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英
内容提要:
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辽宁省的政治任务和光荣使命。2023年,辽宁省粮食播种面积占全国的3.0%,但粮食产量达到全国的3.7%,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辽宁贡献。当前自然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辽宁省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着自身发展和外部环境带来的困难和挑战。本文认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并提出坚持耕地数量和质量并重、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推广绿色生产方式、推行适度规模经营等对策建议。
粮食安全关乎国运民生, 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东北的首要担当。辽宁是全国13 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国家统计局发布2023年粮食产量数据公告显示:2023年,辽宁省粮食产量512.7亿斤,居全国第十二位,创历史最高水平;粮食单产955.1斤/亩,居全国第四位、粮食主产省第二位,保持全国领先;粮食播种面积5367.6万亩,连续3年稳定在5300万亩以上,居全国第十四位。长期以来,辽宁省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粮食生产领域的耕地质量、农业科技、人才供给、资源承载力等方面仍有薄弱环节,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辽宁朝阳:夏日丰收景。 图/ 中新社
辽宁省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作用明显
辽宁省地处东北平原南缘,是玉米的优势产区和粳稻的主要产区,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2023年以占全国3.0%的播种面积生产了占全国3.7%的粮食, 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辽宁贡献。
(一)粮食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近20年来,辽宁粮食生产总体呈现种植面积变化小、产量稳定增长、单产保持全国靠前的特征。粮食播种面积波动上升,从2004年的4360.1万亩增加到2023年的5367.6万亩, 增长23.1%,占全国比重基本维持在2.9%—3.0%之间。粮食产量从2004年的344.0亿斤增长到2023年的512.7亿斤, 增长49.0%;其中2023年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5.8亿斤,增量居全国第5 位。粮食单产除2014年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外,其余年份均高于全国。2023年, 粮食单产955.1斤/亩,同比增加25.0斤/亩,单产居全国第4 位、粮食主产省第2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5.8斤/亩。
(二)耕地质量持续提升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根本在耕地。近年来,辽宁以耕地产能保护和提升为核心,加快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黑土地保护工程。先后制定印发《辽宁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方案(2021-203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指南》《辽宁省黑土地保护规划(2021-2030 年)》《辽宁省黑土地保护实施方案(2021-2025年)》, 提出落实耕地保护措施等目标任务。截至2023年底,全省累计完成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面积3574.1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57.2%,占比居东北四省区第1位;2021年以来,在17个典型黑土县每年分类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面积1000万亩,耕地质量得到有效提升。2022年,全省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3.92等,较2019年提高0.27等。
(三)种业振兴取得阶段性进展
种子是粮食安全的关键。近年来,辽宁省紧紧围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先后制定《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实施意见》《辽宁省现代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辽宁省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辽宁省种业振兴科技行动方案》等文件,构建了种业发展的“四梁八柱”。全省共建设省级及以上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23个。2021—2023 年,辽宁省共审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890个(其中2021年312个、2022年336个、2023 年242个),自主选育的锦稻109、辽粳433、沈稻529、盐粳219、沈农508、粳优653等6 个水稻新品种荣获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2023 年,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主要农作物省内外制(繁)种面积80.2万亩,生产用种省内自给有余。
(四)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
农业机械化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辽宁省把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作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抓手,千方百计强基础、挖潜力、保安全,推动农业机械化事业取得新进展。先后制定《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辽宁省“十四五”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等文件,创建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24个,发展农机服务组织5141个、农机合作社3914个。截至2023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不包括渔船)达2810.6 万千瓦,比“十三五”期末增长14.0%;当年新增大马力拖拉机5552台、高性能免耕播种机5219台,均为上年的两倍;新增农机具13.7万台套, 创历年新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4%以上,其中玉米、水稻分别达到94.0%和98.6%。
辽宁省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
当前,自然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要认清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面临自身发展和外部环境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
(一)耕地地力恢复与提升存在掣肘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维护粮食安全的前提是保障耕地安全。近年来耕地质量有所提升,但仍存在一些困难。
从高标准农田建设看, 东北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期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年有效施工期不足2个月(春季1个月、秋季1个月),而当前部分资金和任务下达较晚, 有时甚至拖至5—6月份,影响全年建设进度。一些完成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因各地财力有限难以足额安排专项管护经费,以致建后管护工作不到位,影响工程长期效益的发挥。
从黑土地保护看,黑土地保护涉及高标准农田建设、保护性耕作、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耕地深松深翻、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多类项目,分属不同部门,资金下达时间、申报条件以及考核目标任务等不同步,基层很难统筹推进。
从盐碱地改造看,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1979年完成)和第三次土壤普查(2022年开始)时间间隔较长,部分地块发生变化,导致盐碱地底数不清。盐碱地改造理论与实践脱节,技术成果熟化度和推广力度也不够。
2024 年5 月30 日,沈阳市的1000 亩优质水稻示范田内,农民驾驶插秧机正在作业。 图/ 中新社
(二)农业科技支撑与现实需求之间存在差距
粮食生产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辽宁省的农业科技支撑与现实需求间存在差距,推动粮食高质量供给力度有限。
从经费投入看,农业科研具有典型的生态区域性、品种生物特性、长周期性、不可间断性及公益性等特征,需要稳定投入、长期支持。而受财力等因素制约,辽宁省的农业科研投入有限。
从技术创新看,辽宁省的育种基础研究仍处于“跟跑”状态,品种选育以常规杂交为主,分子育种应用较少。高耐盐碱新品种选育、土壤保育与地力提升、水肥资源高效利用、耕地污染修复、盐碱地改造、农机研发等技术仍需突破。
从农技推广看,高校、科研机构与推广联系不紧密,科研成果转化相对较慢。2022— 2023年,辽宁省审定通过玉米品种477个,而省内推介玉米优良品种69个,仅占14.5%。
(三)人才供给难以满足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
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当前辽宁省粮食行业存在人才总量不足、年龄结构老化、高层次人才短缺等问题。
从农村劳动力供给看, 截至2023年底,辽宁乡村人口1108万人,较2011年减少466 万人,减幅达29.6%。受人口外流、老龄化等因素影响,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年龄基本都在50岁以上,如此下去再过10—20年,农村适龄劳动力将基本消失。
从高层次人才供给看, 当前辽宁农业科技人才供给不足。以育种研发为例,辽宁省农科院高粱所1989年科研人员数量达到100人,如今只有13 人。大部分种业企业从业人员受专业能力限制,只能从事简单的种子生产与销售,复合型、创新型、专业型人才少, 科研育种人才更少。
从基层农技队伍看,目前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存在在岗不专业、人员老化断层、数量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求。某地级市农技区域站仅设置3名农技人员,需要服务两个乡镇,人员数量过少,服务很难覆盖所有区域。
(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断弱化
随着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长期高强度利用、粗放经营等造成土壤资源过度消耗, 地力水平下降。
从化肥农药使用看,2015 年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以来,辽宁省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逐年下降,到2022年全省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分别下降14.2%和29.9%,但下降幅度仍低于山东等粮食主产省,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化肥农药的施用加重了土壤板结与污染, 导致土壤质量有下降和退化趋势。
从塑料薄膜使用看,2022 年辽宁省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为11.3万吨,居东北地区首位,分别是吉林、黑龙江的2.5倍和1.9倍。农用塑料薄膜使用强度和覆盖面积也均为东北三省第一。目前废旧农用塑料薄膜回收率不高,不仅污染环境,还降低了土壤吸湿性和通透性,进而影响农作物产量。
(五)粮食增产不增收导致种粮积极性偏低
近年粮食虽然增产,但随着人工、土地以及农药、化肥种子等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农民增收不明显,以致种粮积极性不高。辽宁粮食作物生产成本偏高,整体效益偏低。以玉米为例,2022 年辽宁省玉米生产总成本为1179.2元/亩,分别比内蒙古、山东、河北等玉米主产省每亩高139.6元、96.4元、82.3元; 而净利润仅为90.9元/亩,分别比内蒙古、山东、河北每亩低390.8元、274.0元和256.5 元,甚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2.3元/亩。即使不记入家庭用工折价和自营地折租,全年玉米现金收益也只有736.26 元/亩,加上国家种植补贴也不足1000元/ 亩, 与露地西红柿8029.4元/亩、设施黄瓜11571.8元/亩相比差距明显。为解决种植粮食收入与维持家庭必须开支之间的矛盾, 部分农民往往更愿意转向其它高收入行业。
辽宁省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面对粮食安全的新变化、新挑战,辽宁省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建设好高标准农田,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加大良种、良机、良法推广力度,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把粮食单产和品质提上去,不断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 一) 坚持“ 藏粮于地”,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 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坚持耕地数量和质量并重,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一方面,在耕地面积上守住存量、做好增量。扎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盘活农村闲置建设用地,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途径, 尽量减少新占耕地。严格落实耕地用途管制,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构建耕地监管体系,全面检查和纠正省内违规占用耕地开展非农建设的六种行为, 保障耕地数量。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持续开展耕地抛荒治理。充分发掘耕地后备资源,分析宜耕土地资源利用潜力,将符合条件的耕地后备资源开垦为耕地,强化耕地增量。
另一方面,不断提升耕地质量。深入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全力以赴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和资金下达时间,抢抓黄金施工期。探索建立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专项资金。推动中低产田改造, 最大限度提高土地生产力。持续分类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 落实好典型黑土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切实改善黑土地质量。充分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和改造提升。结合实际及时调整种植结构,确保耕地质量不降低。
( 二) 坚持“ 藏粮于技”,增强粮食高质量供给能力
五谷丰登,离不开以农业科技为支撑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要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提高粮食供给能力。
一方面,强化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鉴定利用,挖掘重大价值基因,培育优异新品种。围绕保障国家战略需求和做大辽宁地方优势特色,加强科研领域经费支持。以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加强前沿育种、东北黑土地保护、盐碱地综合利用等技术研发。合理设置农业科技项目时间和经费,保证农业基础性研究需要的长期性、稳定性支持。围绕农业科技创新关键技术设立“揭榜挂帅”项目, 攻克一批关键技术。
另一方面,结合实际全面梳理短板弱项。整合全省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农业科技园、龙头企业等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实施科技攻关。坚持需求导向,完善成果评价机制, 破除评价标准“唯论文”“唯数量”倾向,关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加强对粮食作物育、耕、种、管、收、运、贮等环节先进农机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 三) 坚持“ 藏粮于才”,压实粮食安全责任
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 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确保粮食供应充足、供给优质。
一方面,强化人才供给。持续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培养一批懂政策、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粮农。利用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培育资源, 积极培育本地党政、科技、管理、乡土和创业创新等人才, 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新生力量。持续实施“科技特派行动”,引导科技特派员建立产业技术联盟,扩大服务对象,延长服务时间。鼓励农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退伍军人等加入到粮食生产中来。盘活用好“土专家”“田秀才”,带动更多农民成长为“新农人”。
另一方面,补齐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强基层推广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综合考虑当地产业特点和规模、工作职责和任务、服务对象状况与分布、服务半径和方式等因素,科学合理确定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编制。探索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此外,还要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吸引更多的人才自愿回到农村。
(四)坚持绿色生产,提升粮食质量安全水平
耕地生态环境是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食品安全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要积极推广绿色生产方式,提升粮食质量安全水平。
一方面,抓好粮食绿色生产。调整农业投入结构,深入开展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加大肥料新产品、施肥新机具、秸秆还田等实用新技术以及种养循环等绿色种植模式的推广应用力度。引导农民科学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合理使用农用塑料薄膜,增施有机肥。对商品有机肥施用达到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应给予一定补贴,激发农民在粮食生产中施用有机肥的积极性。健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加快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高效植保机械、生物防治及理化诱控等化学防治替代技术。
另一方面,健全监管体系。建立省级耕地质量监测中心,通过扩大耕地质量监测网点、将耕地质量监测评价项目纳入转移支付资金范围、开展耕地质量建设效果评价等措施,整体提升耕地质量评价与监测水平。探索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农用塑料薄膜回收利用体系。建立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可追溯制度,实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
(五)坚持规模经营,带动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关键是让农民种粮有钱挣。创新经营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对种粮大户的支持力度,扩大种粮大户规模经营优势。通过土地流转推动实现“小田并大田”,破解种粮大户集中连片经营难题。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质量提升行动,持续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鼓励支持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主体通过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途径,提高小规模农户发展粮食生产的便利度和舒适度。
另一方面,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实物、现金、技术等多种生产要素作价出资入社。采取订单收购、保底分红、二次返利、股份合作、土地流转等方式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尽可能多地分享增值收益。推广“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模式,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根据市场需求指导农户开展标准化生产。
作者为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Visits: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