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峥 文艺璇 宋 涛
内容提要:
当前,雄安新区已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需要进一步突出科技创新的核心引擎地位,聚焦产业、载体、空间、机制四个战略维度精准发力,持续集聚科技创新资源、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提升科技创新绩效,不断增强雄安新区科技创新发展的竞争力、带动力、辐射力。
雄安新区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典型样本。雄安新区创立伊始,就把创新置于区域发展的总目标之中。《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明确提出,打造创新发展之城,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深化创新创业机制,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建设国际一流的创新型城市。自成立以来,雄安新区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加速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前瞻性布局高端高新产业,整个新区实现了从“一块地”到“一张图”再到“一座城”的华丽蝶变,创新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当前,雄安新区已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工作重心转向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并举。雄安新区发展正从以物理空间拓展为主的“外延式增长”,稳健迈向以内生动力培育和区域功能协同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 的新时期。长远来看,对标“千年大计”“未来之城”的宏伟目标,城市空间的快速拓展仅仅是区域发展的序章,创新动能的深度培育才是决定雄安新区发展高度的关键。面对新阶段、新任务与新挑战, 推动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 需要在持续推进功能疏解、强化城市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科技创新的核心引擎地位,聚焦产业、载体、空间、机制四个战略维度精准发力,持续集聚科技创新资源、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提升科技创新绩效,不断增强雄安新区科技创新发展的竞争力、带动力、辐射力。
产业维度:“六链融合”锻造产业创新体系
高水平的产业创新体系是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科学导向与产业导向的有机结合,破解科技与经济发展“两张皮” 的难题,还有助于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发展规律来看,现代化产业创新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并不局限于产业本身的转型与升级,而是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协同与一体化布局,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对于雄安新区而言,产业发展的核心命题不单是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更在于突破传统产业转移模式,构建一个具备自我进化能力、内生增长动力的现代化产业生态系统, 将创新要素持续转化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能。
目前,雄安新区已在产业集群培育、人才支撑、资金保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为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其中,在产业集群建设领域,雄安新区围绕高端高新产业定位,聚焦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布局。在空天信息领域,北斗导航应用、遥感技术开发等细分产业加速集聚;在生物技术领域,生物医药研发、精准医疗等产业蓬勃发展。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已吸引超过130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驻,涵盖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前沿领域。人才与政策支撑体系是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雄安新区推出的“雄才十六条”政策涵盖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等重要领域,为各类人才落户和创新创业发展提供了全方位支持。同时,雄安新区构建了“1+3+N”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即以新区人力资源市场为核心,联动容东、容西和雄东三个新建片区的就业服务中心,依托片区内党群服务中心和零工驿站打造多个社区就业服务站,推进统一管理、统一规范、统一服务、统一制度,健全“15分钟就业服务圈”,实现就业服务全覆盖, 有效促进人才精准对接产业需求。这些政策举措的实施,为创新人才集聚营造了良好环境。在资金保障机制方面,雄安新区积极探索“政府统筹、市场运作”的投融资模式,推动了资源、资产、资本、资金“四资”循环,并通过设立产业引导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新区产业建设,为创新企业发展提供全生命周期资金支持, 为产业创新体系构建注入强劲动力。
随着雄安新区进入功能构建与产业发展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聚焦“六链融合”, 通过创新链引领、产业链协作、人才链支撑、资金链保障、供应链稳定、价值链提升,推动产业创新体系向更高水平迈进,实现产业发展质的飞跃。
一是深化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打造产业发展核心引擎。大力支持和鼓励已落地的链主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联合疏解高校和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市场化导向的创新联合体。以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的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整合疏解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资源,围绕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应用等环节,打通从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开发到规模化生产的创新链条,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升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强化资金链与人才链协同赋能,激发产业发展活力。在落实好“雄才十六条” 等引才政策的基础上,积极争取设立雄安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探索科技金融创新模式。构建覆盖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企业全生命周期政府引导基金体系,吸引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社会资本参与,形成“以金引才、以才带项、以项引金”的良性循环。通过资金支持,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携优质项目落户雄安新区,以人才智力优势推动产业项目发展,进而吸引更多资金投入,实现人才与资金的双向促进。
三是稳定供应链与提升价值链,夯实产业可持续发展根基。大力发展科技咨询、技术转移、检验检测等高能级科技服务业,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配套服务体系。引导区内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推动企业从产业链中低端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品牌建设、标准制定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打造“技术定义产品、标准引领产业”的发展格局。
载体维度:升级创新平台,强化创新策源功能
高水平的创新平台载体是集聚科技战略资源、催生源头创新的核心物理依托。雄安新区以系统性思维构建多层次、功能化的创新载体矩阵,形成推动区域科技创新的强劲引擎。在宏观空间布局层面,雄安新区以启动区及第五组团为核心,协同容东片区、雄安自贸试验区、雄安高新区三大科技创新集聚区,打造承载高端创新要素的核心承载地;中观平台体系上,着力构建国家级前沿创新、产业孵化、成果转化三类功能性平台,形成覆盖创新全周期的服务生态;微观运营实践中,雄安科学园管理委员会、雄安国创中心科技有限公司、雄安科技产业园开发管理有限公司等专业化运营机构相继落地,科创中心、中试基地、重点实验室等10余个创新平台已投入运营,为各类创新活动筑牢“四梁八柱”。
随着各类创新要素在雄安新区加速集聚,区域创新平台载体功能也亟待从“筑巢引凤”的被动承接模式,向“赋能共生”的主动策源模式战略升级。
一是积极对接国家级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充分发挥疏解高校在地质、林业、交通等优势学科领域的科研实力,积极争取布局国家实验室雄安基地、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国字号”平台。通过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北京与雄安新区在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以及拔尖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度合作,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京雄协同创新集群效应。
二是全力打通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针对基础研究成果转化难题,重点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为早期科研成果提供商业化前景评估与验证服务, 降低技术转化的不确定性。同时,规划建设面向高端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新材料等主导产业的开放式中试熟化平台。通过设立中试专项基金、实施土地政策倾斜等激励措施,引导龙头企业或第三方机构参与建设,有效降低创新企业从中试到量产的成本与风险。
三是构建专业化、国际化的创新孵化平台。积极构建新型国际创新合作范式,探索“飞地孵化”“离岸孵化” 等新模式。前端链接全球创新资源,在创新资源密集的欧美地区设立离岸创新中心,通过柔性机制引入技术与人才,利用联合研发、技术许可等方式,引入国际前沿创新成果与创新理念。后端在雄安新区设置各类研发成果转化平台,加速产业化进程,形成“链接全球、本地转化”的开放式创新格局。
空间维度: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增强辐射效能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雄安新区作为关键一极, 其战略价值不仅体现在自身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蓬勃态势,更在于其对区域整体发展的辐射效能。雄安新区需要主动肩负起区域协同发展网络枢纽的重要使命,以创新协同驱动区域一体化发展迈向更高层次。
目前,雄安新区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硬件”联通和“软件”对接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果。硬件联通层面,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升跨地区的通达性。京雄城际铁路建成通车,将北京西站至雄安站的最快通行时间压缩至50分钟, 为要素流动架起高效通道。软件对接层面,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加速汇聚,北京四中雄安校区、雄安宣武医院等项目落地,显著提升了雄安新区的综合承载能力;京雄两地在政务服务领域深度合作,实现192 个服务事项“同城化办理”和209项资质互认,搭建起政策协同的坚实桥梁,为区域协同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这些成果为雄安新区推进更高水平的空间协同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的关键阶段,其核心任务正从基础层面的“硬联通”“软对接”向更深层次的创新协同与价值共创转变。为实现这一战略跃升,雄安新区需要主动作为,构建多层次、网络化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一是深化与北京“三城一区”的战略协同,打造京津冀创新主轴线。建立与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常态化对接机制,畅通创新要素流动渠道。探索设立“京雄科技合作专项”,聚焦人工智能、空天信息、生物医药等双方具有共同优势的前沿领域, 推动北京源头创新成果在雄安新区实现高效转化与产业化发展,形成“北京研发—雄安转化”的创新协作新模式,提升区域整体创新竞争力。
二是构建对河北腹地的“滴灌式”赋能体系,激活省域发展新动能。雄安新区应充分发挥自身创新资源优势,主动扮演“赋能者”角色,与保定、石家庄、廊坊等河北省内城市共建协同创新基地和产业配套园区,推动制造环节、供应链环节等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向周边有序转移,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协作与协同发展。同时,定期组织雄安新区的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开展“科技服务行”活动,深入河北各地市, 精准对接当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需求,以科技创新赋能河北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三是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打造国家开放创新的“桥头堡”。雄安新区要充分利用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等政策叠加优势,定期举办高规格国际创新论坛,提升国际影响力与知名度;出台更具吸引力的总部经济政策,吸引跨国公司在雄安新区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和结算中心, 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在数据跨境安全流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对接等领域先行先试,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提升雄安新区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地位与话语权。
机制维度:政府与市场协同优化创新生态
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高效协同,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要求, 也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从雄安新区的规划和建设历程来看,政府在顶层设计、资源统筹和首批疏解任务承接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雄安新区已开发建设383个重点项目,开发面积覆盖200多平方公里;作为中国首个全域实现数字城市与物理城市同步建设的城市,雄安新区地上、地下、云上“三座城”建设同步推进,聚焦数据汇聚、处理、流通、应用、运营、安全保障全流程,已建成超过500公里的数字道路,汇聚了超过200 亿条城市数据;首批4家央企总部、300余家下属机构的顺利落地,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入驻;中国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成立,推动空天信息产业集群初步形成;4所疏解高校大规模开工建设,初步构建起“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链条。这些成果既展现了“雄安速度”与“雄安质量”,彰显了政府在资源整合、战略布局上的关键作用,也为市场力量的深度参与预留了广阔空间,为雄安新区创新生态营造奠定了扎实基础。
随着雄安新区从建设期转向发展期,需要进一步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政府角色从基础设施的“规划者—建设者” 向科技创新的“赋能者—服务者”加速演进,也需要更好地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创造力, 让“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各展其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政府精准引导与市场资源配置的有机结合,营造创新生态, 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广阔成长空间、厚植创新发展沃土。
一是优化市场环境,释放创新主体活力。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加快破除市场准入壁垒,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增强各类企业在雄安新区发展的可预期性与确定性。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持续引进在京央企总部及二、三级子公司或创新业务板块。同时完善“负面清单+承诺制”准入管理体系,在疏解单位配套服务、新兴产业准入等领域,向民营资本、外资企业开放市场份额,构建“央企+民企+外资”的多元主体创新网络。
二是完善需求应用场景, 建立创新引导机制。在依托大院大所推动供给侧创新发展的同时,充分挖掘和发挥雄安新区的需求应用场景优势, 通过供需两侧发力,推动区域创新。大力实施“雄安应用场景示范工程”,在数字孪生城市、零碳建筑、数字交通、未来能源等重点领域设立“场景创新基金”,鼓励全球创新型企业将雄安作为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首发试验场”,通过需求牵引供给,培育新经济动能。同时,建立创新友好型政府采购制度,通过首购订购、预留份额、价格评审优惠等差异化政策,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产品开辟早期市场通道。对符合雄安新区发展导向的创新产品实施“非对称包容”准入机制,降低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门槛, 推动形成“技术研发—场景应用—市场反馈”的创新闭环。
三是健全协同创新与治理机制。针对已疏解的央企资源,构建长效化、制度化的央地协同发展体系。探索建立基于共同发展目标的央地利益共同体机制,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赢”的合作模式,破除行政壁垒与利益藩篱。在具体实践路径上,可通过联合设立产业引导基金,以市场化运作方式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注入源头活水;共建重点领域研发平台, 整合央企科研力量与河北产业基础,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载体;共享知识产权收益,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激发各方创新积极性。通过这些举措,从制度层面确保央企的创新资源与雄安新区及河北全域的产业需求深度融合,有效避免“圈而不建”“研而不转”,最终形成“研发在雄安、转化在河北”的协同创新格局,推动雄安新区建设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河北发展成为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实现各方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经济增长等方面共赢发展。
【本文系雄安新区科技创新专项计划“雄安新区科技创新战略研究”任务中子任务“雄安新区科技创新服务非首都功能疏解与辐射河北科技发展实施路径研究” (2023XAZL0081-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
Visi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