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蒲合延 江 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是其中的一部分。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等传统服务业量大面广,其改造提升既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也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可借鉴的意义。为此,结合国际知识研究和传播的有关需要,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组成课题组,对浙江省嵊州市小吃产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进行了调研。
嵊州市推动小吃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情况和做法
嵊州市位于浙江省中部,文化底蕴深厚,诞生了诸多小吃品种,近年来获得“浙江小吃文化之乡”、“中国小吃文化名城”以及浙江省唯一的“小笼包之乡” 等称号。凭借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嵊州市正努力打造全国领先的小吃产业集群。为了实现市内外年产值“双百亿”目标,嵊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涵盖品牌建设、市场拓展、产品质量提升、产业链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嵊州小吃从业者已超过10 万人,嵊州市几乎每7 人中就有1 人从事小吃有关工作,3 万余家门店遍布全国各地,市内外小吃产业年经济效益超过100 亿元。
一是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嵊州市高度重视小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嵊州小吃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市商务局设立专门办公室,负责政策制定、行业标准确立以及产业协调等工作。同时,市政府推动成立嵊州市小吃行业协会, 强化行业自律管理, 为企业提供服务支持。当地政府积极推动标准化建设,2023 年, 嵊州市地方小吃“创富增收”模式探索被列入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试点。六项嵊州小吃团体标准发布,为产业规范化、品牌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以“嵊”字为核心启动了“ 大嵊归来” 品牌工程, 吸引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编制了《嵊州小吃名录》, 推动小吃非遗申报, 并举办了小吃文化节等活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相结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当地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技术支持等方式, 助力小吃产业的规范化和高质量发展。
二是促进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提升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加强管理与技术人才培训,培育高素质的产业队伍;推广品牌连锁经营模式,提升市场竞争力。此外,政府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产业链上下游对接,促进小吃产业集群化发展。三江街道、甘霖镇、黄泽镇等地已建成小吃产业园,打造集产品展示、标准化生产、线上线下销售为一体的嵊州小吃产业化园区,推动地方特色美食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借助数字营销和电商平台, 突破地域限制,扩大市场份额。嵊州市小吃产业正迈向现代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道路。
三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性。嵊州市小吃产业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市场潜力,但其产业链仍面临供应链波动、标准化程度不高、物流配送效率不足等挑战。为推动小吃产业高质量发展,嵊州市推动原材料供应链的稳定与升级,充分利用省级粮食产业融合发展集成创新示范建设项目,以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构建“国企+ 民间资本+ 合作社+ 种粮户”模式,推动原材料基地建设。探索订单农业模式,小吃企业与种粮户或合作社共建优质稻米、年糕、榨面等原材料生产基地,提升供应链稳定性。鼓励企业引进智能化设备, 如自动蒸制、速冻、包装流水线等, 提高生产效率,并通过大数据和AI 分析优化加工流程, 减少人工成本。推动数字化供应链管理, 采用智能分拣系统、冷链运输等技术,提高物流配送效率。例如,小吃企业可引入大数据分析,实现库存预测和自动补货,减少食材浪费。同时,政府可引导建设区域性冷链物流中心,支持小吃企业进行预制食品配送,拓展B2B 市场,如餐饮连锁企业、商超等,实现规模化供应。
四是用地方标准和品牌建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嵊州市以创建区域性集体品牌为核心,确立了“统一品牌标准、服务标准、名称标准”的发展路径,并将“培育名品、名师、名店”作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自2018 年起, 正式启动“嵊州小吃”统一标准门户形象标识建设,重点从门店标识设计、餐具款式、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标准化塑造, 使嵊州小吃形成高度统一的品牌形象。目前, 全国已建立6000 余家标准统一的门店。嵊州市已发布“ 速冻小笼包”“年糕”“榨面”“糟肉”等团体标准,确保食品质量。与科研院所合作, 建立食品检测实验室, 推动地方标准与国家标准对接。商超与新零售领域, 通过盒马、永辉等大型商超销售预包装小吃产品, 并借助智能售货机拓展“即买即食”消费场景。推动地理标志认证, 鼓励企业申请“ 嵊州小吃”区域品牌,增强产品溢价能力。同时,通过文化推广和品牌营销,将嵊州小吃与地方文化、旅游资源结合,吸引更多消费者。
五是以小吃为龙头带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嵊州小吃不仅是地方特色美食,更能够与农业、文旅产业实现融合发展。依托嵊州本地特色农产品,推动小吃与农业的联动发展,使嵊州小吃成为地方农产品的最佳宣传载体。同时, 结合地方旅游资源,精心规划美食旅游路线,让游客在体验嵊州小吃的同时深入了解当地文化与历史,提升游客的综合消费体验。在品牌传播方面,嵊州持续深化小吃系列宣传活动,并鼓励小吃企业与厨具行业深度合作,推动餐饮供应链一体化升级。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推广模式,提升嵊州小吃的市场认知度与竞争力。为了进一步扩大嵊州小吃的社会认知度,政府和相关机构积极组织各类美食文化活动,推动嵊州小吃进入高校、政府机关及社会团体。嵊州小吃产业的繁荣不仅推动了城市经济增长,也带动了农村产业链的升级。通过原料的产业化加工,小吃产业有效促进了农业现代化,为低收入农户提供了新的增收渠道。例如, 二分田年糕厂实施“ 订单式” 收购模式,2023 年向当地合作社社员收购年糕专用稻谷4623 吨,加工并销售年糕1000 吨,直接联结农户2000 户,使得每户农民的年均增收显著提高,每亩地的平均收益增加240 元。
嵊州小吃产业转型发展的主要启示
嵊州小吃产业的成功转型,证明了无论多么传统的产业,只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用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的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 都能够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获得新生。
第一,从地方发展战略角度认识传统产业升级。地方政府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推动地方特色小吃产业集群发展。通过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嵊州市推动了小吃产业与农业、文旅产业的融合,形成了“美食+ 文旅”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小吃文化的吸引力,还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第二,传统产业必须适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嵊州市注重小吃产业的品牌化,通过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了小吃品牌的知名度。同时, 采用现代化经营方式,如连锁经营和品牌注册等,提升市场认知度。嵊州市政府鼓励企业申请注册“嵊州小吃”集体商标,提供一次性50 万元补助,以增强品牌认知度,提高市场竞争力。该政策有助于促进区域品牌建设,提高产业附加值,增强本地小吃的市场认同度。政府还推动企业进入高校、5A 级景区、机场、高铁站等重要场所,对智能售货机、档口、门店等业态的投资给予50% 的补助。这一措施有助于小吃品牌扩大市场覆盖面。此外,政府支持品牌宣传推广, 对品牌推介活动按实际支出给予全额补助。这一政策为小吃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营销支持,有助于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渗透率。
第三,用好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这个最有力的要素。政府推动了小吃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致力于打造“嵊州小吃共富数字大脑”,构建完整的产业链生态,包括生产、销售、冷链、物流及品牌建设。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紧密配合, 确保小吃产业高效运作,实现管理部门、从业者和服务商的联通。这一数字化平台为企业提供了支持,促进了小吃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同时,嵊州市还推动了智能设备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
第四,财政和金融支持是传统产业转型的重要支撑。为了推动小吃产业的标准化和现代化,政府支持企业购置设备,对年度设备投入200 万元以上的企业提供15% 的补贴。这一政策降低了企业升级成本,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 提升产品质量。嵊州市提供设备购置补贴、品牌宣传支持、食品安全认证奖励等措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嵊州市政府通过“ 一户一策” 普惠金融方案为小吃企业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嵊州农商银行已累计为小吃从业者发放贷款4.66 亿元。
对嵊州小吃产业升级的未来展望和建议
一是加快品牌塑造和创新升级。嵊州市小吃产业应持续推进品牌升级,建立统一的服务标准与规范化服务用语, 维护小吃公共品牌形象。通过系统化的品牌建设,特别是在营销策略上注重创新亮点。对于具备潜力的特色小吃品牌,有条件的可以申请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增强其文化附加值。进一步明确品牌产权及运营主体的责任, 建立品牌使用权竞争机制, 引导市场主体优胜劣汰,从而激发市场竞争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加快“走出去”步伐,扩展市场与加速国际化。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速,小吃产业的国际化成为其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嵊州市应紧跟市场动态与消费趋势,培育具备高辨识度的本土小吃品牌。建议地方政府和企业携手参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推广活动,打造嵊州小吃的国际化形象,推动本地特色美食走向全球。
三是加快提升供应链效率。为了提高生产与运营的效率,嵊州市小吃产业应推动生产经营主体转变经营模式,倡导横向合作,尤其是连锁经营、集中采购与统一配送等方式的推广。着力打造可复制的盈利模式,打造行业标准化的直营店铺样板,推动本地特色小吃在各县市的布局与推广。进一步细分市场目标,精准吸引各类消费群体,进而提升品牌市场占有率。最终,推广标准化连锁经营和加盟体系,形成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是履行好社会责任,推动可持续发展。小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通过完善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人才培养体系, 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等资源,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地方政府应鼓励并支持企业与教育机构合作, 共同开展企业家研修和职业技能培训, 培养具备研发、生产、市场营销等综合能力的管理人才。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