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海,本刊专栏作家、文史学者,长期从事金融工作,近年来专注经济史、金融史研究,出版《曹操》等历史人物传记8部,《套牢中国:大清国亡于经济战》《解套中国:民国金融战》等历史随笔集6部,发表各类专栏文章数百篇。
在所谓“战国四公子”中, 楚国春申君黄歇显得尤为突出, 他“虽名相国,实楚王也”,在楚国掌权前后达25年之久,手下门客数千人,声名、权势皆盛于当时。然而黄歇的败亡却很迅速,直接将其摧毁的,是其深为信赖和依仗的门客。
黄歇其人
春申君黄歇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关于其出身,《史记·春申君列传》只简单地说“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没有交代他的具体籍贯和家庭背景。有人认为他是楚顷襄王的弟弟,但这一点并没有足够史料作依据,更多的人认为他出身于黄国,该国源于黄帝轩辕氏,崛起于南方,曾是古代淮河流域重要诸侯国之一,春秋时楚国称霸,黄国借地域优势与周边若干小国结盟,一度与楚国抗衡,公元前648年黄国被楚国所灭,唐代《元和姓篡》记载:“黄,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元代黄溍在《族谱图序》中认为:“黄国为楚所灭,子孙仕楚者有黄歇。”
在“战国四公子”中,信陵君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儿子,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孟尝君田文是齐威王的孙子,而黄歇的身份与他们有所不同,黄歇并非什么“公子”,但他“游学博闻”, 为楚顷襄王所欣赏。公元前298年秦国出兵攻打楚国,先占巫郡、黔中郡,后攻克楚国都城鄢郢,楚顷襄王被迫将都城迁往陈县,楚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楚顷襄王欲派人赴秦国求和,这是一件棘手的任务,黄歇因能言善辩而被选为使臣。
这时,秦国已经制定了全面攻占楚国的计划,由名将白起负责指挥,并约韩、魏两国加盟。黄歇以楚国左徒的身份来到秦国,“闻秦之计”,于是“上书说秦昭王”, 这就是著名的《上秦王书》,《史记》《战国策》等均有收录。在这封信中,黄歇认为秦、楚皆为大国,秦国如倾全力攻打楚国,势必两败俱伤,那样一来韩、赵、魏等将获利,秦国不如与楚国结好,联合起来对付其他国家。秦昭王被黄歇说动,答应停止对楚国的军事行动,转与楚国结盟,但提出条件: 楚国须派太子来秦国充当人质,以示结盟诚意。楚顷襄王别无选择, 只好派太子熊完赴秦国,黄歇作为“秦楚联盟”的缔造者,也随太子留居于秦国。
数年后,楚顷襄王病重,熊完作为太子理应回国探视,并在楚顷襄王病故后能够第一时间继位,但秦国扣住不放,黄歇为此忧心忡忡。为了不错过时机, 黄歇果断协助熊完潜逃, 《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楚太子因变衣服为楚使者御以出关”, 为了不引起秦国怀疑,黄歇自愿留守,“常为谢病”,估计熊完已经逃远,即使去追也追不上了,黄歇才对秦昭王说:“楚太子已归, 出远矣。歇当死,愿赐死。”秦昭王大怒,欲逼黄歇自杀,有人劝秦昭王:“歇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秦昭王这才改变主意,“因遣黄歇”。黄歇回到楚国后,楚顷襄王病故, 太子熊完继位,是为楚考烈王。为回报黄歇之功,楚考烈王“以黄歇为相”,封其为春申君,赐淮北十二县。
避战退保
秦昭王轻易放过黄歇,看中黄歇是楚国的“亲秦派”,将其放回楚国更符合秦国利益。黄歇果然“不负重望”,继续奉行“亲秦” 路线,他向楚考烈王进言:“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 黄歇自愿献出淮北12个县的封地, 将其重新划归“国有”,目的是将国都迁往淮北,楚考烈王接受黄歇的建议,迁都于淮北的寿春。表面上看这是黄歇的大公无私,其实这更是他“亲秦”思想的体现,将国都迁往淮北,距离秦国更远了,这是避战退保的消极战略。
这时秦赵之间发生了著名的长平之战,数十万赵军败于秦国, 秦国威势更猛。公元前259年,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魏、楚等国求救,这一仗不仅关乎赵国存亡,也关系到其他各诸侯国的兴衰,各国有识之士希望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信陵君“窃符求赵”、“毛遂自荐”等历史故事都发生于此时。一开始,楚国态度较为暧昧, 后权衡再三,最终答应与赵、魏等国合纵,邯郸之围随之告解。如果站在楚国立场看,此时应抓住难得的有利时机将合纵事业进行到底, 以对抗秦国的进一步崛起,但黄歇心中始终有“惧秦”“亲秦”的思想,不敢将兵锋指向秦国,反而去欺负其他弱小国家。公元前256 年,黄歇北征鲁国,次年将鲁国灭掉,黄歇由此在诸侯国中威望大增,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因为威胁楚国生存的不是鲁国而是秦国,楚国得到的只是苟安一时。
秦庄襄王继位后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国势进一步增强,公元前256年周赧王病逝,秦军攻入雒邑。面对秦国咄咄之势,各诸侯国产生了更强烈的忧患感,各国于是订立盟约,联合讨伐秦国。此时唯楚国综合实力最强,各国于是公推楚考烈王为“合纵长”,以黄歇当权主事。各国联军攻至函谷关,吕不韦分析了联军的情况,认为楚军战斗意志最差,而楚为大国,其战败所产生的影响也最大,所以建议集中秦军主力猛攻楚军,楚军果然未作顽强抵抗,一遇秦军便自行东撤, 联军遂溃败。战国末期最后一次合纵行动就此结束,秦国崛起之势再也无法阻挡。
此次合纵的失败,黄歇应负重要责任。黄歇的精力根本不在合纵抗秦上,献出封地后,他请求改封吴地,《史记·春申君列传》载其“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 《越绝书》《吴越春秋》等记载有黄歇开发吴地的一些情况,包括疏通河道、抑制水患、发展农业生产等, 今无锡、苏州、上海、湖州等地早期的开发多与此次楚文化东渐有关。据《上海地名志》等记载,上海简称的“申”即来自于春申君黄歇,流经上海的黄浦江之前称黄歇浦,《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也收录有“申江”“申浦”“春申涧”“春申里”“黄堂”“大黄浦”“申港” 等地名辞条,这些均与黄歇有直接或间接关系,黄歇在长江三角洲区域开发中做出过重要贡献。
然而,此时列国已步入你死我活斗争的最后阶段,秦国的威胁才是楚国所面对的主要矛盾,黄歇在这个问题上始终认识不清,对秦国一味妥协退让,反映出黄歇战略上的短视。退守江淮,固然也有一些积极作为,但这些与黄歇应承担的使命有偏差,黄歇当权的二十多年,表面上看楚国取得了一些繁荣,但更错失了最后的战略机遇, 楚国面临的危机更加严重了。
死于“养士”
“战国四公子”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养士”。当时的“士”又称“门客”,指的是寄食于贵族门下并为之服务的一些人。春秋时期,奴隶制下的等级制度尚存,一切以下害上的言行都被认为是“私”,《左传》说“以私害公, 非忠也”,收养私属、私卒、私士为舆论所不容,养士者往往被视为野心家。战国时风气大变,养士成为上层社会竞相标榜的时髦风气,一些权臣、贵族以尽可能多地收养门客为荣,《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 “赵使欲夸楚,为瑇瑁簪,刀剑室以珠玉饰之,请命春申君客。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躡珠履以见赵使,赵使大惭。”从中可以看出,黄歇所养的门客有3000多人,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待遇极佳,在“战国四公子”里也首屈一指。
但是,就史书记载看,黄歇的门客里没有毛遂那样忧国为民的人,甚至也没有孟尝君手下那样的“鸡鸣狗盗”之徒,史书重点记载的是一个名叫李园的门客。李园本赵国人,楚考烈王没有儿子,李园看到了机会,先将妹妹献给春申君,待妹妹有身孕后,通过妹妹之口劝黄歇,说楚考烈王无子, “百岁后将更立兄弟”,到那时“兄弟诚立,祸且及身,何以保相印江东之封乎”,这些挑拨离间的话让黄歇动了心。李园趁机献上计谋,趁众人不知李园妹妹已有身孕这件事,由黄歇将其献给楚考烈王,如生下儿子,将可继位为楚王,等于黄歇的儿子当楚王,黄歇不仅可得保全,而且将享有更大权力。
李园的计谋具有极大冒险性, 但黄歇为了永保权势居然同意了, 结果李园的妹妹顺利进入王宫,并生下一子,被楚考烈王立为太子, 眼看一切都朝向预定目标发展,但身价倍增的李园暴露出更大野心, 他觉得与其为他人做嫁衣不如自己成为楚国的新权臣,而阻挡他实现人生目标的是黄歇,只有黄歇死了,才能得以保全。李园于是实施新的计划,设计谋杀了黄歇。李园得手后,立即派人将黄歇一家满门抄斩,黄歇与李园妹妹所生的儿子后来也未能继位为楚王。
黄歇死于所养之士,这是他个人的悲哀。明代刘基所著《郁离子》中有一则寓言,说楚太子以梧桐果实喂食枭,希望它能发出凤凰的鸣叫,黄歇劝太子说这是枭,叫声是不变的,与食物有什么关系呢?有人就此反劝黄歇:“君知枭之不可以食易其性而为凤矣,而君之门下无非狗偷鼠窃亡赖之人也, 而君宠荣之,食之以玉食,荐之以珠履,将望之以国士之报。以臣观之,亦何异乎以梧桐之实养枭,而冀其凤鸣也?”但黄歇并不能悟, 结果死于门客之手。黄歇死后, “而门下之士,无一人能报者”。乱世争雄,人才固然是争夺的重要资源之一,但养士制度能不能带来人才的繁荣却值得怀疑,与同时期秦国以国家名义招揽四方之士、广纳贤才的局面不同,“战国四公子”纷纷以“养士”为手段,把人才作为私产的一部分,其结果只能是“士无常君,国无定臣”,未必是国家之幸。
历代以来,对黄歇多有称赞之语,有人认为他的作为和成就在“战国四公子”中应排第一,宋代苏轼评论黄歇“宏才伟略,大度深思,三千朱履,百万雄师,名列四杰,声振华夏”,明代高启以“封君开巨壤,相楚服强邻”概括黄歇的一生,但客观来说,无论对历史还是对楚国,黄歇所作的贡献其实都是有限的。黄歇在楚国掌权长达25年,《史记·春申君列传》说其“虽名相国,实楚王也”,但其在政治上并没有太大作为,对秦国一味避让没能实现楚国中兴,黄歇死后15年楚国就灭亡了。黄歇之败, 败于门客,败于做人做事的格局太小,败于缺乏战略眼光。黄歇考虑问题不是出于大义和公心,更多地出于私利,为保住个人权势甚至不惜铤而走险,其走向失败也就是理所应当的了。
Visits: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