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教育的普及为全球学习者提供了更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 环境可持续性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
  • 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正在重塑全球零售和供应链管理。
  • 电子竞技的兴起改变了传统体育和娱乐行业的格局。
  • 随着疫苗接种的推进,全球经济逐步走向复苏。
  •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传统零售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 网络安全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关键挑战。
  • 全球经济正在经历疫情后的复苏,但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成为全球生态保护的紧迫问题。
  •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成为新的社会需求。
  •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带来了新的希望。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行动。
  • 电子竞技的流行正在改变体育和娱乐行业的格局。
  • 社交媒体在政治和社会运动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 全球健康危机加速了医疗保健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 随着全球健康危机的持续,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成为紧迫议题。
  • 远程工作模式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
  • 智能家居设备的发展正在引领家庭生活向更智能、更环保的方向发展。
  • 随着全球对COVID-19疫情的持续应对,远程工作已成为新常态。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正在改变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工作方式。
  • 全球健康危机加速了医疗保健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
  • 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和零售业格局。
  • 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推广正在成为社会趋势。
  • 信贷支持乡村振兴的现状、国际经验与建议

    信贷支持乡村振兴的现状、国际经验与建议

    0

    刘 凯

    内容提要: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大局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信贷支持乡村振兴已显成效,但也凸显出农村金融覆盖率低、农业授信难度较大等现实难题。乡村振兴的重点是产业振兴,这就需要充分发挥信贷支持作用。为更好地促进信贷支持乡村振兴,本文在借鉴日韩经验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创新涉农金融产品,健全乡村信用体系、优化农村金融环境,创新信贷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等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战略部署, 指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就是产业振兴。在乡村振兴中,产业振兴迫切需要财政资金的支持,有效解决融资问题是关键所在。尤其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和贷款额度少等问题凸显。因此,研究信贷支持乡村振兴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有助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信贷支持乡村振兴的现状分析

    (一)信贷支持乡村振兴的主要成效

    1.涉农贷款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银发〔2007〕246 号)和《财政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金〔2009〕30号) 的规定,涉农贷款是指县域金融机构发放的,支持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和农民生产生活的贷款。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见表1),2018年以来我国涉农贷款投放力度不断加大,涉农贷款余额、新增额的总量均呈逐年递增态势, 截至2023年末我国涉农贷款余额达56.6万亿元,是2018年末的1.73倍;2023年末涉农贷款新增额7.35万亿元,是2018年末的3.3倍。涉农贷款增速持续较快增长,尤其是2020年后大幅上升,逐渐赶超全部贷款增速。涉农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虽小幅回落,但总体保持平稳。由此可见,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力度持续增大,信贷在支持农村产业振兴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表1 2018-2023 年我国涉农贷款余额情况(单位:万亿元)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整理。

    2.涉农贷款产品创新发展

    近年来,金融机构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不断创新产品形式。比如,中国农业银行在安徽创新探索党建引领信用贷款模式,即“党建引领信用村+信易贷”金融支农模式,试点推行“惠农网贷”, 推动完善农村信用体系,提升了农村信用贷款规模;广东创新财政金融支持方式,设立全国首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地方金融机构也在积极创新融资方式,支持乡村振兴。比如,安徽省濉溪农商银行与县区政府、乡镇签订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农户融资需求,创新推出粮贸易贷、农作物再生资源贷、良种易贷、乡村振兴贷、活体质押贷、农机贷等产品,拓展融资渠道,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资金支持。

    3.农村信贷服务质效提升

    涉农信贷是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动能。2023年6月, 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意见》(银发〔2023〕97 号),要求金融机构对大豆和油料生产、油茶扩种、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乡村产业园区和旅游景区等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加大高标准农田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信贷投放,探索建立健全信贷管理机制,强化“三农” 领域信贷资源配置,助力现代乡村新产业发展。从结构来看,2018年以来我国县及县以下的农村贷款余额、农户贷款余额、农业贷款余额均保持上升态势,尤其是农村贷款余额增速较快(见表2),体现出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的信贷支持力度。

    表2 2018-2023 年我国涉农贷款结构情况(单位:万亿元)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整理。

    (二)信贷支持乡村振兴的现实难题

    1.农村金融覆盖率低

    目前,现有金融支农体系具有局限性,涉农贷款支持效果有待提升。商业银行贷款投放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 面对农村金融市场投入和产出不匹配的现实,多数金融机构不愿在农村设点布局,导致金融机构及金融服务覆盖率低。农村金融机构以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为主体, “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分支机构较少,金融网点覆盖率低,金融市场构成较为单一, 保险机构、证券机构等在农村基本没有服务网点”(赵民学,2023),这种金融服务机构的单一性使农村金融需求弱化,难以满足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

    2.农业授信难度较大

    农业本身具有生产周期长、受气候影响大等特殊性, 这就决定了传统农业的低获利性和高风险性特征。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的背景下,金融机构为降低信用风险,对农村贷款实施抵押担保、授信额度等限制,要求信贷经理按照风险防控要求及时开展贷后管理,加之金融机构也有收入、利润等考核,抑制了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行为。研究表明,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难以满足金融机构的信贷要求,“授信占比仅为33.29%,超过70%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超过50%的农户认为授信额度难以满足其资金需求”(温涛、向栩, 2 0 2 4)。因此,农业授信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不仅授信成本高,而且存在不良贷款的风险。

    3.信贷产品供给不足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业务经营仍停滞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上,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较少,主要集中于小额信用贷款和抵质押贷款,未能按照客户需求量身定制(娄永飞, 2024)。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不断涌现多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些主体因为经营范围的多样化和经营规模的扩大,对贷款资金的需求量更大、用途也更广泛,传统的小额贷款已难以满足他们多层次的资金需求。另外,更多的农业人口选择家乡就近就业,对金融机构提供信贷产品的需求也在逐步多样化, 而目前的这些产品难以满足农村金融发展的新期待。

    11 月6 日,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泥河镇国家级稻渔养殖示范基地,农机手收割成熟的虾田稻。 图/ 中新社

    4.信贷服务与产业发展不匹配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普遍存在重存款、轻贷款的现象,贷款业务以抵押物为主,而农户和小微企业作为农业经营主体往往缺少抵押物,难以获得信贷支持;家庭农场、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等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大量信贷资金, 而现实中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服务多数是针对农户的小额贷款,与现代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导向不匹配。另外,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种业振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均需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而目前缺乏持续性的信贷支持。

    信贷支持乡村振兴的国际经验

    日本和韩国在推进乡村振兴方面的实践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日本“一村一品” 运动模式

    日本在1979年推出“一村一品”(One Village One P r o d u c t ) 运动( 张婧, 2019),该运动是在政府引导和扶持下,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立足本地区且结合地区特色,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的一种发展模式,通过振兴产业来发展经济,逐步实现乡村振兴, 其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开发农业特色产品, 培育特色产业基地。在“一村一品”运动中注重开发各自区域的特色农产品,进而形成特色产业,建立特色产业基地, 例如香菇产业基地、草莓产业基地、水产品产业基地等。为保障农业生产活动顺利开展和农产品销售,在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过程中,政府主要采取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补贴农业、建立农产品价格补偿机制、设立农产品价格风险基金等措施。二是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典型做法是将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的收入。在此过程中政府加大技术指导和协助力度,形成了覆盖范围较广的农业服务体系,不仅有科研机构、大学、社会技能人才广泛参与,而且在科研经费中予以倾斜。三是加强培训教育,培养农民人才。为了发展农村经济,日本政府开展多样的农民教育,课程内容覆盖面广泛,培养出一大批农业人才。四是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缓解农村贷款供给压力。日本的农村金融体系包括政策性金融、农协金融。日本农协主要是以略高于银行的存款利率吸引农民,然后再向农民发放低息贷款且不需要担保,同时对于贷款投向没有严格规定,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金融资金支持。

    (二)韩国“新村运动” 模式

    20世纪70年代初,韩国开展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村运动”(邱春林,2019),其亮点主要是农业信贷以优惠的利率投放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以及农协以政府贷款补贴的形式及时发放给农民。

    一是从解决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着手,包括但不限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活环境改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同时,“新村运动”中国家财政资金投入很少,政府主要提供水泥和钢筋。二是通过农村物质文明建设,逐步带动精神文明建设。韩国“新村运动”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村庄的道路、水桥、生活用水及电气化水平等得到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质量提高, 在精神层面也改变了原有传统的思想,培养了农民“勤劳、自立、合作”的精神, 无形之中提高了韩国人口的整体素质,为经济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三是政府主导, 群众广泛参与。政府主要发挥协调、服务、培训、指导作用,政府高级官员、韩国社会各界负责人、“新村运动”领导人及农民等积极参与,这也是“新村运动”成功的重要因素。四是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带动农业的发展,农业发展必然促进农民收入增长,这三者密不可分、相互影响。

    (三)日本和韩国的经验启示

    1.金融合作扶持,拓宽农业融资渠道

    金融机构积极与政府沟通,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一是政府及时将重点农村项目建设等信息传递给银行等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围绕乡村振兴项目开展授信,及时沟通授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着力解决农村发展信贷支持资金不足的问题。二是政府层面逐步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保障农村金融供给水平,为农民提供全方面的金融服务。不仅要做好小额农户信贷,同时适当提高农户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的额度,降低涉农贷款的准入门槛,提高涉农贷款的不良贷款容忍度。三是以政府为主导,建立融资担保机制和风险补偿基金制度,完善涉农贷款的不良贷款代偿制度,不断创新农村信贷支持的新模式,适当放宽农民授信额度及信用等级评价条件,不断拓展农村金融资金供给渠道。

    2.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发展农村普惠金融

    金融机构积极服务和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一方面,做好各类涉农主体, 如家庭农场大户、农村生态体验园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贷款投放,支持农村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开发等行业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政府牵头做好县域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针对农村基层的金融服务,对于涉农贷款给予优惠利率,缩短贷款流程,发展普惠金融。

    信贷支持乡村振兴的建议

    (一)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创新涉农金融产品

    从农村群体的特殊性出发,满足农村金融的需求,创新金融产品,提升服务质量。一是用好既有的金融产品,比如安徽农业信贷担保“劝耕贷”,由安徽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提供信用担保,提供保函,银行授信放款,为涉农群体寻找担保人难提供解决思路。二是创新开发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尤其是针对养殖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采取大中小、长短期相结合的信贷产品,开发产业链金融,即通过整合农业产业上下游相关企业和农户的信用, 以及与保险、担保等其他机构合作,涉农金融机构向农业产业链上的不同主体提供金融服务。

    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刁山村村民发展山鸡特色养殖。 图/ 中新社

    (二)健全乡村信用体系,优化农村金融环境

    首先,建立“农村两权抵押贷款”合作模式,解决抵押担保难题。一是建立农村征信平台。建立农村信用信息平台,以大数据分析为手段, 完善农户信用档案工程建设, 有效整合公检法、民政局、财政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国家及地方税务局、人社局、交通局以及乡镇政府、村部等信息资源,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拓宽农村征信数据来源渠道,优化县域农村信用环境。二是强化贷后跟踪管理,做到风险及时预警、及时处置,在确保信贷资金风险可控的基础上逐步加大支持力度,促进信贷服务健康、快速发展。

    其次,适当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解决融资难题。监管机构要发挥监管考核作用,对于涉农贷款设置不良贷款容忍度,将此指标纳入监管考核,提高银行授信积极性。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加强与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的沟通协作,梳理农业产业发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等重点项目的信贷保险需求,适时做好融资对接服务。同时,提高金融机构投放在农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种养殖等涉农贷款的不良贷款容忍度, 切实提高金融机构风险防范能力。

    最后,实施农村贷款优惠利率措施,降低融资成本,解决融资贵的问题。推动开展创业担保贷款财政贴息,降低涉农主体融资成本;金融机构可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对涉农贷款的不良贷款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偿,解决银行金融机构发放涉农贷款的后顾之忧。另外,创新农村授信服务模式,降低信贷支持风险。全面开展信用村建设,登记信用数据,全面评估农民信用状况,开展整村授信,发挥信用信息服务农村经济主体融资功能。

    (三)创新信贷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

    首先,开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产品。一是不断扩大涉农贷款抵押物范围。如厂房抵押、大型农机具抵押、活体畜禽抵押、动产质押等信贷业务。例如,安徽濉溪农商行积极创新融资方式,成功发放淮北市首笔活体质押贷款,以肉牛活体质押。这种“银行+活体质押+企业”的模式成功解决了传统养殖企业融资缺乏抵押物的难题,为养殖产业发展和稳产提供了有力资金支持。二是重点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的贷款投放,依据不同的涉农主体建立分层次的信贷支持模式,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将小农户纳入链条之内,以产业链贷款解决贷款难题。

    其次,健全政府相关金融支持配套政策,缓解涉农主体融资受限问题。一是不断加大金融精准投放力度。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对经济困难和存在返贫风险的农户生产、创业、就业、就学等合理贷款需求加大信贷资金的投入,采用信用方式解决他们资金不足的问题。二是创新信贷资金投放模式,尤其是农村现代化发展建设高标准农田信贷资金支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创新季节性、周期性的信贷资金投放模式,降低贷款利率,提高粮食收购专业大户授信额度。三是推广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根据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制度,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业务,支持农民创业致富。

    最后,完善信贷支持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和考评机制。一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差异化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对于涉农贷款发放达到一定规模或者比重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比例。二是健全监管体系,采取差异化的政策,适度提高涉农贷款发放高、比重高的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容忍度。三是建立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评机制。建立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投放的统计制度,适时评估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成效,考评可以结合定性指标、定量指标开展,包括但不限于利率优惠、授信金额、发放金额、审批流程等,定期通报考评结果,督促金融机构更好服务乡村振兴。

    作者为中共淮北市委党校副教授

    Visits: 2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