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海波 胡登胜 王雅洁
党的作风建设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中央八项规定为主要抓手,在全党范围内长期不懈纠正“四风”,经历了夯基筑台、细化举措、纠树并举等阶段。
中央八项规定是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体制机制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助推器。实践表明,持续整治“四风”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作风,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永远在路上的韧劲推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这有利于以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葆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
中央八项规定的制度体系及发展演进
从2012年12月至今, 中央八项规定已经实施十多年, 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已产生强烈反响。落实其精神,不仅是治理“微腐败”的重要举措,也具有净化政治生态、强化社会监督、凝聚社会共识等多种政治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央八项规定不是五年、十年的规定,而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作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就和经验,已被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进一步丰富了党的自我革命有效途径,体现了以上率下、以小见大、久久为功的特点。通过归纳梳理,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夯基筑台。2 0 1 2 年1 2 月, 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并发布《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旨在纠正党内新时期存在的“四风” 问题,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以往出台的相关制度规定相比,更多关注文风、会风、吃喝风等小问题,要求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从小事抓起,从现实问题出发,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严格按照八项规定精神制定落实办法。此后,又重点聚焦“厉行勤俭节约”,相继出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因公临时出国经费管理办法》等10余项实施细则。
二是细化举措。2017年10 月,十九届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 着重对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等六个方面作了进一步规范、细化和完善,增强了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此后,围绕打折扣、搞变通、喊口号、装样子等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纠“四风” 重点查处方向,加大监督执纪力度,全方位堵住可能存在的制度漏洞,逐步建立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长效机制,形成系统配套、相互衔接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三是纠树并举。在持续高压态势下,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已有明显改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成为当前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2018年9月,《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工作意见》将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正风肃纪、反对“四风”问题的首要任务、长期任务,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以“八项规定”为主要抓手、“风”“腐”一体治理迈出了新步伐。与此同时,党中央把树新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行为, 带头抵制“天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助推全社会营造崇廉尚洁、风清气正的浓厚氛围。
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主要做法
(一)抓住“关键少数”, 发挥“头雁”示范带动作用
党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以上示下,是党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武器,也是管党治党的宝贵经验。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率先垂范,在全党全国范围内形成巨大的“头雁效应”,各地区各部门党员领导干部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推动党风、政风、社风发生了根本变化。同时,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建设, 加大对“ 关键少数” 特别是“ 一把手” 的查处和监督力度。2021年, 《关于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意见》正式出台,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提出了明确规定。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共有265 名中管干部因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受到查处。2020— 2021年, 因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被追究领导责任的“一把手”达7000余人。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不断落实,过去许多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邪气被有效遏制,一些习以为常的顽瘴痼疾得到有效治理。
(二)坚持“露头就打”, 保持高压态势倒逼自我约束
作风问题是长期形成的痼疾, 很难在短期内消除。为了在全党全国范围内形成高压反腐态势, 中央纪委于2 0 1 3 年8 月先后在3 1 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39 个中央和国家机关、102个中央企业、1 5 个中央金融企业建立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月报制度。截至2022 年9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连续第108个月公布月报数据。通过月报制度,中央能够全面掌握各地区各部门“ 四风”问题,并准确研判和改进作风中的执纪审查方式和力度。同时, 通过纪检监察机关主要领导签字确认有关数据以及月报数据分析报告等相关制度设计, 能够层层传导压力, 督促纪检监察机关切实履行监督责任, 扎实落实中央有关作风改进的决策部署, 保持抓作风的强度不改、力度不减, 从而有效形成正风肃纪“ 全国一盘棋” 的整体格局。
(三)紧盯“重要节点”, 持之以恒开展正风肃纪督查
节日假期是“ 四风” 问题的易发期和高发期, 也是作风建设成效的检验期。通过分析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查处数据发现,“ 五一”、“ 十一” 等节假日成为“ 四风”问题反弹的关键变量,其峰值大多在节日假期后1—2个月左右。中央纪委在重要节日或者关键节点专门印发通知并出台节日“禁令”,选取不同节点易发多发的典型问题进行曝光,提醒广大党员干部引以为戒,释放越往后对“四风” 问题盯得越紧、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各级纪检监察部门针对各地区各部门实际情况出台多项措施,党的十九大以来,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进一步完善节前教育提醒、通报曝光,节中监督检查、明察暗访,节后严查快处、督促整改的闭环管理机制,一个节点接着一个节点抓,推动节日风气和社会风气持续向好。
(四)深挖“隐形变异”, 坚持问题导向校正“指挥棒”
为顺应工作实践发展, 聚焦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充分发挥数据统计指标的“指挥棒” 的功能, 在2019年12月第一次公开发布查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的具体数据,并将原统计指标中关于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九类问题调整为“违规收送名贵特产和礼品礼金”“违规吃喝”“违规操办婚丧喜庆”“违规发放津补贴或福利”等六类问题。调整数据统计指标,不仅是统计内容上的调整,而且结合实际回应纠治“四风”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数据统计指标的调整和优化,既让人民群众真切感觉到党风政风的变化,又充分展示了纪检监察机关持之以恒整治“四风”问题的必胜决心。
(五)开展“精准画像”, 推动大数据与制度协同并进
面对“四风”问题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综合运用大数据分析等多种方式,借助网络信息平台, 将党员领导干部的人事档案、谈话函询、干部任免等情况进行电子归档并进行实时动态更新,对每位领导干部进行“精准画像”。与此同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借助监督执纪问责的信息管理系统,定期更新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以及问责情况,并结合日常监督情况, 审核是否存在“ 四风”等方面问题。
持之以恒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深远意义
(一)有利于塑造良好政治生态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作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围绕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持之以恒纠“四风”、树新风。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小切口,到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以党风政风社会风气转变推动政治生态不断向好。2022年, 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电话调查结果显示,对党中央带头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表示满意”、总体成效“表示肯定” 的分别为9 8 . 2 % 、95.7%。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解决的是作风问题,但作风问题的本质是党性问题。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民心视为最大的政治, 坚决纠治加重基层负担、漠视人民利益的“四风”问题。与以往相比,其深远意义在于从运动式整风向制度化构建、精准化治理转变,实现了坚持自我革命与“三不”一体推进的有机联动。但从长期来看,作风问题仍然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与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紧密相关,需要从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上筑牢制度根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抓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通常而言,对党员干部的监督是建立在“法律—纪律” 综合运用基础之上,既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又坚持纪法贯通、相互衔接。《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明确规定,“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落实,作风建设流于形式”是必须严肃问责的情形。通过不断加强纪律建设,推动执纪问责规范化制度化,进而持续巩固作风建设。可以说,“四种形态”是针对不同阶段违规违纪行为开展监督执纪的重要理论创新, 也是紧盯“四风”顽疾推动关口前移、常态化监督的重要实践创新。通过发挥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的制度优势,让“红红脸、出出汗” 成为常态, 避免逐步走向第三、四种形态, 从而造成更大的政治生态破坏。
(二)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程中, 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对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有效扩大消费需求、确保有效政令畅通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真正体现能够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而不是过去依靠公款吃喝的“ 畸形消费”、兴建楼堂馆所的“举债投资”、收受红包礼金的“隐性收益”。
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看, 近年来,中央本级“三公”经费决算呈现逐年走低态势。2021年, 财政拨款支出合计26.81亿元(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安排的经费),其中, 公务接待0.76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25.29亿元、因公出国(境)费0.76亿元,分别较2012年下降了94.6%、37.8%、96.1%,这也是驰而不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具体体现。与此同时,财政投入在民生领域的增长趋势明显。2021年中央决算报告显示,中央本级支出继续负增长,节省的资金用于增强地方民生财力保障, 兜牢兜实基层“ 三保” 。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支出不断上升, 占国家财政支出比例分别为15.3%、13.7%、7.8%。
从扩大消费需求看,2021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0823 亿元,较2012年增长1.15倍。统计数据表明,中央八项规定对经济短期负面影响有限,主要是在2013年上半年, 高端餐饮收入、高档烟酒价格出现了明显回落。通过开展名贵特产、“天价烟”、茅台酒专项整治,烟酒类零售额在2018— 2019年出现大幅回落,较2012 年下降了45.2%。此外,限额以上企业餐饮收入同比增长除受疫情因素影响出现短暂较大波动外总体保持稳定。然而, 消费需求增速放缓并不是由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造成的, 公款吃喝、铺张浪费现象不但无法促进消费持续健康增长, 还可能进一步扭曲消费市场, 导致高档烟酒、稀有名贵食材价格虚高,也不利于人民群众改善消费需求,部分行业不景气是消除奢靡消费所必然经历的阵痛。长期来看,这与我国消费人群结构、消费意愿和习惯有关,要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从确保政令畅通看, 统计数据表明, 在履职尽责、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上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严重影响高质量发展方面,2021年共查处问题4 1 0 0 5 起, 占查处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总数的81.3%。一些官员庸懒怠政, 不顾地方实际拍脑袋决策,编造假情况、假数字、假政绩, 造成中央决策部署落实“最后一公里”走偏,与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相违背,必须高度警惕并加以整治。
(三)有利于构建亲清政商环境
政商“ 亲”“ 清”与否, 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经济活力、发展张力的关键变量。从近年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查处案件通报中看出,“四风”问题与管理服务对象相关联的情况占比较高, “不吃公款吃老板”“一桌餐” 等现象较为突出。构建“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亲清政商关系,首先要处理好领导干部与管理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 切实转变党员领导干部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做到“亲不逾规、清不疏远”,建立健全党政领导与企业家面对面沟通的平台。
亲清政商环境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良好政商关系对于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关系重大,市场主体保护、政务服务、监管执法都与之密切相关。优化营商环境,关键是要把放权减权落到实处,对政府公共权力进行科学的规范限制,其中就包括放宽市场准入、前置改后置审批、审批改备案、证明事项设定等,把其背后可能涉及权力寻租的重点岗位以及容易滋生腐败的办事环节作为关注重点。
坚持不懈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 紧盯政商交往中“亲而不清”“亲而不实”“ 亲疏有别” 等与“ 四风”问题相关的新动向,制定出台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不仅能更好规范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也能以风清气正的良好政商交往关系涵养公正公平的营商环境。要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过程中推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始终保持八项规定就是带电的“高压线”震慑,坚持纠“四风” 与反腐败一体推进。(参考文献略)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流动人口服务中心
Visits: 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