号,在改善中日关系上迈出实质性的一步。例如,在推动RCEP和中日韩自贸区建设上,要进一步加强与日本的合作沟通。”霍建国建议,今后中日的合作,要更加注重机制性和稳定性,要将中日间的经贸合作夯实做细,同时要主动适当地放弃对历史性问题的长期纠结,全力开创新的合作局面。

从“一带一路”看大国外交

“一带一路”倡议无疑是新时代中国开展大国外交、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一面旗帜。

自2013年实施以来,“一带一路”倡议用五年多的时间取得了丰硕成果并获得了沿线国家的普遍认可。但从国际社会角度看, “一带一路”并不是完全没有争议的,某些国家甚至认为这是中国意图谋划自身势力范围、推广中国模式的手段。

霍建国强调,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初衷就是促进互利合作,从而开辟出一个新的国际合作模式。而这样的新合作模式能否站得住脚,关键要看倡议实施的实际效果。“一带一路”要想真正取得国际社会的一致公认,就必须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稳步向前推进,扎实培育出成功的合作项目案例。这将是今后一个时期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同时,对于美欧等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在发展进程中产生的债务和环境等问题, 我们也需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

“‘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发展一定要稳扎稳打,只有夯实基础,力促尽快形成一批示范性的成功项目,才能增强国际社会对倡议的信心。”对于该倡议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霍建国直言,需要秉承务实的原则精神,量力而行。切记不要强行盲目启动巨大的工程项目。目前的中国还不具备全面铺开的足够财力和主导能力。基于此, 建议将于今年4 月举办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要始终把务实合作作为一项基本原则摆在首位。长期努力、深耕细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王海峰进一步指出,“一带一路”倡议自实施以来,在“民心相通”也就是人文交流方面算是最大的短板。目前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层面,以官方主导形式为主, 民间层面的人文交流严重不足。今后,需要突破传统的以地方政府、智库等精英团体交流为主的思维,更多引入民间交流项目,比如旅游、学生交换、家庭交流、公益、环保、科技、文艺层面的相互交流,增强人文交流的自发性。可以考虑让我国一些沿边省份和地区(比如云南、广西、西藏、新疆、内蒙古、东北等)与周边国家建立起人文交流的渠道,放开人员往来的限制。

王海峰强调,人文交流需要有宽松的环境,需要地方自觉自发地进行,而不应事事都由政府推动, 这样的人文交流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无论是“一带一路”倡议还是大国外交,加强民间和思想文化层面的交流,都会更好地助力双边的战略互信。

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关键词:务实理性、结伴前行

十九大报告明确,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放眼未来,中国应如何建设好新型国际关系?今后一个时期的对外关系又将面临哪些挑战? 

第一,要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尊重现有的国际秩序。王海峰表示,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经历了从被动应付、一般性参与、主动参与到主导参与的过程。中国逐渐走到了国际舞台如今的位置,也是中国的国际化被逐渐认可的过程。要强调的是,中国故事、中国方案、中国贡献,将会造福于更多其他国家,而不会对其他国家造成伤害。

第二,要积极通过国际多双边对话机制,加强国家间的交流沟通,要有大国担当。陈凤英指出, 在联合国框架下,每个大国都应为全球经济治理做出应有贡献,为更多发展中国家、为更多小国提供发展合作的机会。中国自然也要承担起中国的责任。要通过G20、金砖国家,以及中美、中欧、中日等双边对话机制,多沟通、多协商。在她看来,中美间的很多问题就是源于彼此的不了解,两国的民意基础还有很多空白。

“过去十年,G20机制逐渐取代了G7、G8等对话机制,这就是国际关系大格局发生变化的直观表现。在这种变化中,中国始终强调,不搞对抗、要多对话。我们深知,对抗只能增加不稳定因素,只有对话才能及时有效解决问题。朝鲜半岛问题可以说是2018年大国博弈的最大亮点和焦点。朝美对话使半岛问题出现了近十年来难得的重大转机。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没有中美间正向的沟通协商,不会有去年半岛问题的重大转机。”王海峰如是说。

第三,要在维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原则基础上,更加注重战略灵活性的展现,进一步提升我国处理复杂国际事务的能力,以及更加突出在参与国际事务中的贡献和引领能力。

第四,下大力气,将“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既定方针,做精、做细、做出实效。“我们不结盟但可以结伴,一方面要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做深做细,另一方面,在全球治理过程中,要注意发现和寻找与我们有共同诉求的朋友。”霍建国建议,下一步,我国需要在建立更深层次的双边关系方面下大力气,我们需要一些能够在关键时刻站出来与我积极配合的坚强的伙伴关系。

第五,大国外交不仅要有定力,更要学会理性反思。在采访中,几位专家同时强调了务实低调与反思能力在大国外交事务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陈凤英建议,在外交斗争中,对于我们国内已取得的成就要尽量保持低调,切不可过分张扬炫耀。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理性反思,为我国的大国外交之路铺开更大空间。这是今后国家决策层需要重视的问题,也是我国外交事业从韬光养晦走向有所作为的一堂必修课。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