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 电子竞技的兴起改变了传统体育和娱乐行业的格局。
  •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教育、医疗和娱乐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
  • 随着人们对隐私保护的关注增加,数据安全成为企业必须重视的问题。
  • 虚拟现实技术在游戏和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引起了全球对自然保护的重视。
  •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消费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 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正在改变生产流程。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国际卫生合作的紧迫性。
  • 随着在线教育的普及,传统教育模式正面临挑战。
  • 随着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在娱乐和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
  •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引起了全球对自然保护的重视。
  • 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各国正在加强应对措施。
  •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交通系统的变革指日可待。
  • 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全球减排行动迫在眉睫。
  •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家居和自动化生活正在成为现实。
  • 随着全球健康危机的持续,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成为紧迫议题。
  • 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汽车产业的未来。
  • 网络安全威胁日益严峻,成为全球性挑战。
  •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成为数字时代的重要议题。
  • 在线教育的普及为全球学习者提供了更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 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为治疗复杂疾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疾病治疗和健康管理带来了新的希望。
  • 随着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和环境影响受到更多审视。
  • 数字化赋能叠加财税支持,中小企业复工有序推进

    数字化赋能叠加财税支持,中小企业复工有序推进

    0

     

    本刊记者 马玉荣

    在全球疫情整体态势严峻和一季度国内GDP增长-6.8%的双重重压下,如何稳就业显得尤为重要。

    中央反复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中小企业是解决新增就业的主渠道,因而推动中小企业有序复工,就是稳就业;重视中小企业复工达产,就是保民生。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通过对3000 家中小企业的调查显示, 3 月份77.17%的企业已复工,比2月上升20.67个百分点。从分布区域来看, 东部沿海地区企业复工率高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活跃,疫情防控形势较好, 中小企业复工复产进展较快。从行业表现来看,复工复产情况最好的行业为批发零售业,情况最差的为建筑业。从中小企业发展指数看, 一季度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指数分别为83.2、84.1、79.4和78.7,东北地区指数继续运行于低位。从指数变动情况来看,所有地区发展指数均呈下行趋势,西部和中部地区指数下滑幅度较大。

    数字化赋能、财税支持,多管齐下救助中小企业复工复产

    上述调研结果显示,截至2月14日,38.9%的中小企业反映经营暂时处于停顿状态,29.43%的企业反映疫情将导致亏损,18.13%的企业反映经营勉强维持。事实上,自二月初以来,已经有部分中小企业因为现金流问题破产倒闭。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小微企业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4月发布的新冠疫情对中国企业影响评估报告指出,对中小企业来说,支付员工工资成为最大成本压力。调研显示,50%—60% 的中小企业面临发放员工工资压力,面临还贷压力的企业占比在13%—38%之间,面临租金支出压力的企业占比在13%—16%之间。受访中小企业普遍面临市场销售减少问题,原有订单纷纷延后或取消, 并且短期内无法获得新订单。如果疫情影响继续,将采取减员、降薪等措施以缓解成本压力。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复工复产。疫情发生以来,一系列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其中,仅税费优惠政策就多达4批21项,1—2月份已实行减税降费4027亿元。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强化对中小微企业提供的普惠性金融支持;中央银行同步采取定向降准、专项再贷款等措施,为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低利率的资金支持。

    国务院各部门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力推进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复工复产。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调查显示,截至3月底,58.6%的中小企业已享受社保减免政策,33%的企业已享受税费优惠政策,15%的企业已享受稳岗就业政策,12.9%的企业已享受金融扶持政策,10.1% 的企业已享受房租减免政策,1.7% 的企业已享受出口支持政策。

    国家精准施策,有助于中小企业打通“堵点”、补上“断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指出, 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其目标不是刺激有效需求,而是使企业生存下去,使供应链得到修复,使职工或失业者的基本生活能够得到保障。

    2月13日,工信部成立复工复产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支持中小企业复工复产的20条政策措施, 并印发了《关于有序推动工业通信业企业复工复产的指导意见》;随后,工信部又联合民政部印发《关于推动开展志愿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助力中小企业复工复产。

    北京、上海、重庆、广东、山东、山西、四川、河北等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支持政策,帮助中小企业纾困和复工复产。黑龙江省建立100亿元中小企业稳企稳岗基金; 海南省推出“复工复产企业疫情防控综合保险”,支持重点企业复工复产;浙江省宁波市、福建省莆田市等地通过推动设立“企业防疫险”或“复工复产险”等保险产品,减轻企业成本压力;河北省印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若干措施》,共计19条,减轻企业房租金负担,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四大类困难行业企业2020年度发生的亏损,最长租金结转年限由5年延长至8年。

    依靠中小微企业支撑起来的浙江义乌市,针对疫情影响出台《关于支持小微企业和市场经营户复工健康发展四条意见》和《关于加强企业用工保障的意见》,共计23个政策及细则,其中金融政策全部落地可为企业减负17.2亿元。义乌可赛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樊运畅说,自己的企业在此次疫情中受到了重创,就在企业一筹莫展之际,义乌政策性融资担保扩面, 市金融办和农信担保公司主动上门,为企业办理了200万元额度的担保贷款,这种帮助企业打通复工复产“最后一公里”的做法,可以说是“雪中送炭”。

    截至4月15日,我国中小企业复工率已达到84%。工信部中小企业局局长梁志峰提供的数据显示, 中小企业复工复产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从行业看,工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复工率高于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高于生活性服务业,但随着国外疫情的蔓延,出口型企业承压加剧;二是从地区看, 各地复工复产率呈齐头并进之势, 湖北省近日快速上升;三是从企业类型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复工复产率明显高于中小企业总体水平,规模越大复工复产率越高,而微型企业复工复产难度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全国2万多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复工率已经达到了53.6%; 而工信部公告的第一批24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复工率已经达到了91.4%。截至3月15日,河北省1024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 除去长期停产和季节性生产企业19 家外,企业复工复产率达99.2%。这也充分说明了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和能力,是广大中小企业应对疫情冲击、实现转型发展的致胜法宝。

    3月18日,工信部印发《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 贯彻中央关于统筹推进新冠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中小企业,助力中小企业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可持续发展,促进企业上云用云、转型升级和动能转换。按照“企业出一点、服务商让一点、政府补一点”的思路,鼓励各地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的资金支持。湖南、四川、上海等地均通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数字化改造、企业上云等工作。

    疫情暴发以来,很多企业开始全面采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远程办公、工作协同平台,对企业原来的传统线下业务进行全方位升级。但是,由于装备制造业的业务复杂性、基础条件薄弱性、企业性质差异性等条件限制,到目前为止,许多装备制造企业并没有真正实现线上业务协同;尤其是跨企业的业务协同,没有解决统一工业互联网平台问题,导致现实工作中各行其是、业务孤岛现象突出,实际效果和效率不尽如人意。

    据记者了解,大力发展和运用工业互联网技术,打造统一资源优化平台和资源配置平台,加快装备制造企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这个目标,国家已经高规格推动了五年。现在看来,这是高瞻远瞩和未雨绸缪的决策。如果过去的五年,更多企业能够积极参与,努力实现企业的数字化进程,那么这次疫情对装备制造业的影响就有可能被显著压缩。经此一“疫”,我们看到,我国许多装备制造企业在这方面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纾困解难,稳生产、防风险、保就业

    3月31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要进一步加大财政货币政策调节力度,采取多方面措施,着力扩内需、助复产、保就业,帮助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外贸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特殊难关,保障基本民生。

    全国经济普查系列报告显示, 截至2018年末,我国共有中小微企业法人单位1807万家,占全部规模企业法人单位的99.8%;吸纳就业人员23300.4万人,占全部企业就业人员的比重高达79.4%。而且, 大企业上下游均需要无数中小微企业为其提供配套服务,如果失去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大企业就会成为大海中的“荒岛”。

    中小企业解决了全国近80%的就业,是就业的主力军。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秘书长范恒山表示,中小微企业涉及几亿人口的就业,马虎不得。无论多么大的灾害,只要就业稳住了,基本的经济与社会秩序就有了保障,社会就能保持安定。

    调研显示,超过2/3的企业资金维持能力不超过2 个月, 其中34%的企业认为难以维持1个月。这意味着,一系列的帮扶政策需要尽快落实到企业。在目前已发布的多项政策中,企业反馈社保政策直接帮助较大,建议进一步增强金融、税收、复工复产等政策的落地执行,为企业提供更加及时有力的帮扶。

    之所以说现金流是压垮中小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因为中小微企业获得低息贷款、新增专项贷款、贷款展期和续贷政策的比例均低于大中型企业,加之生产销售困难、资金周转不畅、流动资金紧张,资金链断裂风险显著增加。

    疫情发生后,小店主莫佳旋几近崩溃,每天醒来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发愁钱从哪里来。全国 18 家直营门店因疫情已经关闭,2 个月没有任何收入,商场催租、贷款催还、店员工资,一桩桩开支加起来,让他陷入持续焦虑。经过风险评估,网商银行决定先给莫佳旋在原有贷款额度上加码,提额 15 万元,并且提供全年贷款免息。这样的救急之举,拯救了他,企业也绝处逢生。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指出, 中小企业现金流存在“断点”。记者调查发现,国家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但在一些地方有企业反映, 这些政策看得见摸不着,还存在一定的“断点”。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一份报告指出,在相关政策支持下,部分中小企业仍面临融资困难,表明在政策沟通和落地执行层面上或有延迟。

    除了融资困难,业内人士普遍表示还有四个难点:一是生产缩减。因停工停产,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停滞状态,效益受到较大影响。二是供应链中断。关闭工厂从上游封堵了依赖其产品的其他工厂。经过近20年的拉伸,产业价值链已无法抵抗其中某一个环节的断裂。三是劳动力减少。由于疫情造成劳动力返岗延期或不畅、企业开工不足、用工需求锐减以及新成长经营主体减少等因素影响,一季度劳动力指数为99.3,比上季度下降7.6个点,连续八个季度下降。四是部分需求锐减。虽然复工复产难已有所缓解,但是受疫情因素影响,市场需求减弱,需求不足矛盾突出。

    资源、能力、战略眼光等限制,正在阻碍中小企业的转型步伐。通过对不同规模的企业访谈发现,中小企业的经营策略多随短期市场需求导向而定,易受环境制约,中长期发展缺乏思考。另外, 与规上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影响上下游决策的能力有限,进一步导致转型升级困难。比如,睿智思扬主要以大型企业的线下活动策划、执行为主业,虽然具备承接线上活动的能力,但现有客户的供应商格局较为固定,因而难以有效地转型线上。新杰服装迎合疫情期间的市场需求,正在投资医用口罩和防护服等医疗产品板块业务,但又顾虑市场前景不明确,担心市场很快饱和。

    清华大学教授朱武祥说,新冠疫情属于不可抗力,尤其是中小企业难以单独应对,政府部门近期应急出台的扶持政策必要、及时。但如果疫情持续半年以上,则九成企业难以为继,需要政府采取更多配套措施。

    借鉴德国经验,助力中小企业危中求机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无疑对各行各业中小企业产生巨大影响。调查显示,多数企业预计2020上半年营收将明显下降。企业对行业和整体经济恢复及长期发展充满信心,但全球经济发展前景因疫情流行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德国应对疫情冲击、救助中小企业的做法,得到市场广泛关注。其主要做法是:首先,设置总额4000亿欧元的流动性担保基金,帮助公司克服流动性短缺,助力公司在资本市场获得融资支持。其次, 在信贷政策方面,政府为政策性银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发行贷款提供大量资金,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放宽贷款条件,确保尽可能多的企业获得快速有效的救助。第三,针对小公司、个体经营者、自由职业者现金储备很快耗尽而又难以获得贷款的问题,联邦政府提出500亿欧元的紧急救助计划,提供为期三个月的一次性拨款,其中,员工不超过5人的公司和个体经营者将获得最高9000欧元拨款,员工不超过10 人的公司和个体经营者将获得最高15000欧元拨款。第四,个体经营者和自由职业者也被纳入政府救助范围之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许英杰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 德国经验值得借鉴之处主要包括以下五点:一是适当提高纾困资金的总金额。虽然我国中央政府公布的面向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的纾困政策涉及资金金额已经达到14500亿元(各地政府也有额外资金), 但与德国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考虑给予中小微企业直接现金补贴。德国的中小企业扶持计划包括一定金额的现金补助,主要是针对小微企业、个体经营者和自由职业者。而在我国的政策里,对中小企业的现金补贴很少见。对单个小微企业而言,德国的补贴金额并不高,但确实可以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保障小微企业的生存。三是建议实施就业补助。针对疫后复工复产,德国以及英国、意大利、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地区都出台了就业补助政策。四是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作用。我国目前出台的金融政策多属指导性政策,对银行的硬约束有待提高,商业银行可能会采取其他变通方法应对央行的信贷考核, 例如把贷款放给前期的老客户, 或者抢着去给最优质的民营企业放贷等等。这就可能导致仍然只有少数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能够拿到贷款。而德国的经验是,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在精准落实政府信贷政策方面可能更为有效。五是提升针对个体户和个体就业人员的政策救助力度。个体户和个体就业人员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特殊地位, 以2018年为例,当年全国个体户数达7328.6万户,占我国市场主体的比例高达66.62%;个体就业人员超过1.6亿人,占全国就业人员比例达20.67%。由于规模小、劳动关系和社保缴纳不规范等原因,使得我国出台的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不一定覆盖到这部分群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受到疫情不利影响的程度更深。我国可以参考德国救助个体经营者和自由职业者的经验,提升对个体户和个体就业人员的救助力度。

    如何“ 处变不惊、化危为机” ? 许英杰建议,首先,坚持就业优先。政府加大返还和补贴力度,鼓励金融机构提供门槛较低的“工资贷”产品,在扩大创业贷款的基础上,给予创业企业更大的税收优惠,推广灵活用工和零工经济发展。

    其次,采取创新方式解决资金问题。从抵质押方式、续贷模式、担保方式、贷款流程四个方面,拓展质押范围,加大无本续贷、循环贷等模式产品创新,充分运用政府融资担保、区域融资机构担保、行业协会内企业互保、产业链条企业互保等外部信用增级手段,同时利用大数据征信等技术,通过线上平台推出各类小额速贷信用贷款产品,满足中小微企业的紧急流动性需求,缓解融资难题。

    再次, 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一是缓缴税款期限再延长2-3 个月。二是减免部分涉企保证金。目前,正在执行的《国务院部门涉企保证金目录清单》包含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在内的23类保证金。减免部分保证金, 不但能够减轻企业负担,更能活跃市场。三是降低物流成本。疫情后,应研究降低高速公路、航空货运和内陆水运的收费标准。四是减免企业缴纳的工会经费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

    第四, 增加有效投资, 扩大消费需求。建议在降低市场准入、创新合作模式等方面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建议阶段性减免个人所得税,补强中低收入人群的生活保障能力和消费能力。

    第五,加大稳外贸力度。一是提高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水平,为中小企业“走出去”搭建平台, 鼓励中小企业联手开拓国际市场。二是加大贸易融资支持, 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作用,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三是鼓励国资金融机构通过股权投资等形式,与跨境电商领军企业合作,布局全球性海外仓储。

    范恒山进一步指出,扶助中小微企业发展,要树立两点认识:一是不仅政府和相关机构要发挥作用,大企业也要发挥作用;二是不仅要就事论事、解燃眉之急,也要结合疫情防控,顺水推舟、举一反三地解决一些事关长远发展的问题。

    Visits: 0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