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倩倩
受访者简介:
拉尔斯 • 菲尔德,德国欧肯研究所所长,利奥波第那科学院(德国国家科学院)、Kronberger Kreis-智库科学理事会和培勒林山学会成员,德国“五贤人”委员会前主席,专注于经济政策领域研究。2022—2024 年,担任德国财政部长克里斯蒂安 • 林德纳(Christian Lindner)的个人经济顾问。曾在《公共经济学杂志》《欧洲经济评论》《经济政策》等期刊发表文章。
“中国在全球的经济活动正推动各国实现经济多元化。中国为世界各国创造了降低对美依赖的机遇。中国的努力受到欢迎。”德国欧肯研究所所长、德国“五贤人”委员会前主席拉尔斯 • 菲尔德(Lars P. Feld)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召开期间,就《中国发展报告2024》和《全球发展报告2024》相关内容接受中国发展出版社专访时如是说。
赞赏中国扩大消费的举措
中国发展出版社:《中国发展报告2024》和《全球发展报告2024》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和全球可持续发展议题展开系统分析。您对这两份报告有何评价和建议?
拉尔斯·菲尔德:我对中国近年来的发展态势非常熟悉,无论是科技创新前景, 还是过去的出口导向型模式。我非常赞赏李强总理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他强调中国将着力扩大国内消费需求,降低对传统出口拉动模式的依赖程度。当然,刺激居民消费远比制定产业政策、推动企业创新更为复杂。相较之下,技术创新反而更容易实现。我非常期待看到这些措施(包括有关部委更加具体的举措)实施并发挥重要作用。
应对气候变化,中欧理念高度契合
中国发展出版社:《中国发展报告2024》提出完善碳市场机制、推动绿色转型。您如何看待市场机制在全球碳治理中的作用以及中国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的做法?
拉尔斯·菲尔德: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市场机制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合理的碳定价策略,应对气候变化将难以成功。中国政府运用市场机制推动清洁经济、控制碳排放的举措,与欧洲主流理念高度契合。欧盟已建立成熟的碳排放交易体系, 我们期待能与中国开展合作, 例如共同设定碳价底线。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各州自主实施碳交易机制(而非国家层面),带动其碳排放下降。这虽是积极信号,但也凸显了全球协调的困难。要遏制气候变暖,国际协作不可或缺。因此中国推进市场化减排机制的举措极具远见。
期待重归聚焦经济议题、发展机遇与互利共赢的秩序框架
中国发展出版社: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正在深刻改变全球经济形态。您如何看待中国在推动数据要素化与数字治理方面的探索?在数据跨境流动和数字合作方面,中欧有哪些潜在的互补空间?
拉尔斯·菲尔德: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当前,在全球数字化与人工智能发展进程中,美国和中国处于领先地位。部分国家紧随其后,也很有活力,比如以色列、韩国。欧洲在创造价值专利方面并不逊色,但未能成功将这些专利转化为创新成果。这是全球不同地区的差异。当前我们观察到,德法等国持有人工智能技术专利的个人或企业正快速向美国迁移。我们面临的困境在于,数字化、人工智能与安全领域存在深度耦合,数据技术与国家安全紧密交织,这使得相关领域的跨国交流变得异常困难。
我们正见证世界秩序的重构—不仅是世界经济秩序,新的秩序正在形成过程中,其最终形态尚不明朗。过去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多边主义、全球化理念已发生剧变,转向民族主义、保护主义与安全关切三者交织的态势。我期待能重归过去的秩序框架—那个更聚焦经济议题、发展机遇与互利共赢的体系,通过贸易往来、数据交换、方法共享、知识及科技交流实现共同繁荣。这种秩序让我们享有了近80年的整体和平期,其间虽存在局部地区冲突,但成功避免了可能引发大规模战争的危机。我期待国际社会能重返这样的世界秩序框架。
中国为世界创造了降低对美依赖的机遇,中国继续扩大开放至关重要
中国发展出版社:面对2030 可持续发展议程推进乏力与发展融资困境,您如何看待中国在全球发展合作中发挥的作用?
拉尔斯·菲尔德:确实, 这一问题涉及地缘战略。我们近期观察到,中国在全球的经济活动正推动各国实现经济多元化。中国为世界各国创造了降低对美依赖的机遇—这尤其有助于缓解当前的紧张局面。就此而言,中国的努力受到欢迎,但其对全球战略竞争格局的最终影响仍有待观察。
中国发展出版社:近年来, 中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制度型开放。您如何看待这些改革对增强外资信心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规则的意义?
拉尔斯·菲尔德:中国继续扩大开放至关重要。正如李强总理强调的多个领域的开放举措。开放一方面将创造新机遇,另一方面也将拓宽合作空间。我们的团队正在研究如何通过构建适当的制度框架来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我认为,特别是在医疗产品领域, 知识产权保护尤为关键,将推动我们取得更多进展,并促成更深层的合作与交流。
作者为中国发展出版社融合传播部副主任,杨智童对本文亦有贡献
Visits: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