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杜悦英
到2020年,将有1千万辆气化车辆和6万艘气化船舶畅行于中国大地——国内第一部关于天然气产业发展的白皮书《2016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中,这是天然气产业发展的未来图景之一。
这部由国家能源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联合编写的报告还预测,截至“十三五”末,中国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将达到10%,未来中国天然气的需求增量主要来自城镇燃气、天然气发电、工业燃料和交通运输四大领域。
令人振奋的数字,意味着天然气在未来中国能源格局中所肩负的使命。在12月10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主办的“2016年能源大转型高层论坛”上,与会专家就中国天然气未来发展建言。
不二之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李伟在论坛主旨发言中表示,“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进入重要转型期,生态环境的压力和约束更加凸显,中国大气污染问题和应对气候变化压力将尤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推动中国能源加快走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可持续发展这一转型之路迫在眉睫。在全球能源转型的蓝图中,天然气已被广泛认为是最重要的过渡能源。目前,也只有天然气能够承担支撑能源转型的重要任务。
“天然气既具有清洁、低碳、高效、优质的特点和资源丰富、成本相对低廉、使用便利的优势,也可与可再生能源形成良性互补,对优化中国能源结构、减少污染物排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目前中国最现实、最可行、最有潜力、也最能为大众接受且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清洁能源”,李伟说,与天然气协同发展成为中国未来大规模发展风电和光伏发电的重要途径。
“‘十三五’期间大力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充分利用国内外天然气资源,大幅度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把天然气作为主体能源将是我国能源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李伟说,为推动中国能源转型,我们要争取使天然气在“十三五”期间获得快速发展,使“十三五”末天然气占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0%以上,成为主体能源之一;力争到2030年,天然气占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成为继煤炭、石油之后的第三大主体能源。
问题何在
李伟在主旨演讲中提到,目前我国天然气还存在使用成本高、发展体制机制不顺等诸多问题,需要加快落实改革试点,做好天然气领域改革的横向统筹和全产业链改革的纵向联动,力求改革措施协同推进。
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产业与市场部总监陆丰也在发言中谈到,中国在建立亚太地区天然气基准价市场中,有机遇,也有挑战。“目前,只有中国具备在亚洲建立天然气基准价市场的条件,因为我们既是产气大国,也是用气大国;既是进口大国,也是贸易大国”,他说,天然气充足的产量、消费量、贸易量、明晰的法律环境和相对成熟的现货市场、以及多样化的进口来源、畅通的进出口环节、充足的基础设施、第三方公平准入、相对成熟的货币和资本市场、相对完善的信息发布机制等因素,共同决定了这个市场产生的价格是否容易被国内和国际市场接受。
对于中国来说,当前比较棘手的问题是,天然气进口的价格相对复杂,这是影响天然气充分市场化的一个主要障碍;另外,目前国内的天然气计价单位不统一,我们在进口气、国内销售的LNG和PNG方面,分别用了热值、体积、质量等不同的单位计价,严重影响了天然气本身的使用和销售。未来统一定价单位将有利于天然气的充分市场化。
陆丰认为,一个完整的现代市场体系包括现货市场、中远期市场和期货市场,这三个市场体系相辅相成。现货市场是根基,期货市场是高端避险工具,再有中远期市场配合,才能使整个产品链条完整运行。
陆丰还提醒,人民币没有完全国际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境外投资者参与天然气交易以及使用外汇避险工具。此外,中国在形成完整的油气信息发布体系上仍有不足。
他还建议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各地的储气能力,增进管网互联互通,尽快落实天然气管输与销售分离,加大基础设施和第三方准入建设力度。管道运营企业联合发改委、统计局、海关等对储运设施进行公开。
他说,当前的情况下,中国目前已经具备了非常良好的建立天然气市场的条件,如果能够适时推出面向国内外消费者的国际性品种,非常有利于中国能源市场的转型发展,并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提供非常有利的工具。
在中国石油规划总院副院长韩景宽看来,中国天然气发展面临的问题有如下几方面:一是国家相关政策对天然气的利用定位不统一,鼓励不到位,配套不完善。二是天然气与替代能源的挂钩定价机制还没有实现动态调整。三是部分地区天然气交易的环节多、空间大,造成了终端利用价格偏高,影响了消费。上游气价和中端气价没有实行联动,上游调整了,下游没有反应过来,相对滞后,造成天然气的使用规模受到影响。此外,从基础设施来看,我们的地下储气库的调峰能力严重不足,影响了天然气的安全供给和下游的发展。
未来之路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李仰哲在论坛主旨发言中表示,要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安排好天然气的发展和应用。
一是要积极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目前天然气终端销售环节价格过高影响了消费市场的拓展,要调整价格机制,有关方面已经在研究和推动这一问题的解决。
二是要拓展天然气消费市场,提高天然气消费的比重应着力于拓展市场空间,主要方向是在居民生活、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领域替代煤炭。同时,大力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和天然气的调峰电站。一些发达国家可再生能源比重明显高于我国,但电力系统能够稳定运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天然气电站在调峰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李仰哲说,《关于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不久后将正式出台,目前已向有关专家和地方、企业、行业协会等广泛征求意见。意见中提出鼓励风电、光伏项目配套建设燃气调峰电厂,提高电源的稳定性,降低弃风弃光率,实际上正式引导主体发挥天然气调峰优势,寻找与可再生能源可融合发展的路径,从而达到良性互补的效果。他还表示,拓展天然气的消费,还需弥补储气调峰能力不足的短板,应对天然气临时性短缺的问题,提高保障能力。
三是保障天然气的工业安全。必须把对外依存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国外资源要利用好,国内资源挖潜也不能放松。他说,我国尚未开发的天然气资源还有很大潜力,在国内勘探开发上多下工夫,就可以有效缓解进口压力。下一步要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调动各方勘探开发油气资源的积极性。去年油气区块的招标试点在新疆已经启动,迈出了油气勘探开采体制改革的关键一步。要通过试点及时总结出可复制、能推广、利修法的制度经验,适时向全国推开,推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进入油气勘探开发领域。
李伟给出的建议是:一要构建统一开放的中国天然气市场体系。推进放开天然气上游领域,扩大市场准入,逐步形成以大型国有油气公司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的勘查开采市场体系。积极推进天然气管道、天然气码头、储气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实现第三方公平接入。努力建立现货与期货共存的中国现代天然气市场体系,有序推进区域性天然气交易中心建设,建立兼容期货与双边合约、中长期交易和现货交易相结合的现代天然气市场体系。
二要扎实推进市场化,形成以市场交易为基础的中国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促进天然气健康发展,必须加快天然气领域的价格改革,尽快构建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及对环境影响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放开城市门站价格、气源价格和终端销售价格等竞争性环节价格,由市场竞争决定。按现代监管理念,对主干管道、分支管道、省级管道、城镇燃气管道、LNG接收站等具有自然垄断属性的基础设施定价实施科学监管、严格监管。按照经济规律和天然气产业技术经济特征,建立合理的天然气价格机制和财税制度,理顺居民生活用气价格、完善季节性气价、峰谷气价以及辅助服务气价;研究建立天然气资源国家收益金制度,理顺国家与资源开发主体、中央与地方资源收益分配关系。
三要建立健全与天然气成为主体能源地位相适应的中国天然气政策体系。不断完成相关政策支持体系,加大天然气财税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天然气在更大范围的推广和使用。结合强力推进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有序实施城镇天然气 “气化”工程政策。特别是加快城镇燃气发展,在大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设立无燃煤区,整治散烧煤,以气代煤。通过完善天然气发电价格、大力鼓励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等,建立鼓励天然气发电的系统化政策措施,完善鼓励天然气领域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
四要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天然气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目前,中国缺乏综合性的涵盖天然气行业上中下游的石油天然气法,在天然气管网、终端消费环节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的责任依然不够明确,亟须打破地方保护,制定促进天然气自由流动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法规,建立完善现代化的天然气行业技术规范与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法律法规标准对改革的引导、推动、规范和保障作用。
“中国天然气的市场潜力是有的,核心问题是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对天然气的政策推动到什么程度,二是天然气的价格和可替代能源价格相比,是不是有竞争优势”,韩景宽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郭焦锋研究员更为重视的则是,如何全方位打造天然气新的产业生态链。在他看来,理念、制度、技术、商业模式的创新,将助力2020年中国天然气占一次能源的比重达到10%以上,2030年中国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比重达到15%以上,成为煤炭、石油之后的第三大主体能源。
郭焦锋认为,天然气是今后中国能源转型的关键点,将推动今后能源领域的大转型。通过天然气这个基点,通过转型这一手段,将中国的能源体系转型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从政策角度,要形成鼓励天然气发展的政策体系,而不仅仅是单一的某个政策的出台。在天然气领域,现在最重要的商业模式创新就是把天然气上、中、下游全部结合,打造新的天然气生态链。
Visit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