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健全城市应急管理监测预警体系的对策建议

0

石小倩 李佐军

内容提要: 

做好城市应急管理工作是维护城市安全的重要措施,也是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证。城市危机监测预警的速度和准确程度直接影响城市应急救援的速度和最终结果。人工智能时代,应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应急管理监测预警系统深度融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监测预警体系效能,赋能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做好城市应急管理工作是维护城市安全的重要措施, 也是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城市应急管理工作,对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健全城市应急管理综合监测预警体系

预防是解决突发危机事件的最好方法,应急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和减少危机的发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城市应急管理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完善,对特定领域的数据进行监测、收集、分析、处理,将能够提供更加准确的预警信息,助力科学决策,及时有效防范、应对风险和危机。

首先,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有了更加健全的监测体系,就可以做到在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掌握有关情况,从而迅速做出决策并尽快实施。如利用无人机等可以及时对灾害现场进行探测,不仅能够提高信息收集效率,节省人力物力成本,还能够最大限度保护人员安全, 为精准制订救援方案提供信息依据。

其次,利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依托监测平台的预警功能,可以在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发生前提前预判可能出现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管理预案,防患于未然,大大降低应急管理成本,最大程度保护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最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一则可以更精准地进行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减少失误,提高城市应急管理的针对性;二则可以更安全地进行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如智能机器人可协同进行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特别是在救援过程中极大地减少人员伤亡;三是可以更高效地进行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高应急管理成效。

健全城市应急管理综合监测预警体系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监测范围有待拓展。现代城市不仅会面临各种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会面临各类事故、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等。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突发事件也会呈现出更多样的形式, 给监测带来新的挑战。现有的监测体系受技术、设备和人力等因素的制约,对某些领域难以展开监测或预测,还不足以支持对一些情况的防范与应对。

二是监测手段有待改进。目前,城市应急监测主要利用传感器对地下燃气、供热、给水、排水、通信、供电、隧道、桥梁、电梯、综合交通枢纽、危险化学品企业等各类高风险场所和区域进行在线监测,监测效果较以往取得了明显进步,但仍面临监测手段、传感器更新速度及覆盖面等局限。人工智能监测技术应用尚处于起步期,发挥作用的空间有待继续拓展。

三是预警时效需要提升。预警的关键在及时,预警越早,损失越少,效果越好。预警的前提是对真实情况的全面掌握,掌握真实情况要靠监测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这依赖于对大量数据的收集、整合、分析和处理。在当前的监测范围、监测手段、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大数据收集整合分析处理能力等因素条件下,预警的及时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是预警的专业化程度有待加强。预警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危险化学品、火灾预防、森林防火、工矿商贸、建筑施工等专业领域,以及监测、识别、诊断、评价等环节,需要专业技术和人才支撑,进行专业化分工协作。但目前我国城市应急管理预警的专业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应用不足,专业人才短缺,专业化分工协作有待加强。

五是监测预警的统筹协调力度需要加大。城市应急管理的监测和预警是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监测与预警之间、各监测环节之间、各预警环节之间都需要统筹协调,需要进一步建设完善城市应急管理监测预警的管理体制、监管机制等,促进监测预警系统更好地协同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六是相关平台建设需要加快。城市应急管理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在城市应急管理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是监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9月,国务院安委办、应急管理部部署加强城市安全风险防范工作, 确定18个城市(区)作为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试点。几年来,试点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接下来需要将试点经验在更多地区推广,加快相关平台建设,促进应急管理监测预警能力和水平的整体性提高。

健全城市应急管理综合监测预警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是持续拓宽监测范围。对现代城市面临的各种突发事件、危机和灾害进行摸底和分析,列出清单,对其进行全覆盖监测。分析和掌握新技术影响下现代社会突发事件、危机和灾害的新形式,将其纳入监测范围。着力补齐开展全覆盖监测的技术、设备和人力等短板。

二是持续改进监测手段。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进监测手段,不断提高传感器质量,并加快其更新速度,拓宽传感器应用的范围。不断拓展大数据技术应用领域,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合,提升监测效率。进一步提高大数据的收集、整合、分析和处理能力。

三是持续提高预警速度和效率。不断优化城市应急管理预警工作流程,提高预警系统处理问题的及时性和效率。将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更多地应用到预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和途径,依法依规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从而整体提高预警速度和效率。

四是持续提高监测预警的专业化程度。明确城市应急管理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各相关主体的职能分工和责权利关系, 减少职责交叉和重复建设。组建专业化团队,对城市应急管理监测预警各环节事项进行处理,不断提高监测预警的专业化水平。积极培养城市应急管理综合监测预警领域专业人才,提升其专业技能。

五是持续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协调配合。建设完善城市应急管理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各相关主体间的统筹协调机制,对监测预警过程中各事项进行统筹协调。加强监测、分析、预警、预案、应急处理等各环节之间的衔接配合,提升危机管理效能。进一步理顺城市应急管理监测预警体制,完善相关激励和监督机制,形成统筹协调的城市应急管理合力。

六是持续加快应急管理平台建设。明确平台综合监测预警“数据赋能”和“指挥中枢”的职能定位。动态更新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指南, 不断完善与行业、企业标准高度衔接的平台基础标准、支撑技术标准等。定期开展数据评估,精准布点平台前端感知设备,提升感知数据收集质量。鼓励各地积极探索研究基于多灾种、多尺度、多物理场所的城市安全风险数据评估技术。建立集动态感知、智能预警、协同治理、应急联动于一体的“平战结合”协调联动指挥机制,促进平台高效运行。合理增加平台资金人才投入。

作者单位: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

Visits: 2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