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振东
当前,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影响日益显著,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生态系统平衡遭受严重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极大挑战。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关键时期,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绿色低碳发展不仅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更是推动创新发展、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引擎。
以“ 全面释放发展动能, 共促全球经济稳定增长”为主题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于3月23日— 24日在北京举行。论坛设置了“绿色低碳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助力可持续发展”等专题研讨会,来自全球的政商学界嘉宾围绕绿色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绿色低碳发展是全球共同的任务
绿色低碳发展的基本要义是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更大空间。
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今年春节前后,中国经济涌现出一批现象级的亮点,其中绿色家电、新能源产业等绿色经济蔚然成风,展现了转型发展的巨大空间。不同领域的新动能不断积蓄壮大,必将为中国经济带来持久旺盛的发展动力。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郭芳表示,中国始终高度重视绿色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下一步要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加快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强环境气候国际合作等5个方面发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培育壮大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她强调, 未来中国将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同时,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共同塑造世界经济发展绿色动能。
力拓集团首席执行官石道成表示,过去十年间,应对气候变化一直是推动低成本、大规模可再生能源供应链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中国在相关行业的技术创新与成本优势推动了可再生能源在全球的应用拓展。
在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原副董事长、总经理屠光绍看来,绿色低碳发展既是全球共同的任务,也是系统工程。其中,绿色低碳发展制度建设非常重要,需要通过完善制度体系来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进程。他谈到,碳市场的建设会催生碳资产的不断形成和积累,并成为碳金融和绿色低碳投融资的重要支撑。他建议以碳资产入表作为切入点,更好地促进绿色低碳制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并在相关过程中积极展开国际合作。
能源转型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关系可持续发展全局。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通力协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
道达尔能源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潘彦磊表示,中国的碳减排承诺以及贡献非常重要,中国在绿色技术方面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让绿色低碳转型具备经济性。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将推动中国能源转型,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博世集团董事会主席史蒂凡 • 哈通认为,发展氢能是推动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他建议进一步完善氢能产业支持政策,特别是在推动氢燃料电池车的购置和运营激励、完善核心基础设施、拓展高速运营等方面的政策。同时,扩大氢燃料电池汽车在不同场景的示范和应用,加速氢能技术的商业化进程。此外,还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统一碳足迹核算标准和规则,促进国际贸易,提升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关于绿色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尼古拉斯 • 斯特恩认为, 为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在融资等领域建立起可持续、有韧性以及公平的发展环境,而中国可在创新经验、资金支持以及智力引领等多个方面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
ABB集团首席执行官马腾表示,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国际社会必须携手合作。只有跨越国界,才能肩负起这一重大使命。世界需要更低成本、更加可靠且可持续的电力供给,同时要减少碳排放。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弗里 • 萨克斯认为,中国在绿色技术和数字技术领域居于领导地位,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全球互联互通。这些都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萨克斯还表示,此次论坛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发展的绝佳机会。尽管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短期挑战,但他对中国的长期增长仍持乐观态度。
加快建设全球统一的ESG标准体系
在全球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的深刻变革中,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行动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从能源效率提升到员工权益保障,从应对气候变化到供应链管理,ESG正以系统性思维将商业实践与地球健康、人类福祉紧密相连。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温枢刚表示,ESG理念和实践兼顾保护生态环境、履行社会责任与提高治理水平,已逐步成为国际社会推动绿色转型、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因素。当前,中国正在积极推动ESG实践,陆续出台有关政策,逐步构建起符合中国国情的ESG信息披露指引和评价体系,促进ESG投资稳步增长,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就如何践行ESG理念、提升ESG治理水平,温枢刚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快ESG评价体系建设。重视ESG评价体系的建设以及ESG评价体系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建立夯实数据基础、完善信息记录的ESG信息披露机制。加快制定国际通用、符合中国国情的ESG评价体系,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二是积极构建ESG生态。加强国际组织、政府与企业间的多方协同,共同完善ESG的评价、监管、披露等标准体系,逐步推动ESG国际准则互通互认,构建可持续的国际ESG 生态。三是持续完善ESG发展机制。深化政府间能源与气候合作对话机制,推动碳排放标准、碳足迹核算体系之间的互认,构建公平公正的绿色贸易体系。拓宽企业间低碳技术和产品创新合作,以ESG理念为指引,加快全球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发展。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侯启军表示, ESG作为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与长期价值的重要标尺, 其理念核心是将环境、社会治理责任嵌入企业战略、融入企业基因,通过解决人类面临的不同挑战,实现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他还谈到,ESG 从理念到行动的转化过程中面临挑战,例如个别国家ESG评级标准缺乏透明度和包容度,可参照性不强,发展中国家面临技术转移成本高、本土化创新不足等问题。他就此提出三方面建议,一是强化ESG标准互联互通,助力企业绿色转型发展。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企业应进一步加强协作,共同推动ESG标准互认互通。二是深化能源领域技术创新合作,共促绿色低碳技术突破与应用。加强企业在提高效能、能源先进技术和解决方案等领域的合力。在风电、光伏、地热、氢能等新兴领域设立联合研发项目,加大合作攻关力度,加速技术突破和商业化应用。三是优化完善国内ESG体系,夯实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 构建包括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管机构、研发机构四位一体的ESG组织体系,形成各司其职、相互促进的治理格局。制定国际统一的ESG标准体系,结合国际、适配国情,为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践行ESG理念提供清晰指引。加大对企业绿色转型的金融支持,推动绿色金融与 ESG深度融合,助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展望未来,侯启军认为, ESG的发展将呈现出政策驱动作用进一步强化、社会公平议题更加凸显、评价体系标准化加速资本向负责任企业流动, AI和大数据技术赋能提高管理创新等一系列新趋势。
可持续发展为中外企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共建清洁美丽新世界,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景。中国经济的绿色低碳转型为中外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中电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蒋东强表示,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更是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引擎。中国在光伏、储能电池、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已形成国际竞争力。他认为,“双碳”目标和市场需求已经为能源企业锚定了发展路径。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创新链与能源链的深度融合或将成为中国绿色经济的“样板间”。
淡水河谷首席执行官毕闻达表示,过去二十年来,中国一直是淡水河谷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公司生产的铁矿石有50%以上销往中国。他认为, 中国将继续成为全球钢铁生产的领导者,中国企业仍是公司最重要的合作伙伴。
牛津大学教授伊恩·戈尔丁分析认为,中国在未来5年仍会保持每年5%左右的GDP 增速,市场机遇绝佳。海外投资者十分看重中国市场。
安博联合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何慕德表示, 中国经济有很强的外向型特征,他对中国市场的长期发展充满信心,期待和中国企业开展广泛合作,进一步扩大在华投资规模,与中国伙伴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发展出版社
Visits: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