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带来了新的突破和挑战。
  • 电动汽车行业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新能源技术的发展。
  • 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家居和自动化生活正在成为现实。
  • 网络安全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关键挑战。
  • 虚拟现实技术在游戏和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疾病的最佳方式。
  • 智能家居设备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 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正在重塑全球零售和供应链管理。
  • 随着技术的发展,无人驾驶汽车的测试和部署正在加速。
  • 随着技术的进步,无人驾驶汽车的测试和部署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成为全球环境保护的重要议题。
  • 随着技术的进步,无人驾驶汽车的测试和部署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成为数字时代的重要议题。
  • 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企业采取更加环保的商业模式。
  • 随着技术的进步,无人驾驶汽车的测试和部署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教育、医疗和娱乐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
  •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如智能诊断和机器人手术,正在改变治疗方式。
  • 智能家居设备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 随着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成为社会关注的新焦点。
  • 随着太空探索的进展,商业航天领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 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在商业决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 智能家居设备的发展正在引领家庭生活向更智能、更环保的方向发展。
  • 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家居设备正在改变家庭生活方式。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提高制造业效率和安全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 随着技术的发展,无人驾驶汽车的测试和部署正在加速。
  • 筑牢西部大开发生态根基—以毕节试验区为例

    筑牢西部大开发生态根基—以毕节试验区为例

    0

    朱美丽 范振婷 何 伟 程会强

    内容提要: 

    西部地区在我国国土面积中的占比超过70%,是保障国家安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西部大开发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毕节试验区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是我国第一个以消除贫困、坚持可持续发展为突出特征的改革试验区,也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典型缩影。三十多年来,毕节试验区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既生动体现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落地效果,也为新时代构建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西部大开发战略作为中国面向21世纪的重要战略决策,旨在全面提升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缩小东西部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贵州省毕节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成为了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一环。1988年,国家在毕节成立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 为主题的试验区,经过三十多年的开发和建设,毕节试验区在兼顾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形成了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毕节经验”。

    毕节试验区建设取得的成就

    毕节地处川、滇、黔三省交界,是贵州省西部的地级市,是珠江、乌江、北盘江和赤水河发源地,也是中国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山高谷深,土地破碎, 切割度大, 平均海拔1 6 0 0 米,最高点海拔2900.6米, 最低点海拔457米,国土面积2.69万平方公里。人口极度贫困与生态环境严重退化是20世纪80年代毕节地区的真实写照。1988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毕节试验区,是迄今我国在贫困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探索和实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试验田。毕节试验区历经20世纪80—90年代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2000 年以来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党的十八大以来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2020年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毕节试验区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奋斗,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由极度贫困转变为基本实现小康水平,生态环境由不断恶化转变为显著改善。

    图1 2000-2023 年毕节试验区生产总值增长趋势

    资料来源:中经数据(https://ceidata.cei.cn)。

    图2 2000-2022 年毕节试验区人均生产总值增长趋势

    资料来源:中经数据(https://ceidata.cei.cn)。

    图3 2001-2023 年毕节试验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历年《毕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1-2012 年的数据为农民人均

    纯收入;2013-2023 年的数据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图4 2012-2020 年毕节市与全国整体的贫困发生率变化趋势对比

    资料来源:《2020 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历年《毕节市社会经济统计公报》。

    (一)从极度贫困转变为基本实现小康水平

    消除贫困是人类发展的共同理想。毕节试验区在建立之初是一个极度贫困区域。按照1988年农村绝对贫困线标准(年收入236元/人)测算,当年毕节农村绝对贫困人口高达312.2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57.65%。通过实施“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毕节试验区发生了巨大变化。到2010年, 按当时贫困线标准测算,贫困人口已降低至93.81万人。2011年,我国调高了贫困线划定标准,当年测算的毕节试验区贫困人口规模为250.05 万人;2019年贫困人口数量由2012年的201.32万人逐步下降至2019年的12.5万人,贫困发生率也由2012年的29.95% 下降到2019年的1.54%。2020 年,毕节试验区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降为0%,15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纳雍县、威宁县、赫章县等3 个深度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毕节的减贫不是救济式减贫,而是内嵌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进程中的开发式减贫,因此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可持续性。从2000年至2023年,二十多年的时间,毕节市国内生产总值(GDP)由120.9亿元逐渐上升至2302.02亿元,增长了18.04 倍;人均GDP由1782元/人增长到2022年的32373元/人,增长了17.17倍。农村农民收入和生活消费水平也普遍持续提升,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 年的1344元/人增长到2023年的14341元/人,增长了9.67 倍;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004年的1160.94元/人逐步上升至2023年的14341元/ 人,增长了11倍。

    (二)从严重生态赤字转变为生态根基扎实筑牢

    毕节试验区生态本底十分脆弱,土地贫瘠,人口众多, 人地关系极度紧张,“开荒开到边,种地种到天”,超过极限的垦荒严重破坏了毕节的生态环境,2014年,其土地垦殖指数高达46.2%,水土流失面积达16831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62.70%,森林覆盖率仅为14.94%,石漠化面积占毕节总面积的1/4。在“中国3356”“长防”“长治”“退耕还林(草)”“水保”“天保”“石漠化治理”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的推动下,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森林面积增长明显,由1988年的601.2万亩上升到2022年的2175.29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88年的14.94%持续增长到2022年的60%,提升了45.06 个百分点;图5各时期内毕节试验区的森林覆盖率显著高于全国水平,并与贵州全省水平基本持平。截至目前,毕节试验区累计治理水土流失948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占国土面积比率由1988年时的62.70%降至36.70%,下降了26个百分点, 且强烈及以上强度等级的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61.8%,生态安全屏障逐步形成,生态资源总量不断增加、生态质量不断提升、生态功能不断增强。

    图5 毕节市与贵州省、全国森林覆盖率变化趋势对比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收集数据整理。

    图6 毕节试验区森林用地范围1985 年与2022 年对比

    数据来源:武汉大学杨杰和黄昕教授团队。

    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和生态建设的经验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着眼长远、提前谋划,做好同2020年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毕节地区是中国西部大开发拉开序幕的地方,也是西部大开发战略落地的一个典型缩影,其过去三十多年兼顾生态高水平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得益于以下因素。

    (一)坚持绿色发展,以环境高水平保护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以生态建设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提升的源泉。毕节试验区自设立之初就明确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 并在长期的扶贫开发实践中坚持这一主题,将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融入地方的发展政策框架中。在推进生态建设中,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科学治理, 既注重建设速度、又注重质量效益。把生态建设作为治穷脱贫的突破口,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开发山上保山下,建设山上促山下。寓开发扶贫于生态建设之中,以生态建设促进开发扶贫和经济发展。着力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探索出针对不同区域自然条件、生态承载力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封山育林与人工促进主导型、植被恢复与特色产业主导型、森林景观资源开发与生态旅游主导型、水土保持与基本农田建设主导型生态建设综合治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综合效益。

    二是坚持把生态修复作为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试验区建立前,毕节地区生态环境恶劣、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被认为是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之一。试验区建立后,毕节广大干部群众牢记“近期做示范、远期探路子” 的历史使命,紧紧围绕“生态建设”主题,致力于生态环境的修复重建,先后实施了荒山造林、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等10多项生态建设工程,实现了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1个以上百分点的目标。

    三是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生态建设的关键支撑。始终把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整合林业、畜牧、扶贫、移民等相关项目,采取引入资金、合作经营、联合开发、部门扶持等多种方式, 大力发展特色经果林、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产业,努力开发绿色食品,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林业建设与经济结构调整、农民脱贫致富协调发展,最终改善生态环境和社会民生。目前,已经成功申请或打造中国“核桃之乡”“樱桃之乡”“天麻之乡”“竹荪之乡”等品牌,为毕节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

    (二)坚持系统观念,推动人口、经济、生态良性循环发展

    一是因地制宜建设立体生态。为了最大程度地利用山地资源,根据毕节的气候、地形条件,在山体的不同部位因地制宜进行生态建设,综合治理小流域的山、水、林、田、路,统筹兼顾了当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了从山脚到山顶的“五子登科”立体生态建设模式,即: 基本农田集约经营收谷子、山下多种经营抓票子、坡地种绿肥盖地膜铺毯子、山腰坡改梯配经果林系带子、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

    二是注重以人为本,建设全国首个农村儿童早期发展综合示范区。毕节落实人力资本开发理念,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合作建立农村儿童早期发展保障体系,在七星关区儿童早期发展已开展试点的基础上,对农村贫困地区出生至学龄前(0—6岁)儿童的营养、家庭养育、教育、关爱保护等进行全面干预,实现农村儿童全覆盖,特别是生活在七星关区以及赫章县、威宁县、纳雍县等地区的农村儿童。

    三是坚持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和谐共生,推进高质量退耕还林,加强林下经济培育,提高生态建设的成果转化率。一方面,在继续扩大荒山造林、退耕还林覆盖范围基础上,不断提升森林质量。毕节在全面落实25度以上坡耕地和重要水源区15—25度耕地退耕还林基础上,不断加强乔木林和竹林等优良树种培育,提高森林整体质量。另一方面,推动林下经济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引导农民集中资源,通过入社入股、创造就业,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目前毕节已累计发展经果林、中药材、高山生态茶等绿色产业517万亩, 其中经果林438万亩,市场呈现供不应求良好局面,带动农户20余万户,实现产值85.9亿元,每亩初期收入可达800— 2200元。

    (三)坚持守正创新,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激发内生动力的活力源泉

    一是发挥体制机制创新优势。试验区是中国特色的发展与改革模式,通过主题清晰、范围可控的试验,积累经验和教训,广泛分享地方知识, 推动全域改革。在改革开放后设立的众多试验区中,毕节是全国少数坚持三十年不动摇的主题试验区。依托试验区的政策框架,毕节不仅大力植树造林,还争取到了“中国3356” 工程、长防林工程、三江源工程、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工程、中德财政合作项目、全球环境基金(GEF)项目、小流域治理工程等项目支持。不仅如此,毕节适时推动国有林场改革,在林业生态建设中探索出具有毕节特色的县、乡(镇、街道、国有林场)、村(社区)三级林长制组织体系,为国家在相关领域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正因此,毕节先后被评为“长江经济带试点城市”“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全国林业生态建设示范区”。

    二是充分激活、调动社区内生动力和引入社会力量。在毕节生态建设的过程中,通过改革国有和集体林业制度, 引入市场经济力量,调动社区中个体的积极性,发扬先进模范人物的奉献精神和榜样力量,使毕节的森林覆盖率在短时期内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不仅如此,在国家对口帮扶制度框架下,毕节市积极引入社会力量支持本地的扶贫开发,形成了诸多具有特色的品牌项目,发展了一批有竞争力的产业,为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毕节经验对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启示

    “毕节经验”不仅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更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提供了重要借鉴与启示。

    (一)坚持走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路径

    毕节试验区在改革中充分认识到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注重生态屏障的构建与维护,大力开展生态建设,狠抓环境保护工作。如,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不仅提升了森林覆盖率,还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强了生态服务功能;通过实施长江流域十年禁渔、严格落实河(湖)长制等措施,有效改善了水生态环境。这种发展理念与西部大开发中强调的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不谋而合。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对于整个国家的生态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借鉴毕节经验,西部地区应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强化环境监管, 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二)壮大生态产业,发展绿色经济

    西部大开发面临着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双重任务。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是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毕节试验区在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经济,实施绿色经济倍增计划,既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保护了生态环境。这一做法对于西部其他地区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只有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充分利用自身地区优势和资源禀赋优势,壮大生态产业,走绿色发展道路,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这也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优路径。

    (三)注重区域协同,形成生态保护合力

    毕节生态建设中的区域协同与综合治理模式非常值得借鉴。毕节地处长江、珠江上游, 其生态建设不仅关乎本地,更对下游地区产生深远影响。因此, 毕节在生态建设过程中,注重跨区域、跨流域的协同合作, 推动上下游、左右岸的共治共管。此外,毕节以长江大保护为重点,扎实推进“碧水保卫战”,同时加强林草资源保护修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兼顾水生态环境保护、森林覆盖率提升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个方面。这种区域协同、综合治理的模式,对于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建设同样具有借鉴意义。西部地区在推进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强化跨区域的协作机制,形成生态保护的合力,共同应对生态环境问题。

    (四)加强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

    毕节试验区在生态建设中注重科技创新和智慧化管理, 积极引进和应用先进的生态治理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了生态建设的效率和水平。如,在退化林修复和封山育林等项目中,毕节采用了先进的生态恢复技术和管理模式,有效提升了生态修复的效果和质量;通过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对生态环境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同时,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生态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西部地区在推进生态建设时,应加强科技创新和智慧化管理,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生态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同时也要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 为生态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撑,推动生态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

    (五)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参与

    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中的公众参与和社区参与机制也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了启示。生态建设不仅需要政府发挥作用, 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毕节通过设立生态公益岗位、开展生态保护宣传教育等方式,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生态建设。同时,通过改善水环境质量、提升森林覆盖率等措施, 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生态建设带来的实惠,大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激发了公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生态建设的良好氛围。西部地区在推进生态建设时,应积极探索公众参与的有效途径,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作用。生态建设不仅仅是一项环保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

    毕节试验区在生态优先、绿色经济、区域协同、科技驱动和公众参与等方面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了生动的实践经验。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过程中,应充分吸收毕节试验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绿色发展之路,共同绘就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

    作者单位: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Visits: 6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