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行动。
  • 太空探索的商业化为航天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正在改变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工作方式。
  • 在线教育的兴起为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提供了新途径。
  • 随着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成为社会关注的新焦点。
  •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现金交易正在逐渐减少。
  •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成为全球生态保护的紧迫问题。
  • 数字货币的波动性引起了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关注。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行动。
  • 数字货币的兴起引发了金融行业的变革。
  • 网络安全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尤其是个人信息泄露和数据安全。
  • 智能家居设备的发展正在改变家庭生活的方式。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为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 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和零售业格局。
  • 社交媒体的算法透明度问题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 5G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智能城市和物联网提供了强大的网络基础。
  •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 在线教育的普及为全球学习者提供了更广泛的学习机会。
  • 机器人和自动化技术正在改变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工作模式。
  •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引起了全球对自然保护的重视。
  • 全球健康危机加速了医疗保健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引起了全球对自然保护的重视。
  • 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为治疗复杂疾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构建多级循环体系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基于山东省阳谷县调研的经验启示

    构建多级循环体系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基于山东省阳谷县调研的经验启示

    0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调研组

    内容提要: 

    新发展阶段,破解农业面源污染难题、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关键在于构建种养结合的农业循环体系。本文基于对山东省阳谷县的调研,提出应依托种、养两个优势产业,立足县域统筹,坚持“畜禽养殖规模化、节约用水源头化、收集处理市场化、粪污利用肥料化” 原则,整体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主体内部小循环、种养产业中循环、社会层面大循环”多级种养循环体系,达到循环利用、农户增收、生态保护的多赢效果。

    在2022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坚持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将农业绿色发展列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新发展阶段, 破解农业面源污染难题、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关键在于构建种养结合的农业循环体系,形成“主体内部小循环、种养产业中循环、社会层面大循环”的多级种养循环模式。为深入了解典型地区做法经验,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调研组前往山东省阳谷县,就促进形成多级种养循环的探索实践开展调研。

    阳谷县农业具有“高、大、全”的特征

    阳谷县地处鲁西平原黄河北岸,黄河绕县境东南而过, 既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大县,也是畜牧养殖强县,其农业发展呈现“高、大、全”三个特征。一是农业产值高。2022年,阳谷县第一产业增加值66.12亿元,占GDP比重为20.8%。与之相应的是,山东省各县均值为46.32亿元、占GDP比重为7.2%;全国各县均值为31.07亿元、占GDP比重为7.3%,阳谷县农业产值明显高于山东省及全国县域的平均水平。二是农业生产规模大。

    2022年,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11.75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61.5万亩,高标准农田面积比重达到96.6%,蔬菜播种面积47.75万亩,累计建成高效集约蔬菜温室5.5万个;全县已形成5大蛋鸡生产优势区、5大奶业集中产区、3 大生猪优势区域,3大良种羊供应基地,共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169个,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89.73%。畜禽养殖以禽类、生猪为主,禽类存栏3061.91万羽,生猪存栏29.68 万头,牛存栏4.29万头,羊存栏3.59万头。三是农产品种类全。阳谷县积极践行“大食物观”,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不断拓宽经济作物、畜禽养殖、淡水产品养殖等食物来源。目前,全县农作物品种有62种,包括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等粮食作物12种,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10种,白菜、茄子、黄瓜、西葫芦、西红柿等蔬菜40种,苹果、桃、梨、杏等果树品种12种,牛、羊、鸡、兔等畜禽12种,鲤、鲢、鲫等鱼类53种。

    作为沿黄地区重要的农业强县,阳谷县以绿色循环理念为引领,因地制宜、强化创新,走出了一条“大农业、大食物、大循环”的绿色发展之路。2022年,阳谷县获评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其以多级种养循环为抓手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意义。

    种养一体实现内部小循环

    种养一体是指经营主体同时进行种植和养殖两种农业生产行为,种植产生的作物或秸秆可用作养殖的饲料,养殖产生的畜禽粪便作为种植的肥料,在种植与养殖间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主体既可以是传统的小农户,也可以是家庭农场、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推进适度规模经营,配套粪污消纳用地。阳谷县支持规模养殖场特别是中小规模养殖场改进节水养殖工艺和设施, 按照种养匹配的原则配套粪污消纳用地,严格落实规模养殖场主体责任。据统计,阳谷县169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全部配备粪污消纳用地,基本形成了“种植业(饲料)—养殖业(粪便转化优质肥料)—种植业(优质农产品、饲料)—养殖业”循环发展的农业经济模式。例如,聊城创新畜禽养殖有限公司是集蛋鸡养殖、品牌蛋运营、生态种植为一体的现代化养殖企业,为消纳粪肥, 企业流转了1320亩耕地,种植蛋鸡专用玉米用做饲料,可节省饲料费用3611元/吨,70%的养殖场粪污可直接就近还田, 可节省化肥费用300元/亩,剩余的30%卖给有机肥加工厂, 形成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鼓励多元化种养模式, 破解土地要素制约。传统的种养结合多以种植旱田为主,每亩每年仅可容纳7—10头猪的粪肥量,规模化养殖场要进行种养结合就需配备大量的土地,这是制约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瓶颈问题,而阳谷鑫牧养殖场所采用的“畜禽— 菜—鱼”模式,用农业的方式解决农业问题,并可有效节约用地面积。鑫牧养殖场集生活区与生产区于一体,由一对中老年夫妇经营,现有生猪存栏200头,耕地面积7亩,抽粪池占地面积9m2,发酵池占地面积45m2,水芹种植池占地面积400m2,形成的“畜禽—菜— 鱼” 种养循环模式如图1 所示。种植培育的四季水芹,每年可以收割4—5茬,亩产毛菜6 万斤、净菜2万斤,产值4万元以上,每亩产生的4万斤下脚料作为饲料饲养草鱼可产鱼近1500斤,增值近万元,充分体现了现代农业“生态、循环、优质、高效”的发展要求。

    种养合作实现产业中循环

    在专业化分工背景下, 传统农户逐步分化为专业化、规模化的种植户和养殖户,家庭种养结合的闭环被打开。实现种养循环更多通过种植户与养殖户的双方合作,或者依托第三方服务组织将两者联结起来。但受到交易成本、技术水平等因素的限制,通过第三方服务组织促成种植户与养殖户间的种养循环更具现实可操作性。为此,阳谷县建设两大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及粪污收储运体系,在种植户与养殖户间搭建起种养联结桥梁,有效破解了种养之间的成本、技术、运输距离等因素限制,打通种养结合堵点。

    国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其中一家粪污处理中心,主要收集养殖专业户、散户和部分规模养殖场无法处理、消纳的粪便和污水,通过与养殖场每年签订合同的方式,约定粪肥收集处理费用,年可收集畜禽养殖粪污约6万吨,辐射范围30多公里,收集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约4万吨,生产生物土杂肥5万余吨,可外运出售或直接供周边农田、蔬菜大棚施用,处理每吨粪肥的收益大约为100元。

    阳谷县还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每个乡镇配备6辆粪污运输车,再将其委托给第三方服务组织具体运营,服务组织可通过使用者付费和产出物的处置获得经营收入,但政府会与其约定价格,要求低于市场价。此外,该服务组织还承接国卫等粪污处理中心的运输业务,有助于降低粪污处理中心的运输成本。

    产业链接集成发展, 实现社会大循环

    若在主体内部或者种养间合作都无法实现种养循环时, 则需要在社会层面集成产业链接,形成社会大循环。阳谷县通过完善绿色加工物流、废弃物资源利用等基础设施,推动多种形式的产业循环链接和集成发展,促进形成县域和区域大循环。

    构建农业废弃物“收、运、储、加、用”产业链,推动县域层面种养大循环。按照“疏堵结合、循环利用”的原则,阳谷县优先鼓励在养殖主体层面实现种养循环,若在养殖主体层面较难实现,则通过县域统筹,根据畜禽粪污消纳半径,建立粪污处理中心进行集中处理、加工,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完善的养殖户粪污收集、粪污运输、粪污处理、有机肥加工、沼液还田等废弃物利用产业链条,实现全域粪污的肥料化、能源化利用。2022年,阳谷县全年粪污产生量185.34万吨,其中,畜禽粪污还田量为97.74万吨,占比52.73%,粪污综合利用率为97.80%,在整个县域内基本形成种养相对平衡、农牧共生互动、生态良好循环的现代绿色畜牧业发展格局。

    培育发展农业全产业链条,促进区域层面大循环。阳谷县积极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条,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链条、网络化服务体系、品牌化营销渠道,将农业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消费各个环节和主体连接成紧密关联、有效衔接、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推动农业从资源型向内涵型、产量型向质量型的发展方式转变。在生产环节注重品种培优,通过生态种养结合发展模式提供优质农产品,并通过品牌建设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积极探索电商直播等销售新业态,扩大优质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将消费的作用逐步向上游延伸,带动生产和流通领域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

    经验启示

    阳谷县依托种、养两个优势产业,立足县域统筹,坚持“畜禽养殖规模化、节约用水源头化、收集处理市场化、粪污利用肥料化”原则, 整体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主体内部小循环、种养产业中循环、社会层面大循环”多级种养循环体系,推进畜禽养殖业主、种植业主之间的有效对接,实现畜禽养殖粪污、农作物秸秆就地消纳或异地利用,达到循环利用、农户增收、生态保护多赢效果。总结其经验启示,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合理利用种养布局,奠定种养循环产业基础

    阳谷县依托粮食、蔬菜、畜禽等优势突出产业,按照“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的发展思路,通过合理利用现有的种养产业布局来降低种养主体间的交易费用。一方面,鼓励养殖主体用配套的农田面积来吸纳其废弃物的产生。规模养殖场重点将养殖产业带与蔬菜瓜果种植产业带进行交叉或近距离对接,促进种养结合。另一方面,围绕蔬菜等主导产业,大力培育绿色有机品牌, 增加种植户对有机肥的需求。2022年,阳谷县果蔬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总面积的22.97%,果蔬产业的发展为“粪污”变“粪肥”创造了有利的市场条件,使鸡粪在当地变成了“香饽饽”。此外,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从县域层面进行种养平衡分析,不断优化种植业与养殖业之间的结构配置比例,促进农牧良性循环。测算结果显示,阳谷县的猪地比为0.73,处于合理水平,粪肥还田不会造成氮磷流失。

    建议各地区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前提下,以县为单位,通过规划引领种养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明确种养业发展模式,构建种养结合农业产业链条,合理规划养殖场场地、种养作物与畜禽种类、配套设施等。原则上应该在养殖主体的层面实现,如果在养殖主体层面较难实现,则可通过县域统筹,建立粪污处理中心进行集中处理、加工。

    (二)强化地方品牌建设,激发种养循环内生动力

    阳谷县因地制宜发展区城特色经济,大力推进全县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认证工作,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推动农产品向品牌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推进品牌强农工程,实施“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新三品”带动战略,2022年共有8 个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其中,“聊·胜一筹”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公用品牌之一,要求贴标农产品必须具备绿色食品认证,有助于促使种植户使用有机肥。此外,通过品牌打造,阳谷县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企业经营、合作社农户参与的直供销售模式,让优质农产品卖出高价格,实现产品的生态溢价,以此提升种养效益,调动种植户施用有机肥和养殖户无害化处理养殖废弃物的积极性,激发主体参与种养结合的内生动力。

    建议各地区以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为契机,大力实施品牌提升工程,充分发挥区域品牌“领头羊”作用,加快培育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促进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品牌建设,提升粪肥还田产出农产品价值,把产品内涵外在化。同时,要注重以市场开拓为导向,构建品牌营销体系。拓展特色优质农产品高端市场,加强与大型批发市场、档口、农企等对接,开拓欧美、日韩等国际市场。要线上线下并重发力,大力发展果品电子商务、直销配送、社区新零售等新型营销模式,积极探索线上直播,利用好电商企业,实现经营消费的无缝对接。

    (三)培育第三方服务组织,打通种养循环堵点

    基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的实施,阳谷县建立了两大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均委托给第三方服务组织,实行市场化运营,两大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基本可以覆盖全县范围,专门收集养殖专业户、散户和部分规模养殖场无法处理、消纳的粪便和污水。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的难点在于其运行的可持续性,特别对于开展有机肥生产、粪污收集和利用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很多情况下需要付费“购买”粪便。为此,阳谷县选择了两家有条件、有基础的企业作为运营粪污集中处理中心的第三方服务组织。其中一家企业有规模化的养鸡场,自身也需要处理粪污,另一家企业是化肥生产厂, 本身也有需求扩建生产有机肥。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运行成本,增强运行可持续性。

    在第三方服务组织的培育上,建议各地区可优先引导有条件、有基础的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参与。此外,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要以结果为导向,对粪肥还田收集处理、施用服务等不同环节的服务量予以补奖,对提供全环节服务的专业化服务主体,可依据还田面积按亩均标准打包补奖。还应注意开展粪肥还田利用的信息化管理,实现粪肥还田从养殖场到田块的全过程信息记录,确保还田利用量的科学准确。

    值得注意的是,在有机肥生产过程中,存在有机肥包装袋的成本及污染问题。以50斤装为例,一吨有机肥需要40个包装袋,费用大约为60— 80元。根据调研结果看,有机肥包装袋并没有被全部回收利用,一些被丢弃在田间地头, 存在白色污染的隐患。应建立有机肥包装袋的回收利用机制,采取以旧换新或有偿回收的方式,减少因包装袋过多带来的成本和污染隐患。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调研组

    成员:金书秦 张 斌 

    胡 钰 庞 洁 

    刘 洋 唐佳丽

    执笔:庞 洁 金书秦

    Visits: 179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