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与扩大有效投资的风口

0

张国云

当前正值“十四五”开局之年,面对外部复杂发展环境,倒逼我们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转变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就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的:要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形成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这之前,2019年,国家发改委等15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这是政府首次以文件的方式提出产业深度融合的相关意见,通过价值链、产业链与创新链、供应链、信息链、资金链、人才链等紧密结合,以数字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促进制造业向价值链的高附加值两端延伸,融入更多的科技创新要素,把制造业打造为技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提高整体的生产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这之后, 今年1 27日起施行,由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发布的《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0年版)》,进一步鼓励外资投向生产性服务业,将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作为本次修订的重点之一;鼓励外资投向中西部地区。

同时,420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同意在天津、上海、海南、重庆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的批复》,同意在天津市、上海市、海南省、重庆市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试点期为自批复之日起3年。毕竟服务业早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也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在中国制造业已经出现产能过剩,服务业仍处于比较劣势的情况下,降低服务业市场准入门槛,与曾经降低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FDI)门槛同样重要,尤其对实现我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说到这里,产业深度融合这一看似陌生的词汇,其成果在生活的许多方面已有体现: 

理论上说,深度融合就是指在行业的各业务流程上,应用信息技术特别是应用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梳理企业的业务流程,促进企业经营模式上的创新,产业效能上的提升,经营渠道上的扩展,以及运营成本的降低。

实际上说,产业融合就是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最终实现产业互助互赢、共同发展。下面有两个故事,大家一看就明了: 

这是一个老故事。那是八九年前发生在浙江的事,笔者出任省发改委服务业处长,时任常务副省长陈敏尓非常明确告诉我们说,“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具有高成长性、高增值性、高知识性的‘三高’属性和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的‘三新’特征,”一定要把它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必须学会做好生产性服务业这篇大文章。

坦率地讲,当时能站在如此高度看待生产性服务业,还是需要有一定的勇气和魄力的。这时,我们开始力推一家省属企业,与一个地市级政府结成发展战略联盟,再利用当地一个叫星星电子集团的闲置厂房,在追加投资2.5亿的基础上,建立起当地先进制造业服务集聚区。

作为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一次引领和示范。在这个平台上,最成功的当是汽车产业服务中心,成就了吉利汽车。

而船舶产业服务中心,是通过建设集特色制造产业和原材料展示、采购代理、研发设计、金融服务、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多种服务于一体,面向当地、幅射周边省市特色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过去制造企业的仓储问题、原料二次加工问题、资金周转困难问题,甚至船舶设计、销售等问题, 均在这个平台一揽子解决。让船舶制造企业拍手叫好的是,他们只要拿一把焊枪就可以造船。

这是一个新故事。发生在今年417日,北汽新能源旗下高端品牌极狐联合华为发布了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这是华为的第一辆车——不仅搭载了华为HI解决方案,同时也是首款搭载华为激光雷达方案的智能电动车,起售价38.89 万元,使用华为快充技术10分钟可以增加续航197公里。

阿尔法S华为HI版)的最大亮点是搭载了华为自动驾驶技术, 它从技术上已经达到了可以全程由车辆自行判断路况,自己驾驶的级别。中国路况复杂,基建迭代快, 对于入局自动驾驶技术的每一位玩家,一旦造出能良好适应中国路况的虚拟“老司机”,就意味着大概率率先掌握可以在全球范围降维打击的“利器”。

值得注意的是,华为轮值董事徐直军再次强调华为作为汽车供应商的角色,不造车,汽车产业更需要ICT技术,而不是华为品牌汽车。这个决策经过多年论证,华为从整车定义的时候与车企联合设计、联合开发,双方团队融合在一起,“华为Inside”就是这一模式的完整体现。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听完这两个故事,或许人们对产业深度融合的信心或勇气倍增。对于产业融合,是产业主体之间的协同互动关系,而“深度融合”则是将你我两业融为一体,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究其意义,确切说: 

产业深度融合是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我们知道,在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三次大的产业扩张或升级: 第一次是工业化初期的轻纺工业快速扩张,因为有广阔的市场和低成本劳动力,一般都能顺利实现;第二次是由轻纺工业向重化工业升级,许多国家也能够实现;第三次是由重化工业向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从成功实现转型升级的国家看,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构建起服务型制造体系是必然之路。

产业深度融合是适应产业发展新趋势、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积聚力量,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正深刻改变着世界,也重新定义着产业,改变着产业形态。随着产业融合趋势的不断深化,服务环节在产业价值链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传统产业模式向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型模式转变。数据显示,在美国制造业中,与服务融合的企业占总数的58%,芬兰、马来西亚、荷兰、比利时这一比例分别是51%45%40%37%。在全球500强企业中,有两成跨国制造企业的服务收入超过总收入的50%。我国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跃升,必须加快产业的深度融合。

产业深度融合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发展质量的需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依靠自然资源、低成本要素供给、庞大市场需求等,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产业体系,比较优势在于产业门类全、产能大、价格低,能够以较高效率为全球市场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但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仍然较弱, 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处在中低端。而产业深度融合,可以延续、利用生产环节优势,带动产业链中的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发展,将生产优势建立在较高的服务价值基础之上,提高发展质量。

产业深度融合是适应新技术场景变化、加快产业组织变革的需要。在互联网时代,产业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如连锁企业,在传统场景下很难扩大规模、统一管理, 但在互联网技术场景下就可实现实时监控与综合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以需求为导向的产业模式发展迅速,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个性化订制、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等成为竞争的焦点。只有推动产业深度融合,才能构建起适应新技术场景下的现代产业组织与产业体系,也才能抢抓新技术机遇,应对新挑战。

近年来,尤其随着推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但也面临不少制约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前段时间笔者到东部沿海调研,发现有人一说到制造业,总是头头是道,一说到服务业, 马上就没有招数;参加地方产业布局规划评审时,发现有人为了达到“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总是想方设法抑制服务业发展;甚至在笔者作为专家组长,参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评审项目时,仍然难见到好项目。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我们的思想认识还存在偏颇。从政府层面看,个别地方还没有树立产业融合的发展观,甚至把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发展对立起来。一些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已经进入服务经济阶段,但政府从地方财税、GDP增长出发,仍然把制造业放在首位而忽视服务业;还有一些欠发达地区正处于工业化阶段,当地产业结构、人才结构、市场结构都不具备产业高级化的条件, 但政府为了追求政绩,不切实际地提出发展研发设计、软件信息技术等高端服务业,其结果适得其反, 浪费很大。

从企业层面看,不少企业对产业融合中出现的新竞争规律、新商业模式认识不清,对业务流程、组织架构、商业模式创新不够;多数制造企业仍然以自我服务为主, 缺乏服务外包的理念,一些大企业的研发、设计、物流、财务、人力资源、品牌宣传等服务部门通常内置,一些中小企业没有能力购买专业化服务,对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投入严重不足,长期处于模仿抄袭阶段。这些都抑制了服务专业化, 制约了我国企业的发展机遇。

产业在哪里,哪里就是深度融合的主场。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五年看头年,对时下出口、消费需求不足的状况,我们到底能拿什么样的投融资需求,来化解复杂的外部形势对经济增长带来的冲击。无疑,大敌当前,惟有加快产业深度融合,尽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集中度,努力提高企业创新活力、扩大有效投融资需求,进而真正实现经济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

—— 抓协同创新, 促深度融合。受社会分工专业化、技术创新、客户核心需求等多层次因素共同驱动,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主要体现在技术、产品、市场和战略联盟等四大领域中: 

技术融合,就是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创新性生产服务推动制造业核心技术攻关,坚持创新驱动,建立制造企业、服务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和协同创新机制,将生产性服务环节的隐性技术和知识转化为制造环节的显性知识和生产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

产品融合,就是先进制造业通过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实现向服务型制造业的转变,增强“产品+服务”型产品的供给。

市场融合,就是随着市场上“产品+服务”融合型产品供应的不断增加,根据新型交易客体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探索新型交易规则和模式,形成和完善新的市场交易机制。

战略联盟就是引导高等院校、职业学校以及科研、咨询、金融、投资、知识产权等机构,发挥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优势,发挥行业协会在协调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建立跨区域、跨行业、跨领域的新型产业联盟。

—— 抓市场主体, 促融合广度。要发挥多元化融合发展主体作用,彻底解决产业融合谁来做的问题。近年来,各类企业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比如, 华为等产业链龙头企业,宝武集团等行业骨干企业和网易、小米等平台型企业逐步探索形成了一批极具代表性的业态模式和典型路径,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也在实践中开拓创新、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

所以,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发挥好各类市场主体的独特优势, 在产品集成度、生产协作度较高的领域,培育一批处于价值链顶部、具有全产业链号召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在技术相对成熟、市场竞争充分的领域,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突出的行业领军企业;发挥中小微企业贴近市场、机制灵活等优势,引导其加快业态模式创新,在细分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

坚持包容审慎和规范监管,构建若干以平台型企业为主导的产业生态圈,发挥其整合资源、集聚企业的优势,促进产销精准连接、高效畅通。可以说,这些多元化市场主体都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释放好其潜能。

—— 抓产业集聚, 促融合平台。产业集群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载体。依托现有产业集群和国家级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以全产业链思维投入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平台载体,使研发技术产业化、研发服务全球化,聚集研发、制造、销售各产业环节,最终形成集成制造与服务功能的产业链集合的产业集群。

在制造设计方面,鼓励企业围绕工程机械、高端纺织、新型医疗器械、汽车及零部件、海工和新技术船舶等领域,加快建立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的工业设计中心,在技术转化、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包装设计等环节提高设计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

在现代供应链方面,鼓励企业开展以集中采购、智慧物流、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供应链管理与服务,拓展产品质量追溯、知识产权服务、虚拟生产、报关报检等各类专业化供应链业务。

在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方面, 鼓励具备条件的龙头骨干企业提升全产业链管控能力,开展从产品开发研制到售后保养维护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 抓体制机制, 促融合环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破金融保险、电信通讯、铁路运输、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进入的壁垒。消除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在用地、税收、科技创新、金融、要素价格等方面的不合理政策差异。鼓励在规模和服务质量上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实施跨行业甚至跨地区兼并重组战略。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把握住国际服务产业转移的机遇,引导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增强核心竞争能力。

鼓励地方创新用地供给,盘活闲置土地和城镇低效用地,实行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供应方式,保障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需求。

加大资金扶持,设立由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产业深度融合专项基金,对融合发展重大项目、重点工程等给予支持。

改革完善人才管理评价制度, 大力发展融合化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所需人才,积极培育新个体, 支持自主就业,支持互联网电商、网络直播等多样化的自主就业、分时就业,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学校合作建设产业学院、技师学院。

不过,为了打消人们对实体经济弱化的担忧,建议将“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作为对服务业发展主要指标之一。因为一二产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基础和市场,服务业为一二产提供核心能力、高附加值的支持,没有发达的服务业就没有强大的一二产业。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绿色环保技术不断选代演进的背景下,单一行业或单一企业已经很难“单打独斗”的今天,加快产业深度融合,就是让我们尽快从“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到“留得青山常在、一起共享未来”。

产业融合,站上风口。

作者系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巡视员、浙江省服务业联合会会长,研究员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