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质量强国战略要加快技能型人才培育

0

 

许晓凤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国共青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有8位代表是学成于技工院校的青年人。这些“技术蓝领”都是一线技术骨干,有着敬业奉献、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绽放出青春的光华,在世界技能大赛上展示出中国青年的风采。国内外质量发展的实践表明, 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质量强国呼唤千千万万的质量技工人才。英雄莫问出处,职业教育也有广阔天地,如何正确引导培育任重而道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要实现这些伟大的“中国梦”,必须坚定走人才强国之路。围绕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方式变革要求,培养一大批具有一技之长的技术性劳动者。突出产业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开发,进一步改善高技能人才发展环境,大力加强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努力培养一支规模宏大、门类齐全、素质优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现状分析

(一)政策措施不断完善

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有关部门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 年)》《关于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政策文件, 建立并不断完善技能人才工作制度体系,为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创造条件。2016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研究制定技术技能人才激励办法,探索建立企业首席技师制度,试行年薪制和股权制、期权制。2016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 提出实施七大群体激励计划,其中第一类群体就是技能人才。2017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这些无不体现了我国越来越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时代呼唤工匠,进一步提高广大技能人才特别是优秀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地位、经济待遇、社会影响和与能力匹配的荣誉、福利,切实让高技能人才在新时代的各个岗位上,都同等享受与科技人员、经营管理者一样的尊严和幸福。这次8位“技术蓝领” 入选团十八大代表,就是对他们的一种嘉奖和激励。

(二)技能水平不断提升

对于技能人才来说,每两年一届的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技能奥林匹克”,是当今世界地位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职业技能赛事。世界技能大赛强调的是“质量第一”,即在零误差的前提下追求更好的质量。中国从2011年首次参加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夺得银牌,到2017年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获得15金,金牌、奖牌和团体总分均居首位的优异成绩,见证了我国新一代产业工人技能水平的提升和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标志着我国技能人才逐步走向世界,提高了中国制造在全球的声誉。

(三)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伴随着《中国制造2025》不断推进、“工匠精神”写入十九大报告、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 整个社会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据清华大学2017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2017年, 清华大学毕业生共7058人,总体就业率为98.4%,其中,本科、硕士和博士生就业率分别为98.1%98.7%99.1%”。而山东蓝翔高级技工学院就业率为100%,还没毕业,用人公司就抢着要,称“蓝翔技校已超清华,工科类在中国排第一”,这曾经在网上被当作笑谈,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技能人才的市场和需求。整体而言,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长年保持在98%以上,很多专业能力强的“高级蓝领”待遇不输名校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随着当前中国向价值链上游转移,提供或制造的产品逐渐向高附加值产品过渡,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继续不断上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等等,迫切需要一大批相关领域的高素质技能人员。

存在差距

近年来,我国技能人才工作不断取得进步,但是在看到优势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差距。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要想以更高的技能水平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国技能人才队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有待优化,供需矛盾仍然突出,人才培养投入总体不足,发展渠道窄、待遇偏低,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等问题。

(一)“技校、职教低人一等”的落后观念依然存在

长期以来,很多人对技术院校和高职院校不够了解,形成了重视学历教育、轻视职业教育,重视科研人才、轻视技术人才的偏见, 看待技工时戴着有色眼镜。在一些家长的观念中,学技能、当蓝领并不是多么有面子的事,他们认为技校毕业生只能从事一些社会地位低的苦活、脏活、累活,唯有上大学和接受学历教育才能当干部、当白领。调查数据显示,90%以上的家长希望孩子接受学历教育而非职业教育。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

(二)技术人才结构不合理、供需矛盾突出

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据人社部数据,截至2 0 1 7 年底, 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1.65亿人,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3%,但其中高技能人才只有4 7 9 1 万人, 占就业人员总量的6.2%。高技能人才与我国技能劳动者的占比仅为23%。而放眼世界,德国、日本、美国等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大国,在日本,整个产业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占比40%,德国则达50%

产业工人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水平偏低,制约着“中国制造”的竞争力,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不匹配。从市场供需来看,近年来,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岗位数与求职人数的比)一直在1.5 1以上,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 1以上,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据麦肯锡报告预测,到2020年,全国高技能人才缺口将达2200万人。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很多技能领域不占优势,像汽车制造、精密仪器加工、手表、首饰等依旧与世界强国有较大差距,一些产品和服务还不够精、不够细,技能人才的整体规模和素质还较低, 这对生产制造和整个行业的质量提升是一个制约因素。国内的制造业企业,都是流水线工人多,中高级技工少。技术人员就像金字塔,高技能人才在塔尖,没有大量技术工人的基础,也很难在高精尖上有所突破。制造强国不是仅仅只有几个“冠军”,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显然需要更多技能“金牌”。建设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打造更多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已是当务之急。

(三)技工院校质量教育发展不足

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 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以及“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的深入推动,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技工人才的质量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高质量素养技能人才队伍,是充分发挥人才在质量强国建设中第一资源作用的重要方面。技工院校质量教育分为三个层次:质量基础知识方面的通识教育,包括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技术基础设施、质量管理、质量法律法规、质量伦理、质量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质量技能,指对质量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即在专业技术培养过程中将质量素养融入其中,体现专业技能和质量技能的融合;质量意识培养,即将质量知识和技能固化为潜在的内心自觉行为。在《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在职业教育中加强质量教育均是凸显的关注点。但是,目前技工院校的质量教育内容并未有效地纳入公共课程之中,“欠缺”或者较为“碎片化”。教育课程缺乏综合性、系统性的规划设置,或者仅仅是零星地散落在相关章节中。

努力方向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制造业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人才是根本,技能人才更是重要的基础。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一支拥有现代科技知识、精湛技艺技能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更好地为技能人才提供成长成才、实现价值的发展空间。

(一)增强技能人才社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

要加强政策引导和舆论宣传, 国家建设需要工程师,也需要大量技师。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环境。要提高全社会的质量意识,推动大国工匠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活动,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崇尚工匠精神、人人厚植工匠文化的良好氛围。

要加大各地政府部门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和职业培训工作的重视和关心。可以组织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开展技能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充分利用好每年的职业教育活动周,营造更加尊重技能人才、更加重视技能人才培养的全社会氛围。

要通过世界技能大赛冠军等典范和榜样的作用,让全社会为匠心之美点赞。激发和吸引更多的社会大众和青年劳动者愿意学习技能、拥有技能、投身技能、喜欢钻研技能、坚持提高技能水平,体现自身的价值。带动高技能人才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潜心钻研技术,不断提高我国技能人才素质和能力。

(二)深入推进职业技能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改革

要适当增强职业教育在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的比重。职业教育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德国制造”成为精品的代名词,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德国普通劳动者的技术。要提升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必须从源头抓起,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要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提升高技能人才在产业工人中的比例,优化技术人才结构。近年来,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纷纷出台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培养制造业紧缺的高级技工,我国也要加强职业培训,完善相关政策,着重从职业技能培训服务的供给“质”和“量”两方面提高,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培养现代产业急需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要完善技术工人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等措施。加快建设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化社会化发展机制、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职业技能培训质量评估监管机制、技能提升多渠道激励机制等,切实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实现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增强技术工人职业荣誉感、自豪感、获得感,激发技术工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强化质量素质教育

要发展系统性、全面性的质量教育。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赋予职业技能新内涵、新要求, 要求技能工人从经验型、操作型的传统技能, 向知识型、复合型的新技能转变。造就掌握一定质量知识、具有较强质量意识、拥有较强质量技能的高质量、高素养技工人才队伍, 这正是当前中国制造业所缺失的, 因此, 必须补上这一短板。我国的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工人的职业技能, 更要培养其质量精神。要开发体现专业群特点、以学生未来职业技能发展为导向、以提升质量意识为根本的质量教育课程, 在各个专业中全面推进质量管理、质量技术工具、行业性质量法律法规教育。

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质量教育体系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与产业升级、行业标准、市场需求、工作过程相对接。围绕以“质”和“技”行天下,在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方面,鼓励和引导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培养、招生就业、质量评估等。推广“校企双制、工学一体”办学模式,推进制造企业与技能院校之间的人才联合培养,技能院校可以依托已有专业教学基础,联合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针对企业的人力缺口开展对口培养,通过校企共建教学生态等试点。

要加强高技能人才和首席技师的“传帮带”,将工匠精神传承和弘扬。借鉴德国、瑞士等制造业强国的现代学徒制,让优秀的企业师傅对学生进行手把手“师徒式”教学,言传身教,多种方式培养壮大技能人才队伍。完善与现代学徒制相匹配的机制、规则、标准,签订师徒合同,建立师带徒考核制度, 设立师带徒津贴,搭建平台让师徒一起承担本岗位技术研究和质量方法的推广应用。

作者单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