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就中国经济更强韧性

0

赵海娟

中国经济不惧风雨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从来都是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今年以来,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特别是4月份美国的极限关税施压,中国经济应变克难、稳定运行,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再次彰显了其强大的韧性和抗冲击能力。

“韧性”一词也正成为国际机构和学者对中国经济评价的高频词汇。随着4、5月份经济成绩单的陆续出炉, 中国以“超预期”的表现赢得了市场的肯定与信心。近期,高盛、摩根大通、野村、瑞银等多家国际金融机构纷纷调高2025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表达对中国经济和中国资产的看好。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近日也发布报告,决定维持中国主权信用评级A1不变,同时指出中国经济体量巨大、充满活力,且具备创新能力,从近期的趋势来看,其增长质量持续提升,经济韧性不断增强。

韧性,是中国从容应对美滥施关税、遏制打压的底气,更是当下中国经济顶压前行、稳中有进的信心。但韧性的练就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持续的磨炼与积累。当下中国正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多方发力铸就更强经济韧性,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

一方面,以做强国内大循环铸就经济更强韧性。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是大国经济的独有优势。5月15 日,国务院召开做强国内大循环工作推进会,强调把发展的战略立足点放在做强国内大循环上,以国内大循环的内在稳定性和长期成长性对冲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 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

做强国内大循环,需要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发力。从需求侧来看,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这是今年我国政府工作十大重点任务之首,也是做强国内大循环的关键。作为全方位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两新”“两重”政策将发挥重要作用。我国今年将发行专项用于“两新”“两重”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有效释放消费、投资等需求。目前,政策效应正持续释放。从消费来看,据商务部数据,截至5月31日,2025年消费品以旧换新五大品类合计带动销售额1.1万亿元;从投资来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其中设备购置投资增长18.2%。

从供给侧来看,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攻关,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打造一批新产业新赛道;要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完备,发挥各地优势加强专业化分工、地区间协作,持续补链强链拓链,增强产业发展韧性。当前我国产业发展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正在积聚强大动能。据国家统计局数据,4月份,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其中,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智能车载设备制造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4.2%、29.3%;新能源汽车、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产量分别增长38.9%、61.8%。

另一方面,以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铸就经济更强韧性。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到30%左右,是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是全球产供链稳定畅通不可或缺的一环。中国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有利于自身高质量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更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为全球发展注入正能量和确定性,这是共享机遇、互利共赢的双向奔赴。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报告认为,到2040年,通过中国和世界其他经济体的彼此融合,将有望创造22万亿至37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

今年以来,中国一系列开放举措加速落地,经济韧性持续强化。在外资方面,《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等政策出台,创造了稳定可预期的投资发展环境,外资企业深耕中国市场的意愿和信心不断提升。在外贸方面,《关于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意见》发布、中国— 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全面完成、“外贸优品中华行”活动顺利开展等一系列举措,让外贸企业多元化市场开拓之路更为顺畅,外贸韧性持续提升。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任何风浪都没有也不可能掀翻中国经济的大海,任何形式的遏制打压都没有也不可能阻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面对外部不确定性冲击,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铸就更强经济韧性,中国发展前景必将光明无限。

Visits: 6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