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媛
内容提要:
作为枢纽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枢纽经济具有显著的要素集疏性、内生的周期迭代性和强大的空间开放性。从这三大基本特征出发,枢纽经济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产业融合创新、结构升级和布局优化上。文章通过分析枢纽经济发展现状发现,总体规划滞后、枢纽能级较弱、枢纽与产业融合不足、空间布局失衡等问题制约枢纽经济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基于此,本文进一步提出科学谋划枢纽经济总体发展战略、促进枢纽偏好型产业高质量发展、搭建枢纽产业协同发展服务平台、构建开放型枢纽经济发展大格局等对策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从经济层面看,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制造强国与质量强国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发展稳步推进, 成为名副其实的产业大国, 但对标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导向,要实现由产业大国到产业强国的跨越,亟须破解当下一些深层次矛盾和现实挑战。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 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未来方向。近年来,一些新经济新业态逐步涌现,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图为停在河南郑州机场的全货机打开鼻门进行卸货。河南进一步打造郑州至欧洲、东南亚等更多城市的“空中丝路”,做强枢纽经济。 图/ 中新社
枢纽经济是枢纽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是借助地理交通节点或某一特定要素禀赋优势所形成的集聚扩散效应,带动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高效流动,全面激活产业发展活力,促进各类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业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均将发展枢纽经济列为重点任务予以部署。国内很多地区积极抢抓枢纽经济发展机遇, 立足本地要素禀赋优势,全面谋划枢纽经济发展思路。
在枢纽经济快速发展和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一系列重要问题待解。比如枢纽经济如何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各地区又应如何抢抓枢纽经济发展机遇,释放枢纽经济优势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基于此,进一步厘清枢纽经济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基本特征,分析枢纽经济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进而提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对于推动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从目前学术界的研究动态来看,截至2024年8月15日, CNKI数据库检索共获得文献420篇,其中核心期刊文献42 篇,诸多学者主要从内涵特征、演变机理、发展趋势等方面对枢纽经济展开深入研究, 对枢纽经济的概念界定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总体上关于枢纽经济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此外,鲜少有学者从枢纽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如何有效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与标准研究得还不够深入。因此,本文从产业高质量发展角度对枢纽经济作出基本界定,并从枢纽经济要素集疏、周期迭代、空间开放三个基本特征出发, 提出枢纽经济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当前枢纽经济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实难题,提出枢纽经济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枢纽经济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
(一)枢纽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区域经济学中心地理论认为,一个区域中心地的形成、数量、规模及分布模式对区域产业发展、城市功能布局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一理论也被看作是枢纽经济形成的理论基础。基于此,国内很多学者结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从不同视角对枢纽经济的内涵及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交通物流的角度看, 张琦等(2019)提出枢纽经济是依托中心城市或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利用交通枢纽的集聚扩散功能,促使各种要素向枢纽地区集中,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向爱兵等(2022)进一步分析指出,无论何种类型的枢纽,在组织运行中都会受到交通枢纽的影响,物质性生产要素的流动和生产资料、产品位移都需要以实体交通枢纽场站作支撑。从要素禀赋的角度看, 贺兴东、汪鸣(2021)认为枢纽经济是一种创新生产要素聚集和资源配置方式而形成的新型经济组织形态,其基本发展理念是发挥各类枢纽的功能和作用,从而聚集要素和提升效率,营造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规模经济发展新环境。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姚士谋等(2003)认为枢纽经济是集社会经济、数字城市和网络经济于一体的新概念,可以表示一个区域工业化、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水平。
随着实践的发展,枢纽经济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与拓展。本文认为,产业发展是枢纽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无论是何种要素的枢纽,由枢纽到枢纽经济的演变过程中都离不开相关产业的支撑, 同时枢纽经济的形成也会催生枢纽偏好型产业发展。因此,本文基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视角,从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枢纽经济发展的要求出发,提出枢纽经济是基于枢纽与产业互动协同发展机制下资源要素加速集聚,带来流通效率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进而促进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新兴经济业态。
基于产业高质量发展视角下枢纽经济的基本内涵,可以进一步从要素、时间和空间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枢纽经济具备三个基本特征:一是要素集疏性。枢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会对周边资源要素产生显著的极化功能,快速集聚的资源要素与枢纽结合,演化出一系列新兴业态,对周边地区的资源要素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和扩散力。二是周期迭代性。枢纽经济发展规模、能级及产业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正向交互影响,枢纽经济发展规模越大、能级越强,对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越强。同时,产业发展对枢纽经济也会产生正向作用,二者之间的迭代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三是空间开放性。枢纽经济沿枢纽由点到线及面依次展开, 辐射半径逐步扩大,内生的开放性让枢纽经济逐步突破区域界限,向全国乃至全球扩散, 形成强大的“滚雪球”效应。这三个基本特征构成了枢纽经济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
(二)枢纽经济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
1.枢纽经济显著的要素集疏性推动产业融合创新
资源要素的集聚与疏散是枢纽经济得以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构成了枢纽经济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枢纽经济的发展会对枢纽周边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数据等资源要素产生强大的集聚效应,各种不同类型的资源要素在枢纽的带动下重新组合并形成更优的配置,进而实现一定的规模经济效应。一方面,资源要素快速集聚,催生了枢纽偏好型产业的形成。例如,因综合交通运输优势而形成的交通物流枢纽,首先会带动交通运输、现代物流等产业发展。资源要素集聚能力越强,所形成的枢纽偏好型产业发展也越快。另一方面,枢纽经济遵循要素“集聚—增值—扩散”发展规律,各类资源要素在充分集聚、融合的基础上实现了价值增值,并以更优的配置组合逐步向区域内外扩散, 带动了一些新业态创新发展。例如,从事传统农产品种植及深加工、工业制造类企业借助交通物流枢纽,在互联网及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支撑下创新营销模式, 发展电商业务。线上线下融合形成了集产品设计、生产、储存、运输、信息、销售于一体的现代新兴产业体系,拓展了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实现了产品价值增值,有效促进了农业、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
图为东北地区集装箱枢纽港——辽宁营口港。 图/ 中新社
2.枢纽经济内生的周期迭代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是枢纽经济周期迭代属性产生的直接效应。随着制度创新和技术变革,枢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能级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也相应得到提高和完善,这种迭代升级从历史的维度看呈现一定的周期性。例如,交通物流枢纽具有典型的“周期迭代”效应。在交通物流枢纽发展初期,一般会带动运输、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形成。随着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交通物流枢纽的资源要素集聚能力增强,逐步形成临港经济、临空经济、临轨经济等新业态,以枢纽为载体的现代物流产业集群优势日益明显,物流成本下降、运输效率提高、辐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同时,产业结构升级也会反作用于枢纽经济发展,使枢纽本身的引流、聚流、疏流能力提升,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必然会筛选出更加优质的资源要素进行新一轮的重组和融合,有助于推动枢纽偏好型产业提档升级,新兴业态融合发展,在不断的周期迭代中,枢纽与产业互动协同发展,产业结构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3.枢纽经济强大的空间开放性推动产业布局优化
枢纽经济是一种开放型、辐射型的经济形态。从空间的维度看,枢纽经济辐射效应的一般路径是沿着“枢纽—产业—区域”展开。枢纽经济逐步发展到成熟阶段,依托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和内外通达的市场联络,将逐步突破枢纽辐射半径,向区域内外拓展经济效应。在由内向外拓展的过程中,区域内枢纽产业规模扩大,将逐步发展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围绕枢纽谋划城市总体产业发展布局,引导产业科学有序布局,使城市原有产业的优势与规模效益得到最大限度发挥,最终实现产城互动、协同发展。当一地枢纽经济突破行政边界,沿交通轴线向区域外拓展,将逐步形成高水平的枢纽经济带,带动区域间开展产业协作。在国家开放发展战略引领下,打破空间格局和行政区域界限,引导区域要素高效流动,产业深度融合,最终实现产业科学化、差异化布局。当前各地探索的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思路即是对枢纽经济“空间开放”效应的探索与实践。
枢纽经济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难题
(一)枢纽经济总体发展规划滞后
目前,国家出台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等政策均涉及到枢纽经济发展任务, 但对枢纽经济的发展思路、重点任务及具体举措缺乏细致的政策分解,且已出台的政策主要侧重于交通物流类枢纽建设,对其他类型的枢纽经济发展仍缺乏一定的针对性。虽然国内很多省市都提出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枢纽经济发展规划,但与本区域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发展规划统筹联动不够,导致枢纽经济在运行中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操性。同时,在实际运行中,枢纽经济发展涉及不同部门、行业和主体,甚至跨行政区,而当前区域之间尚未建立起有机衔接、权责明晰的协调机制,区域间枢纽建设、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等统筹难度较大。
(二)枢纽自身发展能级亟待提升
枢纽经济发展的实体基础来自于枢纽。枢纽自身发展如果规模较小、能级较弱,对于要素的集聚配置能力就有限,从而导致资源错配或资源浪费。如交通物流枢纽, 主要承担交通运输、货物中转等职能,但国内部分地区的交通物流枢纽由于自身体量规模较小,基础设施建设配置跟不上,枢纽引流、驻流能力相对较弱,无法充分实现对资本、技术、人才、数据等要素的集聚、扩散和增值。国内目前除了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外,大多数地区综合交通枢纽主要依托单一枢纽来运行,功能结构单一,统筹谋划尚处于起步阶段,枢纽经济发展规模较小, 产业形态的综合性、集成性不强,枢纽建设和枢纽偏好型产业之间缺乏支撑和协同,尚未形成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发展格局。
(三)枢纽产业融合联动发展不足
当前各省市积极探索发展枢纽经济,但整体发展质量相对较低,难以形成枢纽建设与产业发展融合联动的合力,整体性、系统性谋划不足。一方面,由于枢纽自身功能不够完善,导致所形成的偏好型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如国内大多数交通物流枢纽衍生的现代物流产业,仅能提供简单的货物中转和交易服务,产业功能单一,产业链过短,产业附加值有待深入挖掘。跨境电商、金融服务、商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高端产业有待进一步发展,产业发展水平滞后不利于枢纽功能结构的提档升级。另一方面,枢纽偏好型产业与区域内中高端产业联动不足,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脱节,没有形成以枢纽为核心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并且各个链条之间协调性较差,制约着枢纽经济整体水平的提升。枢纽产业发展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与本土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结合不紧,与地区主导产业、优势产业融合不够,缺乏地方特色,“填空白”现象突出, 导致在与其他地区的竞争中缺乏特色。
(四)枢纽经济空间布局不平衡
目前国内各省市枢纽经济发展形态各异,中西部地区依托区位条件侧重于发展交通物流枢纽,沿海发达地带枢纽经济形态更加多样化,交通物流类、科技金融类、商务服务类等枢纽对资源要素的集聚扩散能力更强,形成的枢纽产业更趋高端化,枢纽经济从整体上呈现由沿海到内陆逐步减弱的发展态势。从全国统一大市场来看,国内市场受限于行政区划体系,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割现象, 一些限制性政策导致资源要素流动不畅,贸易壁垒依然存在,各地枢纽经济之间缺少畅通的联络机制。现阶段支撑枢纽经济发展的流通体系尚不完善,流通渠道主要以铁路、港口等传统方式为主,航空、高铁等现代物流通道尚未全面展开,制约了各类枢纽之间的联动融合, 整体上降低了要素流动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从枢纽经济布局来看,各地积极推进的枢纽经济区成为枢纽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但传统的区域开发模式缺乏统筹规划能力,经济区的区域布局科学性不足,整体开发缺少从资金、产业、物流运输通道、生产生活方式等多因素全盘考虑的系统性,与地区城镇发展、产业发展融合不够,可能导致资源浪费。
枢纽经济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
(一)科学谋划枢纽经济总体发展战略
从国家战略层面科学谋划枢纽经济总体发展规划,从上至下、一体推进,逐步形成枢纽经济协同联动发展格局。
一是摸清枢纽经济种类和属性。对全国各类枢纽进行统计和分类,从不同枢纽的功能和定位出发,分门别类制定发展规划。比如国家对物流枢纽作出陆港型、港口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陆上边境口岸型六种分类,结合各地枢纽的基本属性与发展实际,提出了125个国家级物流枢纽建设的路线图。当前,对其他要素枢纽,也要结合特性和功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引导其规范有序发展。
二是枢纽经济发展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统筹融合。枢纽经济发展规划与宏观产业发展布局要整体谋划,一体推进。对各地而言,枢纽经济发展规划与本地产业发展规划要统编统筹、一体推进,引导枢纽经济与本地主导产业、优势产业融合发展。
三是引导枢纽经济差异化布局。我国地域空间大,地区差异明显,不同的地理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条件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枢纽,自由发展容易引致同质化趋势,因此发展战略要具有前瞻性,整体“一盘棋”推进,科学引导各类枢纽经济差异化布局。此外,从体制机制上打通制约枢纽经济联通的壁垒,支持各类枢纽跨区域联动发展,实现枢纽经济空间开放效应最大化。
(二)促进枢纽偏好型产业高质量发展
枢纽偏好型产业是枢纽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反言之,枢纽经济的稳定运行为枢纽偏好型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运作平台,通过枢纽汇聚而来的各类要素,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源,降低了交易费用和运行成本。
一是促进枢纽偏好型制造业发展。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支撑,也是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对国内大多数地区而言,发展枢纽经济初期主要以“铁、公、机、水”立体综合交通为基础,设立功能性口岸,进而带动仓储物流业发展,促进对物流体系高度敏感的制造业落地。如,航空枢纽可借助航空物流带动高附加值商品要素流动,围绕航空枢纽拓展整机制造、核心零部件制造能力及相关配套,大力发展航空制造关联产业;港口枢纽可创新水铁、水公等多式联动模式,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提升商品要素流动效率。
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随着枢纽偏好型产业发展壮大,可逐步向与物流业和制造业运行相关的商贸、会展、金融等高端服务业延伸,推动交通物流与高端制造、现代服务等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发挥枢纽要素集聚效应,广泛吸引高端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形成创新资源集成优势,加快培育新能源、5G、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推动枢纽经济由单一交通型向综合要素型转变。
三是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枢纽产业集群。枢纽产业发展遵循“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一般规律,在不断做大做强枢纽偏好型产业的基础上,围绕枢纽偏好型产业向产业链上下游优化资源配置,吸引产业链条相关企业,形成产业链闭环。不同类型的产业链围绕枢纽不断集聚、相互作用,链条韧性不断增强,共同形成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枢纽产业集群。
(三)搭建枢纽产业协同发展服务平台
枢纽经济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强化枢纽的资源要素集疏与配置能力,构建类型丰富的枢纽产业协同发展服务平台。
一是围绕枢纽打造多业态融合发展的综合服务平台。发挥枢纽要素扩散效应,推动枢纽自身功能与物流、商贸、金融、信息等增值服务协调发展,推动由枢纽衍生出的传统贸易、电商物流、生产加工、交易结算等经济业态一体化运营,提高枢纽经济运行效率。
二是围绕枢纽打造数字化赋能的支撑平台。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互联网+”赋能传统交通物流模式,将交通物流要素场景化、传输数字化、监管规范化,实现枢纽经济基础网络全流程动态可控、高效运行。
三是围绕枢纽链接社会化服务平台。推进区域内各类平台数据共享和协调联动,打通枢纽经济链接各类社会化服务平台的通道,特别是依托实体交通物流枢纽节点运行的信息化智能化综合类枢纽要加快要素集聚与整合,推进线上线下信息精准对接与融合联动。
(四)构建开放型枢纽经济发展大格局
枢纽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具有强大的空间辐射功能。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 枢纽经济既要立足国内大市场, 也要充分对接国际大市场。
一方面,要以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方向,充分发挥枢纽经济赋能产业发展的辐射效应,推动关键产业链及其核心环节、“链主”企业的科学合理布局,提升枢纽经济参与和融入国内区域价值链水平。依托现代化物流园区建设,完善具有现代物流、信息交换、金融结算、报关报检等公共服务功能的综合物流平台。突破区域界限,在统一大市场中构建涵盖本地、区域和全球的多层次、立体化的产业链体系,推动枢纽经济深入有序发展。国内各地区可结合地理区域、要素禀赋特征,针对性探索开放型枢纽经济发展思路。如中部地区可充分发挥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加快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优化对外开放通道,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为辐射全国、联通全球的枢纽经济高地。
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枢纽的集聚优势吸引各种国际性、创新性资源,提升枢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以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推动开放型枢纽经济发展。加快打造与现代国际物流中心相适应的沿海港口、航空港、铁路港和公路港紧密衔接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继续拓展“一带一路”倡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合作空间,加强国际多港信息互联互通,建立健全一体化通关通检体系和多式联运通关机制,为枢纽产业联通国际市场提供综合服务。
(参考文献略)
【本文系2024年度宜昌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新发展格局下宜昌自贸片区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ysk24ybkt01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为中共宜昌市委党校副教授
Visits: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