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鹏
内容提要:
人工智能在消费领域的应用创新对于挖掘消费潜力和扩大内需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下一步,建议优化制度供给,形成推动消费的长效动力;推动人工智能研发技术突破;强化场景供给,激发新消费需求;构建以人为本、可持续的“人工智能+消费” 生态。
从ChatGPT到DeepSeek, 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持续创新标志着人工智能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牵引力和驱动力作用日益凸显。2 0 2 5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 人工智能+ ’ 行动”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促进‘ 人工智能+ 消费’ ” 。人工智能在消费领域的应用创新对于挖掘消费潜力和扩大内需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人工智能是提振消费和扩大内需的技术引擎
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智技术快速发展,正成为助推消费市场复苏、消费形态优化和消费结构改善的新力量。
(一)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成为消费的“新基础设施”
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的井喷式增长,使其从效率改善工具升级为消费中的基础设施。2025年1月发布的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用户规模达到2.49亿人,涉及内容创作、智慧医疗、在线客服、法律咨询等多个消费场景。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各消费场景中的应用频率和规模持续攀升。在短视频创作领域,截至2025年4月, 快手可灵人工智能的用户规模突破2 2 0 0 万, 累计生成1 .68亿个视频, 超过1.5万名开发者和企业将其接入不同的行业场景。在直播购物领域, 数字人主播已完全突破了真人直播时长的限制,使消费者能够24小时看到数字人主播的身影。数字人主播不仅能与真人主播一样准确地介绍商品,也能与用户进行互动交流,服务水准完全不逊于腰部真人主播, 有效解决了带货直播的时间限制和成本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创新使作为消费三要素的主体、客体和环境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消费可以“ 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人不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成为新消费场景中的“高速公路”。
(二)智能终端成为人工智能赋能消费的重要载体
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离不开硬件终端的支持。加快人工智能终端发展对于发挥我国消费电子产业优势和激发“人工智能+消费”的乘数效应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智能手机、电脑只是在原有产品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而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是将人工智能作为基础的构成要素嵌入产品终端的底层开发逻辑, 其本质区别是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能够对数据进行自主感知,自主地进行任务设计、决策和执行。
比如,人工智能手机可以更好地释放UGC( 用户生产内容)的创意,显著增强用户体验。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的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人工智能手机出货量占智能手机出货量的比重仅为16%,而2028年将跃升至54%。可以预见的是,人工智能终端的发展不仅将培育出亿万元量级的消费电子产业规模,更将在此基础上拓展出新的消费模式和消费场景。
场景创新为人工智能助力消费提质扩容提供了现实可能
扩大内需的核心是通过扩大消费规模和提升消费品质来激活消费的内生动力。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的革命性技术, 其对消费的拉动作用最终体现在消费场景中的应用创新上。
(一)“人无我有”的扩容—新兴消费场景的爆发式增长
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够加速形成新商业模式、孵化新消费业态,进而“无中生有” 地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和产业形态。
在文旅消费领域,古代文物的保护与利用一直是一把“双刃剑”。敦煌莫高窟历经千年风沙的冲击,饱受褪色、脱落的困扰。近年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创新算法, 以“高保真原大数字化仿真洞窟”的形式,对因损伤严重而不再开放的洞窟进行数字化采集和修复,并建立了全球首个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使莫高窟这一“受伤”的文化遗产得到数字化“永生”。更令人震撼的是,游客借助虚拟现实(VR)设备能够步入洞窟“对话”千年历史,敦煌文化周边产品的销量也实现提升。
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基于路况、地图、送货地址、时间等数据,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能够计算出最优的配送路径和最佳的订单分发组合,还能够通过算法模型动态调整配送路线,引导快递员避开拥堵路段,提高配送效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本地生活服务中的人、货、场等要素进行重新排列组合,使传统消费必须在线、在场的模式突破了时空限制,创造出新的服务消费模式。
在社交媒体领域,流媒体平台通过分析用户历史使用数据来分析用户偏好,进行“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内容推荐, 提供周期性的动态定价策略, 甚至能够预判用户需求并主动采用留存策略,增强用户黏性,提高续费率。这种通过持续性交易取代一次性交易的做法,本质上就是再造交易场景、派生新消费需求的过程。
(二)“人有我优”的提质—传统消费场景的智能化重构
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对零售、餐饮、文旅、健康等传统消费领域进行深度改造,实现从“交易场”向“价值场” 的升级,其核心在于打破物理与数字边界,提升服务效率、优化消费体验。
在传统服装零售行业, 客户试穿一直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频繁换装不便,不试穿又无法确定是否合适,影响客户的购买决策。当下流行的虚拟试衣间通过3D建模能够瞬间读取客户的身材数据,客户在试衣镜屏幕前挥一挥手, 就能立刻“穿上”不同款式、不同型号的当季新品。虚拟试衣镜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图像技术等的结合,彻底解决了线下门店客户换装不便的困难,在提升服装类商品购买转化率的同时大大降低了退货率。
人工智能对传统消费场景的赋能体现在能够优化提升消费者的服务体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既可以更精准地识别客户的潜在需求,进行个性化推荐;又能与客户进行售前、售中、售后等全消费场景的实时互动,并为其提供定制化的消费方案。
“ 技术— 消费— 产业”的循环是“人工智能+”消费深度融合的方向
“人工智能+消费”的深度融合必须从系统生态的视角出发,构建“技术—消费—产业”的良性循环,才能发挥二者的叠加效应、乘数效应和指数效应。
以技术创新为先导,牢牢抓住消费升级的初始牵引力。当前消费市场供需不匹配和需求响应迟滞,是影响消费的两个原因。人工智能可有效改善刚性供给体系和弹性需求体系之间的匹配程度。对此,一方面,要坚持突破核心人工智能技术,持续大力发展视觉、语音、文本融合等多模态大模型,提升人工智能对复杂消费场景的理解能力, 这是发挥人工智能对消费刺激拉动作用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推动边缘计算与轻量化人工智能模型部署,降低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消费终端设备的应用门槛, 提高智能消费终端大规模应用的可能性。
以人工智能为抓手,激活新消费需求,提升消费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在消费场景中检验“真功夫”。一方面,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创新消费模式,在超个性化消费、即时消费、共享经济等新消费业态上先行先试,继续深挖“人无我有”的潜在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与消费者进行更高水平的情感互动, 延伸购买行为的感官体验,优化用户的购买决策行为,使消费者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可人工智能对自身消费的促进作用。
以促进产业发展为目标,提高产业链数智化水平和生态协同能力。以提升消费体验为目的的新消费业态和商业模式,不仅倒逼企业自身进行生产、供应、销售端的数字化改造,构建更加柔性智能的制造供给体系, 更促进企业与上下游、消费者等合作伙伴共同打造数字化的协同创新生态。反过来,庞大的产业规模和规模化的应用场景也为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训练数据与商业化落地的环境。
综合来看,通过技术持续迭代、消费需求升级与产业模式变革的三重驱动,形成技术赋能消费、消费引导产业、产业反哺技术的良性循环,推动“人工智能+消费” 向更高层次的系统性价值跃迁,最终形成可持续的“人工智能+消费”新生态。
迈向可持续“人工智能+消费”生态的挑战与应对
当前,“人工智能+消费” 仍面临着技术成熟度不高、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问题,给可持续“人工智能+消费”生态的形成带来挑战,需要系统性的应对策略。
(一)优化“人工智能+ 消费”的制度供给,用政策形成推动消费的长效动力
一方面,完善“人工智能+消费”的法律和政策基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加入人工智能消费相关条款,明确人工智能消费产品责任归属(如算法歧视归责)、数据资产产权界定等, 提高监管的稳定性和确定性; 另一方面,鼓励各地通过“以旧换新”补贴的方式定向支持家居机器人、智能眼镜、智能仿生、智能健康等智能产品的消费需求,充分展现政策层面促进“人工智能+消费”的示范效应和规模效应。
(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夯实“人工智能+消费”的基础
人工智能技术的领先和突破是“人工智能+消费”的原始动力。一方面,加大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核心技术的联合攻关,鼓励企业等市场主体先行先试,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人工智能消费终端实验室,缩短技术的转化周期; 另一方面,加强算力和数据资源供给建设。加强医疗、健康、教育等重点行业的公共数据库建设。合理优化布局算力资源,降低中小企业使用普惠算力的成本和门槛。
(三)强化“人工智能+ 消费”的场景供给,在“试验场”中激发新消费需求
智能消费规模的扩大最终由场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一方面,应着力打造孵化一批“人工智能+消费”的新场景。考虑在数字经济试验区设立“人工智能消费沙盒”,允许企业在可控范围内测试新型商业模式,比如元宇宙虚拟试衣间产生的用户数据,经授权后可反哺服装设计。另一方面,加强线上线下消费场景的融合,拓展传统消费场景的服务边界。比如开展传统商业步行街的的数字化改造,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优化传统消费的服务方式、交付方式、运营方式等,扩展消费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在线社交、云服务、无接触服务等方式打破传统消费的时空限制。
(四)构建以人为本、可持续的“人工智能+消费”生态
人工智能不能仅仅被定义为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的工具,而应成为助力人们实现美好智能生活的抓手。智能算法推荐机制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个体在消费选择时的自主权,甚至在某些领域还可能对用户隐私产生侵犯,如何引导“技术向善”显得至关重要。未来,应充分尊重消费者在智能消费时的选择权和知情权, 允许消费者自主选择被采集的信息、自主调整推荐算法的参数,把选择权还给消费者,将人工智能对消费伦理的负面冲击降到最小程度,使人们能够更加健康可持续地享受人工智能赋能下的消费体验和美好生活。
作者单位:水滴研究院
Visi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