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释放增长新动能

0

本刊记者 徐 静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我国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以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3月23日至24日,以“全面释放发展动能,共促全球经济稳定增长” 为主题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在北京召开,中外嘉宾围绕改革创新提振消费、产业创新融合、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展开深入研讨。

图为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 年年会“改革激发增长新动能专题研讨会”小组讨论环节现场。 

消费是经济增长主动力和压舱石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过去一年,为扩大消费需求,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提振消费的政策措施,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继续把“大力提振消费”放在十大工作任务之首, 体现了对破解消费供给结构性矛盾的高度重视。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首席顾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年会中指出,消费结构性偏差的短板是一个很大挑战,但是解决好了就能转化为重要机遇,提供新增长动能,从而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支撑。

“通俗地说,解决需求不足问题的‘牛鼻子’是终端需求。”刘世锦表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诸多问题, 根源都指向终端需求不足。把终端需求提高到合理水平, 就有了经济运行的源头活水,经济全局才能活跃起来。

如何以高质量的供给引领需求、创造需求?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表示,要扩大服务消费,这是下一步扩大消费的重点领域。要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健康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把文化旅游业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创造更多高质量的服务消费产品和场景,让消费者有更多中高端服务可以消费。

如何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韩文秀提出,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提升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让消费者有钱能消费。优化消费环境。形成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强大震慑,让消费者放心安心消费;要减少后顾之忧,今年将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加快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等,今后还要稳步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

刘世锦提出两个重要领域的改革:一是提高以农民工为重点的低收入阶层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由此带动他们的服务消费;二是推动城乡之间人员、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双向顺畅流动,解放城乡融合发展中的社会生产力,带动中国的第二轮城市化浪潮。

当前我国的消费规模很大, 但是消费在国民经济和总需求中的占比还较低, 特别是与发达国家还有约20 个百分点的差距,下一步扩大消费的潜力巨大。韩文秀强调,要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战略,努力把消费打造成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压舱石。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过去几十年,我国的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仅是我国促进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的关键力量,而且为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合作机遇。

“我国的新质生产力在为世界经济繁荣注入新动能”,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李乐成在论坛中介绍道,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新三样”年出口突破万亿元大关,为国内外消费者提供了高端智能、绿色低碳的优质产品。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创新成果加速走出国门,深度求索公司开发出高性能、低成本、真开源的DeepSeek系列大模型,有力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的普遍应用,向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

李乐成表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两者深度融合,互促共进,能够显著增强国家的创新实力,推动生产力质的跃升。

其中,高质量科技供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李乐成强调,要夯实基础,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势,深入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在人形机器人、原子级制造等新兴领域谋划布局一批新的国家科技重大项目,优化创新平台网络, 推进国家高新区提质增效,鼓励和支持外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中心,与国内企业联合开展技术研发,为全球提供创新原动力。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郑永年表示, 通过改革求发展、求增长是世界的大趋势。当前,中国已经进入技术引领经济发展的阶段,而技术进步依赖于体制机制改革。我们需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构建大的科创体系,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有条件的地方建立“科创特区”,探索实现颠覆性技术创新成果。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是中国的独奏曲,而是世界的大合唱。” 李乐成如是说。

与会的跨国企业代表普遍认同一个观点,科技进步始终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而中国在科技创新中作出突出贡献,提供了广阔市场。远景科技集团董事长张雷表示,中国的风电、光伏、电池、电动汽车、电网以及储能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世界能源成本下降的主要力量。中国的新能源技术通过全球的创新合作,会成为全球经济繁荣的主要动力。

施耐德电气集团董事长赵国华表示,电气化和数字化技术带来的新质生产力,降低了能源行业的碳排放量,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可以更好地获取和分析数据,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他强调,施耐德电气在中国大市场建立工厂、研发创新技术并应用,与其他合作伙伴共同协作创新, 以持续深耕中国市场。

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完成好今年目标任务,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坚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高培勇看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持续快速增长,离不开地方政府之间你追我赶、竞相迸发的竞争力。现阶段要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同样离不开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稳定预期, 激发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活力,推进增加地方自主财力的改革。

郑永年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有“两条腿”: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地方政府要“松绑”;对企业要监管,针对不同类型企业“抓小放大”,这样才能真正释放发展动能。

企业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主体,在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截至目前, 我国累计培育60.5万家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超过49万家高新技术企业,14.1万家专精特新小企业,1.46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1157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中国致力于为中外企业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与会嘉宾对中国作出的努力表示肯定。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好表示,无论是国家和地方出台的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还是前不久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正在征求意见的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等,都展现了我国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决心。亚洲开发银行行长神田真人表示,通过改善营商环境、深化市场准入和积极与邻国合作,中国可以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

对于一些企业家提到的“内卷式”竞争会产生不利影响的言论。韩文秀表示,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依法治理超低价恶性竞争,规范竞争秩序,倡导优质优价,反对劣质低价,推动企业优胜劣汰, 市场动态出清。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老中青企业家携手并肩,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李乐成表示,中国鼓励和支持外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中心,与国内企业联合开展技术研发,为全球提供创新的原动力。支持外资企业参与成果转化对接和创新创业平台。继续优化创新和营商环境,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性开放。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构建若干开放多元的创新小生态、共同繁荣全球融合发展的大生态。

“投资于人”是今年论坛被反复提及的热词。改革创新除了关注科技创新,还要关注社会发展。清华大学管理实践访问教授、中金公司原总裁朱云来认为,随着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不断更新,尤其是人工智能对人力资源的赋能作用不可估量,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

城堡投资创始人、首席执行官肯 • 格里芬表示,中国政府将重点发展人力资本,这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他强调, 为了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变化,未来劳动力需要具备更高水平的技能,要更加重视教育,培养年轻人成为终身学习者,对于已经就业的人,企业需要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提出,可以通过提高政府债务水平、设置长期国债等政策工具,提高公共支出以“投资于人”,包括鼓励地方政府给予农民工更多支持,提供更多生育补助,加强教育培训等。

Visits: 13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