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70年

0

马建堂

中国共产党成立98年来,围绕初心使命砥砺奋斗,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征程上取得了辉煌成就。

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变强的风雨历程。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回顾历史, 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我们这个有9000万党员的党, 成立的背景与党的初心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使得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成就伟业的奥秘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长期执政的法宝。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我们党踏上了新的征程。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从1956年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并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尽管在前30年,我们的探索有曲折,甚至付出了很大的成本和代价,但是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探索, 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十年“文革”,国民经济走向崩溃的边缘,党汲取历史教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进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从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产生了邓小平理论。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成功地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党的领导下,中国正在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能量不断迸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势不可当地前进。

伟大的党创造伟大的历史,伟大的历史承载伟大的成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旧中国满目疮痍的废墟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书写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

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我国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实现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历史性巨变,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1952年,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19元。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3679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为1.8%,居全球第11位。1986年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元。2000年突破10万亿元大关。2010年达到412119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近三年,经济总量连续跨越70万亿、80万亿和90万亿元大关,目前占世界经济的比重接近16%。2018年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9732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18年末,我国GDP占世界GDP的比重,按照现行汇价计算为15.8%,按照PPP购买力平价计算,已经超过1/5。按不变价计算,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 年增长175倍,年均增长8.1%。其中1979-2018年年均增长9.4%,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18%左右。

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国家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从一个积贫积弱的落后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和第一制造大国,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正在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由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经济转变。

2.财政实力由弱变强

新中国成立初期, 财政十分困难。1950 年全国财政收入仅为62亿元, 1 9 7 8 年增加到1132亿元。1999 年首次超过1万亿元,2012年达到117254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18年达到183352亿元。1951-2018年全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5%,其中1979-2018年年均增长13.6%,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3.外汇储备大幅增加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汇相当紧张。1952年末外汇储备只有1.08亿美元, 1978年末也仅有1.67亿美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汇储备稳步增加, 2006年末突破1万亿美元,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一位。2018年末,外汇储备余额为30727亿美元,连续13年稳居世界第一。

4.国际影响力日益彰显

上世纪70年代,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交往明显扩大。80年代,我国先后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2001年,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2003 年以来,我国与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先后建设自贸区,目前已与25个国家和地区达成了17个自贸协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得到16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响应。随着我们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我们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越来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5.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综合生产能力快速提升

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11318万吨提高到2018年的65789万吨,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52年的18万千瓦提高至2018年的10亿千瓦,全国耕地灌溉面积由1952年的1996万公顷扩大到2018 年的6810万公顷,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牢牢地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上。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业生产基础单薄,“靠天吃饭”现象明显。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推进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党和国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方针政策,农业经济快速发展。上世纪90年代,曾有西方经济学家发问,“谁来养活中国?”引起了一场大辩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农业生产在多个领域创造了“世界之最”,不但养活了本国近 14 亿人口,切实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更为稳定世界经济,丰富世界各国人民的餐桌,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贸易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美丽宜居乡村加快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国农村地区有99%以上的户所在自然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话,65.3%自然村饮用水经过了净化处理,95%以上的自然村通宽带,能接收有线电视, 83.6%的自然村垃圾进行集中处理。

6.形成了完善的工业体系,主要工业品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产业体系最完善、产业链最完整的国家。70年来,中国的工业能力大幅提升。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是农业国,现在已经到了工业化的中后期。2016 年中国占世界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是22.6%,占比世界最高。我们已经成为全世界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0多种工业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制造业的产值自2010年稳居世界首位。因此,有人讲中国是世界工厂,是制造业中心。美国发起的经贸战、科技战, 某种程度上就是想动摇一下我们的工业基础,逼迫我们产业链转移。

1978—2018年,我国主要工业品生产能力大幅提升,能源产品产量如原煤40年增长4.7倍,发电量增长24.3 倍,原材料产品产量如乙烯增长46.9 倍,粗钢增长25.2倍,水泥增长34.8 倍。2017年比1978年汽车产量增长2900 多万辆,连续9年蝉联世界第一。

7.服务业蓬勃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1952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0.5%、20.8%和28.7%。上世纪50-70 年代,随着工业化推进,第二产业比重不断提升。1978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27.7%、47.7%和24.6%。2012年,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达到45.5%,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2015年,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过半,达到50.5%。2018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7.2%、40.7%和52.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2%、36.1%和59.7%。经济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依赖单一产业为主转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

8.交通运输发展成就斐然,综合运输网四通八达

交通线路长度随现代化建设成倍增长。2012年末,我国铁路营运里程和公路里程分别比1978年末增长0.9倍和3.8倍。2018年末,铁路营运里程达到13.1万公里,比1949年末增长5 倍,其中高速铁路达2.9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0%以上;公路里程485万公里,增长59倍,其中高速公路达到14.3万公里;定期航班航线里程838万公里,比1950年增长734倍。

9.现代通信体系加快构建,信息化网络化后来居上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邮路总长度70.6万公里, 2018年末达到985 万公里。2018年末, 全国邮政营业网点27.5万处, 比1949年末增长9.4倍;光缆线路总长度达4358万公里。2018年,移动宽带用户达13.1亿户。基本建成全球最大的移动宽带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方兴未艾。

10.能源供给能力大幅提升,基础保障作用日益增强

1949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只有0.24亿吨标准煤,2018年末达到37.7亿吨标准煤, 增长了158倍。煤钢的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打仗,某种程度上打的煤仗、钢仗、油仗。没有油、没有煤,工业就缺少“粮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清洁能源利用大幅增加。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持续扩大,天然气、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等清洁能源生产比重从2012年的15.3%上升为2018年的23.5% 。

11.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建设多姿多彩

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基础设施明显变化,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城镇化水平很低,城镇人口比重仅为10.6%。1978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也仅为17.9%。2018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6%,比1978年末提高41.7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也有较快提高,从2012年末的35.3%提高到2018 年末的43.4%。1949-2018年,城市数量由132个发展到672个,其中地级以上城市由65个增加到297个,县级市由67个增加到375个,建制镇由2000 个左右增加到21297个。

12.开放型经济高水平发展,贸易大国地位日益巩固。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秉持平等互利原则,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同时积极组织国内流通,保障供给,对于建立国民经济体系、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积极利用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全面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下面列举一些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重要时点。1978年5月, 党中央、国务院向西方国家派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赴西欧考察,代表团回来以后,给党中央、国务院写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报告。1979年,颁布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外商投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979年7月,国家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出口特区,1980 年5月改为“经济特区”。1984年5 月,国家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到20 世纪80年代,我国形成了包括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广大的沿海经济开放区在内的沿海开放地带,涵盖293个市县,拥有42.6万平方公里、2.2亿多人口。

1990年6月,国家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2018年,我国的货物贸易达到了4.6万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223 倍,连续两年居世界首位。 

1979—2018年,我国累计吸引非金融类外商直接投资20343亿美元。其中2018年为1350亿美元,比1983年增长146倍,年均增长15.3%,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

我们不断对外开放,发展对外贸易,吸引外资。“走出去”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不断增强。2018年, 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205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41.3倍,年均增长28.4%。2018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56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56亿美元,占总额的13%。

13.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繁荣昌盛

70年来,我们建立了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开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新景象,卫生健康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科技实力显著增强。上世纪50-70年代,我国在特殊的环境中基本上依靠自力更生发展科技事业, 取得了“两弹一星”的重大成果, 为我们国家的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我们还得承认,当时的科技总体水平仍然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实力显著增强。2018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9657亿元,是1995年的55.4倍,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我国自2013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研发人员总量,发明专利申请量,分别连续6年和8年居世界首位,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科学、生态探测、超级计算、卫星导航等诸多领域,取得重大成果。

70年来,我们的教育普及程度大幅度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水平低下,人口文化素质很差,学龄儿童入学率也仅有20%左右,全国80%以上人口是文盲。1978年,中国的学龄儿童入学率已经达到95.5%。1982年,我国的文盲率下降到22.8%。2018年,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2%; 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2831万人, 比1978年增长32倍;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3年提高到9.6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进步。201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达到10340所。

医疗卫生长足进步,国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在旧中国,中国人被人家称为“东亚病夫”。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医疗卫生水平很低。上世纪50-70年代,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到1978年末,我国医疗卫生机构17万个,床位20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46万人,总体水平仍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医疗、医保、医药事业深入发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2018年末,全国有医疗卫生机构99.7万个,比1949 年末增长271倍;卫生技术人员952万人,增长17.8倍。居民预期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岁提高到2017年的76.7岁,婴儿死亡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下降到2017年的6.8‰,居民健康水平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14.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加强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 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打响。2018年,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22.1%,比1978年提高15.5个百分点;全国首批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42%,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下降68%; 十大流域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下降2.1个百分点。

15.就业结构逐步改善,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新中国成立之前,经济凋敝, 城镇劳动力多数处于失业状态。1949年末,全国城乡就业人员1.8 亿,其中城镇就业人员仅有1533万人,城镇失业率高达23.6%。上世纪50-70年代,通过积极发展经济, 我国就业状况逐步改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总量大幅增加。随着经济发展和就业优先政策实施,我国就业总量大幅增加,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018年末,我国就业人员增加到7.76亿。

党的十八大以来,“放管服” 改革持续深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有效激发市场活力, 促进新兴就业岗位不断涌现。第三产业、中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就业形势稳中向好。2013-2018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连续6年超过1300万人。 

16.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发展是为人民的,财富的增加最终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之初,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很低。1956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 98元,人均消费支出88 元。1978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171元,人均消费支出151元。2018 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 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24.3倍;全国人均消费支出19853元,比1978 年增长了19.2倍,这都是扣除物价因素的实际增长。改革开放40年, 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降低了35.5个百分点。2018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4%。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连续多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已下降至2.69。 

17.社会保障不断加强,织就广覆盖的民生安全网

上世纪50—70年代,开始由国家和单位对城镇职工提供劳保等一定福利,并由集体对农民实行少量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设, 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2018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41848万,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1964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23868万人。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当然,农村和城市的养老保险制度还不完全一样,“新农合” 和城镇居民、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制度也不一致。尽管水平较低、制度还不统一,但是已经织就了一个广覆盖的民生安全网。

18.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对全球减贫事业贡献巨大

上世纪50-70年代,城乡居民生活尽管有所改善,但农村贫困问题依然非常突出。1978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7.7亿,农村贫困发生率高达97.8%。随着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国家加大了扶贫力度。2012年末,按照当时的标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下降到9899万,农村贫困发生率降到10%。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力度进一步加大。2018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至1660万人,过去6年共减少8239 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1.7%,6年下降8.5个百分点。我国农村从普遍贫困走向整体消除绝对贫困,成为首个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减贫贡献超过70%。

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是不断践行初心和使命的过程。尽管取得了伟大的、辉煌的成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但我们仍然在新征程“赶考”的路上。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中国共产党在伟大真理的光芒照耀下前进,在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下壮大,在辉煌历史的接力中走过了一条为人民谋幸福的路,走出了一条振兴中华的路。(注:本文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研究员。本文节选自7月1日作者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党课上的授课内容,本刊研究部副主任马玉荣根据录音整理,发表时经作者审定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