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成效与方向

0

吴 田

随着21世纪第三个十年的开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在创新、科技自立、高质量发展等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三新”阶段。在这一进程中,“人才优先发展”仍是建设人才强国的关键战略。

人才结构优化调整,人才流动机制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提升

人才工程带动人才培养。“十三五”期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英才开发计划、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等重大人才工程选拔培养了一支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资源总量逐年提升,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资源总量提前大幅超额完成预期目标。我国着重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大工程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聚集人才,围绕创新链、产业链、科技链打造人才链,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作用。为配套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人社部每年公布由各部委牵头制定的各关键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项目和岗位培训项目计划表》,并举办了300期研修班。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从上一年第22位跃升至第17位, 首次跻身全球创新指数20强行列。2019年升至第14位,2020年继续保持,在领先的创新国家中稳占一席之地。

“十三五”期间,我国大力健全人才顺畅流动机制,畅通人才流动渠道,促进各类人才在不同性质单位和不同地域间的自由流动。水清如许,源头不竭。2011年,人社部启动实施“万名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十三五”期间,该计划持续有效推进,服务基层经济社会发展。与此同时,持续组织实施西部和东北地区高层次人才援助计划, 和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养工作,缓解基层和老少边穷地区人才之“渴”。人才发展,政策先行。2016 年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为制定各项人才激励专项政策提供了依据。各地基于自身情况,纷纷出台与人才各项待遇等切实利益相关的措施细则, 为“十三五”期间的人才优先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20196月,中办出台《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 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吸引流动和激励保障机制,鼓励引导更多优秀人才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贡献才智、建功立业。

人才发展环境不断提升,评价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十三五” 期间,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发展的各类平台载体每年都保持在稳定数量,必要领域保持稳步增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专业的社会氛围不断优化。人才公共服务和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各地开启“引才大战”,用各种优惠条件和“绿色通道”竞相吸引人才。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更加成熟,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的综合评价,改进人才评价考核方式,发挥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2018年,两办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两份文件,坚持尊重人才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分类评价,坚持客观公正,为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工作推进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大潮流引领“十三五” 

人才发展趋势:回国大潮、引才大战、行业轮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目标,为留学归国人员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和政策便利。“十三五”期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资助、支持和吸引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创新创业的政策取得了积极效果,海外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从2016年的43.25万增长到2019年的58.03万,留学回国人员增速连续超过当年出国留学人员增速。随着国内加强对营商环境的重视,选择回国创业的海归人才也越来越多, 2020年留学生回国求职同比增长67.3%,且大多是从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创业。中国正在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留学人才“归国潮”。

2017年下半年,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陆续推出人才吸引政策,成为人才争夺的“新增长点”。2018年第一季度,北上广深也推出了各自的高端人才吸引政策,“推动人力资源自由流动”被作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写入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遍及全国的“引才大战”自此进入白热化阶段。各地大力推进人才发展战略,以期靠人才激发经济内生动力,实现“换道超车”。城市间人才之战的根本,除了人才引入,更在于人才留存。诸多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通过极大降低落户门槛、提供就业创业扶持和住房补助等一系列新政广泛吸引各地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

随着ABCDA I人工智能、Blockchain 区块链、Cloud computing 云计算、Big Data 大数据)行业的迅速崛起,人才就业和跳槽选择呈现出了行业间的巨大差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关岗位成为人才选择的热点,而通用性技能的技术类人才成为各行业争抢的对象。2018年中国职场人前一份工作平均在职时长为18.9个月,较2014年缩短4个月,职场人更加频繁的跳槽行为进一步提升了企业人才存留的难度。与此同时, 与高级人才沟通的时间窗口也在变窄。在行业选择方面,金融行业受一系列政策变化和市场波动影响最大;互联网/IT行业已经成为成熟市场,热度回落;房地产/建筑行业同样受政策影响大,二三线城市相对乐观;教育和文化/娱乐行业在吸引青年人才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两大隐患问政“十四五” 精准施策:人才吸引易,留用难;人才数量提升易,质量保证难

2017年以来,在全球新兴人工智能项目中,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占比51%。但在全球人工智能人才储备方面,中国却只有5%, 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巨大。与此同时, 中国培养出来的高端人才流失严重, 美国MacroPolo智库在一项最新的研究中发现,过去10年间,中国的AI研究人员增加了10倍,但他们大部分居留在国外,并且主要是在美国; 2018年全球前1%AI人才的国籍分布与其工作机构所在国的分布为: 美国国籍29%,中国国籍9%;在美国机构工作的占60%,在中国机构工作的占1%。究其原因,该智库认为主要是由于中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培养人才上,但没有投入足够精力为人才建立激励机制以及创造研究环境。因此,在新一轮科技竞争和产业革命中,中国要抓住机遇,提升国际竞争力。要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主导的新一轮技术创新中实现“弯道超车”,顺利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亟需改革完善人才战略,而“十四五”是一这期间最关键的五年。

可以预见,“十四五”时期,电动新能源汽车及其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领域、互联网—物联网线上线下融合领域等将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将成为高端人才聚集的焦点,重视这些领域的高端技术型人才,培养、吸引并留住人才,尤其是在“留住人才”方面下功夫、弥补人才缺口,显得尤为重要。同样的隐患也存在于各地的引才大战中。用尽心思挖来的人才,最终能不能留下,能不能发挥重要作用,如何将目前各地普遍依赖的“高价引人” 路径转变为“环境留人”实践,这些更考验着一座城市的智慧与决策力。

20193月,教育部公开数据显示,改革开放40年间,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585.71万人。其中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的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84.46%。但与此同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数据显示,2018年在美国留学的6182名中国籍博士学位获得者中,有 79.4% 打算留在美国工作。除留学归国人才外,目前国内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国际化金融人才、高精尖领域人才、高技能人才都处在相对匮乏的状态,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人才资源总量的提升只是第一步,如何实现人才质量的提升,让吸引的、培养的人才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为需要的人才才是问题的关键。人才质量不仅体现在较高的人才素质水平,还体现在优化的人才结构配置。“十四五”期间的人才质量提升需着眼于两方面:一方面,人才队伍素质水平的提升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要及时培养、补充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的急需紧缺人才;另一方面,各类人才的结构要随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从短周期来看,未来35年,争抢高层次人才,争抢高技能人才将成为一个小趋势,通过人才的创新推动,希望能尽早突破各领域“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从中周期来看,未来510年,老龄化问题带来的在全球范围内争抢青年人才将成为一个主要趋势。但无论短中期的趋势如何,放眼未来,仍将是一个人才无国界、人才在全球范围内充分流动的时代,人才共享模式未来也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