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江苏省政府研究室联合调研组
编者按:2017年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贾汪时指出: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实践证明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关键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对采煤塌陷区整治的有益经验,要注意总结推广。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两次考察贾汪,要求把贾汪的局部经验变成徐州的整体面貌,把总书记的肯定转化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强大动力,创造生态建设的经验和典型。江苏省省长吴政隆多次到贾汪考察,要求贾汪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和省委省政府领导要求,江苏省政府研究室调研组多次深入调查研究。2018年12月底,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江苏省政府研究室联合调研组再次深入徐州贾汪区进行调研,认真总结贾汪绿色转型经验,并形成调研报告。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的千年大计,采煤塌陷地是不堪回首的生态伤疤。如何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确保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真正实现绿色转型,把历史包袱变为现实财富,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是新时代考验我们智慧和担当的重大课题。徐州市贾汪区绿色转型的创新实践,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示范和有益启示。
贾汪区采煤塌陷地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贾汪区曾是百年煤城。2011年, 被列为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党的十八大以来,贾汪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紧密结合实际,坚定不移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之以恒推进采煤塌陷地绿色转型,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绩。先后荣获中国生态魅力区、国家绿化模范区、中国休闲小城、全国休闲旅游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称号,成为自觉践行“两山”理论的成功典范,为全省和全国加快绿色转型提供了“贾汪样本”。
一是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截至目前,累计实施采煤塌陷地治理工程82个、治理面积7万亩, 将“生态伤疤”变成湿地景观、沃野良田、宜居宜业宜游福地。特别是潘安湖、月亮湖、小南湖等湿地景区,湖水盈盈,鱼翔浅底,杨柳依依,飞鸟群集。累计完成绿化造林13.2万亩、荒山绿化2.7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2.3%,比2011 年提高近20个百分点。山体层林叠翠、林相多变,城乡风掠绿波、满目葱绿。累计疏浚河道144条306公里,城乡水系良性循环,曾经枯竭的122对泉眼恢复水位,重现绿水绕城、人水相亲的“泉城贾汪”风采。累计改造棚户区91个380万平方米,建成安置房18202套、240万平方米。好山好水好风光与新城新区新农村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昔日天灰地陷水枯房裂,今朝宜居宜业宜游,实现了由“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华丽转身。
二是产业结构发生历史性巨变。产业结构持续升级,绿色产业蓬勃发展,彻底结束“地下为主、一煤独大”的历史。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文化生态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徐州工业园区、潘安湖科教创新区、双楼保税物流园区、农谷大道现代产业园区、全域旅游功能区等重要功能板块生机勃勃,成为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徐贾新型工业化走廊成为徐州工业经济主阵地,装配式住宅结构产业爆发式成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7%。农业供给侧改革扎实推进, 建成现代设施农业12.5万亩,成为上海等大城市“菜篮子”基地。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生机勃勃,农民从种粮食到“种风景”、从单纯务农到多业经营,经济效益成倍增长。旅游产业蓬勃兴起,全区612平方公里土地,形成潘安湖、大洞山、督公湖、凤鸣海4个4A级景区和卧龙泉1个3A级景区,数量在江苏各县市区位列第一,成为淮海经济区20个城市旅游业新热点。尤其节假日期间,周边省市旅游大巴川流不息,各旅游景区特色各异,人气火爆,宾馆民宿一房难求。近几年旅游人数连年增长30%以上,2018年突破1000万人次,被誉为“挖煤贾汪,旅游真旺”。
三是居民生活发生历史性巨变。煤矿关闭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累计安置失业矿工5.1万人,适龄安置率达到94%,再就业矿工迎来崭新美好生活。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完成比例达到86%,建成15个采煤塌陷搬迁集中居住点,塌陷地数万户群众喜圆“安居梦”。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显著改善,建成二级甲等医院2所、国家级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5家、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8家、卫生室46个,群众健康质量明显提升。3所大中专院校、65所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68所优质幼儿园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孩子们不仅有学上、更能上好学。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高,在全省率先推行失地农民保障机制,创新实施“社会主义大家庭”集中托养农村弱势群体模式,矿区居民享受到主城区保障待遇。脱贫攻坚成效明显,已实现18981人脱贫,脱贫率超过60%。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685元,高于徐州平均水平。区内人口净流出变为净流入,城镇人口五年前不足6 万人,现在增加到16万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贾汪区采煤塌陷地绿色转型的主要做法
百年煤城,生态之殇。绿色转型,百姓之福。综合考察贾汪的创新实践,我们发现,曾经的贾汪, 深受生态破坏之困,深受环境污染之害,人民群众求变、求绿、求富的愿望十分强烈。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痛下决心,坚守初心,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主动学习浙江嘉善绿色发展经验,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苦干实干、久久为功,坚定不移地推进采煤塌陷地绿色转型。
(一)着力推进生态转型, 变采煤塌陷地为生态宜居乐园。在资源枯竭地区推进绿色转型,补齐生态短板是首要任务。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变成金山银山。贾汪区抓住突出矛盾,采取有力措施, 持续推进生态修复再造。一是持续推进塌陷地治理工程。长期的煤炭开采,导致贾汪区塌陷地面积多达13.23万亩,占徐州市塌陷地面积的三分之一。2011年以来,贾汪区按照“宜游则游、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工则工”的原则,累计投入27亿元,大力实施“村庄异地搬迁、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五位一体综合整治工程,有效改变了惨不忍睹的塌陷状况。潘安湖曾是采煤塌陷最严重、面积最大的区域之一,常年积水深度8米左右,坑塘遍布,荒草丛生。经过生态治理和景观再造,形成4000多亩开阔水面和2000多亩湿地景观,成为国家4A级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被专家誉为全国采煤塌陷地治理的典范和标杆。二是持续推进荒山造林工程。贾汪境内有大小山头283座,山体多为石灰岩,岩石裸露率50%以上, 山高坡陡、缺水少土,植被生存环境极差,生态条件恶劣。贾汪区学习塞罕坝精神,积极向荒山进军。没有土就肩挑手扛、背土上山;没有水就接力翻水、引水上山,硬是在石头缝里绣出绿色山林,让每一座“秃头山”披上“绿衣裳”,成为全国石灰质山体绿化造林的样板工程。三是持续推进碧水绕城工程。大力实施“九路水进山,五路水入城”水生态建设工程。多渠道投入1亿多元,疏通“断头河”、死水河,治理黑臭河,畅通水循环,建设“十纵五横一环”生态水网,形成“河流绕城、湖水映城、水网织城” 的健康水生态系统,实现了青山抱城、绿水绕城。
(二)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变百年煤城为绿色发展热土。推进绿色转型,重点是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核心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贾汪区走“生态+”路子,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增强绿色发展能力。一是推动生态+工业。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的实体经济。以工业园区平台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园区提质增效,建成10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筑巢引凤招大引强。依托龙头企业,打造高端装备制造、现代生物医药、新能源乘用车等新兴产业集群。运用“互联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产业,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转移关停4家焦化、5家钢铁铸造、3家煤电企业,削减焦炭产能490万吨、煤炭消耗700万吨,退出炼铁产能400 万吨、炼钢产能335万吨,关闭砖瓦厂、粉磨企业47家。二是推动生态+农业。围绕提高农业供给质量, 依托大运河现代都市农业长廊,打造长达27公里的农谷大道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绿色农业、现代农业、高效设施农业,培育出“莓好甜园”草莓等一批有影响力的绿色果蔬品牌。不断拉长农业产业链, 被评为省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试点区。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采摘园、农家乐和精品民宿,创成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三是推动生态+旅游业。提升旅游品质,完善景区服务配套功能,创新景区管理体制机制,引进国内高端旅游管理集团对景区专业化运营。塑造旅游品牌,围绕贾汪“四滑一漂”特色旅游项目,推进旅游、文化、体育融合发展。打造精品线路,借势徐州、台儿庄旅游资源, 协同发展,强强联手,提升旅游业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四是推动生态+ 服务业。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举,深化与恒大集团、绿地集团等领军企业合作,发展养生地产、旅游地产,建设高端养老养生基地。开通至上海洋山港班轮航线,吸引全球知名物流企业普洛斯公司,建设10万平方米仓储设施,成为徐州开放重要平台和仓储物流新高地。
(三)着力推进社会转型, 变“ 矿竭人去” 为“ 贾汪真旺”。生态环境破坏,是民生之患、民生之痛。贾汪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着力推进社会生态化、生态社会化,构建生态型社会发展新格局。一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扎实改造老城区, 累计改造棚户区380万平方米。与此同时,改造人民公园、整治凤凰泉湿地公园、修复五号井矿工广场生态,彻底改变老城脏乱差面貌,让百年矿区旧貌换新颜。实施城市东进战略,建成四通八达路网体系和一批城市综合体。主城区面积由2008年的18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大力开展百村整治、十村示范活动,乡村环境发生根本性改观,涌现出马庄村、磨石塘等一批特色田园美丽乡村。二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农村污水处理、公共厕所建设、农村文化大礼堂等十大工程,全面实现城乡市场化保洁、供水管网、道路亮化全覆盖,一个个乡村变成美丽风景线。构建现代交通通达体系,城区到乡镇、镇到村、村与村、村内主要道路全部硬化亮化绿化,老百姓充分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果。三是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扎实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工作,组建8万人志愿服务队伍、贴近群众需求,在服务群众中引导和凝聚群众。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完善应急防范机制。积极开展平安守护工程,维护江苏北大门形象。在行政村普遍建立乡贤组织,发挥大老执理事会作用,用老百姓的法儿平老百姓的事。构建网格化治理新格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着力推进机制转型, 变被动性应急处理为系统化长效治理。推进绿色转型,必须依靠制度和法制。贾汪区实施“生态立区” 战略,完善生态治理制度,强化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和后果严惩,让生态建设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一是完善“源头严防”制度。严格实行项目建设环评审批制,把环评作为项目审批、报批的前置条件, 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对不符合产业政策、选址不当、污染严重的项目坚决不予批准,坚决不要黑色GDP。近五年,先后否决亿元以上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20余个。二是完善“过程严管”制度。创新污染防治监管平台,经验做法在全市、全省得到推广。推行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和污染防治体制机制,严格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监察体制机制创新。实施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建立区镇村三级上下对应、层层衔接的组织领导体系,构建网格化监管体系,形成覆盖全区、责任到人、监管到位、执法规范的环境保护监管网络。三是完善“后果严惩” 制度。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纳入各级领导班子考核机制,先后对环境保护问题突出的26名党员干部进行党政纪处分,累计严肃查处255家污染企业。坚决贯彻落实“三项机制”,激励生态环保队伍担当作为、干事创业,勇于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打造了一支召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生态环保铁军。
贾汪区采煤塌陷地绿色转型的有益启示
贾汪区持之以恒推进绿色转型,硬是在采煤塌陷地成功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建设之路,创造和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设“强富美高” 新江苏,都带来了许多有益启示。
其一,推进绿色转型,必须把“两山”理论作为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贾汪绿色转型的生动实践,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彰显了“ 两山” 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实践表明,良好生态环境是自然产品、生态产品,也是经济财富、社会财富,能够带来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进绿色转型,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多谋打基础、利长远的善事, 多干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 多做治山利水、显山露水的好事。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改善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其二,推进绿色转型,必须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建设生态文明, 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的历史性变革,只有深化改革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才能激活内生动力,形成强大合力。贾汪区委区政府针对制约绿色转型的许多体制机制问题,着力深化改革创新,创造性出台推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意见,极大释放了制度力量,凝聚起绿色转型的强大力量。实践表明,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 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最可靠保障。推进绿色转型,必须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推动绿色转型真正走上制度化、法治化轨道。
其三,推进绿色转型,必须把坚守初心作为根本追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 也是各级党员干部不可或缺、必须坚守的神圣职责。贾汪区推进绿色转型以来,主要经济指标考核曾经多年垫底,干部群众背负强大精神压力。但是,他们坚守初心, 勇于担当,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情怀,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干,一锤接着一锤敲,不急一时之功,不计一己之利,持续奋斗,久久为功,终于实现历史性突破。实践表明,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只有保持坚韧不拔的毅力,敢挑最重的担子,敢啃最硬的骨头,敢打硬仗涉险滩, 坚持不动摇不懈怠,苦干实干持续奋斗,才能不负时代重托和人民希望,赢得最后胜利。
其四,推进绿色转型,必须把人民群众作为根本依靠。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创造历史伟业的根本依靠。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安民,既是人民的热切期待,也必须依靠人民共同创造。贾汪区推进绿色转型,始终做到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凝聚人民力量;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最大限度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始终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准,让各项决策和行动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实践表明,面对绿色转型的艰难险阻和重重压力,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不折不扣走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切实把党和政府的正确主张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就一定能够形成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战胜一切困难,迎来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高质量打造贾汪区绿色转型的“中国样本”
徐州市贾汪区推进采煤塌陷地绿色转型的成功实践,得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称赞“贾汪真旺”,并指出“对采煤塌陷区整治的有益经验,要注意总结推广”。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省长吴政隆对总结推广贾汪经验都提出明确要求。通过调研,我们深切感到,在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的背景下,特别是当前必须确保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背景下,总结推广贾汪绿色转型的有益经验,正当其时, 意义重大,刻不容缓。而对于徐州市贾汪区而言,更重要的是, 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 提高站位,拓宽思路,乘势而上, 再接再厉,高质量打造贾汪绿色转型的“中国样本”,为全省全国乃至世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有益方案做出更大贡献。
(一)高质量打造贾汪绿色转型“中国样本”意义非同一般
一是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诲。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徐州贾汪,视察潘安湖和马庄村,对贾汪转型发展、乡村文化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建设情况,既给予高度肯定,又提出明确要求。总书记指出,塌陷区转型是一个普遍性难题。加拿大温哥华旁边的维多利亚公园,原来也是塌陷区,最后整修成一个非常漂亮的公园。国外做到的,你们也做到了。走符合我们国情的道路,也能做得好。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对采煤塌陷区整治的有益经验,要注意总结推广。总书记重要指示,为高质量推进贾汪绿色转型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增添了强大动力。
二是省委省政府领导明确要求。早在2012年,江苏省政府就出台支持徐州市贾汪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意见,对贾汪绿色转型整体谋划、系统推进。省委书记娄勤俭先后2次考察贾汪,亲自部署,现场指导,明确要求把贾汪的局部经验变成徐州的整体面貌,把总书记的肯定转化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强大动力,创造生态建设的经验和典型。省长吴政隆把贾汪区马庄村作为“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基层联系点,多次亲临贾汪考察指导,要求贾汪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真正把贾汪打造成新发展理念的先行区、示范区,让“两山”理论在贾汪有更深度的实践,取得更大成果。
三是国家有关部委高度重视。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联合发文,支持贾汪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开启了贾汪绿色转型新阶段。国家发改委连续8年对贾汪绿色转型给予资金支持,有力推动贾汪转型发展工作。总书记视察贾汪后,国家许多部委非常重视。国家发改委有关领导认为,贾汪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中的佼佼者,成绩很大,探索出了中国模式和解决方案,是可复制、可推广的一种模式。2018年12月12日,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经验交流现场会在贾汪召开。中财办将贾汪潘安湖选为改革开放40周年成果展示江苏典型之一。这些都为贾汪高质量绿色转型注入强大动力。
四是地方党委政府勇于担当。2018年以来,徐州市委市政府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为主线,全面总结推广贾汪绿色转型经验,形成支持贾汪绿色转型强大合力。贾汪区委区政府把贯彻总书记视察贾汪重要指示精神作为根本遵循,提高站位,加大力度,化关怀厚爱为不竭动力,变成绩为新起点,将总书记重要指示细化为9个主攻目标、99项具体任务,大力发扬“务实担当创新、苦干实干会干”的新贾汪精神,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干劲,一件一件抓落实,推动总书记重要指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确保绿色转型继续走在前列,努力为全省全国提供更多更有益的成功经验。
(二)高质量打造贾汪绿色转型“中国样本”的总体思路
总体看来,未来一段时间,高质量打造贾汪绿色转型的“中国样本”,条件具备,时机成熟,正逢其时。实践中,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根本遵循, 以总书记视察贾汪指示精神为强大动力,以打造绿色转型“中国样本”为主攻目标,以推进生态、产业、城市、社会、机制同步绿色转型为重点任务,提升内涵,创新机制,增创优势,优化环境,切实让天更蓝、水更清、土更净、环境更优美、生态更增值,成为全国资源枯竭地区绿色转型的示范区、江苏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的先行区、淮海经济区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引领区,不断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不断创造更多新鲜经验为全省全国乃至世界提供有益借鉴, 努力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高质量打造贾汪绿色转型的“中国样本”,必须紧密结合实际,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一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发掘自然生态产品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开放创新。聚焦生态环境破坏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聚焦制约绿色转型的体制机制障碍,借鉴先进经验,创新体制机制,落实关键举措,奋力走出绿色转型新路子。三是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兼顾。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避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 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建设生态文明。四是坚持共建共享,法制保障。把良好生态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用最严格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 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高质量打造贾汪绿色转型的“中国样本”,既要强调目标导向、规划引领,又要注重分步实施、久久为功。具体而言,可以分三步走:一是到2020年,高质量绿色转型“中国样本”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彻底消灭煤矿棚户区和采煤沉陷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任务基本完成,全面打赢防范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建立。二是到2035年,高质量绿色转型“中国样本”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文明体系全面健全,绿色发展格局全面形成,现代治理能力全面提升,贾汪绿色转型样本的创新性、示范性、引领性产生广泛深刻影响。三是到2050年,高质量绿色转型“中国样本”建设任务圆满完成。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样本”。
(三)高质量打造贾汪绿色转型“中国样本”的对策建议
高质量打造贾汪绿色转型“中国样本”,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意义重大。必须紧紧依靠贾汪干部群众的顽强拼搏和持续奋斗。同时,必须凝聚各方面智慧力量,尤其要争取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当前,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提升“样本”建设品质。按照新发展理念要求,提高站位,提高标准,建设一批示范性引领性重大项目。一是高质量推进潘安湖科教创新高地建设。紧紧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人才集聚,加快产业创新,加快科技引领,加快产城融合,打造全国生态科技创新高地、绿色经济发展高地和生态文明建设教育高地。二是高质量推进特色旅游景区建设。充分发挥4A景区较多优势,挖掘生态价值,丰富文化内涵,优化服务网络,增创人气优势, 建设2—3个5A景区,打造我国全域高品质文化特色旅游和健康休闲新热点。三是高质量推进生态社会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社会生态化,生态社会化,打造全国宜居宜业宜游宜养新乐园,建设全国党建创新示范基地和社会治理创新示范基地。
2.落实“样本”支持政策。继续争取国家和省市对资源枯竭城市的政策支持。2007年,国务院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和财政部相关通知精神指出,“有条件的省要积极筹集资金,进一步加大对本行政区域内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支持力度,省级财政对资源枯竭型城市支持情况,作为下一年度中央财政分配的参考因素”。贾汪区2011年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以来,中央财政每年对贾汪转移支付2.44亿元,省财政每年配套资金1000万元,这对推动贾汪转型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目前,贾汪区还有近6万亩采煤塌陷地亟待整治, 同时每年还将新增约1500亩塌陷地。按照亩均修复成本不低于5万元标准,仅存量采煤塌陷地治理就需资金30亿元左右。目前,贾汪区尚有200多万平方米煤矿棚户区亟需改造,即使做到土地置换平衡, 每平方米仍缺口资金800元,共需资金约20亿元。建议江苏省政府继续将贾汪列为全省采煤塌陷地治理试点和煤矿棚户区改造试点,进一步加大省财政资金支持倾斜力度。同时,建议省市政府支持贾汪城西1万亩连片采煤塌陷地治理项目, 申报全国重点采煤塌陷地治理试点,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推动再造一个“潘安湖”。
3.激发“样本”内在动力。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建议将贾汪定为江苏省县市区集成改革第二批试点,支持贾汪区围绕打造绿色转型“中国样本”目标,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淘汰落后产能、新旧动能转换、生态修复再造、产业转型升级、城镇化建设、社会治理创新、基层党建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进一步激发改革内在活力,提升创新驱动张力,增强绿色发展合力,不断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为推动全省全国绿色转型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江苏省政府研究室联合调研组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
张诗雨 杨良敏 李昱霖
江苏省政府研究室:
沈 和 饶立胜
执 笔:沈 和
Visits: 8