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一带一路”阶段性战略目标

0

王海峰 杨坤峰

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大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2015年中国政府公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6年“一带一路”全面纳入“十三五”规划纲要,“一带一路”正在由战略构想转变为多彩愿景和具体行动。三年来,“一带一路”建设由点及面有序推进,得到域内外国家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复苏不断注入新动力,为2017年党的“十九大”顺利召开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要牢牢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战略机遇期,构建阶段性战略目标,全面提升我国参与国际合作的质量和水平。

务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一)探索多层次对话合作机制
重大国际合作,机制建设须先行。目前,“一带一路”已经在机制建设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建立起多层次合作交流框架。
首先,为推进“一带一路”愿景和相关行动,我国与沿线有关国家和区域合作组织发布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的联合声明,签署了4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与20多个国家开展了机制化的国际产能合作。同时,还与相关国家签署了中哈《“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对接合作规划》《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此外,我国也在积极探索利用双边联合工作机制,完善和发挥现有联委会、混委会、协委会、指导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等多双边机制,协调推动“一带一路”合作项目。
其次,利用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合作机制,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11个国家以及新西兰、澳大利亚和韩国签署了自贸协定,还与56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双边投资协定,有力地推动了与这些国家的贸易投资合作。同时,强化多边合作机制,利用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中东欧16+1合作机制、中国东盟“10+1”、中非合作论坛(FOCAC)、中阿合作论坛(CASCF)、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GMS)、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C)、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LMCM)、中国-海合会战略对话等合作机制,撬动更多国家和组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最后,人文交流也在有序推进。与沿线国家签署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协定及相关执行计划,地方政府和民间交流频繁、合作内容丰富,各种形式的文化年、艺术节、电影周和旅游推介活动丰富多彩,越来越多的沿线国家成为中国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各国文化在碰撞与交流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互通有无。目前,我国在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建立了30个文化中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就有11个。
(二)促进了与沿线国家经贸关系的稳定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由点及面有序推进,深化了我国与相关国家在贸易、投资和产能方面的合作,一批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以亚投行、丝路基金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断深化,保证“一带一路”项目的实施。
首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改善了沿线国家的贸易投资环境,国际产能合作则带来了直接的贸易创造效应,我国与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增长,促进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2016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6.3万亿元人民币,增长0.6%。其中,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0.7%和0.5%,对沿线国家出口明显好于对其它地区的出口,对巴基斯坦、俄罗斯、波兰、孟加拉国和印度等沿线重点国家出口分别增长11%、14.1%、11.8%、9%和6.5%。目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已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25%以上。
其次,贸易带动投资快速增长。伴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双向投资也在快速增长,沿线国家已经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近年来,我国对东南亚、中亚和南亚等 “一带一路”主要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总额大幅上涨,比重也在上升。2016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达到145亿美元,占我国对外投资总额的8.5%,主要流向新加坡、印尼、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地区,一批标志性项目建成或开工建设。
再次,重大基础设施合作项目带动海外承包业务快速增长。2016年,在“一带一路”沿线61个国家新签合同8158份,总金额1260.3亿美元,增长36%,占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的51.6%;完成营业额759.7亿美元,同比增长9.7%,占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的47.7%。中老、匈塞铁路等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最后,我国与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也在全面展开。我国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建设了56个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超过185亿美元,为东道国创造了近11亿美元的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其中,泰中罗勇工业园、中国印尼综合产业园区成为我国企业集群式走出去,与相关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重要载体;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之间的产能合作项目涵盖钢铁、水泥、建材等领域,中国和白俄罗斯的工业园也在有序建设。

构建 “一带一路”阶段性战略目标

“一带一路”蓝图提出三年来,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一带一路”建设由点及面,有序推进,为2017年党的“十九大”顺利召开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是我国“两个百年”目标的战略支撑。展望未来,“一带一路”建设前景广阔,任重道远,需要认真研究制定分阶段战略目标。
(一)到2017年底,“一带一路”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到2017年底,“一带一路”倡议完成第一阶段的顶层设计,并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五个方面取得初步进展,“一带一路”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和支持,我国政治经济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二)到2020年,“一带一路”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到2020年,“一带一路”建设的顶层设计基本完备,与“一带一路”主要经济体建立起有效的政策沟通和对话机制,与大多数国家签订了经贸合作协议,与20多个经济体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一带一路”沿线自由贸易网络初步成型,首批重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比2015年增长50%,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翻番,国际产能合作提升了相关国家的加工制造能力,前往“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游客翻番,“一带一路”建设为沿线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一带一路”成为普遍认可的国际经济合作重要方式,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全面提升。
(三)到2030年,“一带一路”机制性建设取得突破
到2030年,“一带一路”由重大项目合作全面转向机制性建设,与“一带一路”大多数经济体建立起高效的政策沟通和对话机制,与绝大多数经济体签订经贸合作协议,建立起高效便捷的信息和交通运输网络,与40多个经济体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建成高水平自由贸易网络,“一带一路”成为全球经济最为活跃的经济体。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比2020年翻番,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再翻番,国际产能合作由制造转向技术合作,前往“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游客再翻番,“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发展水平明显缩小,“一带一路”成为重要的国际经济合作机制。

对策建议

“一带一路”是一项长期战略,需要不断的战略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创新、金融创新,既要吸引国际社会的广泛参与,又要有效管理和规避潜在风险,让市场最终成为支撑“一带一路”战略的决定性力量。
(一)深化“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和目标管理。“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应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动的产物,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也要求“一带一路”的理念、机制和制度不断变化和创新。因此,要重视对“一带一路”战略的长期跟踪研究,建立相应的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对“一带一路”战略效果的综合评估,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加大机制和制度创新力度,加强政策目标管理和协调,助力国内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好两个百年战略。
(二)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战略的多边参与。“一带一路”战略重在开放合作,多方参与,互利共赢,不仅需要“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也需要域外国家的广泛参与支持。要让沿线国家和人民充分理解到“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的合作平台,自己是最大的利益相关方,自身努力越大受益越多。也要让域外国家和机构认识到“一带一路”是一个难得的合作机会,只要参与就会受益,参加越早受益越多。要吸引东盟、上合组织、海合会以及其它区域和次区域合作组织更加积极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三)让市场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动力。“一带一路”建设能否成功关键还得看市场,无论是贸易投资,还是资金融通,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旅游文化交流,没有市场的有效支撑,就很难有持续的生命力。因此,“一带一路”建设必须充分尊重市场规律,既要靠政府搭台,更要靠市场提供动力,要把统一透明、开放竞争、互联互通的大市场建设放在首位。要努力通过政策沟通和对话,人员交流和培训,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经济体进行市场化改革,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四)让民营企业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力军。“一带一路”建设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关键还得看一个个商业项目能否成功,政府支持的国有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承担了大多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但是,总体上看国有企业数量有限,效率不高,机制体制不够灵活,适应市场变化能力较为薄弱,项目盈利能力存在很大隐患。民营企业数量庞大,适应市场变化能力强,市场开拓和盈利能力很强,是决定“一带一路”项目建设成败的关键,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政策和融资方面给予民营企业足够的支持。
(五)积极构建多边国际产能合作机制。国际产能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中产业合作的重大创新,是一个依托市场,民营经济广泛参与的开放竞争体系,需要更多国家和企业的积极参与。目前的国际产能合作主要是双边性质的产业合作,主要面向我国企业,应尽快将其多边化。一方面,可以考虑拓展现有的双边产能合作协议,吸引更多的发达经济体参与其中。另一方面,依托现有境外各类产业园区,吸引更多其他国家的企业入驻。同时,在产业园区规划、建设、融资、管理等方面也要尽可能寻求更多的国际合作。
(六)鼓励地方政府“走出去”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产业园区。地方各级政府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境外产业园区、国际产能合作、民间人文交流等方面表现出来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要大力鼓励和支持地方政府间的合作,鼓励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更多的姐妹省市、友好城市。支持国内企业和产业园区以投资、托管等多种方式建立管理境外产业园区,鼓励有条件的省市在海外建立商会、协会,更好地为国内企业“走出去”服务。
(七)继续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员交流和技术培训。“一带一路”建设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国家是否制定对应的行动计划,并将相关计划和重点项目纳入其发展战略,人员交流、政策沟通和技术培训等能力建设至关重要。必须通过持续的人员交流和政策沟通等能力建设,使相关国家真正认识到“一带一路”对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和市场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使其产生紧迫感、使命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相关的重大项目建设中。
(八)建立“一带一路”重大项目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一带一路”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大,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是主力,项目投资和资金回笼存在很大隐患。同时,“一带一路”部分国家经济发展仍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市场化改革措施不到位,内部也存在政权更迭隐患,普通民众关注眼前利益,对“一带一路”项目期待过高,要求过多,一些项目因此搁浅。所以,要尽早建立重大项目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为“一带一路”建设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分别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