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炳 周星呈 胡思琪
内容提要:
山海协作“飞地”和特色生态产业平台是浙江省山区县贯彻落实“八八战略”、深化山海协作工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对于山区县集聚高端生产要素、加快优质项目落地、优化生产力布局具有重要意义。聚焦山区县发展,本文重点剖析总结了县域外部山海协作“飞地”和县域内部特色生态产业平台间联动发展的经验做法和协作模式,并提出下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省内山区县乃至国内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浙江省山区县内外平台联动发展的背景意义
“八八战略”实施二十多年来,浙江省始终遵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深化山海协作。近年来,浙江省聚力打造山海协作工程2.0版本,重点建设了山区县内部的特色生态产业平台和位于省内发达地区的外部山海协作“飞地”,形成带动县域发展的内外重要动力,二者协同联动发展,有利于加快推进山区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一是有利于推进资源共享,有效带动县域高端要素集聚。与发达地区相比,山区县在高端要素集聚能力上有较大劣势。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实力较强城市的“虹吸效应”影响加大,山区县迫切需要向省内发达地区借智借力,柔性引进高端产业要素,推动优质项目回流,承接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落地,带动山区县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二是有利于推进优势互补,助力打造共同富裕山区样板。山区县一直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山海协作“飞地”和特色生态产业平台联动发展,可充分发挥两地特色产业优势,增强产业发展动能,促进就业增收,不断缩小山区与省内其他发达地区间差距, 打造共同富裕的山区样本。
三是有利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更好融入区域发展格局。对浙江省而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解决山区县与省内其他地区间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山海协作“飞地”和特色生态产业平台作为山区县发展和对外联系的重要窗口,联动发展将为山区县融入全省乃至更大范围区域发展格局提供较强助力。
浙江省山区县内外平台联动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山海协作“飞地” 建设所依托的平台能级较高, 旨在充分利用发达地区资源要素优势破解山区县发展瓶颈
浙江省建立了山海协作结对机制,推动山区县在省内发达地区建立产业、科创等“飞地”,助力导入更多高端要素。其中,“产业飞地”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招引“大好高”项目,已逐步成为山区县新的经济增长点。26个“产业飞地”均落户于省级新区和能级较高的开发区(园区)平台,有10个位于七大省级新区,8个位于国家级开发区,8个位于省级开发区,总选址规划面积近30平方公里。“科创飞地”聚焦创新资源导入,向发达地区借智借力,加快导入人才、技术等高端资源要素,带动山区县科创研发能力提升和研发成果落地转化。目前全省已有14个山区县在省内发达地区布局了“科创飞地”,主要集中在杭州(11 家)、宁波(2家)和义乌(1 家),总建筑面积超75万平方米,科创效应初步呈现。
(二)特色生态产业平台建于各县省级开发区或工业园区,是县域内部工业发展、集聚高端要素的主阵地
浙江省26个山区县特色生态产业平台均建设在各县域省级开发区或工业园区内区位较好、相对集中的地块,规划面积总计约100平方公里。2023 年,26个特色生态产业平台规上工业总产值已超千亿元,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约百万元/ 亩,平台初步形成以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命健康等高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累计注册企业近五千家,对山区县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吸纳作用明显。
总的来说,当前浙江省山海协作“飞地”与特色生态产业平台建设均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部分山区县内外平台联动发展不足,难以充分发挥协同共促效能,亟须加快形成内外互济、两翼齐飞之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山海协作“飞地”和特色生态产业平台之间的产业融通、优势互补还不够,易形成内外割裂局面;二是“产业飞地”建设更多由发达地区主导,难以产生要素回流及产业带动效应,甚至形成“劫贫济富”困境;三是“科创飞地”多由地方自主建设, 存在重招商引资、轻科研创新的情况,对山区县项目产业化的带动能力不足。
浙江省山区县内外平台联动案例与模式总结
(一)莲都平台与位于义乌的“飞地”
莲都、义乌山海协作十年来,两地已形成产业链互补、创新链互通、人才链互育的平台全面深度合作路径,2023年双方荣获浙江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结对促共富示范创建财政专项激励。
一是以“飞地引领+平台联动”促进飞地产业与莲都产业共生发展。借力义乌绿色动力、光源科技两大“万亩千亿”平台优势,在飞地打造光伏辅材制造和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在莲都特色生态产业平台共建孵化产业园,通过平台联动推进两地智能制造、数字经济、半导体等新兴产业领域融合互促发展。
二是以“飞地创新+平台转化”推进创新成果向莲都落地转化。强化“飞地”科技研发和创新成果在莲都的承接转化和产业化发展,建设义乌莲都大厦“科创飞地”,形成“创新研发在义乌、生产制造在莲都”的发展格局,近年来新城共富、现代农业、健康文旅、生态工业、金融赋能等项目在“飞地”带动下落地莲都。
三是以“飞地培育+人才互引”构建多元人才培养体系。以“飞地”为桥梁,全面强化两地人才共育,积极引导莲都青年到义乌经商创业,在义乌经商创业莲都籍人员已超12万人。打造“飞地”招才引智平台,近年来招引硕博人才近千名,成立院士工作站7 家,“飞地”已成为两地人才、市场主体等共同成长的平台。
表1 山海协作“飞地”和特色生态产业平台概况
(二)仙居平台与位于绍兴滨海新区的“飞地”
仙居与绍兴滨海新区围绕产业强链补链、成果产业化、资源共享等,持续深化山海协作平台联动,其中仙居特色生态产业平台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被列入第一批“浙江制造”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协同区创建名单,优势突出。
一是以“飞地招引补链+ 仙居落地强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建立“飞地” 反哺仙居工业的产业协作机制,由绍兴滨海新区与仙居县合作开展政策和产业研究, 强化两地优势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招商,将部分与仙居产业发展相适配的优质项目导入仙居。
二是以“飞地研发孵化+ 仙居产业化”推动核心技术在仙居转化。以生物制药CMO 为切入点,通过“飞地”引进一批诊断试剂、抗体药物、重组蛋白等生物制药企业,形成了一批有核心技术、产业化程度高的生物制药创新成果项目并有序在仙居转化。
三是以“ 载体共建+ 信息共享+人才共用”拓展“飞地”与仙居的协同联动路径。在“飞地”的特定区域发展“飞地园区”“园中园”“合作共建园”等合作模式,推进两地产业共建及招商、产品、活动等信息共享。依托“飞地”项目柔性引进一批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支持高层次人才在特色生态产业平台“假日式”创业办公,推进人才共用。
图为龙游- 钱塘“产业飞地”中的一处智能环保设备项目实景。 作者供图
(三)庆元平台与位于南太湖新区的“飞地”
庆元与南太湖新区在全省率先实现山海协作“飞地” 共建签约,两年多来,两地已逐步形成山海相连、合作共赢新局面,形成了一批先行示范经验。
一是以“ 产业共育+ 集群共建”推动庆元新兴产业发展。推行产业链“双链长制”,由两区县领导共同担任“飞地”新能源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链长”,引育了蜂巢能源、卫蓝科技等创新型“链主”企业和上下游关联企业,为“飞地”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为推动优质项目向庆元转移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以“招商联动+要素互济”协同保障两地长效合作。聚焦两地主导产业,建立了联合招商、项目互荐、产业转移等招商协同机制,推动两地项目互招互引。推动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双向流动, 如借助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湖州)等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深化产学研对接,服务带动庆元县传统优势产业提档升级。
三是以“飞地窗口+庆元禀赋”助力庆元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庆元借力“飞地”搭建展示窗口与推广平台,宣传竹木生态产品禀赋和竹木文化,打响庆元“中国竹制品产业基地”“世界铅笔制造之都”等品牌,同时借助南太湖新区保税物流中心和跨境电商,拓展长三角区域核心市场和境外市场。
(四)龙游平台与位于临安、钱塘的“飞地”
龙游是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双试点县,长期坚持“产业为王、工业强县”,在浙江山区县中工业发展基础较好,与临安、钱塘等地山海协作成效已较为明显。
一是“创新在飞地+服务在平台”破解企业创新人才难题。依托山海协作,着力解决龙游企业对高端创新资源及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难题,如在临安“飞地”落地建设禾川科技青山湖研发中心,招引当地高端科研人才为龙游特色生态产业平台企业服务,赋能龙游产业基地、数字化工厂等建设。
二是以“飞地以商引商+ 平台建链强链”推动上下游产业资源向龙游导入。充分发挥“链主”型企业带动作用,围绕禾川机器人的伺服系统、电磁阀、零部件、外壳、机床组装等关键环节,先后引入了中孚精机、威仕喜、鑫佳硕等上下游企业在特色生态产业平台集聚,形成以“链主”企业禾川科技为首的“禾川系”。
三是以“飞地产业带动+ 平台衔接互补”推进产业结构深度协同。依托钱塘新区高能级平台,在“飞地”布局智能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在特色生态产业平台大力发展精密数控和轨道交通装备、碳基纸基新材料等产业,产业结构上的高契合度使得内外平台联动基础较好。
图1 山区县内外平台联动发展的“山海协作”路径模式
(五)模式总结
总体而言,通过深化内外平台联动发展,莲都、仙居、庆元、龙游等典型山区县持续导入优质产业创新要素,带动产业快速发展,其中莲都依托在外“飞地”的制造业优势加快培育半导体产业,庆元借力“飞地”所在地科创平台推动铅笔、竹木产业迈向高端化, 仙居通过“飞地”引进一批生物制药企业、生物制药创新成果项目,龙游在“飞地”建设研发中心助力以“禾川系”为代表的制造业集群持续做强, 均有效缓解了“劫贫济富”困境,山海协作双方逐渐呈现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从以上案例剖析来看, 山区县内外平台联动发展路径模式可总结为图1。在联动路径上,一是依托山海协作“飞地”,推动平台开展产业培育与项目招引、产业的链式化与集群化等活动,将新兴产业、“链主”企业等产业资源导入特色生态产业平台;二是依托山海协作“飞地”,通过推动平台企业外设研发中心、产业化项目回流等活动,将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要素导入特色生态产业平台。在联动机制上,平台和“飞地”通过成立发展领导小组、设立股份制开发公司、共建合作园区、打造信息平台、联合开展招商等方式,不断完善顶层协同联动机制、运营管理互通机制、资源和利益共享机制等,形成联动发展的制度保障,构建长期、稳定和高效的合作关系。
通过以上路径举措,最终目标是打通山区县内外平台之间的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在内外平台之间循环流动,构建产业互补、创新互通、人才互育的深度联动格局,弥补山区县工业基础薄弱、高端要素短缺、发展动力不足等劣势,有力带动山区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对内外平台联动发展的统筹指导
构建县级常态化交流沟通机制,共同解决特色生态产业平台和山海协作“飞地” 建设重点问题和难题。强化县级部门对顶层规划的统一谋划,编制平台和“飞地”联动发展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围绕近期重点事项,明确具体责任单位,实行机制化、项目化推进,开展节点化、清单化管理。
(二)推进资源共享,加快构建多向的要素互通通道
推动山区县内外平台产业项目的资源要素互动方式由“单向转移”向“多向全链条协作”转变,形成内外互促的长期活血机制。加强与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共引一批产业研究院、研发中心、创新基地等高端创新载体,强化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技能人才引育,持续推动科技研发和创新成果产业化。
(三)深化央企合作,大力引进一批优质“链主”企业
用好山区县与央企“一对一”结对合作关系,努力引进一批带动效应显著的优质项目和优质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在特色生态产业平台和山海协作“飞地”内,着力招引布局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及一批协同配套企业,打造形成上下游较为完备的一体化产业生态圈。
(四)推动协作共赢,深入完善平台运管互通及利益共享机制
统筹项目信息、招商资源,统一发布产业招商信息, 形成信息共享机制,联合组建招商引资工作队伍,创新平台招商、场景招商、价值链招商、线上线下招商等精准招商模式。探索建立平台与“飞地”跨区域投入共担、利益共享的财税分享机制和有利于发展的地方政府考核激励机制。
作者单位: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Visits: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