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5G网络的推广,物联网设备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
  • 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正在改变生产流程。
  • 在线健身和虚拟健身课程在疫情期间迅速流行。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
  • 移动支付和数字货币正在逐渐取代传统支付方式。
  •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商业决策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变得日益重要。
  • 社交媒体在政治和社会运动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 随着人们对隐私保护的关注增加,数据安全成为企业必须重视的问题。
  • 移动支付和数字货币的普及正在改变人们的支付习惯。
  •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 随着疫苗接种的推进,全球经济逐步走向复苏。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行动。
  • 数字货币的兴起引发了金融行业的变革。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
  • 随着5G技术的普及,物联网设备的应用正在迅速扩展。
  • 虚拟现实技术在游戏和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数字化教育平台正在全球范围内重塑学习体验。
  • 电动汽车行业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新能源技术的发展。
  • 随着全球健康危机的持续,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成为紧迫议题。
  • 随着共享经济的兴起,传统商业模式正面临挑战。
  •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
  • 网络安全漏洞频发,个人信息保护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
  • 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带来了新的突破和挑战。
  • 以“中国之制”谋“中国之治”

    以“中国之制”谋“中国之治”

    0

    车海刚

    历史学家唐德刚有个著名的“历史三峡论”,认为中国或许会在2040年走出历史的三峡,完成自1840年开始的政治社会制度大转型。对于唐先生的观点,人们臧否不一,但是“历史三峡”的比喻却被许多人接受,《人民日报》也曾几次在评论文章中借用。

    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多年,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和不懈奋斗,我们越过了无数激流险滩,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今天的中国,正如大江之水涌至西陵,势将破峡而出,浩浩荡荡奔向大海。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充分肯定我们党治理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全面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新时代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工作要求,擘画了未来30年进一步以“中国之制”谋求“中国之治”的宏伟蓝图。

    细读这份纲领性文件,可以看到,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准确把握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演进规律及方向,体现了总结历史和面向未来、保持定力和改革创新、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统一。

    其一,《决定》既接续历史,又开拓未来。

    中央全会专门就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作出决定,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但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谋划早已有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作《决定》起草情况说明时,引用了邓小平同志的两次讲话:1980年,邓小平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时即深刻阐述了制度建设的至关重要。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四大确认了这一愿景。如今,随着时间节点日益迫近,有必要对这个重大命题进行系统梳理,作出回答。

    当然,《决定》并非对历史叩问的简单回应,而是基于近年来党在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方面的理论积淀与实践探索,进而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作出的战略安排。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九届四中全会进行专题研究并出台《决定》。这个过程反映了党对制度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也展现了党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所具备的战略眼光和历史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任务,是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的根本要求,也是应对风险挑战、赢得主动的有力保证。这三重考虑,解释了《决定》诞生的宏观背景,将历史经验、现实需要与未来选择连接贯通起来。

    其二,《决定》既笃定守正,又锐意创新。

    要把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讲清楚,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决定》起草时反复强调的要求。

    《决定》在总论部分开宗明义,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并从十三个方面列举分析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总体上可以用科学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民族性(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人民性(深得人民拥护)来概括。这“三性”,正是“中国之制”的生命力和优越性所在,也正是我们应当坚持和巩固的。

    接下来的分论部分,对十三个方面的制度建设展开论述,阐明了“完善和发展什么”的问题。其中不乏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提法、新表述,比如“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等。《决定》还特别提出要“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十三个显著优势与十三个方面的制度建设要求,在逻辑上前后呼应、密切关联,指明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巩固的根本点、需要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的方向及重点。

    其三,《决定》既有战略目标,又有实施路径。

    “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这是《决定》确定的时间表。

    《决定》部署的十三个方面制度建设,就性质而言,分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就内容而言,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军队、“一国两制”、外交、监督体系等领域。其中,党的领导制度作为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统领和贯穿其他十二个方面的制度。对于每个方面的制度建设,《决定》都细化为若干项具体工作任务。——这是《决定》描绘的路线图。

    战略目标与实施路径衔接配合,构成一幅体系完整、结构严谨、操作性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图谱。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较之于器物的现代化,制度现代化是更高层面的现代化,也更具根本性和全局性。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新时代“三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规划和庄严承诺;四中全会关于制度建设的“三步走”安排,既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更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有力保障。

    穿越“历史三峡”,是中华民族复兴史上一段非凡的航程。西陵峡,是三峡的末段,却也是最险峻的一段。船过西陵,需要足够的耐心和定力,也需要更多的智慧和勇气。

    Visits: 0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