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

0

翟盼宁

内容提要: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失能及半失能老年群体对医疗卫生服务和生活照料的需求持续增加。在此背景下,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依托其功能定位、闲置资源、老年客户群体基础等独特优势,成为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的关键力量。然而,在实践中,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限制,在拓展养老服务方面仍有较大探索空间。本文围绕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高质量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提出强化老年医学相关学科建设、院内开辟养老专区、整体转型发展为护理院、强化社区居家上门养老服务、深化与养老机构协议合作、打造高素质护理团队、加强市场宣传、重视智慧医养建设等方面建议。

我国现阶段医养结合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老年人对医疗护理的需求与日俱增,医养结合成为我国养老模式的重要选择。按照普遍定义,医养结合服务是以基本养老服务为核心,在提供生活照料服务的基础上, 延伸提供专业护理服务的融合模式(王素英、张作森和孙文灿,2013)。现阶段,随着医养结合不断深入,各地正在积极构建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六位一体”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医养结合模式在政策和实践层面都已取得初步成效,推动我国老龄健康工作高质量发展。

政策层面,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医养结合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2019年, 《关于做好医养结合机构审批登记工作的通知》指出,支持医疗机构设立养老机构,医疗机构设立养老机构符合条件的,享受养老机构相关建设补贴、运营补贴和其他养老服务扶持政策措施,民政及相关部门应当及时足额拨付补助;同年,《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简化医养结合机构审批登记。2022 年,《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基层积极探索相关机构养老床位和医疗床位按需规范转换机制;2024年,《关于促进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我国的发展方向及具体的发展思路,强调推动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部分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转型,开展康复、护理以及医养结合服务。2025年,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协同,强化整合照护。这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实践层面,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现已形成四种比较成熟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进行签约合作,提供服务;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 养老机构依法依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延伸到居家和社区。第一种模式,医疗机构和养老服务独立运营, 以利益共享为前提,实现医疗与养老的联动发展。第二种模式,主要依托医疗机构,面向失能、半失能、失智等刚需老人提供专业照护功能。第三种模式,主要依托养老社区、养老公寓等养老机构,同时配套医疗机构,满足机构老人日常看病和急救需求。第四种模式,以具备医疗服务能力的医疗机构为基础,面向周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提供医养结合服务。无论何种医养结合模式,医疗机构尤其是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医疗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的优势

医疗机构是医疗服务的主力军,具有规模完整、基础设施完备、专业水平高等优势,在开展医养结合服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黄皓婧, 2025)。其中,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又是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区域内综合性医疗卫生服务, 是我国医疗系统的“神经末梢”,同时也是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创新提供高质量养老服务的重要行动载体。一是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符合养老业务的医养结合需求。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养老服务是在发挥医疗优势的基础上,整合生活照料、康复治疗和临终关怀等养老服务,提供医养一体化的整合服务,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二是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拥有适合开展养老业务的闲置床位。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23年我国二级医疗机构的病床使用率为74.3%,一级医院的病床使用率为51.6%。基层医疗机构拥有开展养老业务的资源优势,开展养老服务可以提高闲置床位和房产资源利用率。三是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在服务的区域范围内拥有一定的老年客户群体基础。基层医疗机构公益属性明显,具有临近社区、响应及时、收费不高的特点,可以提供低成本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在区域内老年人日常疾病诊疗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也积累了良好的信任基础,可以进一步延伸提供连续、可及、便捷的养老服务。

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面临的发展困境

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这些问题导致其在经营上陷入不同程度的困境。

首先,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整体医疗服务能力相对较弱。这些机构主要负责常见病的诊疗工作,服务内容较为单一,经济效益不高,难以吸引高水平的医疗人才;同时,管理机制有待完善,进一步限制了其医疗服务能力。

其次,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偏低。由于资金有限,许多基层医疗机构未设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部门,未建立起网上预约、电子病历、电子档案等系统,形成了“信息孤岛”,导致服务效率较低。

再次,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设备设施老化。这些机构通常规模较小,且建成时间较长,因缺乏资金持续投入,更新设备不及时,一些基础设备已难以满足群众对高品质医疗服务的需求。

最后,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服务模式亟待改进。目前, 这些机构主要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机制设计,主动服务意识不足,上门服务较少,导致区域内医疗资源存在供需脱节的情况。尽管部分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已开始尝试提供养老服务,但整体效果仍受到外部环境和自身资源的限制。

推进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推进医养结合服务,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应积极谋求改革发展,切实做到战略主动,充分发挥医疗资源优势,以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医养结合服务为根本目的, 以构建成熟完善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为工作目标,以所在地区医疗和养老现状和发展规划为基础,按照“增量原则”,在不减少医疗机构规模的前提下,以增加养老服务为方向, 建议二级医疗机构重点加强老年医学科建设并新增医养结合服务,一级及以下医疗机构重点探索多元化的发展路径, 积极融入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承担国家分级诊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上,拓展社区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医养结合方式或向护理院、养老院方向整体转型发展。

(一)强化老年医学科建设

在对老年人群的“医” 和“养”高效结合的过程中, 老年医学、康复治疗、中医等老年医学科相关科室发挥着重要作用(李玺、袁海峰和权乾坤,2023)。部分二级医疗机构的老年医学科有较大优势,应强化老年医学相关科室建设, 积极打造专科医院或“大专科、小综合”,以赋能区域内养老机构。同时,通过开展临床诊疗、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工作,推进老年医学、康复治疗、中医等方面科研成果在养老机构快速应用,为养老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

(二)院内开辟养老专区

针对存在冗余医疗资源或闲置床位的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建议系统盘活其闲置的床位资源,在院内规划设立专门的养老区域,将闲置床位改造为适合老年人康复护理、短期居住的养老服务设施,提高资源利用率。对于闲置房产,可设计开发为老年活动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场所,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同时,也可与外部养老机构进行市场化合作,拓展医疗机构养老服务的业务范围,实现医疗机构闲置资源与养老服务需求有效对接。

(三)整体转型发展为护理院

护理院是典型的医养结合机构,主要面向需要医疗服务介入的康复、护理、安宁疗护、临终关怀等类型的老年群体。护理院建设需要申请《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同时进行养老机构备案,即护理院内的同一张床位既是养老床位也是医疗床位,因此护理院能够享受来自民政局的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来自医保局长期护理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等多项政策支持。一级以下医疗机构已具备医疗资质,仅需向当地民政部门进行养老机构备案即可转为护理院,转型操作难度较低。

(四)强化社区居家上门养老服务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往往通过政府部门提供资金,为老人购买第三方居家上门服务,如生活照料、个人护理等服务。针对院内服务能力已近饱和的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可以探索开展社区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拓宽服务范围。发挥医疗专业优势,为社区居家老人制定个性化的上门巡诊计划,根据巡诊结果实时调整治疗方案和护理计划,也可及时发现老人健康问题并给予处理建议。

(五)深化与养老机构的协议合作

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协议合作是医养结合服务的重要方式。为深化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协议合作,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专门制定《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签约合作服务指南(试行)》《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协议合作文本(参考)》,以提高协议合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可与养老机构按照“平等自愿、就近就便、服务衔接、共谋发展”的原则,开展常态化、多元化、市场化的医养合作。一是医疗机构在养老机构内开设医疗实体机构。结合养老机构的入住人数和老年人健康状况等实际情况和需求,确定医护人员的配备数量和资质要求,合理规划医疗实体机构的规模和科室设置。医疗实体机构可以是养老机构内设医院、护理院、康复医疗中心、安宁疗护中心等,为入住老人提供健康监测服务、康复护理服务和专门化、个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也可以是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诊所、门诊部,配备医务人员和医疗设备,为住院老人和院外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王洪娜, 2020)。二是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到养老机构进行驻点服务。除了日常的健康检查和疾病诊疗外,还可以开展健康讲座、康复训练指导等活动,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素养和生活质量。在养老机构内设置康复护理专区,配备专业的康复设备和护理人员,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护理服务。三是建立长期稳定的指导关系。医疗机构可以定期选派业务骨干到养老机构进行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和临床带教, 帮助养老机构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养老机构的医护人员可以定期到医疗机构进修学习,持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四是建立绿色通道,提供对口支援。加强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转诊、急诊、就诊绿色通道建设,确保老年人在病情变化时能够及时得到治疗。

(六)打造高素质护理团队

从服务规范而言,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流程和标准相似但不相同,医护人员拥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但转化为养老护理人员同样需要接受系统培训。建议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在规章制度、技术规范、服务流程、人员培训、质量控制等方面统一标准,规范化提升护理服务能力。同时,开展医护人员与养老护理人员的交叉培训,以增进彼此对工作内容和流程的了解。

(七)加强市场宣传

对于医疗机构开展养老业务的医养结合模式和内容的宣传仍待优化。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在发展养老服务时,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应加强市场宣传力度,组织医护人员参加专门的宣传推广培训,切实将自身医疗资源禀赋转化为开展养老服务的核心竞争优势。具体可以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开展健康讲座、举办开放日、现场咨询解答等多样化方式,创新市场宣传活动,提升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八)重视智慧医养建设

创新智慧医养服务模式, 集成医疗服务预约、健康档案管理、远程医疗咨询等功能, 打造医养结合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老年人及其家属可以通过平台便捷地预约养老机构内部或外部医疗机构的服务,查询健康检查报告,实现向医生在线咨询。利用物联网技术, 实现老年人健康数据的实时监测和传输,医护人员可据此进行远程诊断和健康指导。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健康咨询和健康教育服务,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可以定期在线解答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和老年人提出的健康问题,提供健康饮食、运动锻炼、疾病预防等方面的指导和建议。制作和发布健康科普知识视频、文章等,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作者单位:通用技术集团健康养老产业有限公司

 

Visits: 2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