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新路径

0

韩 晓 徐建伟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其核心在于畅通要素流动、闭合创新链条、构建协同生态,形成科技与产业互促共进、耦合发展的良性循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因不同产业而异,传统产业需以数字化和绿色化改造提升质效, 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聚焦核心技术突破与产业生态完善以塑造系统性竞争优势, 未来产业则依托前瞻布局与跨界融合孕育新动能。需差异化施策并强化制度供给, 推动产业体系整体跃升, 加快构建安全、高效、先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科产融合是构建现代化产业

体系的关键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其主要特征体现为完整性、先进性与安全性的有机统一。在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既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引擎,也是破解我国产业发展“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等结构性矛盾的重要途径,更是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筑牢产业安全屏障、抢占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其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从国际竞争态势来看,科产融合已成为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变量

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与科技竞争交织深化,发达国家纷纷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协同,巩固在高端和新兴产业领域的主导权。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人工智能行动计划》等政策力图构建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技术、产业、标准全链条优势;欧盟依托“2025—2027 年数字欧洲计划”、《绿色新政》推动新能源、数字技术与产业转型深度融合;日韩在高端制造领域持续优化技术研发、工艺改进、市场拓展等协同体系,以稳固电子信息、汽车等优势产业的技术领先地位。当前,我国虽具备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但在高端芯片、核心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等领域仍受制于人,核心原因在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之间仍存在“断点”“堵点”“薄弱点”。唯有通过科产深度融合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试—产业化”全链条,才能突破外部技术封锁,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从国内发展阶段来看,科产融合是产业体系由“规模扩张型”向“质效增进型”跃迁的必由之路

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依赖要素投入驱动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亟须通过创新驱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方面,钢铁、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迫切需要数字化、绿色化等新技术推动生产方式转型;另一方面,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于加速成长阶段, 需要持续的技术迭代与产业生态构建相融合,才能实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跨越。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我国重点行业科技创新取得群体性、标志性突破,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绿色低碳等新技术快速应用于产业链,正在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强劲动能。

(三)从产业安全维度来看,科产融合是构筑自主可控安全体系的重要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当前国际形势下,全球供应链不确定性明显上升,部分“卡脖子”产业环节,归根到底还是技术层面有短板和差距,产品竞争力还有待提升。产业安全的核心在于自主可控,要实现自主可控不仅需要技术突破,更需要将技术能力转化为产业能力。以工业软件为例,我国在CAD、CAE 等高端工业软件领域长期依赖进口, 一旦遭遇外部限制,将直接影响制造业的正常运转。解决这一问题,不能仅靠实验室的技术研发,更需要打通“软件研发—行业适配—迭代优化”的产业路径,让技术在与具体工业场景的融合中不断成熟,最终形成自主产业生态。

(四)从创新规律来看,科产融合是促进创新要素高效流动的重要机制

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与优化配置, 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基础保障。长期以来,我国创新资源存在“分散化”“碎片化”等问题,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活动与市场需求脱节,企业的创新投入则更多聚焦于短期见效的应用技术,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之间存在“鸿沟”。科产融合能够建立起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机制,让高校的基础研究优势与企业的市场洞察能力形成互补,既能做到企业为科研机构提供真实产业需求与中试场景,也能做到科研机构为企业输送前沿技术和创新人才,从而实现“1+1>2”的创新协同效应。

科产融合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内涵与逻辑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并非简单的技术与产业叠加,而是以创新要素重构为核心、以机制协同为纽带、以系统升级为目标的动态过程。其本质是打破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壁垒, 形成“科技支撑产业、产业反哺科技” 的良性循环,推动产业体系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安全的方向演进(郭朝先、王新培,2025)。

从内涵来看,科产融合体现为要素流动的贯通性、创新链条的闭环性和产业生态的协同性,三者相互支撑,共同铸就经济发展的“ 创新基因”、塑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创新主脉”。要素流动的贯通性体现为创新要素的有效整合、高效配置。传统模式下,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等要素多被局限在科研机构或产业主体内部,形成“孤岛效应”。科产融合通过构建要素共享与协作机制,推动人才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技术从论文转化为产品, 资本从金融市场流向创新现场, 数据从企业数据库融入研发场景,从而打通创新资源的跨界流动通道。创新链条的闭环性体现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试—产业化—市场反馈”的全流程耦合能力。当前,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仍面临基础研究积累不足、成果转化机制不畅、中试环节薄弱等问题, 导致企业转型发展“ 源头缺水” 或科技成果止步于实验室。科产融合通过建立研发、转化、量产、迭代的闭环生态,使各环节既有前向支撑,又有后向反馈,推动技术持续优化、产品不断升级。产业生态的协同性表现为多元主体协同共生。在复杂技术领域和长链条产业中, 单一主体的创新能力往往有限, 需要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 创新联合体” 进行攻关突破。高校与科研机构提供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企业承担产业化与市场验证功能,政府负责平台建设与制度保障, 金融机构提供风险保障和资金支持。通过这种跨界协作, 可以形成协同共进的创新生态网络, 确保在全球竞争中具备系统性优势。

从逻辑上看,科产融合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推动体现为“ 技术供给驱动产业转型”“产业需求牵引技术突破”“ 群体性技术创新推动整体跃迁” 等变化过程。当一项突破性技术与产业场景结合时,往往会催生新的产品、模式和业态, 形成“ 技术革命— 产业变革— 需求爆发” 的连锁反应, 例如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结合推动了智能制造快速发展,5G 技术的商用催生了远程医疗、工业互联网等新业态。同时, 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又能反向牵引科技攻关方向, 市场的痛点和瓶颈成为技术研发的“导航灯”,如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消费者“ 里程焦虑” 的现实需求驱动下实现了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大幅提升,并带动了成本的显著下降。最终, 通过跨领域技术渗透与业态融合, 科产融合能够促进不同产业板块之间协同联动、效能叠加,进而推动产业体系的整体跃升。

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科产融合的实现路径

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三类产业因其技术成熟度、市场格局、产业链结构和发展阶段不同,决定了其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实现路径也存在显著差异( 李晓红,2025)。总体来看,传统产业承担着稳定经济、保障就业的基础性功能,科产融合的重点是要做“优”、向高端升级,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和关键流程再造提升质效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突破口和未来经济增长的“主引擎”,科产融合需聚焦做“大”增量、向新动能跃迁,以技术迭代与生态协同双向驱动,快速形成规模化竞争力;未来产业则是抢占全球竞争制高点的“新赛道”,科产融合需在前瞻布局中求“变”、把握新机遇窗口, 以基础研究引领和跨学科融通培育变革能力,在高不确定性环境中培育新质生产力。

(一)传统产业:立足技术适配与工艺升级,推动存量优化

传统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撑产业,涵盖钢铁、化工、纺织、建材等领域,其特点是技术体系成熟,但生产方式较粗放、产品附加值偏低。这类产业进行科产融合, 要聚焦行业发展短板和痛点、对标国际先进水平, 加快基础性、关键性、高端技术创新突破, 拓展优质产品转型增长空间, 推动产业从“ 规模扩张” 向“ 质效增进” 转变。一是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生产环节深度耦合。传统产业的生产场景往往存在温度高、劳动密集等特性, 直接套用通用技术易出现“ 水土不服”(尹西明、陈锋,2025)。科产融合需聚焦“技术二次开发”,将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具体产业工艺特性结合,开发适配性解决方案, 才能让数字化技术真正落地见效。二是强化绿色技术在高耗能、高排放环节的渗透应用。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是能耗与排放的重点领域,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对象。科产融合需围绕“降碳、减污、扩绿”,将绿色技术精准嵌入高耗能环节,在能源供给端通过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在生产流程端推广余热回收、废弃物资源化等技术,在产品端开发绿色低碳产品,实现能源结构、生产流程、产品开发多重优化。三是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传统产业长期处于“微笑曲线”底端,利润空间被压缩,科产融合需依托技术创新推动产业链向上游研发设计延伸、向下游品牌服务拓展, 开拓高附加值领域增长空间。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核心技术突破为牵引,构建协同创新生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中坚力量,涵盖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这类产业的核心特征是技术密集度高、更新迭代快、市场潜力大, 但面临核心技术“卡脖子”、产业生态不完善等挑战。科产融合路径需聚焦原创性突破与系统协同,既解决“从0 到1”的技术攻关,又实现“从1 到N” 的产业化扩张。一是聚焦“卡脖子”环节, 建立联合攻关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力,本质上取决于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程度。需以龙头企业为牵引, 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及上下游中小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研发、试验验证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协同, 在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同时快速形成产业化能力。二是依托应用场景带动技术成熟。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新技术往往处于“实验室成果”向“商业化产品”的过渡阶段,需通过真实场景的迭代验证来加速成熟。这就需要政府、企业、用户“三方联动”,政府搭建场景试点平台,企业提供技术原型, 用户参与测试反馈,共同推动技术迭代, 加速其产业化进程。三是增强产业链和标准体系的主导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最终体现为产业链生态与标准体系的竞争。通过核心技术掌控与标准制定,带动上下游企业形成协同创新网络, 构建技术、产品、标准、生态一体化竞争优势。

(三)未来产业:超前布局前沿技术, 构建跨界融合创新体系

未来产业是孕育新质生产力、塑造未来竞争格局的关键领域,包括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空天科技、可控核聚变等方向。这类产业技术成熟度低、研发周期长、商业化路径不确定,科产融合需打破传统思维,以基础研究超前布局、跨界融合突破瓶颈、包容监管降低风险为推进路径,在高不确定性中探索发展方向。一是加强基础研究。未来产业竞争的本质是原始创新能力的比拼,要从“源头”开始构建科学技术优势,需要从国家层面部署战略性科技力量,推进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技平台建设,助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领军型企业实现从科学原理突破到技术原型验证的递进。二是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未来产业的重大突破往往出现在学科交汇处,需打破科研领域与产业领域的边界,推动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材料等多学科理论与产业链深度对接( 陈凯华、冯卓、康瑾等,2023)。三是探索包容审慎的“沙盒”监管和场景孵化机制。未来产业的技术创新往往快于监管政策,若按传统监管模式易错失发展机遇,需建立包容试错、风险可控的监管框架,平衡安全底线与创新活力。

推动科产深度融合的政策建议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需立足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突破、未来产业培育的差异化诉求,构建分层递进、协同联动的政策体系,既解决当下痛点,又为长远发展蓄力。

第一, 在传统产业降低转型门槛、提升改造效率、稳定升级预期方面下功夫。传统产业的短板在于改造成本高、数字化基础弱、人才供给不足。一是抓住“ 两新” 政策机遇, 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引导金融机构开发绿色信贷、设备更新贷款等低成本金融产品, 提升企业融资可得性。二是建立行业技术服务与应用推广体系, 支持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搭建共性技术适配平台,推行“技术经纪人”制度, 为中小企业提供诊断、对接与落地全流程服务, 推广可复制的改造模式。三是深化产教融合, 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技能人才实训基地, 完善再培训和职业转换体系,通过校企合作、技能提升补贴、人才流动激励等方式, 培育“复合型工匠”,保障传统产业转型的人才供给。

第二,在新兴产业打通技术攻关链条、强化场景牵引机制、掌握标准话语权方面集中发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挑战在于核心技术“卡脖子”、成果转化效率低、产业生态协同不足。一是强化创新联合体建设,推行“揭榜挂帅” 和“赛马制”,对龙头企业牵头、科研院所和产业链上下游参与的联合攻关给予专项补贴,形成“从0 到1”的突破合力(贺德方、陈涛、刘辉等,2025)。二是建立成果转化和应用场景推动机制,政府发布应用场景清单并实施首购首用政策,让技术在真实市场中加速成熟并实现“从1 到N”的扩散。三是支持企业争夺标准话语权,对主导国际标准制定、建设产业专利池的企业给予奖励与资金支持,形成技术、产品、标准、生态系统性竞争优势。

第三,在未来产业培育长期耐心资本、构建跨界融合机制、实施包容性监管等方面创新施策。未来产业的不确定性在于研发周期长、投入风险高、商业化路径模糊。一是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设立未来产业专项基金,支持大科学装置和国家实验室建设, 延长资助周期并弱化短期考核, 给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二是推动跨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 鼓励建立跨领域联合实验室, 完善团队建设, 促进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等学科与产业链的深度对接。三是探索“ 沙盒” 监管与场景孵化机制, 在限定区域和可控范围内先行试验新兴技术, 允许适度试错, 推动技术在风险可控中实现加速迭代和应用落地。

第四,在制度保障方面,以要素协同和制度供给优化科产融合发展环境。一是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推动科研设施和数据开放共享,完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健全人才跨界流动机制。二是强化数据要素支撑作用,在重点领域探索数据确权、入表和跨境流动制度,推动科研、产业、金融间的数据安全高效流动,释放数据生产力价值。三是优化政府服务与考核导向,将科产融合纳入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定期发布融合发展指数报告并动态调整政策。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Visits: 0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