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燕
消费电子是全球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具有产业规模总量大、产业链条长、技术创新速度快、经济带动性强等特点, 在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运行、赋能提质千行百业、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深入,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 消费电子的国际竞争格局面临深刻调整。本文分析了我国消费电子产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并就“ 十五五” 时期推动消费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我国消费电子产业发展现状
消费电子产业规模全球领先。消费电子产业是电子信息制造业中的支柱产业之一,是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的主阵地。生产方面,我国手机、个人计算机、电视机等主要消费电子产品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一。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2024 年我国智能手机、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分别为1 2 . 5 亿台、3 .4 亿台。出口方面,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产品出口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 2024 年我国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彩色电视机出口量分别为5.91 亿台、1.43 亿台、1.12 亿台、1.11 亿台。2024 年我国主要消费电子产品(智能手机、个人计算机、电视机等)的出口总额约2503.6 亿美元。
消费电子产业体系基本完备。我国消费电子产销规模均居世界第一,我国是消费电子产品的全球重要制造基地, 全球主要的消费电子生产和代工企业大多数在我国设立了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持续创新发展,消费电子产品类型不断丰富,已拓展到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终端、超高清视频终端、服务型机器人、智慧健康养老产品、消费级无人机、智能网联汽车等产品门类。我国已形成东莞市智能移动终端集群、青岛市智能家电集群以及广州市、佛山市、惠州市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等消费电子领域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其中东莞市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企业数量超过3 万家。我国已经形成基本完整的消费电子产业链, 包括面板、芯片、原材料、传感器等元器件企业,手机、计算机、电视机等整机企业和应用服务企业。
消费电子领域科技创新活跃。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率先在消费电子产品上落地应用。手机、个人计算机在计算、通信、存储、显示、传感、电池等方面均使用了全球最顶尖的技术。消费电子产品与5G、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合,广泛渗透至各行业各领域,为消费升级、科技创新及行业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能。超高清视频产品在工业制造、医疗健康、文化娱乐、教育培训、广播电视等领域的典型应用案例不断涌现。例如,服务机器人在餐饮制作、医疗健康等领域不断创新, 满足了商业场景、家庭场景等的个性化需求。
我国消费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 生成式人工智能、先进计算等技术不断突破,为消费电子产品智能化演进、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同时要看到, 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我国作为全球重要的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基地, 消费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产业链存在薄弱环节, 高端芯片、操作系统等根技术亟待突破。二是新产品新技术的行业赋能效应待提升。虚拟现实、智能可穿戴产品等产业规模尚小,行业赋能效果尚未完全释放。新兴领域仍须加快培育。三是国际贸易摩擦或将影响我国消费电子产品出口, 地缘政治等因素也为消费电子企业“ 出海” 带来风险。
我国消费电子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是多技术多行业跨界融合持续为消费电子产业创新赋能,产品形态和功能呈现多样化趋势。生成式人工智能、柔性显示、5G/5G-A、卫星通话、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在消费电子领域持续渗透,新技术融合创新引领消费电子产品升级。柔性屏和彩色墨水屏的发展,让更多以前无显示的地方产生了显示,比如方向盘带屏、耳机盒带屏、耳机带屏、手环带屏等。消费电子产品与智能健康技术联系更加紧密,具备新陈代谢、生理周期、睡眠周期等更多生理指标监测功能的形态丰富的健康类产品成为研发热点。
二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智能终端成为消费电子产业创新最丰富、迭代速度最快的领域,有望缩短消费电子产品换代周期。人工智能加速赋能各种产品和场景应用,包括人工智能终端产品和自动节能、自动调整显示舒适度等功能。人工智能技术已从提高生产效率、优化决策过程的辅助手段转变为支撑产业转型的基础设施和核心能力。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为消费电子产业注入全新增长动能,相关芯片、软件、终端等生态基本完善,有望拉动市场规模实现新一轮增长。
三是消费电子产品加速从“ 万物互联” 走向“ 全场景智联”。人工智能技术已成为消费电子产品的核心卖点, 并正在驱动手机、计算机、智能汽车等产业的生态创新。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平台智能交互服务的成熟,消费电子产品边界逐步打破, 设备间连接开始向系统间互联转变, 单一场景应用开始向多场景融合转变, 人机交互方式更加自然和直观。在运动健康、智能家居、智慧出行、智慧办公、影音娱乐等场景下, 各类智能消费电子产品之间、产品和应用之间的互联互通成为发展共识。
“十五五”时期消费电子产业发展须把握好三个关系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消费电子的国际竞争格局面临深刻调整。在此背景下,我国在“十五五”时期推动消费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把握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把握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之间的关系
消费电子市场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市场主体众多,各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新技术来争夺市场份额。市场竞争过程中,不计成本、不计利润的价格战等“内卷式”竞争、专利诉讼案件等时有发生,影响了我国消费电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 打通市场准入退出、要素配置等方面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 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生态, 对人工智能终端、智慧健康养老产品、虚拟现实设备等消费电子新产品新应用“扶上马、送一程”,推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和规模化推广。
(二)把握好高质量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关系
消费电子产品的品类丰富、供给充足, 消费者的需求也趋向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促进消费电子产业发展的政策需要供给侧和需求侧协同发力。供给方面, 要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通过创新调整产品结构, 为市场提供品类更多、品质更好的产品, 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 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同时应避免过度供给, 以低层次产品展开“ 内卷式” 竞争的现象。需求方面, 要不断深耕、拓展应用场景, 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建议持续加大财政对消费电子产品的支持力度, 持续优化促消费政策。针对老年人、儿童等特定群体,研发特定产品, 创造新的需求。要不断提升产品性价比, 推动产品创新和技术升级, 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消费电子产品的需求。
(三)把握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之间的关系
消费电子规模总量大、产业链条长、涉及领域广, 是保持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稳定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领域。近年来, 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在我国41 个工业门类中营业收入占比连续12 年保持首位。其中, 消费电子产业营收约占据电子信息制造业营收的“ 半壁江山”。下一步应持续做大总量, 保持我国手机、个人计算机等传统消费电子产品的全球产能占比基本稳定;积极培育壮大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虚拟现实、智慧家庭、智慧健康养老等新兴产业领域, 通过新产品新服务新应用的增量来扩大总量。必须以更大力度推进核心技术攻关, 支持企业开展原始创新, 凭借技术领先优势迈向全球消费电子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
“十五五”时期我国消费电子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提振内需,培育中高端消费市场
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持续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鼓励地方出台针对中高端消费电子产品的以旧换新政策,释放重点地区、重点人群消费潜力。借鉴家电下乡补贴等形式, 对人工智能手机、人工智能计算机、人工智能车载产品、虚拟现实终端、超高清视频终端、智慧家庭、智慧健康养老、保姆机器人等新型智能终端产品推广应用予以补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体验馆,开展人工智能终端产品及服务体验活动, 培养消费者使用习惯,加速人工智能终端产品的普及推广。
(二)加大投入,提升创新产品供给能力
持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快突破消费电子产业链供应链关键核心技术和元器件瓶颈。面向消费电子领域技术融合化以及产品智联化、体验化等特征, 积极开展前瞻性布局。把握人工智能发展机遇, 联合产学研力量研发解决人工智能终端的核心芯片、传感器、系统软件等共性技术难点和瓶颈问题, 推进重大科技成果和核心技术产业化, 提升人工智能终端产品的服务供给能力, 打造一批融合应用示范场景。
(三)加快培育优质多元的企业主体
支持我国消费电子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出创新产品,树立国际高端品牌形象。支持虚拟现实、智慧健康养老等新兴领域的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打造一批专精特新“ 小巨人” 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支持企业加大海外市场开拓力度, 发展新赛道新应用, 持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提升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例, 深挖线上线下国际市场潜力。继续完善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促进各类企业融通发展、集群发展。
(四)构建良好产业生态,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
积极构建从研发、制造到消费的良好消费电子生态系统, 打造硬件生产商、消费者、开发者三方共赢的“平台+ 应用” 闭环生态圈。加强消费电子品牌影响力评估, 指导行业组织、研究机构等研究发布人工智能终端、智慧家庭、虚拟现实、视音频等重点领域的品牌研究报告, 引导行业提升质量品牌意识。鼓励我国消费电子企业积极参加国际性展会, 扩大国际影响力, 办好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等消费电子展会,提高我国消费电子企业的全球品牌影响力。
作者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电子信息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
Visits: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