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瑞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就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做出系统部署。《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一步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旅游业是文化特征突出、综合带动性强的环境友好型产业, 大力发展旅游,推动旅游发展与文化建设、生态保护、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等深度融合,可更好地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的战略意义及所面临的难题
黄河流域的重要性体现在诸多方面,其中最为突出者有三。其一,黄河是中华文明发源地和文化资源富集区。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 坐拥全国七大古都中的四个、四大著名石窟中的三个、五岳名山中的四个。黄河流域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最为集中的地区,共有2085 处,占全国41.2%;有世界文化遗产11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00多项; 不可移动文物占全国16%,其文物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2 倍。黄河流域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各种礼仪、风俗、艺术色彩纷呈,古城、古镇、古街、古道、古堡等遍布各地。其二,黄河流域是重要的生态廊道和生态屏障。黄河流域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拥有三江源、祁连山等多个国家公园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五大沙漠沙地,沿河两岸分布有东平湖和乌梁素海等湖泊、湿地,河口三角洲湿地生物多样。在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布局中,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北方防沙带等均位于或穿越黄河流域,黄河流域的生态状况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其三,黄河流域是重要的人口聚居区和经济发展区域。黄河流经九个省区,流域面积约7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占全国37%,2019年流域内人口约占全国30.13%,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24.97%。改善黄河流域人民群众生活,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既涉及黄河安澜、生态保护和水资源利用,也关乎区域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活福祉,还关系到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可谓责任重大。然而,由于地理、历史、资源、人口和经济等各方面原因,要实现上述目标,仍有不少难题有待破解,其中最为关键的有四。一是经济整体欠发达。黄河流域九省区中,上游省份和中游部分省份均属欠发达地区, 具有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返贫率高等特点。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5 个涉及黄河流域。2019年黄河流域九省区贫困人口191万人, 占全国贫困人口的34.7%。尽管2020 年我国实现全面小康,全部贫困县脱贫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解决,但要彻底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和特困地区贫困问题, 仍需长期努力。二是产业结构层次低。黄河流域产业结构偏重、工业结构性耗水量大、资源利用水平偏低、企业规模偏小、污染治理能力总体偏低等特征较为明显。黄河流域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个百分点和2.4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占比相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黄河流域煤炭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超过一半 的城市为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城市,主要以矿产资源开采和加工为主导产业,“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工业发展模式影响其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三是区域发展不均衡。黄河流域总体呈“上游落后、中游崛起、下游发达”格局。从省区来看, 山东省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占流域九个省区总量的28.72%,而青海和宁夏两个省区分别仅占1.20% 和1.52%。从城市来看,沿黄城市呈现三个梯度发展格局,不同梯度之间差距很大。黄河源头的青海玉树州与入海口的山东东营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差超过10倍。四是生态承载能力弱,生态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易平衡。黄河以河情复杂且难以治理著称于世。经过长期治理,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洪水灾害和经济社会用水困难等情况得到控制,但仍存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低、资源性缺水特征突出、竞争性用水矛盾尖锐、河湖污染较为严重等问题。黄河源区水源涵养能力降低,源区气候变化、雪线上升、冻土改变和过度放牧等对流域水资源与生态安全构成威胁, 源区草地退化和沙化土地的修复问题较为突出。作为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地,黄河上游及主要支流各类水库水电站对土著特有鱼类栖息地构成威胁。根据生态环境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的调查,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黄河流域湿地面积减少了16%,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及河口滩涂湿地等重要自然湿地分别减少25%、21%和40%。
黄河流域发展旅游的重要意义与现实处境
就其潜力而言,发展旅游能够扬长避短,破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所面临的难题。依据有四。一是发展旅游有利于文化保护和传承。发掘好、利用好文物和文化资源,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 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方面。旅游是文化资源和文物资源活化利用的有效途径。适度、合理的旅游开发是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重要方式,是文化保护、传承和传播的有效途径。二是发展旅游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相比于其他减贫方式,发展旅游有诸多优势。例如:旅游业关联性强,可直接和间接带动诸多产业共同发展,带来更多工作机会,特别是就地就业,尤其是妇女等弱势群体就业;发展旅游可激发贫困地区文化自豪感, 强化文化认同等。国家乡村旅游监测中心数据显示,设在全国25 个省( 区、市) 的101个扶贫监测点(建档立卡贫困村)通过乡村旅游脱贫人数占总脱贫人数的30.4%。发展旅游,可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促进乡村振兴。三是发展旅游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旅游业是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途径。发展旅游,可缓解工业发展、特别是高污染的重工业带给黄河的水资源利用带来的压力,可培养人们热爱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并筹集资金促进生态环境保护。这些对于改善黄河流域脆弱的生态系统而言均有裨益。四是发展旅游有利于促进区域合作与均衡发展。旅游是突破“条块分割”行政界限的有效手段。基于游客的空间流动, 旅游发展往往更容易突破行政壁垒,推动各地加强合作,并通过旅游带动生态保护、资源配置、要素流动、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协作,从而不断缩小地区差距。纵观世界各国,不管是欧洲的莱茵河、多瑙河还是美洲的密西西比河, 都在这方面提供了有力佐证。
当然,与旅游可能发挥的潜在作用相比,目前黄河流域旅游发展仍面临不少制约。最为关键的有四个方面。一是黄河文化整体性研究不足且保护难度较大。一方面,目前的黄河文化研究分散在不同机构、不同地区、不同学科,多为区域性研究,黄河文化保护和利用缺乏全局性、系统性的学理支撑;另一方面,黄河流域内各类文化遗产和文物资源分布极为分散,无法通过传统上划定保护区的方式加以保护。二是黄河旅游开发处于相对初级阶段。目前黄河文化资源的旅游化利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很多资源仍是“说起来气象万千,看起来茫茫一片”,资源尚未有效转化为产品、特别是有市场吸引力的优质产品,旅游产品老化与产品匮乏并存,旅游资源开发不足与开发过度并存,开发方式单一、旅游项目雷同、设施重复建设、游客体验不足等问题较为普遍。三是各省区旅游发展不均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似,黄河流域的旅游发展水平也基本呈“西低东高”态势,区域间差异明显。上游五省的旅游规模与下游山东一个省相当,上游城市的旅游发达程度普遍低于中位数,下游城市则普遍高于中位数。四是黄河流域旅游发展尚处于碎片化状态。黄河航运不足,整体通航条件较差,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带。各省之间经济要素流动、产业分工协作、旅游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格局尚未形成,旅游开发多处于自发、分散状态,区域间旅游合作欠缺有效机制和载体。
以旅游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要充分发挥旅游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需要从总体规划、文化建设、生态保护、区域分工、重大项目、合作机制、产品开发等诸多方面加以重视。
一是要尽快编制实施相关旅游规划。建议根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 尽快编制文物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等。将黄河流域旅游发展纳入相关领域的“十四五”规划,将黄河旅游带列为全国文化和旅游重点发展区域板块。推动黄河流域九省区及相关的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共同制定黄河流域旅游协作纲要与行动计划。
二是加强黄河文化研究、调查与保护。从中华文化总根系出发,深入研究黄河文化的内涵、外延、价值和功能等,充分挖掘黄河文化的精神实质和时代价值。要对黄河文化的整体性与地方性、物质性与精神性、有形性与无形性、时间性和空间性、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的关系做出系统梳理,推出一批黄河文化研究方面的精品力作,为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提供理论支撑。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和《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开展考古发掘和资源调查,全面摸清文化和文物家底。建立黄河流域重点文物数据库。加强对重大工程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和对历史珍贵文物的抢救保护,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和古村落整体格局与历史风貌的保护, 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开展专题艺术精品创作。积极推进黄河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加强关于世界大河文明与旅游的系统性、比较性研究。
三是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在旅游发展中,要高度重视生态评估和环境保护,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在国家公园、南水北调保护带、沿黄生态水系廊道、沿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黄河湿地公园等的建设中,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同时兼顾旅游开发的需要。旅游发展要在统筹推进沿黄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环境污染协同治理,实施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水灾害“四水同治”的前提下进行, 并做好环境承载力评估和容量控制,尽量发展低密度、小规模、深体验、低影响、绿色化的旅游。
四是明确上中下游地区旅游发展特色。黄河上游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薄弱的地区,也是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比重较高的区域,生态保护和涵养是其重点。为此,应加强三江源、祁连山、秦岭等区域的生态保护工作,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在试点基础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详细发展规划;重点发展生态旅游、社区旅游和环境友好型旅游。中游地区是我国文化资源相对富集的区域,交通相对便利。可重点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旅游与交通融合发展,发展适合现代游客需求的文化旅游、深度体验游、自驾游等。下游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可多样化地开发各类旅游和休闲度假产品,将黄河文化与海洋文化相结合,实现河海互补、黄蓝交辉。
五是推进黄河流域重大文化和旅游工程建设。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建立国家统一协调、省区协同推进机制。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工程和黄河文化数字再现工程,实施黄河国家遗产廊道工程,实施 “向世界讲好黄河故事”等国家文化工程,推动国家级黄河文化和旅游演艺重点项目建设。建设黄河文化重要节点城市, 建设若干黄河文化主地标,打造黄河国家遗产廊道或文化廊道,围绕黄河文化重点规划和建设若干文旅特色小镇。
六是建立旅游合作平台与协作机制。建议成立“黄河流域旅游发展协调委员会”,总体协调涉及黄河流域旅游发展的重大事宜。在“黄河流域旅游发展协调委员会”框架下,探索建立利益共享机制、生态补偿机制、风险共担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协调资源开发、空间布局、项目建设、产品规划、市场监管和市场营销等。引导各省在交通体系、公共设施、线路开发、景区建设、媒体宣传、信息共享、市场执法、人才交流等方面加强合作。
七是发挥城市群和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城市群是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区。黄河流域共有七个城市群,自上而下分别为兰西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晋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要积极推进兰州—西宁城市群的旅游发展,推进黄河“几”字弯都市圈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强化西安、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旅游带动作用,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龙头作用。要以交通网络为基本骨架,发挥核心城市作为旅游要素聚集地和产业聚集区的辐射作用, 带动沿线周边其他层级旅游节点城市梯度发展。
八是开发更具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要根据现代游客的需求, 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开发具有黄河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例如,可结合上中下游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开发黄河特色餐饮;开发黄河人家、黄河民俗、黄河主题露营、黄河主题酒店、黄河文化度假区、旅游休闲街区等;完善黄河自驾游交通体系和黄河沿线绿道建设,开发特色交通;结合黄河风景道、黄河文化廊道、黄河标志性文化景观等,形成历史遗迹游、黄河古镇游、红色旅游、黄河风情游、特色村镇游等不同主题;从历史文化、神话传说、风景名胜、特色产业、非遗产品、民俗文化等角度出发, 设计与黄河文化有关的创意产品; 利用现代演艺和科技手段,发展与黄河文化有关的旅游演艺、艺术展演、大型节事等。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Visit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