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鲁明
内容提要:
中部地区在全国经济版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部地区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在更高起点上推动中部地区崛起,要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重点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的突出矛盾,兼顾赶超与转型,在加快发展速度的同时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在继续做大规模的同时提高发展质量。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强调,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以下简称“三基地一枢纽”),同时地处我国内陆中心区域,连南接北、承东启西,是我国经济从高度发达地区向西部延伸发展,承接东部经济辐射和产业批次转移的过渡带,在全国经济版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具有支撑推动全局的现实意义。
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拥有良好基础
200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正式实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进入到区域协调发展快速推进的历史时期,中部地区各省份凭借资源富集、交通便利、产业基础较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人文荟萃等自身优势, 奋力拼搏,竞相发展,实现了经济较为均衡的发展,“三基地一枢纽”的战略地位更加巩固和提升,使得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
一是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体系不断升级。2006—2023年,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速,除2020年受疫情影响较低以外,其他17个年份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也持续攀升;中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1%,比全国平均增速高0.5个百分点。2023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为269897.8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21.4%,比2006年的19.4% 提高了2个百分点。2023年,河南、湖北、湖南三省的经济总量均居全国前十。从产业发展看,中部地区拥有41个工业行业大类,培育形成了轨道交通、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18个国家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部分行业在全国乃至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二是研发投入及创新能力稳步提升。过去中部六省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研发强度)较低,近些年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见表1)。安徽、湖南、湖北三省的研发投入提升较快,2022年,这三省的研发强度分别达到2.56%、2.41%、2.33%,位居六省中的高端水平。河南、江西两省的研发投入稳步提升,2022年,这两省的研发强度分别达到1.86%、1.74%,位居六省的中游水平。2022年,山西省的研发强度仅为1.07%,虽仍处六省下游水平,但较2006年的0.76% 亦有上升。目前,中部地区对研发创新的重视程度持续提升,推动了40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推进了1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催生了8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动能日益强劲。
表1 2006-2022 年中部六省研发投入占GDP 的比例(单位:%)
数据来源:Wind。
三是交通与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加快。近些年,中部六省依托黄金水道、空中枢纽、铁路大动脉、公路大通道等交通资源禀赋,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布局进入快车道。中部地区铁路密度和高速铁路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正在不断缩小,中部大通道的格局加快形成。中部六省拥有数十个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通过建立高效顺畅的物流网络和流通体系,物流业在其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交通与物流设施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要素流动、比较优势交换和产业梯度转移,推动了中部地区内部以都市圈为引领的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助推了中部地区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主要增长极地区的联动能级不断提升。由此,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得以深入实施。
图为安徽黟县塔川古村落初冬美景。 图/ 中新社
四是“美丽中部”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中部地区注重生态修复与建设,注重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注重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美丽中部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各省份因地制宜,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已出台或正加快出台美丽省域建设规划或实施意见,涌现出生态文明示范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美丽河湖”等一批批“美丽中部”建设实践典范。从森林覆盖率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部六省的森林覆盖率均有所提升,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四省的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国水平(见表2)。江西、安徽是生态资源大省,两地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加快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减污降碳,加快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山西、河南是煤炭资源大省,两地通过加快绿色智能产业基地建设,严控煤炭消费总量,践行生态文明建设。例如,山西省经过一段时期的煤炭生产智能化建设,煤炭先进产能占比由2016年不足30%提高到2023的80%左右,处于全国第一梯队。
表2 2013-2022 年中部六省及全国森林覆盖率(单位:%)
数据来源:Wind。
表3 2017-2021 年中部六省民营企业500 强数量(单位:家)
数据来源:Wind。
五是以改革促开放不断迈出新步伐。近些年,中部六省纷纷加快市场化改革,支持民营企业快速发展,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改善营商环境,汇聚支撑自身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内生动力。从民营企业500强的数量情况看,2017 年中部六省的民营企业500强数量为52家,占比为10.4%; 2021年中部六省的民营企业500强数量上升到60家,占比上升为12%。这说明中部地区经营主体培育发展的总体环境不断改善。中欧班列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名片。截至2023年末,中部地区累计开行约1.5万列,占全国的20% 左右,辐射了欧洲20多个国家200多个城市,通关时间由过去的一两天缩短到3—5小时,中部地区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推动中部地区崛起面临的突出问题
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取得长足进展,创造了中部地区崛起的更高起点。但是中部地区整体还处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
一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压力较大。中部地区传统资源加工型工业占整个工业的七八成。在生态环境约束增强、传统产品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的制约下,中部地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任务艰巨。尽管中部地区正在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加速布局智能制造、光电子信息、存储芯片等高新技术产业,但这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既面临与传统产业在新旧交替与融合中的摩擦,也面临来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遏制和打压。进一步培育发展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任务也十分艰巨。此外,中部六省还存在产业雷同、过度竞争,以及产业链配套能力不强等老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产业结构调整。
二是创新策源力不够强。中部地区虽然聚集了大量高端创新资源,近些年研发投入也快速提高,但从高质量发展对科技创新需求的角度看,中部地区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布局上与东部地区仍有较大差距,在核心零部件、核心软件、关键材料等“卡脖子”问题上的攻关能力也亟须加强。人才是形成创新策源力的重要基础,中部地区虽然拥有一定数量的双一流大学,但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培育仍显不足。此外,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创新力量协同不足、各自为战的问题,加剧了创新链发展及其与产业链融合的难度。
三是城市群和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待加强。中部地区大力发展武汉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城镇化水平已有较大提高,但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相比, 中部地区各城市和城市群间交流合作较少,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不足,城市群竞争力有待提高,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带动力不够强。一些特大城市和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虹吸效应远大于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效应,导致中部各省及省内区域出现分化趋势。这种情况下,中部地区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区位优势受到影响。
四是绿色低碳转型面临较大制约。中部地区能源结构偏“煤”,资源环境压力仍然较大;偏重的产业结构增大了绿色转型成本;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大气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任务仍然较重。按照美丽中国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需进一步平衡增长与转型,推动中部地区在实现赶超的同时,兼顾大气污染治理、江河湖泊保护、美丽河湖建设,实现从过去单纯追求数量的粗放型发展,转到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上来。
五是巩固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难度增大。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是我国保障粮食安全不可忽视的力量。然而,受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不够协调、农民种粮利益保障不足、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不足等多重因素影响,一些地区出现耕地减少、粮食产能和自给率下滑的现象,当前亟须在高起点上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解决粮食生产发展不协调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确保粮食产能稳定与安全。
六是高水平对外开放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相对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在政府办事效率提升、企业公平竞争、营商环境改善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此外,交通运输存在的卡点、堵点以及物流成本较高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区位优势;同时“要素穿肠过、留不下来”的问题也需进一步解决。
在更高起点上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的对策
在更高起点上推动中部地区崛起,要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重点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的突出矛盾,兼顾赶超与转型,既要继续提升发展速度,也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既要继续做大规模,又要着手提高发展质量。为此,应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中部地区仍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 不能过早地去工业化,更不能“脱实向虚”。要加快运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提升基础制造业。充分利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支持政策,重塑传统产业竞争格局,重点把产业链的高端部分留在国内。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打造湖北的武汉光谷,安徽的合肥声谷、先进光源、量子科技, 湖南的工程制造,河南和江西的电子产业,山西的新材料产业,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打造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充分利用中部地区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上的优势和资源禀赋条件,吸引高端技术企业参与中部地区发展。
二是全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议国家在分配教育科研资源,安排重大工程实验室、国家实验室、重大科学装置布局时,尽量向中部地区倾斜。要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鼓励省部共建,把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集成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生态培育。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扩大科研院所自主权,实行揭榜挂帅制度,允许符合条件的科研人员在职创业或离岗创业。加大支持中部地区人才引进和创办一流大学。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自建、共建创新主体,落实研究经费加计扣除政策。
三是提升“两群”“多圈” 城镇发展格局能级。中部六省地理人文、资源禀赋差异较大,蕴含着巨大的合作潜力。应通过大力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强化中部地区的南北连通,有效提升中部地区的合作潜力和整体实力。以武汉、郑州、长沙、合肥等中心城市为依托,发展若干都市圈,提升中部地区经济的网络化程度,增强中部地区的整体实力。建立健全区域内省际合作机制,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加强“两群”“多圈”之间的协调联动,更好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对接,与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融合联动,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联动协调机制,通过比较优势的交换, 有序推进区域合作和承接产业转移,形成区域间协调发展的合力。
“中国光谷”湖北武汉东湖高新区,图为开行中的一列空轨列车。 图/ 中新社
四是发挥生态优势促进绿色低碳转型。中部地区森林覆盖率较高,河流湖泊众多, 拥有不少特色资源,是我国的生态重地。中部地区为了解决“赶”与“转”的突出矛盾, 需要六省根据各自生态环境基础和整体发展目标,在绿色低碳发展上迈出更大的步伐。其一,要用好本地特色资源,培育发展形成一批特色产业,把资源开发、培育产业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和新空间。其二,要推进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建立“谁破坏、谁修复,谁受益、谁补偿”的生态补偿机制。其三,要落实“双碳”目标,推动能源结构转型,走低碳道路,抓住建立碳市场这一关键,用市场机制激励全社会、企业和民众积极参与低碳转型进程。
五是夯实粮食供给安全稳定基础。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粮食调出量大。中部地区崛起需要牢牢守住粮食产能不下降的底线, 扛牢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其一,着重解决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进程中用地不协调的突出问题,根据资源禀赋条件和产业发展特色,高质量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建设。其二,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耕地保护、水利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种业和农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继续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其三,国家要通过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转移支付、奖补支持,免除各类项目投资的地方配套等办法给予支持。同时,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其四,要着重提高地方政府紧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科技人员研发和技术推广的积极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避免出现 “粮财倒挂” 现象。
六是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内陆开放高地。对外开放短板制约了中部地区在新发展格局建设中枢纽功能的发挥。中部地区崛起要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持续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内陆开放高地。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打破束缚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创造更加充分公平的竞争条件,形成促进创新的社会激励机制,让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打造资源要素流动的引力场和支撑地。其次,要打造更多高能级对外开放合作平台,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好发挥国家级新区、临空经济示范区的作用,探索建设内陆自贸港。最后,要加强内外联通的开放通道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物流体系,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主动对接新亚欧大陆桥、西部陆海新通道,增强中部地区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作用。由此,使中部地区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有机衔接,更好地融入世界市场,真正撑起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脊梁。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Visits: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