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组
内容提要:
近年来广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为重要抓手,全面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本文从民族文化融合、民族和合共生、民族事务管理、边境稳定安宁、数智治理水平提升等五个维度,分别阐述广西构建共有精神家园、推动互嵌融居筑牢民族团结基石、营造民族团结法治环境、构建边疆平安家园、增强数智治理内核动力等方面的探索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称赞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求广西继续在民族团结进步上走在全国前列、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并强调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要从基层社区抓起,营造各族人民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把民族团结搞得更好。党的二十大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这为广西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10 月26 日,广西南丹,白裤瑶乡40 周年乡庆。 图/ 中新社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社会治理紧密结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作为重要抓手, 在推动民族文化融合、促进民族和合共生、加强民族事务管理、维护边境稳定安宁、提升数智治理水平等方面下功夫, 不断提升广西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推动民族文化融合 构建共有精神家园
广西坚持将民族文化融合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促进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好,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各族人民“五个认同”更加坚定,不断提升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社会治理水平。
大力传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广西深入挖掘、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中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以及蕴含其中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自觉服务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突出民族文化与红色文化相贯通,着眼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深入研究瓦氏夫人、刘永福、冯子材、韦拔群、李天佑等历史人物,以及百色起义、湘江战役等历史事件,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综合运用民族文化馆、博物馆以及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增强文化认同,打造民族节庆品牌。广西着力挖掘民族传统习俗,聚焦民族节庆,做强民族文化品牌。创新举办“新民歌大会”和“桂林艺术节”,办好“壮族三月三”等各民族共同参与的文化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艺术体育、社会实践, 持续提升“文学桂军”“漓江画派”“刘三姐歌谣”等文化品牌的影响力,持续增进广西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加强民族文化保护,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灵渠、“壮族三月三”等64个项目分别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靖西壮锦厂、钦州坭兴陶艺有限公司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加强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和民族理论研究宣传。广西推进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建设、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建设、县域语言文字规范化乡村建设,实施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大力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宣传周、“童语同音”计划、中华汉字听写大赛、中华经典朗读大赛等活动。建成国家、自治区级语言规范化示范学校和民族文化特色学校329所。全区普通话普及率达85.6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96个百分点,居西部地区首位。建立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和宣传教育体系,努力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广西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和国民教育体系。首创爱国主义教育品牌“国旗工程”, 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创新成立全国首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传播中心,建设一批“同心文化载体”,大力培育、宣传、树立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典型,持续打造“八桂楷模” 品牌,有效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的灵魂和血脉。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强大纽带。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我们和合共生、和衷共济,是推动各民族文化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增进文化认同、共同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
促进民族和合共生 筑牢民族团结基石
广西坚持打牢社会治理基层基础,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以“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 • 桂在行动”为抓手,推进各族群众流动融居,形成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生动局面。截至2023年底,全区超过163万个家庭由两个以上民族组成,汉族与少数民族、多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家庭分别比2010年增长约30%、25%,“十口之家、情融五族”的情况在广西比比皆是。
推进各族群众互嵌融居、和谐相处。广西从各族青少年交流、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着手,创新实施“三项计划 • 桂在行动”,以粤桂协作为重点促进跨区域双向就业创业,以文旅融合增进各民族情感交流,以“石榴花开青春梦同心营”等为载体让民族团结“金种子” 深深扎根青少年心灵深处。在易地扶贫搬迁中,以各民族“插花”方式安置16万多户、70多万名各族群众,全区506 个安置点超过90%为多民族聚居。加强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突出抓好就业扶持和产业发展,做好教育、医疗、养老、低保等政策衔接,帮助搬迁群众更好融入城市。
创新推进城市民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是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广西以城市为重要载体,不断提升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各族群众以邻为善、以邻为亲、以邻为乐。各城市探索实践符合自身特点的城市民族工作模式,让城市更加包容地接纳少数民族群众,促进少数民族群众更顺利地融入城市生活。
南宁市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城市,2016年, 南宁市成为广西首个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市”的地级市。根据外来人口多的特点,坚持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深化提升“13456”民族事务服务平台,成为我国五大城市民族工作模式之一。蟠龙社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蟠点周末”“蟠点时光”“蟠暖邻里”等项目品牌,开展家庭美德家风传承、亲子阅读、民族团结、营养保健等活动,不断丰富辖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和谐欢乐的社区生活氛围。
广西彩调剧《新刘三姐》以山歌演绎新时代壮乡寓言。 图/ 中新社
桂林市作为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以景区为依托,通过将景区景点的环境建设、文化活动、对外宣传、导游解说等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有机结合等方式对广大游客进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成立桂林市少数民族服务中心,建立“共听民意、共访民情、共商民事、共解民忧”的联合管理模式,做到“小事马上办、大事重点办、难事协商办”,为各族群众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持续改善各族群众民生福祉。广西加大力度,不断改善各族群众民生福祉, 2023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际增长4.3%、7%。深入推进健康广西建设,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全民享有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实现自治区级统筹。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7536所次,新增学位15.45 万个。新增50个县、264.88万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纳入营养改善计划。建立3000多个“民族之家”和服务中心,为各族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
突出“融”的理念,坚持“共”的导向,构建“嵌”的格局,推动各民族在经济、社会、文化、空间、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促进民族关系更加融洽,各族人民心手相牵、和谐共处。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引导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加强民族事务管理 营造民族团结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 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广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依法治理民族事务,认真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扎实推进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地方性政策法规。广西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坚决在法治框架下有序推进民族工作,始终坚定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按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全面系统梳理广西现行民族政策和相关规范性文件,截至2023年,制定实施地方性民族法规、自治县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共49项,出台涉及民族事务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共67件,让民族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令可行。
着力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水平。广西围绕“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等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切实将各项民族事务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建立民族工作三级责任联系卡,把民族事务同市域社会治理、基层社会治理衔接起来,全面推行“综治中心+网格化+智能化”社会治理模式。畅通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表达诉求的合法渠道,通过合理运用法律、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积极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理各类有可能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纠纷。充分运用民族关系监测评价处置机制,做好涉及民族因素的舆情监测分析评估引导工作。
提供便利化法律服务,强化执法监督。广西努力探索提供特色便利化法律服务,以12个壮族聚居县(市、区) 基层法院为试点,选派两百多名双语法官,设立“贝侬调解室”等,将富有当地民俗特色的“贝侬”关系运用到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中,寻找双方都信服的“贝侬”作为矛盾调解的参与者直接参与调解工作,将法律咨询、调解、诉讼等法律服务送到少数民族群众身边,依法化解基层社会矛盾。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坚持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着眼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不断健全民族工作法治体系,扎实推进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维护边境稳定安宁 共筑边疆平安家园
广西坚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好防风险、保安全、谋发展,加强政治安全、社会治安、社会矛盾、公共安全、网络安全等风险防范化解,持续巩固社会稳定、边疆安宁,坚决守住守好祖国的“南大门”。
高效推进强边兴边。广西始终高度重视、高位推进兴边富民行动,新一轮兴边富民行动开展以来,聚焦340项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清单和282个“三年行动计划”储备项目清单,系统梳理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推动问题解决。深入推进强基固边工程。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相继建成多条沿边抵边公路。大力推进产业兴边工程。通过深入实施“百企入边”,引导企业集聚沿边、抱团发展,加快沿边临港产业园区和“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高质量发展。支持边境县加快打造一批产业集聚明显、竞争优势突出的特色产业集聚区。
同心共筑平安广西。广西在全区范围内积极推进行业领域集中专项整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决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致力于全面消除可能威胁公共安全的隐患,确保人民群众平安生活。坚持发展新时代的“枫桥经验”,不断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
守护千里边境安宁。广西立足边境3市8县实际,稳步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以防范非传统安全为重点,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不动摇,严密防范、坚决打击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确保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安康。其中,东兴镇、爱店镇、吞盘乡3个乡镇获评全国首批“平安边境”模范乡镇。
百色靖西市通过落实“五级书记”抓边防制度,创新建立边境村治保会工作体系和构建乡村屯三级联动新格局,打造形成“党支部+基层民警+专(兼)职网格员+护边员+党员群众”的强边固防队伍,形成多方参与的联防联控综合治理新局面。
加强基层党组织和政权建设。积极探索构建“基层党建+”模式,巩固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全面提升基层民族工作整体水平。持续实施基层党建“五基三化”攻坚年、提升年行动,建全建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真正实现抵边村屯党组织建设有效覆盖,促进基层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在抵边村屯上高高飘扬。开展乡镇领导班子和村“两委”换届“回头看”, 提高镇( 街道) 、村( 社区)、村(居)民小组三级民族宗教工作队伍建设水平。如崇左市通过完善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强边固边机制, 积极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建工作,将民族事务纳入市域社会治理防控体系,整合资源落实属地网格化管理。推广“党员地图”基层治理网格化模式, 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发展和安全需要统筹兼顾、同步推进。要千方百计保障好高水平安全,更好促进高质量发展;也要注意用好发展成果来夯实安全基础,防范和化解各类安全隐患。坚持在保安全的基础上谋发展,持续健全边境治理组织体系, 不断提高边境治理现代化水平,大力推进边境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增强沿边地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提升数智治理水平 增强治理内核动力
近年来广西不断强化社会治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为社会治理赋能。实施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
创新基层党建“ 促平安”。广西首创推广“党建+ 网格+大数据”模式,创新网格化服务管理平急转换、党员干部下沉联系网格和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推动市县乡建成事业单位的综治中心1197 个。实施“ 百姓天网” 工程。完善信息资源共享和跨部门大数据平台,为服务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提供有力技术支撑。桂林兴安“党建引领振兴路”等做法在全国推广。
推进政务服务“ 简易办”。持续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广西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注册超过4000万人; 依托“广西政务”和“智桂通”App,700多项便民服务可以“掌上办理”;建成全区统一的企业电子印章公共服务平台,累计发布3000多条惠企惠民政策,为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提供充分便利。
开展便民利民“ 微改革”。广西不断创新服务举措,针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出驾驶业务“扫脸即办”、营业执照“微信快办” 等20多项政务服务便民利企“微改革”举措,构建简易、快捷、便民、公开的政务服务新模式。
布局综合治理中心(以下简称综治中心)“实体化”。广西不断深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已建成各级综治中心1.2万个,实现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建设。推进各级综治中心开展共享共治,融合城市政法云基层治理信息系统、综治视联网系统、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建成集综合治理、治安防控和“雪亮工程”为一体的综治信息指挥平台。
拓展数字应用“ 解难题”。广西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融入市域社会治理,通过大数据关联等方式, 实现对传销等的精准摸排和精准打击。积极推动卫生健康领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建立了全国首个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医联体管控平台, 通过“智能+服务”,有效解决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规范管理问题。
在大数据时代,要运用数字化技术,不断改进完善社会治理,加强社会风险疏导,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数据资源,打破信息孤岛,构建快速、精准、高效的数字化政务服务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拓宽公众、社会组织及市场主体参与社会协同治理的渠道,实现社会治理的效益最大化。
调研组成员:
杨 丛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主任
唐毓流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副书记、副主任
黄 红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处处长、一级调研员
那 鹏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处副处长、三级调研员
张 旗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处四级调研员
林子栋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处四级主任科员
执笔:黄 红 那 鹏 林子栋
Visits: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