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江淮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深度交织的时代, 城市发展已告别“ 单体增长” 的传统模式, 迈入“ 网络协同” 的新阶段。创新地理网络作为这一变革的核心载体,以地理空间为依托、创新要素流动为纽带,打破了传统城市研究的空间局限,将城市视为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节点。它兼具“ 全球扩散” 的开放性与“地方集聚”的根植性,通过“联结” 与“ 协同”实现创新资源高效配置,为 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提供了全新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推动城市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跨越, 从单一功能向多元协同转型。
创新地理网络: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新坐标系
创新地理网络并非简单的地理空间叠加,而是联结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主体,形成知识溢出、技术转化、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有机系统。从美国硅谷的技术集群到新加坡的全球创新枢纽,从北京中关村到上海张江科学城, 城市创新的密度与活力已成为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核心标尺,且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契合。
(一)创新地理网络的核心特征:流动、协同与分层
创新地理网络的活力源于要素流动性。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等创新要素突破地区行政边界, 根据节点需求动态调配。高端科研人员跨区域联合攻关, 前沿技术通过平台快速辐射, 创新资本向高潜力领域集聚, 数据资源实现跨节点共享, 形成“ 要素跟着需求走、资源围着创新转” 的动态平衡。其中运转的关键在于功能协同性, 不同节点并非简单叠加, 而是通过产业协作、技术共享、民生联动形成“利益共同体”:核心城市聚焦原始创新, 区域节点承接成果转化, 地方集群发展配套产业, 避免因同质化竞争导致的资源浪费。同时, 层次性空间构成网络布局基础, 从全球创新枢纽到区域创新节点, 再到地方创新集群,不同层次的空间格局相互嵌套, 形成核心引领、节点支撑、边缘协同的层级体系, 确保创新资源在各空间层次高效配置。
(二)创新地理网络与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内在契合
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看, 创新地理网络破解了传统单极创新模式下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难题。过去, 优质教育、医疗资源高度集中于核心城市,导致“大城市病”与“边缘发展滞后”并存;如今,通过资源辐射与服务下沉,核心城市名校以“远程教研”“分校建设”惠及偏远地区学生, 大型医院依托医联体、远程会诊等方式服务基层群众,真正实现创新成果由人民共享。
从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看,创新地理网络为产业升级注入动力,构建“核心研发—区域转化—地方制造”的全链条体系。核心城市开展基础研究破解“卡脖子”难题,区域节点建设中试基地推动技术落地,地方集群发展配套产业形成完整生态,推动城市经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型。
从宜居宜业导向看,创新地理网络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打破传统“摊大饼” 式扩张导致的职住失衡,通过区域层面“1 小时创新圈”缩短时空距离,城市内部的产城融合社区实现工作在园区、生活在社区,生态层面疏解高耗能产业,发展绿色经济,让城市兼具创新活力与宜居魅力。
创新地理网络支撑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核心机制
创新地理网络通过要素配置、产业升级、空间重塑三大机制,从资源流动、产业生态、空间布局三个维度, 为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提供系统性支撑, 推动城市全面提升创新能力、产业能级与空间品质。
(一)要素配置机制:打破壁垒,激活创新动能
人才流动是创新网络的毛细血管。人才作为最具活力的创新要素,其跨区域流动不仅是劳动力迁移,更是知识、技能与创新思维的传播。在全球范围内, 高端人才向创新生态完善的城市集聚, 形成人才高地,而人才流动又进一步强化城市间的创新联结。新加坡通过实施“全球人才计划”吸引全球精英,同时培育本地人才,形成“引进来”与“培养强”双轮驱动;美国旧金山凭借硅谷创新氛围,汇聚全球科技人才。我国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通过户籍改革、人才公寓建设、子女教育保障等措施, 降低人才流动门槛,依托跨国研发中心、国际联合实验室搭建合作平台,既提升了城市创新能力,又促进了文化融合与社会活力释放。
技术协同是创新网络的神经网络。数字化时代,技术创新从单一企业独立研发转向多主体协同的开放式创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是技术协同的关键。高校与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撑, 企业作为转化主体,政府提供政策与平台保障。例如,德国慕尼黑汽车产业集群, 依托慕尼黑工业大学与宝马、奥迪共建实验室,开展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研发,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完整链条。美国西雅图依托亚马逊、微软等企业,构建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协同网络,推动技术迭代与场景拓展。此外, 跨区域技术合作与标准共建能够让城市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如长三角城市群通过 G60 科创走廊实现创新要素自由流动,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一体化发展。
资本与数据流动是创新网络的“血液供给”。资本方面,“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 的投融资体系为创新提供资金保障。政府设立引导基金降低早期创新风险, 风险投资、天使投资通过市场化机制筛选优质项目。深圳通过政府引导基金与创业板市场, 培育大量科技企业, 形成活跃的创新资本生态。数据方面, 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 数据跨节点共享有助于打破信息壁垒。
(二)产业升级机制:协同联动,重塑产业生态
核心城市发挥技术策源与高端引领作用。依托顶尖高校、科研机构与龙头企业,核心城市在基础研究领域,凭借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开展前沿技术攻关;在高端产业领域, 培育掌握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 发展高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 通过技术输出与标准制定等方式支撑区域发展。一方面, 向区域节点输出中试技术,帮助其建设中试基地; 另一方面, 向地方产业集群输出生产标准,指导标准化生产,形成核心引领、全域跟进的发展格局。例如,北京依托中关村、怀柔科学城突破芯片、量子科技等关键技术,上海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培育龙头企业,均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了创新支撑。
区域节点承担成果转化与特色培育功能。依托自身产业基础,区域节点承接核心城市技术溢出与产业转移,建设专业化中试基地、技术熟化平台,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产业化技术与产品;同时,根据资源禀赋培育特色产业集群, 如承接数字技术溢出效应发展数字经济, 利用农业资源发展农业科技,与核心城市形成“错位发展、互补共赢”格局。例如,长三角地区的南京、杭州,珠三角地区的广州、东莞,聚焦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领域,与上海、深圳分工协作,通过区域技术交易市场促进创新资源流动。
地方创新集群提供产业配套与细分创新领域发展支撑。围绕核心城市、区域节点主导产业, 地方集群发展零部件制造、产品组装、物流运输等配套产业,形成产业链闭环,如德国鲁尔工业区从传统煤炭钢铁生产转向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同时, 依托本地特色资源培育“小而专、专而精”的产业, 如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与生态旅游, 依托传统文化发展文创产业, 通过需求反馈引导创新方向与产业布局。
(三)空间重塑机制:优化布局,打造宜居空间
区域层面的互联互通缩短了节点之间的时空距离。通过基础设施联通与服务优化,构建“1 小时创新圈 ”“ 半小时通勤圈”。基础设施方面,建设高铁、城际铁路、高速公路连接节点, 推进 5G、物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一体化, 实现数据高速传输。服务方面, 推行交通“一卡通”,实现无缝换乘,优化跨节点公交线路以降低出行成本。例如,京津冀通过高铁、城际铁路打造“1 小时通勤圈”,推动北京创新资源向天津、河北转移;长三角推进数字基础设施一体化, 为创新要素流动提供技术支撑。
城市内部的产城融合实现职住平衡与功能复合。针对传统产业园区与生活社区分离导致的职住失衡,创新地理网络围绕创新节点布局产城融合社区。空间规划,按“紧凑布局、功能混合”原则,在创新园区周边建设人才公寓、学校、医院、公园,打造“30 分钟生活圈”; 功能整合,推动产业、生活、生态融合, 在产业园区嵌入绿色空间,在生活社区引入创新元素,在生态空间增加休闲功能。例如,新加坡裕廊工业园配套学校、医院、公园,实现“工作在园区、生活在社区”;深圳南山科技园通过完善配套, 吸引科技企业与人才集聚,成为产城融合的典范。
生态层面的绿色低碳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以空间管控与绿色创新实现创新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空间管控方面, 核心城市疏解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增加生态空间,区域节点与地方产业集群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绿色创新方面, 核心城市研发新能源、节能环保技术, 区域节点建设绿色产业园区,地方产业集群推广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例如, 哥本哈根发展风能,建设低碳社区,杭州通过“城市大脑”优化交通与能源利用, 这些城市通过绿色低碳转型,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创新地理网络视角下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实践路径
基于创新地理网络的核心机制,结合国内外实践经验,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需从构建多层次创新节点、完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跨区域协同创新等方面发力,优化网络结构,释放创新活力, 让创新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一)构建多层次创新节点:夯实网络联结基础
核心枢纽城市需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聚焦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提升, 建设高水平实验室、引进顶尖科研团队、培育龙头企业,吸引全球高端创新要素;通过参与全球创新治理、举办国际创新论坛等方式提升国际影响力,依托国家实验室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前沿技术,同时优化营商环境,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 可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通过国际论坛与全球创新网络对接, 成为全球创新枢纽。
区域节点城市需打造区域创新中心。立足区域发展需求,承接核心枢纽城市技术转移与产业辐射,培育特色产业集群;通过与周边城市协同合作形成区域创新共同体,依托自身产业基础聚焦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领域,与核心城市分工协作,建设区域技术交易市场、创新要素交易平台,促进创新资源跨区域流动。
特色支点城市需打造细分领域创新高地。挖掘自身优势,聚焦特色产业、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形成“小而美” 的创新节点;通过与核心枢纽、区域节点联动等方式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如依托特色农业、文化创意、生态旅游等领域培育优势产业, 与其他节点城市开展技术、产业合作。例如, 德国达姆施塔特凭借光学、光子学优势成为欧洲光电子创新支点, 我国合肥市依托量子科技突破成为全球量子信息研究节点。三四线城市可依托本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成为区域创新网络的重要支点。
(二)完善创新生态系统:激活网络内生动力
构建全链条人才生态。围绕“引才、育才、用才”,制定开放人才政策,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完善教育体系,培育本土创新人才,搭建人才发展平台,优化人才培育环境;注重人才跨区域流动与合作,通过人才交流计划、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促进人才在创新网络中高效配置。新加坡通过“全球校园计划”吸引优秀留学生,提供终身学习机会,形成多元化人才生态;我国可通过相关制度改革、人才政策等吸引人才, 加强STEM 学科与职业教育培育本土人才, 依托跨国研发中心搭建合作平台。
构建全链条技术生态。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核心,加强高校与科研机构基础研究能力, 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加速技术转化, 完善技术交易市场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美国波士顿依托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 M I T ) 与企业共建技术转化中心, 推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和产业化生产;我国北京、上海通过国家实验室加强基础研究, 依托产业技术联盟推动技术转化,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构建完整技术生态链条。
构建多元资本生态。建立“以耐心资本为导向”的投融资体系,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创新领域, 发展风险投资、天使投资为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为创新企业提供融资渠道;推动资本跨区域流动与合作, 通过跨境投资基金、资本合作平台等, 促进创新资本在全球网络中优化配置。深圳通过政府引导基金与创业板市场培育科技企业,国内城市可借鉴其经验, 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创新,完善资本市场服务创新企业。
构建协同政策生态。制定“技术创新—知识溢出—研发集聚—协同共生” 的政策体系, 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创新, 简化行政审批流程, 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创新主体提供高效服务, 完善市场监管、知识产权保护, 保障创新公平;加强政策跨区域协同与国际规则、标准对接, 通过区域统一创新政策, 参与国际创新规则制定, 为创新地理网络构建提供支持。欧盟通过统一研发补贴与知识产权规则推动成员国创新协同;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分别通过人才资格互认、科研资金跨境使用等推动区域创新,提升网络整体效能。
(三)推动跨区域协同创新:拓展网络发展空间
推动城市群与都市圈协同创新。制定统一的创新规划、共建创新平台,促进城市间分工协作;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资源, 实现“ 通勤便捷化、产业梯次化、服务一体化”。京津冀通过共建雄安新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动北京创新资源向天津、河北转移;长三角通过G60 科创走廊、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实现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粤港澳大湾区通过跨区域协调机制, 推动科研资金跨境使用、人才资格互认, 实现香港基础研究、深圳技术转化、广州制造落地的无缝衔接。
推动东中西部地区创新联动。通过“东部带西部、沿海帮内陆”,推动东部创新资源向中西部转移;设立跨区域创新合作基金、共建产业园区,促进中西部地区产业升级与创新能力提升。广东与贵州合作建设“东数西算”工程,推动广东数据资源向贵州转移,带动贵州数字经济发展;江苏与陕西共建产业园区,推动江苏高端制造技术向陕西转移, 促进陕西产业升级;东部创新城市通过对口合作、共建研发中心,帮助中西部地区提升创新能力。
推动城市与全球创新网络深度融合。参与全球创新项目、加入国际创新联盟,提升国际创新话语权;设立海外研发中心、举办国际创新论坛, 吸引全球创新资源;推动技术标准国际对接、加强知识产权国际合作, 融入全球创新体系。例如, 上海通过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张江科学城国际合作园区等吸引全球企业与科研机构;深圳通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5G 技术国际应用, 提升全球通信领域创新话语权。同时,中小城市还可依托开放城市平台对接全球资源,实现间接链接、借力发展。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编号:22&ZD09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为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Visi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