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消费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 数字化转型加速了企业对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依赖。
  • 在线健身课程的流行反映了人们对于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 加密货币市场的波动性引起了全球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密切关注。
  • 社交媒体在政治动员和社会运动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 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为治疗复杂疾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科技的发展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 人工智能在各个行业的应用正推动着生产力的革命。
  • 在线教育的普及为全球知识共享和教育公平开辟了新道路。
  • 随着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和环境影响受到更多审视。
  •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
  •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成为数字时代的重要议题。
  • 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推广正在成为社会趋势。
  • 移动支付和数字货币的普及正在改变人们的支付习惯。
  •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正在改变疾病诊断和治疗方式。
  • 5G网络的部署加速了物联网和智能科技的广泛应用。
  • 随着5G技术的普及,智能家居和智慧城市的建设步伐加快。
  •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食品和生活方式受到更多关注。
  •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物流行业的创新和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 虚拟现实技术在游戏和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人工智能在医疗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正在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行动。
  • 心理健康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 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0

     

    车海刚

    “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在日前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如此强调原始创新。这场座谈会本身即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工作的高度重视,应邀参会的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来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还有在华外国人士,涵盖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三个层面。

    “从0到1”是人们对原始创新的形象比喻。同科技成果转化(“从1到10”)、科技成果产业化(“从10到100”)相比,“从0到1”的原始创新无疑更具根本性、先导性和战略性。如果说科技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的火箭,原始创新就是火箭的发动机,基础研究则是原始创新的根基与原动力。

    放眼全球,科技领先的国家大都是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强大的国家。数据显示,“二战”后美国的科研投入占全世界总投入的40%左右,其中50%-70%用于支持基础研究,牢牢掌握着诸多基础科学领域的最前沿。日本自2000年以来,共有19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平均每年一位,反映出其在基础研究方面的雄厚实力。就西方发达国家整体来看,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长期保持在占科研总投入约15%的水平。

    近年来,中国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创新成果举世瞩目,在移动应用、高铁、5G、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太空探测等领域已处于“并跑”甚至“领跑”位置。但无可回避的是,我们在一些关键技术、关键原材料和核心零部件上,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和不足;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以及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回潮,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被“卡脖子”的问题更加凸显。因此,强化和提升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能力,既是着眼未来发展的战略考量,亦是破解当下困境的现实选择。

    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首先要找准发力方向及重点。“把‘卡脖子’清单变成科研攻坚的任务清单”,不久前,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这句话引起舆论共鸣。当前我国基础研究的短板,主要体现在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底层基础技术、基础工艺能力不够强,高端芯片、工业母机、开发平台、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等方面的瓶颈制约较为突出。这些短板无疑是加强基础研究及原始创新的主攻目标。同时,我们的目光还应放得更长远些,要格外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多从源头和底层思考探索,超前谋划布局,为明天也不被“卡脖子”赢取主动。

    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发挥好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从牛顿、法拉第到爱因斯坦,从瓦特、爱迪生到莱特兄弟……历代巨匠们的科学发现或发明创造,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这些重大创新成果的实现,离不开人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而这种好奇心和创造力,是需要倍加呵护并充分激发的。尤其是对于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来说,往往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见效慢,这就不能完全依赖于科学家自身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耐心与定力,必须建立一套完备有效的保护与激励制度。至少要让科研工作者们不用为养家糊口发愁,也无需为发论文、评职称、应付各种考核劳心伤神。

    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要全面地看待“科学”与“技术”。毋庸讳言,中国文化传统中有“重术轻学”的倾向;而现代中文语汇里,又常把科学和技术混用,连称为“科技”。实际上,科学与技术既密切关联又相互区别,科学乃技术之基、技术之源——没有牛顿力学三大定律,不可能有蒸汽机时代;没有法拉第的电磁科学理论,不可能有电气化时代;没有系统科学理论,也不可能有信息化时代。由科学而技术、由技术而应用,都可能开创“从0到1”的新局,但前者显然比后者更重要、更可贵。科学有时会直接催生技术,有时看似无用,却在暗中推动技术变革。或许恰如庄子所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在科学上多下功夫,更有助于“无中生有”。

    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还要坚持全球化视野下的开放创新。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的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已经深度融入全球化体系。在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强调自主创新,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然而,自主创新不等于关起门来“自己创新”。应当看到,全球化尽管遭遇逆流,却仍是大势所趋。创新必须善于学习借鉴近现代以来直至当代人类共同积累的智力成果与文明财富,追求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双向互动。若想立于不败之地,唯有嵌入全球创新链之中,在自主创新中继续扩大开放、兼容并蓄,在开放创新中不断提升自己、推动更高层次的自主创新。

    2018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今年1月,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制定了《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对加快提升我国原始创新、基础研究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期望、新要求。面向“十四五”以及更长时期的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科技突破,方能夯实强国之基,筑牢富民之本,让发展之源永不枯竭。

    Visits: 10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