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亦庄:“升级版”开发区成长史

0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

“相风微动九门开,南陌离宫万柳栽。草色横粘下马泊,水光平占晾鹰台。锦鞯欲射波间去,玉辇疑从岛上回。自是软红惊十丈,天教到此洗尘埃。”三百年前,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从北京紫禁城一路策马向南,行至南苑,被此地的明丽景致深深打动,提笔赞美。当时的他或许不曾想到,三百年后,这里不但波光垂柳,野趣依旧,更有一座挺立潮头的产业新城拔地而起, 它就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也称“亦庄开发区”,以下简称“亦庄”或“开发区”)。

20185月,商务部发布了2017 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考核评价范围涵盖我国所有国家级经开区,评价指标则包括这些经开区2016年产业基础、科技创新、区域带动、生态环保、行政效能等方面的内容。结果显示,在参与考核评价的219家国家级经开区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位列第四名。

众所周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经济建设的前沿阵地。作为首都北京唯一同时享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双重优惠政策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全面展现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多方面成就,不但在北京市范围内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也成为全国开发区中颇具特色的创新样本。亦庄开发区有着怎样的成长史?亦庄人又是如何多方聚力、踏实深耕、与时俱进、创新求索,锻造出一座新城的荣耀,并令之持续向好发展?系统总结并推广这些经验, 无疑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近日,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一行深入亦庄,多方探访,试图梳理并解读亦庄这一“升级版”开发区的样本内涵。

产业立城

行走在亦庄开发区鳞次栉比的高楼、厂房间,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品牌标志映入眼帘。如果从企业层面论,亦庄堪称一个“小联合国”。GE、康宁、ABB、奔驰、京东方、3M、拜尔、SMC、可口可乐、资生堂……20多年来,亦庄人一步一个脚印,书写着开发区的“产业传奇”。

19918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借鉴东南沿海地区发展模式, 成立北京市亦庄工业小区。之所以在几个备选区域中,工业小区落地亦庄,是因为这里具有适宜的自然条件:地质结构优越,处于非地震断裂带;地势平坦,地下水相对丰富;气候条件较好。1992年,亦庄开发区正式开始建设。在北京东南部,一个改革开放的新窗口从此向全世界打开。

19948月,国务院同意设立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要求开发区充分发挥首都优势,积极吸引外资,兴办高起点的工业项目和科技型项目,扩大出口贸易,发挥外向型经济的窗口作用。

20028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开发区在一期规划面积15.8平方公里基础上,向京津塘路以东和凉水河以西两个方向扩大,规划面积约24平方公里,更好地发挥开发区的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2007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复《亦庄新城规划(2005-2020 年)》,确定新城规划区范围为通州区行政区域京津第二通道以西地区及大兴区旧宫镇三海子等地区, 总面积约508.5平方公里,在规划区内实行城乡统一的规划管理。

2010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推进大兴区与开发区行政资源整合,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由此迎来了新的重要发展节点。通过两区行政融合,大大拓展了开发区发展空间,同时理顺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事务的归属问题,从体制机制上为开发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2014年,国家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首都推进“四个中心”建设。在此背景下,开发区立足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进入建设首都科技创新中心主阵地、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和谐新区的新阶段。

20172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视察北京时,明确提出要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抓好“三城一区”建设(“三城”指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一区” 指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打造北京经济发展新高地。

无论是当年的工业小区,还是今天的经济发展新高地,亦庄在招商引资时始终坚持“高精尖”产业原则,确立了能耗少、水耗少、物耗少、占地少、污染少、附加值高、技术密集程度高的“五少两高”原则。在开发区建设发展过程中,提出坚持“原有污染要消除, 新兴产业不增污,生态环境要改善”的发展理念。

为贯彻上述理念,开发区建设初期采取了多种具体措施。一是瞄准世界500强中的高新技术产业进行招商;二是针对不同企业实施差别地价,通过经济杠杆调节控制入园企业;三是领导带头、全员招商,主动联系各大部委和外国驻华使馆,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在选择引入产业、企业上这样“高起点”“高定位”的坚守,正是开发区经济效益一连串靓丽数字的基础和原动力。

20余年辛勤耕耘,带来令人瞩目的成就:截至2017年底,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注册企业2万余家,投资总额超过900亿美元,目前产业人口23.8万人,常住人口11.2万人。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条件下,开发区确保了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主要经济指标高位逆势增长,发展特色也越来越鲜明:

一是产业基础愈加坚实。在亦庄开发区,世界500强企业中有83个在此落地;2万多家注册企业中,工业企业产值超亿元159家,超十亿元41家;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超亿元168家,超十亿元34家;纳税超3000 万元150家,超亿元53家。

比如集成电路产业,目前,开发区内集聚了以中芯国际、北方微电子为代表的,在先进工艺开发及产业化、关键装备及材料等方面取得一批国家最高水平技术研发成果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在集成电路领域实现产业链布局,以中芯国际、北方华创等百亿级企业为依托,以集成电路创新中心等4个技术创新中心为支撑,建成国内领先的集成电路制造和装备研发产业集群。

新型显示产业,以京东方为龙头,在原材料、面板制造、终端应用等上下游产业链聚集了一批优质企业,围绕下一代LCD关键技术、下一代AMOLED技术、VR/AR显示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创新。小米电子、锤子数码、冠捷显示等显示终端应用企业不断做大做强,产业链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显著提升。瞄准国际前沿技术和技术制高点,以京东方等百亿级企业为依托,以新型显示创新中心为支撑,建成国内领先的新型显示产业集群。

高端汽车产业,以北京奔驰为龙头,形成设计研发、整车生产、发动机关键零部件制造等领域的产业集群,以北京奔驰等百亿级企业为依托,以戴姆勒研发中心为支撑,建成国内领先的高端汽车产业集群。

新能源汽车产业,围绕燃料电池、纯电与插电动力系统、整车电控等领域聚集了一批关键材料、核心部件及整车开发技术、产品,以北汽新能源等百亿级企业为依托, 以新能源创新平台等2个技术创新平台为支撑,建成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生物医药创新产业,涌现出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成果和产品, 聚集了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领军人才,以拜耳制药等百亿级企业为依托,以生物医药创新平台等4个技术创新平台为支撑,推动14个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落地建设,建成国内领先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互联网产业,围绕IPv6根服务器,聚集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下一代互联网研究机构和骨干企业,在互联网标准、芯片、终端、网络设备等领域逐步掌握技术创新主动权。以京东商城等百亿级企业为依托,以互联网技术创新平台等3 个技术创新平台为支撑,建成国内领先的互联网产业集群。

文创产业,作为北京市文化产业功能布局战略中“文化科技融合带”上的重要一环,2015-2017年间,开发区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由2015年的810.06亿元增长至2017 年的1295.7亿元,年均增速26.5%2018年上半年,开发区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营收746亿元,增幅21.6%

总体而言,开发区工业产值高、占地少、能耗小。数据显示, 2017年,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实现431亿元,占全市21.5%,同比增长12.8%,高于全市4.8个百分点, 对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27.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72.1 亿元,占全市20.5%,高于全市5.8 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31.9%,总量居全市第一。开发区工业用地规模16.23平方公里,仅占全市2.8%。开发区地均工业产值205亿/平方公里(工业用地全口径), 是全市平均水平的6 倍。开发区万元GDP耗能0.1361吨标准煤,是全市平均水平的40%

此外,2017年开发区工业企业从业人员13.2万人,人均工业产值252亿/万人,列全国开发区首位。人均劳动生产率42万元/人,是北京市的2倍。

在走访中,《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发现,开发区实现产业立城的基础和前提,是充分做好产业布局。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不仅设立了技术、环保等各种门槛, 更在招商环节有意识地推动产业集聚和上下游企业配套衔接。“高精尖”的产业定位和多年积累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成为吸引高科技、创新型企业落户亦庄的重要因素。

创新兴城

北京市委、市政府对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三城一区”建设中的地位高度重视。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强调,今后北京发展看创新,就是要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看开发区这“一区”。开发区要紧扣科技创新、“高精尖”等关键词,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技术创新示范区、深化改革先行区、高精尖产业主阵地和宜居宜业绿色城区。

创新兴城,是时代赋予亦庄的使命和要求。事实上,从建区伊始,创新始终是开发区持续快速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在亦庄开发区成立初期,在区的外资企业技术优势明显,而通过人才本土化最大限度实现技术溢出效应,形成了亦庄创新发展重要的动力源泉。亦庄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非常重视对世界500强高科技企业的引进;早年的诺基亚,现在的北京奔驰、拜尔、通用电气等,都是代表性外资(合资)企业。由于开发区对待所有入驻企业均给予同样的国民待遇,特别是能为企业提供配套职业技术学校等公共服务, 外资企业进入后的员工本土化、人才本土化程度很高。本土化人才的培养是技术溢出最好的体现,相比吸引的资金、形成的生产能力和GDP,是更为宝贵的财富,他们是亦庄创新发展重要的动力源泉。

人才是创新的软件,而开发区的一系列配套的体制机制,以及大手笔投资,则力促生发于开发区的创新从纸上蓝图到落地转化,并成功商业化,创造利润。具体而言,从招商环节的企业甄选,到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等公共服务的提供,再到投融资体系的完善,在不同环节创新体制机制, 完善开发区内部的创新生态。

第一,创新招商机制,提高开发区招商效率。一是提高入区门槛,设定制造业年产值、年税收,商业项目年产值、税收的标准;二是对工业园招商提出要求,严格控制企业质量, 避免出现小散乱状况;三是试点楼宇招商,针对创业型企业进行源头培育,成熟后再推荐进入工业园,既保证入园企业质量,也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四是成立由投资促进局、企业发展服务局、科技局等部门组成的联合招商办,实施项目经理制,对企业进驻开发区进行一条龙服务。

第二,完善科技公共服务,助力企业提升创新能力。一方面,依托开发区内企业建立多个技术创新中心, 通过政府扶持将其打造为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交流平台;依托技术创新中心对企业进行定期走访调研, 对行业内新产品、新技术进行调查摸底;并利用创新中心平台,为行业内技术研发骨干申报进京指标。另一方面,开发区管委会还推动成立科技商会、京津冀公共服务平台等非营利社会中介机构,并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委托商会和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企业间的技术交流活动,帮助企业提升研发和创新能力。

第三,发挥开发区财力优势, 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开发区发展空间。开发区管委会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在财政方面基本享有与市级等同的财权,开发区内形成的财力大部分能够自主支配,因此,开发区在财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2017年,开发区形成的财力达214亿元,可用财力175亿元。开发区坚持将大部分财力用于开发建设。此外,为提升开发区内的其他配套公共服务水平,开发区财政局每年还要在教育、卫生等方面进行大量投入。这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方面的财政投入,为开发区创造出良好的招商环境。

第四,成立北京亦庄国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亦庄国投”),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亦庄国投成立于2009年,定位就是通过股权投资或债券投资等方式帮助园区内企业解决资金问题。

创新如何带来发展?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是一个案例。该园区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北京生物医药创新孵化基地”的核心内容,也是开发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的主体,园区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大力支持下,由北京经济技术投资开发总公司(2017年改制并更名为北京亦庄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亦庄控股”)投资兴建。亦庄控股相关负责人向《中国发展观察》介绍,这个园区是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总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主要产业有新药研发、诊断试剂、临床检验、医疗器械、技术服务,已有博奥晶典、华昊中天、安诺优达、百奥赛图、珐博进等170多家企业入驻园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地。

园区建设了从苗圃到孵化器到加速器再到特色园的全链条孵育体系,打造“多功能、全过程、高端化”的企业孵化平台,从技术、金融、人才、基础服务等领域为企业提供多维度的专业支持与引导。特别是园区投资上亿元搭建了生物医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服务空间近万平方米,仪器设备上千套,可提供检测及工艺开发、中试生产、小动物寄养等服务。目前,平台的检测实验室已获得CMACNAS认证。

对于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来说,高成本的仪器设备投入是其共有的痛点。而立足企业需求,建设这一平台,切实帮助企业解决了发展中的难题,使他们可以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研发环节中去。

依托完善的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园区形成了以新药研发、诊断试剂、临床检验、医疗器械、技术服务为主的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园区云集了众多高层次海归人才, 汇聚了一批优秀的创新企业,累计获批专利达500余项。园区2013年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先后获得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40余项各级荣誉资质。

从人才到资金,再到体制机制,开发区集聚各种技术创新要素,创新服务企业的方式,科技创新成绩显著。目前,开发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02家,产值连续11年占工业总产值超90%以上。以研究院、基金、专利池、联盟、技术平台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服务体系加速形成。科技研发投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学研金贸为网络支撑的产业研发体系。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52项,企业研发机构230 家(其中国家级研发机构13家、市级研发机构21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95%,居北京市之首。万人实用发明专利拥有量265件,居北京市之首,专利转化率达到90%以上(可使用专利总量超过4万件)。

在技术创新领域,开发区拥有多项国际、国内“先进”甚至“第一”:全国第一条8.5代液晶显示生产线,2016年建设了全球最先进的显示技术研发中心(京东方);全球首条智能网联汽车潮汐实验道路全国第一条奔驰发动机生产线(北汽奔驰);全国唯一IPv6根服务器工程中心(天地互联);全球最大的重组蛋白库(义翘神州);全球首张用于临床诊断的致聋基因检测芯片(博奥生物);全国首个全人源化抗体新药(百泰生物);中芯国际、大基康明、中冶京城、悦康药业、同仁医院南院区等5家单位分别获得6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据统计, 开发区现有国际领先、填补国内空白的新技术143项,新产品125项。

“开发区不仅具备承载‘三大科学城’成果的能力,也具备国际合作的能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梁胜在今年北京市“两会”期间表示,数据最具有说服力,2017年,开发区各项经济指标均呈现两位数增长,GDP达到1365.2亿元,增长12.2%,增速排名全市第一,工业增加值实现869.4亿元,同比增长16.2%,比2013年净增300亿元。“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说明,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地这个角色我们已经形成了”。

目前,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02家,各类研发机构超过300家。其中,国家级研发机构222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0家, 博士后工作站23家。

就在近期,开发区在支持创新发展方面又有新举措。《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日前发布,今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每年将拿出100亿元财政资金支持科技成果转化、重大项目落地。

《办法》实施后,将力争到2020年,形成6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15家百亿元级企业、80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20家国家级和市级技术创新中心,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以上,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过80%

环境护航

亦庄开发区以开放的视野和胸怀、灵活的机制,吸引了天下英才来此建功立业。这些人中,有知名跨国公司高管,有海归创业的科学家,也有普通专业技术人员。这些人才来到亦庄,如何为他们营造一个好的环境,让他们在此安居乐业,这是开发区打造营商环境的又一个关注点。接受《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采访的多位人士的共识是,亦庄营商环境和宜居宜业绿色城区建设不断完善,一系列以人为本的政策制定与落实,为人才“留得下”保驾护航,使在这里工作和居住的人们幸福感不断提升。

居住需求方面,面对高企的房价,开发区构建了青年公寓、白领公寓、人才公租房、共有产权房、普通商品房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 合计提供各类住房3万余套,解决了10万余人的居住需求。

教育方面,开发区正在完善高水平、多元化区域教育体系。通过引进北京市十一学校、人大附中、建华学校等名校办分校的方式,建成高品质多元化的基础教育服务体系。此外, 深化义务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学前教育、基础教育水平达到国内一流,国际学校教育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未来在6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可实现基础教育学位约8000个。

医疗服务方面,开发区优化医疗资源,提高保障水平,努力打造多层次、多元化医疗服务体系。目前,开发区内已有同仁医院南院、东方医院南院区、国家康复医院等公立三甲医院,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办特色专科。2019年,同仁医院临床科室将全部迁入位于亦庄的新址。此外,社区医疗服务网点从普通社区延伸覆盖到产业园区,推进红星医院、旧宫医院等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改善升级。

出行需求方面,开发区正在推进的道路改造工作,不但优化了人们的出行体验,还蕴藏着许多充满现代感、科技感的奥妙。开发区道路交叉路口中间有一个个摆满鲜花的“小岛”,这些“小岛”都有专业名称:安全岛、导流岛、景观岛等,它们是亦庄道路慢行系统的一部分。此外,弧形路缘石、联合式雨水篦、金色护栏、智慧灯杆、人行步道透水面砖、下凹式绿地、橡胶改性沥青,提升道路景观绿化品质等许多改造元素,规范了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通行,提高了路口通行能力和城市整体品质。

2019年,开发区道路改造工作仍将继续,改造完成后累计将实施道路提升改造80公里,共增加机动车道115公里,优化慢行系统160公里,渠化路口126个,设置导流岛、安全岛路口94处,新增导流岛、安全岛绿化共6800平方米。

今年夏天刚刚完工的亦庄新城滨河公园,在建设过程中充分采用再生材料、雨水利用、生态卫生间、智能座椅及智慧垃圾桶、智慧照明、智能防火等节能环保技术。居民在享受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科技和环保带来的便捷与快乐。

作为首都北京的产业高地,亦庄的环境治理工作备受关注。1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公布了第三批绿色制造示范名单,亦庄开发区因在高效的能源利用、多循环的资源利用、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突出成绩入围,并成为北京市唯一获得国家级绿色园区称号的产业园区。

今年春天,珍禽角鸊鷉造访开发区,这令亦庄人相当惊喜。作为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 U C N2015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且在北京地区已连续多年未有观测记录的珍稀鸟类,它的到来,是开发区良好生态环境的有力证明。可以说,开发区已经探索并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成为北京市绿色发展和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具体而言,在产业方面,开发区形成了“三级循环体系”,即企业能源自循环、产业链能源循环与区域能源整体循环。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华润协鑫(北京)热电有限公司,其采用燃气—蒸汽联合循环, 实现电、蒸汽、热水、冷水四联供分布式能源企业,有效解决了纯燃气锅炉供热成本高、资源浪费等问题。华润协鑫电能供应至京津唐电网,将饱和蒸汽供应至开发区热力管网,热水供应至中芯国际,冷水供应至北方微电子,能够带动周边七八家耗能耗电量大的企业。最终能量交换后的水会返回到华润协鑫,基本不会外排。冷凝蒸汽水和能耗形成了闭环,实现了循环使用。

总而言之,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绩喜人,未来可期。“各类开发区的建立和发展是中国40年改革开放取得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的关键措施之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在全国开发区排名中名列前茅、在我国沿海率先开放地区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在我国首都经济圈中承担工业化重任的运行良好的高端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刘勇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采访时评价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不但已经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医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等四大主导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更有力地带动了亦庄新城的形成和发展,未来更大范围内的新作为、新成绩,令人期待。

刘勇表示,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新型工业化地区,是城市化和城市建设的核心和动力源。未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北京“三城一区”高精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要求,继续承担城区疏散产业和科研机构的光荣任务,并遵循产城融合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顶层设计理念,进一步明确在首都发展圈、京津石城镇群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区中的分工定位和功能作用,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更具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北京东南部具有较高创新和转化能力的高端制造业密集新城。

产业功能与社会功能如何齐头并进?经济效益与生态建设如何实现双赢?——正在打造“升级版” 开发区的亦庄人将不断探索,努力实践,为全国的开发区树立典范。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

成员:包月阳 车海刚 张诗雨

杨良敏 赵 刚 王燕青

马健瑞 杜悦英

执笔:杜悦英

图片由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宣传部提供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