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合作“三十而立”构建更为紧密命运共同体

0

本刊记者 张 倪

2021年,中国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踏入“而立之年”。三十年间,中国、东盟携手前行,关系实现跨越式发展,展现出了蓬勃生机。

67日,纪念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特别外长会议在重庆举行。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和中国—东盟关系协调国菲律宾外长洛钦共同主持,东盟其他成员国外长和东盟秘书长出席。

1991719日至20日,时任中国与东盟各国外长齐聚吉隆坡,就本地区形势、合作以及中国同东盟进一步发展友好关系等问题交换意见。这是我国首次同东盟进行正式接触,标志着中国同东盟对话拉开序幕。

三十年来,中国和东盟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亚太区域合作最成功、最具活力的典范,共同为1120亿人民带来了巨大利益和福祉。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举行特别外长会,对于双方都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特殊意义。

守望相助、共谋前景, 三十年携手成果丰硕

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源远流长。自东盟成立以来,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联系,不仅保持在双边关系上,还体现在与东盟的区域关系上,以及开启了中国与东盟的经贸伙伴对话之路。

1991年中国外长应邀参加东盟外长会议后,1996年,东盟把中国升格为全面对话伙伴国;1997 年,中国—东盟领导人首次对话,确立了“中国与东盟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新定位;2003年升级为战略伙伴关系;2020年中国东盟第一次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

20201127日,在第十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东盟关系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例证。

过去三十年,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逐步提升,不仅经贸规模由小变大,还不断加强制度合作,特别是中国与东盟建立了自贸区,共同有力推动了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签署。

具体来看,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采访时表示, 一是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总量取得突飞猛进的进展。中国和东盟已经成为最大规模的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进出口总额从1995年的184.4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6846.0亿美元, 增长了37倍之多。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存量由2005年的12.56亿美元增长至2019年的1098.91亿美元,增长了约87.5倍。

二是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制度安排日臻完善。2000年中国提议与东盟构建自贸区,2002年双方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就此展开自贸区谈判。自2010年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以来,中国— 东盟自贸区零关税已经覆盖了双方90%95%税目的产品,货物贸易自由化水平很高。20148月,中国—东盟经贸部长会议正式宣布启动升级谈判。201671日,中国—东盟升级谈判达成的议定书正式生效。升级版协议主要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经济技术合作等领域,其中货物贸易方面, 主要通过升级原产地规则和贸易便利化措施,促进双边货物贸易发展。202011月,在中国和东盟等经济体的推动下15国签署RCEP,开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征程。

三是中国与东盟携手建设命运共同体。201310月,中国领导人访问东南亚国家,提出系列新的合作构想和倡议,包括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商签《中国—东盟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及深化中国—东盟关系的“2+7”(战略互信+经济发展两点政治共识,政治、经贸、互联互通、金融、海上、安全和人文7个合作领域)合作框架等。越来越多中资企业参与投资建设东盟国家的公路、铁路、港口、工业园等大型项目,如印尼雅万高铁重大节点目标先后完成,中老铁路已经完成60% 的轨道铺设,中泰铁路也取得实质性进展等等。

四是依托地方合作平台推进双边经贸关系。作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支持广西、云南等沿海沿边地区建设与东盟国家合作的经贸平台,包括共建南宁中国—东盟博览会、商务与投资峰会以及合作产业园等。例如,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成功举办了17届,明显提升了“南宁渠道”的影响力;中马“两国双园”开启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对方互设产业园区的先河,等等。

当前,中国与东盟的对话关系进入新阶段,稳定发展并走向成熟。在纪念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特别外长会议上,王毅同东盟各国外长一道,梳理总结了双方三十年合作成果和经验。

王毅指出,过去三十年,中国东盟携手前行,战略伙伴关系内涵不断丰富,政治安全、经济贸易、社会人文三大领域合作硕果累累, 已成为最大规模的贸易伙伴、最富内涵的合作伙伴、最具活力的战略伙伴。

今年上半年,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四国外长密集访华,在抗疫和推动经济复苏等领域达成多项共识。

在经贸方面,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中国与欧盟贸易往来密切,欧盟顺理成章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对象。然而,据海关总署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已不再是欧盟,而是东盟。上半年,我国对东盟进出口2.09万亿元,增长5.6%,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4.7%;对欧盟进出口1.99万亿元, 下降1.8%;对美国进出口1.64万亿元,下降6.6%

与此同时,中国与东盟一直致力于克服疫情等困难,持续举办人文交流活动。前不久,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外交部指导, 中国外文局、中国—东盟中心主办的2021中国—东盟媒体合作论坛在北京举行,主题为“三十而立,开启中国—东盟合作共赢新篇章”。

在重庆,王毅强调,上述成果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五个方面:一是始终把对方放在对外关系的首要位置。二是始终以民为本,聚焦务实合作。“一带一路”倡议同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加快对接。三是始终秉持伙伴精神,携手应对重大挑战。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和东盟各国彼此互施援手。四是始终坚持开放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大力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成功签署RCEP。五是始终以大局为重,把分歧放在适当位置。认真贯彻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积极推进“南海行为准则” 磋商。

尽管时代变迁,但周边关系始终是中国外交大政方针的重中之重,中国也始终把东南亚国家作为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这五方面的成功经验,让中国与东盟携手三十年,守望相助,共谋前景,实现了国家乃至区域的飞跃式发展。

深化合作、提质增效, 构建更紧密命运共同体

去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抗击疫情和经济复苏成为国际合作的焦点议题。通过此次会议, 中国与东盟希望进一步加强战略规划对接,打造务实合作亮点,推动双方关系提质升级,共同为地区和平稳定和发展繁荣作出新贡献。

王毅认为,中国与东盟在三十年对话合作成就基础上,要着眼未来三十年,共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东亚特色的区域合作之路,打造更高水平的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构建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为此,中方提出六点建议: 第一,深化抗疫合作。打造区域疫苗生产和分配中心。第二,推动经济复苏。打造中国东盟疫后复苏合作的新高地和新格局。共同办好中国东盟可持续发展合作年,推动低碳经济转型。第三,提升关系水平。双方可探讨将中国东盟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第四,尽早达成“南海行为准则”。维护南海地区和平稳定符合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根本利益。第五,坚持维护多边主义。以东亚为基础,拓展同其他地区的交流合作。第六,共同弘扬亚洲价值。要继续坚持协商一致、照顾彼此舒适度的“亚洲方式”,建设包容共生的大家庭,形成共同发展的合作圈。

“十四五”时期,中国发展的重点转向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这一格局构建中,我国要巩固既有的国内产业、市场和经济优势,同时还要积极融入全球大市场。这其中,东盟无疑是外部循环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板块。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经济综合研究室主任王海峰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采访时表示,中国同东盟一样,都是支持全球化、拥抱全球化,并能够从全球化中发掘出机遇的经济体。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和东盟的关系已成为区域合作的典范,东盟更是中国共建“一带一路” 的重要合作伙伴。中国视东盟为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以及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地区,我们期待,借助中国东盟建立对话伙伴关系30周年的重要契机,提升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定位,探讨建立更紧密的双边全面经济伙伴关系。

王海峰建议,“十四五”时期,我国应积极把握疫情后经济复苏的有利时机,紧紧抓住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和RCEP签署的重大机遇,进一步推动与东盟全面的深度合作,发展更为强劲的区域经济。首先要进一步促进RCEP各项条款落地生效,实现中国与东盟各国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意愿。同时, 考虑将中国—东盟自贸协定进一步升级。此外,以中国—东盟合作为基础,在坐实“10+5”合作的前提下,积极找寻新的合作伙伴,形成“10+5+X”的发展格局,从而构建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毋庸置疑,东盟作为东南亚的区域组织,在整合东南亚地区的整体利益、构建东亚区域合作框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与东盟地理区位衔接,经济和人文密切相连,对各自的发展和建设具有重要地位。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东盟的经济力量越来越强,且呈现高增长态势,预计2030年东盟GDP总量有望超过4万亿美元。随着疫情的冲击, 全球供应链已出现明显的变化,东盟成为主要的产业转移目的地之一,有望成为与中日韩相配套的重要生产基地,展现出巨大的经济活力。

刘向东建议,“ 十四五” 时期,中国与东盟应加快落实现有的合作框架内容,推动包括基础设施、贸易投资、人文交流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全面促进双边经贸关系高质量发展。

鉴于中国—东盟关系的特殊性,刘向东认为,中国要明确支持东盟在东亚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加强与东盟经贸合作水平,深入对接发展规划,深化数字经济合作,并期待共建更为紧密的中国— 东盟命运共同体,将其作为双方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面向未来、放眼长远, 助推亚洲地区合作发展

中国—东盟既有非常好的合作基础,也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

面向更加长远的未来,接受本刊采访的专家普遍表示, 中国—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还将迈上新高度,紧紧抓住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处于最好的时间窗口期,推进中国—东盟形成更紧密的经贸伙伴,并为亚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形成典范。接下来,要加快在RCEP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合作等领域深化合作,共同捍卫多边主义、推进自由贸易、维护地区的稳定。

一是加快落实RCEP成果。RCEP致力于达成一个现代、全面、高质量、互惠的自贸协定。目前已进入签署生效阶段。在此背景下, 应充分发挥东盟作为具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组织的协调磋商作用,加快推动RCEP签署生效进程,力争率先落实货物、服务、投资三大市场准入议题条款,为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提供坚实基础,进而形成更大范围的区域一体化市场。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凤英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采访时指出,亚洲是一个复杂的地区,未来亚洲地区走向逐渐整合的过程,也将是一个磨合的过程。而中国和东盟将成为其中一个优秀样板。要强调的是,亚洲的整合应将政治意味淡化。放眼长远,我们要在RCEP的框架内,让中国和东盟的合作形成“小马拉大车”的带动效应,从而助推亚洲地区的整合进程,不断往前走。

二是充分发挥中国—东盟10+1 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示范作用。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对东盟的投资有望快速增加。要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东盟的区域和次区域经贸合作,推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下的经贸合作、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等。持续创新中国东盟的合作模式,如中国和马来西亚两国政府共同建设“两国双园”产业合作模式取得良好效果,20世纪90年代中国与新加坡合作建立的苏州工业园也已成为中国与东盟产业合作的典范。此外,双方还应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推进中国—东盟的2030合作计划,进一步拓展双方的战略合作内容。

三是加快中国与东盟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务实合作。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产业和科技领域都在开展深入合作。加快与东盟开展在数字经济领域合作,推动中国与东盟在金融支付领域实现互联互通。深化在金融支付领域的合作,可有效推动东盟内部跨境支付、清算等便利性, 也可以使中国兴起的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等拓展到东盟地区,增加双边经贸和人员交流的便利性。

经济关系的背后,往往是政治与安全问题。

“政治和安全夯实之后,就可以把我们的供应链、产业链稳定下来。因此未来,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在利益分配上不要太过计较,中国可以适当作一些让步。”陈凤英认为, 亚洲地区的整合发展不能粗放,一定要用心去经营,特别是要做好利益融合。要做到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在此基础上,把亚洲地区的地缘政治经营好。

“亚洲是我们的家园,中国经济迟早要完全融合于亚洲,而中国与东盟的关系是其中重要的一环。”陈凤英强调,我们需清醒地认识到,亚洲是一个经济整体,没有办法脱钩也不能脱钩。当然,我们的目标不是要做另一个欧盟,但始终要考虑政治安全因素。这是今后经营好亚洲,以及中国与东盟合作关系的关键点。

中国和东盟,山水相连、血脉相亲。双方三十年“不忘初心”, 未来仍将携手同行。在新冠疫情加速百年变局演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的当下,正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中国将与东盟一道,积极推进后疫情时期交往合作,加快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共同应对国际地区挑战,构建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