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泓宇
鲜红的旗帜、优秀的榜样,是我成长路上的精神指引与力量源泉。
在我身边,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叫李恒三,他兼具智慧和力量, 苦干实干,报效桑梓,以奶牛养殖为起点,带领村民走上了富裕路、幸福路。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吃苦在前和甘于奉献,也见证了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的伟大与平凡。
在河南省南阳市美丽的白河岸边,有一个小村庄,是白河冲积而成的一片洼地,故名西洼。这里水草丰美,是畜牧业发展的天然牧场。西洼人很早就有养奶牛的传统,随着南阳市城市框架逐渐拉大,距离城区仅有十里的西洼村区位优势越来越明显,具备了发展特色产业的有利条件。村支书李恒三因地制宜,带领大家将奶牛养殖产业做大做强,使这一片洼地成为三色鸽乳业的鲜奶基地,西洼村也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人们因此亲切地称李恒三为“奶牛书记”,李恒三也先后被评为“南阳市十大新闻人物”、首届“河南省十大农民标兵”、“全国劳动模范”。他是名副其实的致富“领头雁”。
我和李恒三爷爷相识于2005年的暑假,那年我11岁,他62岁。正值暑假,我在父亲的诊所帮忙。一天,一位正在接受治疗的爷爷请我把他的水杯递给他,我抬头一看, “这不是全国劳动模范李恒三爷爷吗?”以前在南阳市第十五小学举行的少先队员入队仪式上,他曾给我们作过报告,我也因此对这位“劳模”爷爷有了一定的印象。李恒三衣着朴素,为人低调,看上去很和善。每当大伙称赞他带领全村人共同致富,品德高尚,是大家的榜样时, 他都笑着回答:“过奖了。是党的政策好,全村人也很努力,我只是做了一名党员该做的事情。”一来二去,我和李爷爷就熟识了,还成为了忘年交。我经常缠着他给我讲过去的故事,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切地理解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成长历程。
1968年,年轻的共产党员李恒三从南阳林业学校毕业,他放弃了在城市工作的机会,怀着远大的理想回到家乡,立志建设新农村,让大家过上富裕生活。回乡之后,他先后当过电工、通讯员、村治保主任,是一位有文化、头脑活、有致富“点子”的新型农民。改革开放后,借助党的富民政策,李恒三如鱼得水。1981 年,他培育了1.8亩泡桐树苗,在方圆几十里内第一个发展“泡桐经济”。后来,他投资8000元,在全村办起首家租赁站。
1995年, 李恒三拿出3 万多元,与几位和他有相同想法的村民们一起,集资到陕西购买了12 头澳洲“花花奶牛”,带动了西洼十几户村民开始养奶牛、卖牛奶为主业。为了让乡亲们创业成功,李爷爷全身心扑在养牛事业上。有一次,村民刘长锁家的奶牛难产,好不容易生下小牛以后,小牛就已经没了呼吸,他立即趴在那里给小牛做人工呼吸。15分钟后,在他的及时救助下,小牛终于活了过来,而他的身上也沾满了血水、粪水。李爷爷说,农村底子薄,基础差,输不起,创业时一定要千分谨慎、万分小心。李恒三的精心、细心、耐心,终于换来了全村养殖事业的行稳致远。到1997年底,全村的优质奶牛已发展到500多头,成为远近闻名的奶牛饲养基地,西洼村民也从此走上致富路。
1998年,54岁的李恒三开始担任西洼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以后, 他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抓紧时间为村民办实事。遇到困难时,他最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就是“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西洼村奶牛饲养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是缺乏资金,起初他借钱给大家买牛,时间长了,也就力不从心了。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村民发展养殖业的资金问题,在乡政府的支持下,他会同乡信用联社,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搞出“支部+协会+党群信用联合体”的“双加”模式,既有效地解决了农村信用联社贷款不畅的问题,又较好地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2004年8月,西洼村第一个党群信用联合体的每一个养殖户第一次拿到了5万元的授信额度。资金管道畅通后,奶牛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党群信用联合体”“奶牛饲养协会”“运输协会”等13个群众组织也陆续在西洼成立。
随着牛奶产量的激增,收奶经纪人随意定价问题越来越严重。李恒三认为只有与大型奶业经销商建立购销渠道,才能稳定奶价。20 多次到南阳,十几次赴郑州,李恒三向多家奶业龙头企业宣传西洼村的牛奶产量和质量,还用诸多优惠条件吸引对方。南阳三色鸽乳业公司闻讯后,投入120万元,以股份制的形式在村里建成日挤上千头奶牛的奶站。奶站建成后,不仅大大降低了村民的劳动强度,牛奶价格也由过去的每公斤最高1.4元提高到1.8元。全村每年奶业稳定增收150 万元以上。支部是龙头,“双加”模式是两翼,再加上大型加工企业的助推,西洼经济开始腾飞。
逐步富裕起来的西洼,没有忽视教育和基础设施的短板。当时, 村小学有两个教室属于险房,孩子们经常露天上课。面对资金困难, 李恒三带领村“两委”卖掉村部用房,用所得资金和赊来的20万块砖、几十块预制板等建筑材料,建成了拥有31间新教室、办公室和教师宿舍的新学校。他又筹措100多万元资金,修了一条宽4米、长4.5公里的通村柏油路,然后又努力使各自然村之间也通上柏油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奶制品这个产业蛋糕越来越大,再加上前期教育和基建投资,村里条件逐渐改善,已经能够满足大规模饲养奶牛的硬件要求。生活富裕了, 也要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生。李恒三带领村里人精心调研,认准西洼发展奶牛饲养业确实是最佳选择,应该“咬定青山不放松”,在现有基础上做大做强,并决定走生态发展之路。基于此,村支部在村外主干道两旁规划建设了170个饲养单元,建起一个集奶牛繁育养殖、鲜奶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养殖小区;又投资2500万元,建设一个养殖规模为600 头奶牛的养殖场,形成综合奶牛基地,走“田耕牧草—牧草肥牛—牛粪生沼—沼气做饭—沼渣肥田”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如今走在西洼村,一幢幢单元式养殖场房整洁明亮,一排排花草树木环绕在房前屋后,4纵4横8条村内道路全部铺上沥青,文化大院、健身广场逐步建成,村民们在“钱袋子”鼓起来的同时,开始享受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奶牛书记李恒三爷爷的熏陶下,我逐渐懂得了为什么历史选择了我们党、人民选择了我们党,我们党又是如何以人为本、为人民谋幸福的。李爷爷经常教导我,一个人的本领越大,能力越强,能够服务的群众越多,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做为一名老党员,他身上那种“俯首甘为孺子牛”“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奉献精神,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是李恒三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坚决不落下一个村民。他和村“两委”成员“一人对一户”结对帮扶贫困户,因人制宜、因户订案,对症下药,最终使西洼的贫困户全部脱贫。在李恒三的带领下, 西洼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明星村。
“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李恒三爷爷退休以后,联合几位老党员,组建了“黄土地”宣讲团,以话剧、小品、相声、戏剧等多种形式,宣传党的惠民政策, 讴歌身边的好人好事,用乡村小舞台宣传致富大思想,传递正能量, 足迹遍布南阳、驻马店、平顶山、许昌等地。疫情期间,李恒三、卢旭东、赵克明等几位老党员,还组成老党员突击队,拿出自家的喇叭和音箱,每天转遍村里村外,及时通报疫情信息,提醒大家做好个人防护。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基层党员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
信仰的光辉永不磨灭,榜样的力量催人奋进。离开校园,走上工作岗位,我也开启了属于自己的为人民服务之路。在和李爷爷辞行时,他送我两句诗:“为国铺就锦绣表,为家砍尽野蓬蒿。”身为北京市的一名基层公务员,虽然工作千头万绪,涉及方方面面,很苦很累,但李恒三爷爷的人生态度和党员信仰,始终是照亮我内心的那支火炬。
站在跨越百年的历史节点上回眸,无数个像李恒三这样的共产党员,在自己的岗位上无私奉献、创新创造,他们以“功成不必在我” 的心态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让千城万村的气象、千家万户的日子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中,触摸到这个伟大政党不变的初心。
作者系北京市直机关干部
Visits: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