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型真正改变了世界—访德国法兰克福大学货币与金融稳定研究所所长沃克尔·维兰德

0

杜倩倩

受访者简介: 

沃克尔 • 维兰德,德国法兰克福大学货币与金融稳定研究所所长、德国“五贤人” 委员会前成员。他的研究兴趣包括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经济周期和宏观经济模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等。他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货币经济学杂志》《欧洲经济协会杂志》《欧洲经济评论》和《经济动态与控制杂志》等期刊上。此外,他还协调创建了宏观经济模型公共平台宏观经济模型数据库(Macroeconomic Model Data Base)。

“我们可以找到双赢的平衡点,一方面需要加强创新, 真正将人工智能(AI)技术转化为经济增长动力;另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需要建立AI监管框架。”德国法兰克福大学货币与金融稳定研究所所长、德国“五贤人”委员会前成员沃克尔 • 维兰德(Volker Wieland) 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召开期间,围绕《中国发展报告2024》《全球发展报告2024》有关内容接受中国发展出版社专访时如是说。

中国经济转型令人印象深刻

中国发展出版社:您对《中国发展报告2024》和《全球发展报告2024》有何评价和建议?作为一位关注全球经济政策和金融稳定的学者,您对报告中的哪些内容最感兴趣?它们在推动国际社会理解中国发展经验以及促进全球合作方面起到什么作用? 

沃克尔·维兰德:我认为这两个报告呈现了中国发展趋势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令人印象深刻。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这种年度国际会议的形式极富价值,有助于报告的观点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相信这些深刻分析将为各国研究者提供有益参考,产生积极影响。

从德国视角来看,中国经济的转型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它真正改变了世界,使数亿人迈入中等收入群体。这一成就主要得益于工业化进程。德中两国通过紧密的贸易联系实现了优势互补,中国蓬勃发展的工业实力与德国的技术专长相结合,为双方带来了共赢。当前我们正步入新阶段。中国在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持续发力,信息技术产业整体发展迅猛。这种趋势既蕴含机遇也面临挑战。德国也需要重新思考自身经济模式如何适应技术革新与生产力提升的浪潮。

灵活的汇率机制大有裨益

中国发展出版社:《全球发展报告2024》提到当前世界正经历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经济增长面临挑战。面对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调整(如欧洲央行的宽松政策),您认为发展中国家应如何调整自身货币政策,以降低金融市场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沃克尔·维兰德:各经济体面临不同处境。欧美正走出高通胀周期,此前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实助推了通胀— 虽然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危机是一方面原因,但是另一方面也归因于持久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我认为,观察欧洲尤其是德国时,确实需要在经济供给侧发力,放宽监管,充分抓住生产力提升的契机。中国则呈现不同图景,目前正处于低通胀时期(近期通胀水平尤其低),经济正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需要提振需求侧。所以这是不同的发展类型。

我认为相对灵活的汇率机制具有优势,它允许各经济体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制定货币政策。灵活的汇率机制实际上大有裨益,欧洲可以推行更加侧重供给侧的政策,减少财政扩张;中国则可通过宽松货币政策提升需求侧。

人工智能将对整体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发展出版社:人工智能和数据经济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而AI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金融市场预测和政策制定。您认为,人工智能的应用是否会改变传统货币政策的制定方式?数据经济的崛起是否可能影响传统金融市场的运行逻辑? 

沃克尔·维兰德:人工智能显然将对整体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而不仅限于货币层面。它本质上在部分领域提升了生产效率,同时也会取代某些行业的劳动力,希望这些劳动力能够向其他领域转移。历史上技术变革的进程正是如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识,最终目标是实现整体生产力跃升,让更多人获得高效且有价值的就业机会。

这种变革尤其将冲击金融领域,因为人工智能正深刻影响着白领工作岗位。当前全球服务业持续扩张且增速显著, 其中部分高生产率服务领域已明显受到AI的影响。金融服务业尤为值得关注,AI很可能在该领域发挥颠覆性作用。在人工智能领域,创新与监管是需要平衡的重点。以美国为例, 其技术创新速度非常快—这里说的创新是指将新技术快速应用于经济实践。而在欧洲, 特别是德国,我们在AI研究方面其实相当领先,但由于种种原因(其中关键的一点是监管过度),在技术应用转化方面不尽如人意。过度的监管阻碍了统一数字市场的形成。

或许我们可以找到双赢的平衡点,一方面需要加强创新,真正将AI技术转化为经济增长动力;另一方面全球范围内需要建立AI监管框架。这两者或许可以形成互补关系。

通过多元化策略增强供应链韧性

中国发展出版社:在全球产业链深度调整的背景下, 供应链安全问题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您认为,金融机构和政策制定者应如何调整,以减少供应链断裂对全球市场的冲击?国际金融合作在这一过程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沃克尔·维兰德:我们正在见证一个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并非仅由市场驱动,地缘政治动荡是重要原因。安全议题与供应链安全已被赋予全新维度。试想,军备建设高度依赖关键技术,我们能否确保获得所有必要资源来保障安全? 这些安全考量正发挥着关键作用。无论愿意与否,我们都必须调整供应链以增强其安全性。

这对德国而言是个巨大挑战,德国企业高度专业化,绝大多数都深度参与全球分工,拥有极其复杂的供应链网络。我们可以通过多元化策略增强供应链韧性,从不同地区获取资源和中间产品。虽然这会影响生产效率,但出于安全考量势在必行。相较而言,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多元化布局仍优于将供应链完全局限在欧洲本土, 后者将导致成本激增。这种策略既保留了国际合作空间,也维系了经济开放度。

中国发展出版社:作为一位长期关注欧洲经济政策的学者,在通胀和经济增长压力并存的情况下,您如何看待当前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整对全球市场的影响? 

沃克尔·维兰德:回顾欧洲央行近期的货币政策实践, 其经历与美国颇为相似。欧洲央行对新冠疫情后通胀抬升的反应明显滞后。2021年期间, 当通胀率快速攀升时,美联储和欧洲央行仍将利率维持在零或负值区间。就欧洲而言,通胀上行,实际利率下降,这种扩张性政策刺激了通胀加剧。我们耗费了较长时间才采取抑制通胀的措施,而通胀已产生深远的影响——无论是美国大选还是近期欧洲多国选举,通胀问题都成为关键影响因素。

我认为货币政策收紧来得太晚,对欧美均造成重大影响。虽然自2023年以来的政策宽松相对及时,但展望未来, 关键在于下一步政策走向。值得注意的是,德国最新宣布了财政扩张计划,其本质是通过增加债务来为军备重整和基础设施建设融资,这很可能在欧洲催生新的通胀压力。因此, 欧洲央行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尤其需要防范欧洲通胀的上行风险。这与中国的经济形势形成对比,目前中国各项数据显示其仍面临很低的通胀水平。

作者为中国发展出版社融合传播部副主任,杨智童对本文亦有贡献

Visits: 11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