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策源:如何激发企业创投活力?

0

张国云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既是“一带一路” 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也是国际公认的第六大世界级城市群所在,应当成为引领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主引擎和科技创新策源地。

时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点聚焦在高质量和一体化两个关键词。通过“拆墙、破壁、合体”,在地理边界上互联互通、行政边界上协同合作、动能转换上创新发展,以便充分释放长三角企业科技创新活力,尽快建设成为全国重要创新策源地。

说到这里,人们不免欲问,何为创新策源地? 

顾名思义,策源就是策划与发源的意思。创新策源地就是企业针对创新对象,汇聚相关资源,创造重大成果,进行有效转化成果,支撑并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全过程活动,具有资源汇聚、研发创造、成果转化、未来引领的基本功能。

不知理论表述是不是过于苍白,这里不妨先给大家讲两个关于创新策源地的故事,想必大家一听就明白: 

故事一:这是在美国加州城市群已经发生的一个当红的故事。从20世纪50年代起,仙童半导体、英特尔、红杉资本等一系列关联性创新企业在此诞生和成长,成为美国引领全球科技、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美国军方和联邦政府通过订单与发包的方式,大量采购硅谷、洛杉矶、旧金山等地的高科技产品,激励了企业的创新创业热情,形成了企业、政府和创新生态环境的互动融合。

这就是说,在这个城市群中, 以创新策源带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和空间拓展,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企业创新活力的迸发。

故事二:这是在长三角地区刚刚发生的一个崭新的故事。确切地说,可能是借鉴美国加州城市群的科创做法。今年41日,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包括G60国家高速公路和沪苏湖、商合杭高速铁路沿线的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一市有关地区,总面积7.62万平方公里。方案为这条“走廊”画下了路线图:到2022年,科创走廊建设初显成效;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走廊。

这就是说,在这个科创走廊里,拥有创新型企业,特别是创新型龙头企业及其集群,形成了一个企业创新发展的主战场和新高地。

不过,这也是人们迫切想知道的,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来强调企业科技创新呢? 

谁都知道,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更是一个企业战无不胜的法宝。我国处在“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发展阶段时,依托综合成本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维持了较长时期的强劲增长,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产业体系和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取得了一批重要科学发现和重大原创技术,但主要创新模式仍然是技术跟踪模仿、商业模式创新。

在一些战略性新兴领域,由于没有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源头供给的支撑引领,出现了低端产能过剩、长远投资不足的局面。从2019年起,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了1万美元,整体进入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阶段,传统动能难以维持持续增长,如果继续采用过去路径,差距势必进一步拉大,甚至被长期锁定在产业价值链分工格局的低端位置。这一客观形势,倒逼我国更加重视基础理论、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源头创新。

当务之急,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战略转变,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企业作为参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创新显得尤为重要。而企业创新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产品和技术创新,它还涵盖了管理、制度、战略等各方面的创新。企业创新不仅能为其发展提供动力,还能有效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对于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地说: 

强化创新策源地功能,是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新要求。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新发展理念, 创新列为首位。十九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明确坚持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在谋划“十四五”规划时,要把“创新” 放在首位来强调;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明确,要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强化创新策源地功能,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新任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强化创新策源地功能,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新目标。《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强调: 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基本建立。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形成,成为全国重要创新策源地。优势产业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形成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产业迈向中高端。到2025 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8%

的确,强化创新策源地意义重大。接着的问题是,如何建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也就是说,企业在技术要素供给、人才要素供给、能力供给和文化供给上,要分别实现技术从封闭到开放化、生态化的转变,构筑内外协同的人才体系,构建开放性系统化创新能力,以创新型文化创造企业环境。同时,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关键在于驱动创新。高校、企业、行业、区域等要解决“驱动创新”问题,共同修复创新链上科学精神、企业创新能力 、行业创新平台、创新文化“四个断裂带”,重构科技创新体系的具体方向,特别是在基础研究、高质量产品开发、创新文化建设上要有战略突破。

从科技创新面上看,有人说, 当前科技创新仍呈现出“上头热、中间温、企业冷”的状况,很容易诱发“两个接不住,两个承不起” 的后果,即高校、科研机构“接不住”国家战略需求,企业“接不住”高校、科研机构转移过来的源头技术,行业“承不起”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创新,区域创新文化“承不起”创新策源地的需求。

从企业科创点上看,主要表现是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喜欢模仿照搬;企业投入资金不足,创新人才匮乏;企业创新制度缺乏,内部管理落后;企业合作创新不足,忽视市场需求。

说到这里,我们蓦然回首,不免有三问: 

一问:强化创新策源地功能, 要求我们如何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充分利用长三角地区的资源优势,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培养创新人才队伍,加快技术、产品、业态等创新步伐,努力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取得突破, 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 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

二问:强化创新策源地功能, 要求我们如何提升行业引领能力?充分发挥带动集成作用,加大在长三角区域投资力度,吸引集聚产业链上下游、左右岸的配套企业共同入驻,努力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组织管控、人才培养等方面成为行业标杆, 形成对整个行业的引领示范效应。

三问:强化创新策源地功能, 要求我们如何提升对外开放能级?进一步提高把握国际市场动向和需求特点的能力,提高把握国际规则能力,提高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提高防范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带动企业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实现更好发展,为国内国际双循环作出积极贡献。

找到存在的问题,下一步我们如何来强化创新策源地功能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多次强调要强化科技创新源头供给,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因为“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尤其是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勉励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必须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努力实现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从无到有的跨越,成为科学规律的第一发现者、技术发明的第一创造者、创新产业的第一开拓者、创新理念的第一实践者,赋予长三角企业科创建设新的时代内涵。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更是被提及了43 次,成为高频词。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21年要抓好的八项重点任务,排在首位的就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并提出要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在此背景下,多部门正展开新一轮部署。科技部启动了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以企业为主导推动科技创新,包括在重点领域培育发展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 围绕企业布局科研平台以及共性技术平台,促进技术、资金、人才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等。工信部开展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健全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在国家层面通过35年时间培育1万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同时,培育创新引领的企业, 一方面要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建立重点支持企业名录库,壮大一批科技龙头企业;另一方面要加快科技孵化器建设,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的科创孵化器集群,对科创企业进行梯次培育。说了这么多,就是强调创新策源地不能就靠金融“码墩”,关键是要如何激发企业科创的活力?具体说: 

——加快“以市场换技术”, 现在正是发挥这一重要战略作用的历史节点。我们知道中国的产业规模很大,但对外依赖度也很高,即使是像装备制造业这样的优势出口产业,也仍然在关键技术上高度依赖国外进口。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扩散,加速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与全球价值链的重塑。因此,在强调数字经济、创新等经济发展关键词时,也应该特别注意产业和产业链的安全。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必须在“卡脖子”技术上实现创新和突破。过去40年,我国实行了“以市场换技术”的发展战略,长三角在这一发展战略中获益良多,现在正是发挥这一政策作用的历史节点。在这个过程中有两点建议: 

一是学会吸收先进技术。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后,要善于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使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的主体。与此同时,国家要为企业创新提供法律保障,完善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企业也应当加强专利保护的意识, 保护其成果不被剽窃抄袭,在发现侵权后善于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利益。

二是降低创新创业的成本,提高创新创业的质量,形成地区间的创新合作网络。企业可将每年销售收入中一定比例的资金固定作为技术研发创新的专项资金,并积极与地方政府以及金融机构沟通,获得其税收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

——实施“产业协同创新”, 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产业。在坚持“科创+产业”道路, 集聚了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的基础上,大力实施科技产业协同创新工程,贯通科技供给与产业需求,强化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布局,努力以产业链升级牵引核心技术攻关, 以科技创新的突破带动产业的颠覆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个做法: 

一是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构建“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的新思维、新模式,努力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零障碍、低成本。要全面开放产业应用场景,持续扩大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三首”政策覆盖范围,大力推进孵化器、加速器、双创空间等转化应用平台建设,使各类市场主体求创新、找资本、聚人才的梦想都能在长三角得以实现,让各种新成果、新装备、新材料、新业态的应用都能在长三角找到方案。

二是依靠创新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一方面要依托科技创新推进“工业强基”,在重大技术装备、新材料、智能制造工艺等方面实施一批补短板项目,提升产业链水平和竞争力;一方面依托科技创新打造“增长引擎”,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十大新兴产业,把引领型创新成果更多转化为引领型产业成果。

三是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加紧凝练一批前沿领域重大科学问题,找准基础研究主攻方向,以源头突破引领技术突破、产业变革;加紧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打造世界级大科学设施集群,集聚更多高水平研究机构;加紧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为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贡献长三角力量。要坚定不移走开放创新之路,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

—— 推动“ 四链合一” , 打造企业科技创新蓬勃发展的良好生态。创新是大系统,需要一个完整而友好的生态。企业要根据创新要素相互依存的逻辑关系,打造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四链合一”加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的发展生态。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三个注重”: 

一是用市场的逻辑谋划创新。发挥企业在产学研融合中的主导作用,尊重企业和企业家的创意创新创造,构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机制,企业“出题目”、院所“作答案”,持续营造让企业家感到舒服的政务服务环境,催生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

二是用资本的力量撬动创新。紧扣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发展创投风投,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发挥好股权投资基金体系功能,支持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推动金融资本要素对接创新成果转化全过程、企业生命全周期、产业形成全链条。

三是用平台的思维集聚创新。适应平台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加快完善有利于平台型企业发展的融资支持,提升整合资源、对接供需、协同创新功能。引导企业依托现有生产能力、基础设施、能源资源等发展分享经济,提供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柔性化、分布式服务。鼓励企业挖掘生产、制造、流通各环节的体验价值,利用虚拟现实(VR)等新技术创新体验模式,发展线上线下新型体验服务。让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人才、创新技术等加速集聚,努力在长三角大地形成“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圃”葱郁的“创新森林”。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国高质量的发展离不开科创的支撑,科技创新的繁荣更需要高质量发展的支持。打造创新策源地,企业科创大有可为、空间广阔。在很多情况下,一项关键技术创新,破解的不单单是某个问题,还可能带来整个行业生产方式的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企业科创作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唯有让创新策源地发挥更大效力,才能为实现长三角一体化助力,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巡视员、浙江省服务业联合会会长,研究员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